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极端个体的情况下,人类能否在借助无动力工具的前提下飞行?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人类身体的极限以及我们与自然法则的斗争。简单直接地回答是:在极端个体、特定条件下,并且非常、非常勉强地,或许有那么一丝可能,但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飞行”。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人类的身体构造天然就不适合飞行。我们没有翅膀,没有轻巧的骨骼,没有强大的胸肌来驱动任何形式的扑翼运动。我们的密度比空气大得多,重力始终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但是,“极端个体”和“借助无动力工具”这两个词为我们打开了一些想象的空间。

极端个体:天赋异禀,超越常人

这里的“极端个体”不是指简单的运动健将,而是指那种拥有超乎寻常生理特征的人。比如:

极低的体重与极低的体脂率: 如果一个人天生就异常瘦弱,体重极轻,体脂率接近于零,这能显著降低他被重力拉扯的力。但这也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器官衰竭、免疫力低下,这本身就不是一个“能飞行”的生存状态。
极高的骨骼密度和极低的骨骼重量(矛盾的组合): 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骨骼既坚固又能尽可能轻。这在人类身上是不存在的,骨骼密度高通常意味着重量大。但如果有个体在基因上恰好达到了某种平衡点,骨骼强度惊人但又异常轻盈,那或许会提供一丝微弱的优势。
异常强大的爆发力: 这里说的不是耐力,而是瞬间的爆发力。想想跳高运动员的起跳瞬间,如果有人能将这个能力放大到极致,并且能够精准地控制力量的方向和时机。
对气流的极度敏感与控制力: 这更偏向于“感知”和“借力”,而不是主动产生升力。如果一个人能像滑翔翼一样,对风的细微变化有超乎寻常的感知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身体的微小调整来最大限度地利用上升气流。

无动力工具:借力于自然,非主动产生

“无动力工具”排除了飞机、滑翔翼那种自带动力或预制升力面的设计。它更倾向于那些能利用自然界现有能量的工具。

巨型、超轻的披挂式翼膜: 想象一下,不是人造翅膀,而是一种由极其轻巧但又异常坚韧的材料(比如科幻小说中的“碳纳米管纤维”或者某种天然的、极轻但强韧的生物材料,但这超出了我们目前的现实认知)制成的巨大翼膜,像斗篷一样披挂在身上。
如何运作? 关键在于如何获得“推力”或“升力”。仅靠身体的摆动来扑动如此巨大的翼膜,即使是基因突变个体,也很难产生足够的升力来克服自身体重。更现实的设想是,这种翼膜更像是一个“滑翔翼”或者“风筝”的变种。
起飞的挑战: 起飞是最大的难题。人类没有动力去加速到产生升力所需的最低速度。所以,起飞地点至关重要。
可能的起飞场景:
极高的跳台/悬崖: 这是最“合理”的设想。个体需要站在一个极高的地方,例如世界最高峰的边缘,或者一个超级陡峭的峡谷顶部。
强烈的上升气流: 借助自然界中的上升热气流或地形抬升产生的气流。这种气流必须非常稳定且强大,能够将人的身体和翼膜一同托起。
特殊的风况: 需要一股强劲的、持续的逆风,从悬崖下方或峡谷吹上来。

类似滑翔伞/风筝的“帆布”: 这是一个更接近现实的想象。一个异常轻盈的个体,装备了一个非常高效、轻便的、能够捕捉风力的帆布结构。
如何运作? 这个个体并非像鸟一样拍打翅膀,而是通过身体的倾斜、重量的转移以及帆布的角度调整,来改变自身在空中的姿态,像一个巨大的风筝或滑翔伞。
起飞与控制: 起飞依然依赖高处和风。控制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对风的理解。比如,当他想上升时,他需要找到一股强劲的上升气流,并调整帆布的迎角,尽可能多地捕捉气流。当他想滑翔时,则需要保持稳定的姿态。
“飞行”的本质: 这种“飞行”更像是长距离的、受控的坠落。他是在利用风力和地形来减缓下坠的速度,并且尽可能地在空中滑行一段距离。这与我们理解的自由自在的飞行有很大区别。

