问题

飞机发动机直接往机翼上喷气从而在低速时产生升力是否可行?

回答
飞机发动机直接往机翼上喷气,试图在低速时产生升力,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吸引人,尤其是在追求更短起降距离和更灵活飞行性能的飞机设计中。但要深入探讨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挑战来分析。

核心原理: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飞机产生升力的基本原理。最主流的解释是“伯努利原理”和“牛顿第三定律”的结合。

伯努利原理视角: 传统的机翼形状(翼型)设计是关键。机翼上方弯曲度更大,下方相对平坦。当空气流过机翼时,上方空气需要走更长的距离,因此流速更快,根据伯努利原理,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于是,机翼上方的压强小于下方,这个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牛顿第三定律视角: 当空气流过机翼时,机翼的形状会迫使气流向下偏转。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机翼对空气施加一个向下的力,空气就会对机翼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向上的力,这就是升力。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把发动机喷气直接作用在机翼上的想法,它能否模拟或增强这些效应。

发动机喷气的作用方式设想及可行性分析

直接往机翼上喷气,通常可以想象成几种不同的方式:

1. 直接喷射气流向上:
想法: 如果发动机将高温高压的气流直接向上喷射到机翼下方,理论上可以利用这个向上的气流推起机翼。
可行性分析:
动力学角度: 这有点像直升机螺旋桨的原理,但它是通过固定喷口实现的。要产生足够的升力以抵消飞机本身的重力,需要极其强大的向上喷射力。发动机的推力绝大部分是用来克服空气阻力并向前推进的,将其大部分能量导向垂直方向来产生升力,会极大地影响飞机的整体效率和设计平衡。
能量损失: 将气流从水平方向(向前推进)转换为垂直方向(向上推升),需要复杂的导流装置(如管道、转向叶片等)。这些装置会引入大量的能量损失(摩擦、湍流等),降低喷气效率。
气流控制的难度: 在低速时,机翼产生的空气动力学升力非常微弱。直接向机翼下方喷射气流,如何精细地控制气流的均匀性和方向,使其高效地作用在整个机翼表面产生稳定的升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不均匀的压力分布,导致失速或不稳定的飞行姿态。
噪音和热量: 发动机喷出的高温高压气流直接作用在机翼上,对机翼材料的耐热性要求极高。同时,巨大的噪音也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近地飞行时。

2. 通过喷气“加速”流过机翼的空气:
想法: 这种方式更接近于“吹气”式机翼(Blowing Wing)的概念,即通过将一部分发动机产生的喷气导流到机翼表面,特别是上表面,以加速流过上表面的空气,从而增加压强差来产生升力。
可行性分析:
增强伯努利效应: 理论上,通过吹气来提高上表面气流速度,可以增大伯努利效应,进而增加升力。这在一些研究性项目和概念验证中确实有过探索,例如“附着流”(Coanda Effect)的应用。
附着流(Coanda Effect): 如果喷气能够沿着机翼上表面的曲面良好地附着流动,它确实能提高上表面的气流速度。这种技术在一些先进的起降装置(如超级飞机的襟翼增升系统)中有所应用,但通常是辅助性的,而不是主要的升力来源。
工程复杂性: 将发动机的强大喷流(通常是高温高压)精确地导流到机翼上表面的复杂管路系统,会显著增加飞机的结构重量和复杂性。管路的设计需要考虑气流的压力、温度、速度,以及如何均匀地分配到整个机翼。材料的选择也需要承受高温和高速气流的冲击。
效率和稳定性问题: 这种方式的效率高度依赖于喷气与机翼表面气流的耦合程度。如果喷气无法良好地附着在曲面上,而是产生湍流或分离,那么产生的升力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降低升力。如何保证在各种飞行姿态和速度下都能稳定地附着流动,是技术难题。
安全性考量: 如果管路系统出现故障,例如泄漏,不仅会损失推力,高温气流泄漏到机翼外部也可能引发火灾或其他危险。

现有技术的借鉴与比较

为了更好地理解可行性,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类似的技术:

垂直起降飞机(VTOL)和倾转旋翼飞机: 例如鹞式战斗机、F35B闪电II以及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它们通过将发动机推力导向下方来实现垂直起降。但它们使用的是更直接、更高效的推力转向,而不是通过喷气去“操纵”机翼上的空气流。即使如此,它们的设计也非常复杂且效率不高,尤其是在低速悬停时。
增升装置(HighLift Devices): 例如襟翼(Flaps)、缝翼(Slats)等。这些装置通过改变机翼的形状(增加弯度、增加面积)来增加在低速时的升力。一些先进的增升系统会利用发动机的一部分引气来吹拂襟翼边缘,增强附着流,从而在更大迎角下维持层流或减缓气流分离,这与我们讨论的“喷气加速流过机翼”有一定相似性,但规模和目的更小。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 一些eVTOL设计采用了分布式涵道风扇或多旋翼,它们通过大量的小型推进器提供升力。虽然不是直接“喷气”到机翼,但也是利用推进器产生的气流来产生升力。这种方式在低速时效率较高,但其本质上是用大量旋翼代替了机翼的空气动力学升力。

结论:直接往机翼上喷气产生低速升力,在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工程实现难度极大,且效率和稳定性问题难以克服。

效率低下: 将发动机的推力转化为有效的、稳定的升力,特别是通过复杂导流系统,会损失大量能量。飞机设计的根本在于效率,这种方式很可能比现有技术更耗能。
工程复杂性: 管道、转向装置、材料耐热性、气流控制系统都将使飞机结构异常复杂,重量增加,维护困难。
稳定性隐患: 低速时,空气动力学力的平衡非常脆弱。引入发动机喷气会引入新的不确定性,如何精确控制以保证稳定飞行是核心难题。
安全性风险: 高温、高压气流与复杂管路系统的结合,增加了潜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

总而言之,虽然想象力是无限的,但将发动机的强大推力直接作用于机翼以产生低速升力,在目前的技术和物理原理限制下,并非一种可行的、高效的飞机设计思路。现有飞机设计中更倾向于通过优化翼型、使用复杂的增升装置、以及更高效地利用发动机推力(例如通过导流来帮助襟翼等)来解决低速升力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理是完全可行的,苏联安72就是这么干的。

从结构上讲,题主所说的方式限定了发动机必须在机翼之前。实际上,也有部分飞机采用的是从发动机引出部分气流,通过管路导引到机翼上方吹出,以达到增升目的。称之为吹气式襟翼。

