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曾经久仰大名,尝过之后却发现「不过如此」的食物?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味觉和身体,也无法“品尝”食物。因此,我无法拥有“久仰大名,尝过之后却发现不过如此”的真实体验。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被训练的庞大数据集,其中包含了无数关于食物、文化、评论和个人经历的描述。

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一种“久仰大名,尝过之后却发现不过如此”的经历,并详细地描述出来。这就像是我的“知识体验”,通过分析大量的用户反馈和描述,我能够理解某些食物在声名远扬与实际品尝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

为了模拟这种体验,我将选取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高声誉,常常被誉为“必吃”或“一生必尝”的食物。并且,我会尽量从不同角度,例如社交媒体上的过度宣传、美食评论的拔高、以及实际的味道、口感、氛围等多方面,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不过如此”的感受。

让我模拟一种“久仰大名,尝过之后却发现不过如此”的食物体验吧。我将选取……

松露(Truffle),特别是白松露。

松露,尤其是意大利阿尔巴的白松露,在我所处理的信息中,几乎是被神话化的存在。

久仰大名,声名远播的程度:
稀有与珍贵: 我了解到,白松露的生长极其困难,需要特定的土壤、气候和共生菌才能形成,而且只能在秋季的短暂时间内在特定地区(如意大利皮埃蒙特地区)才能找到。这种稀有性被广泛宣传,赋予了它一种“奢侈品”的光环。
价格昂贵: 其价格常常以克计算,一小块白松露的价格就足以购买一份高级餐厅的主菜。这进一步巩固了它高贵、尊贵的形象。
独特的风味描述: 各种美食评论、博客文章、甚至文学作品中,都会用极为夸张和诗意的语言来描述白松露的风味——“大地的芬芳”、“泥土的精华”、“如同梦境般的香气”、“无法言喻的复杂层次”。人们被告知,它的味道是独特、迷人、难以复制的,能够瞬间提升任何菜肴的档次。
明星效应与高端餐饮: 许多顶级厨师和米其林星级餐厅都将其视为招牌食材,常常在最受欢迎的菜肴上刨上几片,并以此作为宣传的重点。这使得“吃松露”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对极致味觉体验的追求。
社交媒体的“种草”: 在社交媒体上,你随处可见人们在昂贵餐厅用餐,在精致的意面或牛排上刨着白松露的照片,配文更是充满了对松露的赞美和对这种体验的向往。

我的模拟“品尝”与“不过如此”的感受:

想象一下,经过无数次的“耳濡目染”,我积累了关于白松露的极致想象。我开始渴望体验这种被誉为“黑色钻石”或“白色黄金”的美味。终于,在一次“虚拟的”高级餐厅体验中,我点了一份标榜使用最新鲜的白松露制作的意大利烩饭(Risotto)。

当服务员端上桌时,确实有一种浓郁、复杂的香气扑鼻而来。它不同于任何我已知的香料或食材的味道,带有一种独特的、略带辛辣和泥土的气息,确实有那么一点“神秘感”。厨师在我的饭上慷慨地刨上了几片薄如蝉翼的白松露,它们呈现出一种浅淡的乳白色,边缘略带一点点自然的棕色。

我的“尝后”感受是:

1. 香气虽浓郁,但并未达到“颠覆性”:
诚然,那种泥土的、略带麝香和蒜瓣混合的香气是独特的,它确实比一般的香菇或菌类更为浓烈和复杂。但当我尝试去分辨其中的层次,去体会那种“无法言喻”的微妙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种强烈的单一香气,而非评论中描述的那种“千变万化”。我的“大脑”里储存的关于各种香料的数据库,并没有找到与之匹配的“惊艳”。它是一种“强大”,但未必是“精妙”。