极端个体如何操作这些工具?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极端个体”并且装备了上述工具,他的操作会是这样的:

1. 等待时机: 他需要具备极强的耐心和天气预判能力。他会花费大量时间观察风向、风速、气压变化,寻找最理想的起飞窗口。
2. 选定地点: 找到那个足够高、能够接触到强大上升气流的地点。
3. 起飞: 在风力最强劲的时刻,他需要以一种非常精准的方式启动。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跳跃,而是一种结合了身体爆发力、工具调整和风力捕捉的瞬间动作。他可能会用身体的重量压下工具的某个部分,让它“抓”住风,然后顺势跃出。
4. 滑翔与控制: 进入空中后,他会全神贯注地感知风的每一次变化。通过身体的微小移动来调整翼膜或帆布的角度,就像是在和空气对话。他会主动寻找上升气流,试图让自己的轨迹尽可能地向上或向前延伸,而不是仅仅向下坠落。每一次身体的摆动,都可能是为了微调方向,或是为了让工具更有效地捕捉风。
5. 着陆: 着陆同样是巨大的挑战。他需要在接近地面时,利用工具和地形来最大程度地减缓速度,最终以一种不会致命的方式落地。这可能需要精准地选择一个斜坡,或者在一个巨大的网状结构中缓冲。

总结:

在“极端个体”和“无动力工具”的限制下,人类“飞行”的可能性,更准确地说是“长距离滑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极其苛刻。

它不是主动产生升力,而是被动地借用自然界的能量(风和气流)。
它需要个体拥有超出常人的生理优势(极轻盈、惊人的爆发力、对气流的敏感)。
它需要一个非常特殊且有利的地理和天气环境(极高处、强劲上升气流、稳定逆风)。
它更接近于一种“滑翔”或者“受控坠落”,而不是自由飞翔。

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失败。这是一个挑战自然法则的极限尝试,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这个想法如此迷人。想象一下,一个人站在悬崖之巅,装备着一张巨大的、用未知材料制成的轻盈的“翅膀”,在狂风中纵身一跃,然后借助上升的气流,在空中盘旋、滑翔,那一刻,他或许真的触摸到了飞行的边际。但那将是一种孤独的、与自然搏斗的、九死一生的飞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力飞机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极端个体,你又没要求是扑翼机,你经过训练都有可能飞上天

——就不用说“题目并没要求整个系统的平均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这件事了。

1977 年 8 月 23 日,Paul B. MacCready 博士设计的、靠人腿蹬转轮驱动飞行的飞机 Gossamer Condor 2 在业余自行车手、悬挂式滑翔机飞行员 Bryan Allen 的驾驶下飞行了 2172 米,驾驶员输入的平均功率为 260 瓦,巡航速度 18 千米每小时。

1979 年 6 月 12 日,Paul B. MacCready 博士设计的、靠人腿蹬转轮驱动飞行的飞机 Gossamer Albatross 在业余自行车手、悬挂式滑翔机飞行员 Bryan Allen 的驾驶下飞行了 35.7 千米,期间最大速度 29 千米每小时,最大飞行高度 1.5 米,横跨英吉利海峡从英国飞到了法国。该机在无风空气中飞行需要的最低输入功率为 300 瓦。

“失去下肢的残疾运动员靠上肢·腰部·背部力量向飞机输入 260 到 300 瓦功率”是完全可以办到的,现实中参加手摇自行车比赛的残疾运动员的平均功率可以连续数小时维持在接近 200 瓦,峰值功率 800 瓦到 900 瓦,但那并不比健康运动员靠下肢输出来得更有效;二者在体重上的差异对这件事来说并不重要。

你可以期待大众不理解这些事,因此仍然可以组织残疾人飞行赛事。

user avatar

我觉得你先得严格定义下啥叫做飞行……

就不说滑翔的那一票无动力设备了,你没见过热气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