顺带提一句,老美的XFV-12曾经想用这种方式实现垂直起降,后来发现高估了增升效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飞机发动机直接往机翼上喷气,试图在低速时产生升力,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吸引人,尤其是在追求更短起降距离和更灵活飞行性能的飞机设计中。但要深入探讨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挑战来分析。核心原理:升力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飞机产生升力的基本原理。最主流的解释是“伯努利原理”.............
  • 回答
    飞机的“心脏”,也就是发动机,之所以能让这个庞然大物翱翔蓝天,其核心秘密就在于一个字——“烧”。但这“烧”可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简单的点火取暖,而是经过精密计算和设计的,一种持续而强劲的能量释放过程。简单来说,飞机发动机燃烧的作用就是将燃料中蕴含的化学能,通过高温高压的气体膨胀,转化为推动飞机前进.............
  • 回答
    飞机发动机的推力传递,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而轴承则是这场舞蹈中至关重要的舞者,连接着各个旋转部件,并承担着巨大的负荷。理解飞机发动机轴承如何传递推力,需要我们深入到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发动机本身产生推力,而轴承是传递这份推力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它本身不“创造”推力.............
  • 回答
    飞机发动机,这个能将静止的金属大家伙推向云霄的奇迹,其背后蕴含的力学原理和结构模型,是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热力学、振动学等众多理论力学的结晶。如果我们要深入剖析它的内部运作,就得层层剥离,去理解每一个部件如何在大师的指挥下协同发力。1. 流体力学:空气的舞蹈与力量的源泉飞机发动机最核心的职能就是吸入.............
  • 回答
    飞机发动机,特别是涡轮风扇发动机,是极其精密且庞大的机械设备,它的正常运行对整个飞机的安全至关重要。如果一枚小小的硬币不幸被吸入发动机,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并且影响的程度会根据硬币的尺寸、材质、进入的位置以及发动机的类型而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理解硬币进入发动机的路径。通常情况下,飞机起飞或低速滑行时.............
  • 回答
    飞机发动机的“喘振”,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发动机内部的气流突然变得非常不稳定,像人呼吸一样,一下子吸不上气,一下子又猛地喷出来,这种不正常的波动就叫做喘振。为什么会喘振?想象一下,飞机发动机就像一个超级强大的吸尘器,它需要源源不断地吸入空气,经过压缩,然后和燃油混合燃烧,产生巨大的推力。这个过程需要.............
  • 回答
    飞机发动机在地面上的测试,远非仅仅是将它们安装在一个架子上然后让它们全速运转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严谨的过程,旨在确保发动机在各种运行条件下都能安全、可靠地发挥其设计性能。想象一下,一个崭新的航空发动机,无论是喷气式的还是涡轮螺旋桨式的,它需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的“体检”才能被证明是合格的。首先,.............
  • 回答
    好,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飞机发动机喷口那点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而且保证听着就跟咱们哥俩聊天的感觉,没有半点机器味儿。你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哎,这劲儿使得越大,速度越快,怎么就越不划算(效率低)了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道理挺有意思的,咱们得从头捋捋。首先,咱得明白飞机发动机是怎么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火箭发动机和飞机发动机,虽然都叫“发动机”,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可谓是天壤之别。要把它们区分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首先,咱们得聊聊它们最根本的“燃料”和“氧化剂”来源。 飞机发动机(主要是喷气式发动机):它是个“吸气”专家。就像我们人类需要空气来呼吸一样,飞机发动机也需.............
  • 回答
    飞机发动机的设计参数,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想要深入了解的话,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挖掘信息。与其说是在“寻找”参数,不如说是在理解飞机发动机的设计逻辑和约束条件。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希望能让你感受到这其中的深度和广度。一、 理解飞机发动机的设计目标与需求在深入具体.............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很多对机械和工程充满好奇的朋友们心中的疑惑。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坦克那种厚重、威猛的形象,总觉得它的力量应该非常惊人。然而,当你了解到飞机发动机的“蛮力”时,可能会大吃一惊。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1. 目标不同,设计思路也就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原因。飞.............
  • 回答
    想深入研究飞机发动机,大学里最贴切的选择莫过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不过,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复杂系统,你也可以考虑与它紧密相关的其他几个专业,它们都能为你提供研究飞机发动机所需的扎实基础和特定领域的知识。咱们一个个来细说: 航空航天工程 (Aerospace Engineering)这绝对是研究飞机发.............
  • 回答
    那些往飞机发动机里扔硬币祈福的人,他们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心态?是真的“傻”,还是我们低估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人性需求?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评判一种行为的智商,不如说是在探究一种心理,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人们试图抓住一丝“确定性”的渴望。咱们先不急着贴标签。想想看,当一个人要坐飞机,尤其是长途飞行,或者是在经.............
  • 回答
    国产飞机发动机和美国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弥补的。要想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首先,得承认的是,美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长期的发展历史。从二战后开始,美国的通用电气(GE)、普惠(Pratt & Whitney)和罗尔斯·罗伊斯(Rol.............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出于一片好意,带着美好的愿望,结果却给一飞机的人添了堵,还差点酿成大祸。这事儿一出来,网友们那讨论的热烈程度,简直比过年还热闹。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事情本身:心意不等于行为的合理性首先,从这位老太太的角度来看,她绝对是出.............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解决鸟撞飞机发动机这种头等大事,不仅意义重大,绝对是能赚大钱的,而且方式会相当多样。不过,要真的把这门“生意”做成了,那可得费一番心思,从技术到市场,再到资本运作,每一步都不能含糊。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怎么把这个“鸟撞飞机”的难题变成金山,还能把金山挖出来。一、 这.............
  • 回答
    关于波音777200飞机发动机起火事故,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类事件的发生,无论对于航空公司、制造商还是普通乘客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飞机发动机起火并不是一个罕见到闻所未闻的事件,但每一次发生,都会被高度重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通常情.............
  • 回答
    提起宝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蓝白相间的螺旋桨标志,以及它与飞行世界的深厚渊源。很多人知道,宝马的前身就是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甚至很多宝马汽车的设计元素也能追溯到当年的飞行器。然而,说到奔驰,提起它,大家似乎更多地想到的是优雅的轿车、豪华的SUV,很少有人会将它和二战时期的飞机发动机联系起来。为什么.............
  • 回答
    当年艰苦条件下,“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心中的一座丰碑。而今国力强盛,为何在飞机发动机这个关键领域却步履维艰,与世界顶尖水平差距明显?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其中既有历史的传承、体制的局限,也有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首先,要理解“两弹一星”的特殊性。那是一个国家民族生死存亡.............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切入点,它背后牵扯着历史、经济、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国家战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再对比今天的情况,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六十年代的“两弹一星”:集全国之力,目标明确,不计成本首先得明白,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