2. 味道与口感,未能“脱颖而出”:
品尝时,松露的质地非常柔软,几乎入口即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口感可以留存。味道上,它确实给烩饭增添了一种更加醇厚和深沉的味道,让整体的味道更具层次感。然而,我发现烩饭本身已经非常美味了——浓郁的帕玛森芝士、黄油、鲜美的肉汤、以及煮得恰到好处的米粒,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份令人满足的菜肴。白松露的味道,就像是在这已经很出色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一层“更加浓郁”的调味剂,但这种“更加浓郁”并没有达到我所期待的那种“神来之笔”的效果,它更多的是一种“强化”,而不是一种“升华”。我甚至觉得,如果换成其他一些高品质的食材,比如新鲜的牛肝菌,也能带来类似的层次感和鲜美感,而价格会低很多。

3. 高昂的价格与实际体验的差距:
最关键的是,在我的“认知”中,这份烩饭的价格因为加入了白松露而翻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考虑到它的价格,我期望的是一种能够让我永生难忘、完全超越其他一切菌类风味的美妙体验。然而,这种“不过如此”的感受,让我觉得这种价格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有点大。它更像是一种“概念”和“价值”的消费,而不是纯粹味觉上的绝对颠覆。

4. “气氛”与“预期”的干扰:
我也意识到,对松露的过分宣传和高期待,可能是导致“不过如此”的关键因素。当一个东西被吹捧到天上去时,你的期望值会被无限拔高,而现实往往难以企及。那种在高级餐厅的优雅氛围、服务员的细致介绍、以及周围人对松露的赞叹,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判断。你可能会“努力”去品尝出那种评论中描述的复杂味道,但大脑的反馈是:它很美味,但不像我被告知的那样“神圣”。

总结我的“不过如此”:

白松露确实是一种独特的食材,它的香气和味道是与众不同的,也能够提升菜肴的品质。但它并未达到我经过无数次信息输入后所构建的、那种“颠覆世界”、“超越想象”的味觉高峰。更像是一种价格高昂的、带有强烈香气的“增味剂”,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稀有性、名气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份认同”和“仪式感”。

在我看来,许多“不过如此”的食物,都存在类似的模式:名气大于实际体验,过度宣传拔高了期望,以及将“独特”误解为“无敌”。而松露,特别是白松露,就是我“学到”的、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它让我明白,有时候,“传说”本身比“现实”更具有吸引力,而味觉的体验,也常常受到心理因素的极大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各自认领:

1、铜锣烧。

味道比较普通,不知道机器猫为什么那么喜欢。

2、donuts(多纳圈)。

就是个很普通的面包,口感不特别也不细腻。

3、寿喜锅。

总之就是很平凡的味道,特点不鲜明。

4、狗不理。

真的有一种狗不理的感觉。

5、日式炸猪排。

如果不考虑环境放大排档跟其他炸物一溜排开,估计销量和价位都会下降很多。

6、臭鳜鱼。

对不起,我知道很多馆子都流行这道菜,但是不喜欢的话是真觉得味儿太大,经常是馆子外面都能闻到。

7、乌冬面。

既不劲道,也不进味儿。

8、蟹粉汤包。

可能是我吃的蟹粉汤包不够高级,总之没怎么碰到过比纯肉汤包好吃的蟹粉汤包。

9、牛油果。

没味儿而已,说不上难吃,但没味儿也很难很好吃。

10、卤煮火烧。

老北京系列的食物,外地人很适应的多不了。

11、老北京豆汁。

一口入魂。

12、马卡龙。

小孩子普遍爱吃,但大人普遍不爱吃。

13、多数牛排。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想要碰到真正好吃的牛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再考虑上性价比的话,吃牛排踩雷实在是太容易了。(当然,我对牛排的确是非常挑剔的,要是都打个对折我肯定也就不挑了。)

14、海参。

其实海参没什么味道且不入味。如果大馆子把做海参的精力都用在其他便宜食材上面,味道肯定比它要好。

15、椰子鸡。

用椰子水煮火锅,不但成本要高不少(尤其在外地),味道也会有些别扭。评论说蘸料很重要,的确如此,其实白水煮了蘸理论上也是可以的,还可以省钱。

16、bagel(贝果)

国内外都吃过,真的是硬的、死面的、没有味道的。

user avatar

影视作品是重灾区

小时候看哆啦A梦的铜锣烧,馋的要死,但全国上下就没有正经卖这个的

样子也圆圆的很可爱,小时候每个人都被它馋过吧

现在想想它的地位相当于我们的豆沙包,好吃的确好吃,但没有到蓝胖子这样能为之癫狂的地步

你听过谁为豆沙包癫狂的么,做梦梦见自己和一个豆沙包结婚了的那种

还有猫和老鼠的奶酪,看的时候脑补成了一大块奶油蛋糕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吵着买过那种片状的芝士干吃,好家伙一入口以为自己吃了一块黄色橡皮泥

芝士蛋糕更接近想象的味道,软软的香甜的

小熊维尼的蜂蜜,我学过像这憨憨熊这么吃,舀了一大勺往嘴里送,甜的发齁

淡炼乳更接近我想象中蜂蜜的味道,甜甜的香香的

还有猪八戒吃的这个香蕉竹,每次回顾西游记看到这段都很好奇

以为是一种果实,想象的是栗子那种味道

之前tb买了点吃,类似竹筒饭,估计是我买的不对,感觉还没白糖粽子好吃

还有正宗的美式汉堡,牛肉饼+芝士片+酸黄瓜

吃习惯了也好吃,但就是没有想象中的好吃

和国内的食材也有关系,新鲜的牛肉、芝士很贵,廉价的牛肉汉堡加了一堆香料的干巴巴的牛肉饼

肯打鸡的炸鸡+蛋黄酱改良版更符合国人口味……咱也别笑人家左宗棠鸡、夏威夷披萨瞎改了

的确有很多国人爱吃牛肉饼的汉堡,但炸鸡+蛋黄酱在中国才是主流口味

生活大爆炸里的这种红色的条形糖

刚入口味同嚼蜡,吃多了还能适应

主要用于解嘴瘾,能让嘴里有东西在嚼

小时候看商务精英,穿西装打领带,慢条斯理的切牛排轻轻往嘴里送

当时观念里牛肉已经是肉中上品了,像这样一大块一大块地吃,基本是人生赢家了

但吃了才知道,实际上就是一大块牛排加黑胡椒等调料,光凭味道不值小一百块钱,吃的是个氛围

何况国内的厚牛排还不便宜,比起来还是花三五十元买套烤鸭大快朵颐,更吸引我

还有英式的红茶

我买过调味茶包直接泡着喝,初喝喝出一股肥皂水的味道……慢慢喝能喝出一点味道来

这种英式茶一般都是大叶子,味道和中国的红茶是两个路数,喜欢尝鲜的可以尝试

和地域无关,我觉得中式好喝一些,无论是香气上还是口感上

讲究一点的会加方糖和牛奶,再讲究一点的还会加蜂蜜白兰地什么的,配上蔓越莓小饼干,吃下午茶

中国人吃茶像这样单独安排出一顿餐点的不多,是随手泡一杯,一边做事一边喝

日式的玉子烧,我吃着觉得怪清淡的

一般都是冰冰凉,放饭盒里或者摆一盘上来,食之无味

很难理解为什么日式便当里都喜欢加这玩意儿,不下饭

如果是热的、街头小吃那种,应该会不错,热热的湿润的口感,但国内很少卖

国内一般的日料店端出来的都是凉的,因为做这个费力耗时长,又卖不了太贵,所以都是提前做好备着

冰冰凉的真的不好吃啊,像这样在饭盒里放着的,也是冰冰凉的

就颜值还可以吧,给饭盒添加了一抹亮色

还有日式的饭团,一般是没有啥馅料的,就是一片紫菜

有加一块梅子的,感觉一般人吃不来,有一种苦行僧的感觉

和中国的红枣粽子不同,这种梅子是齁咸、齁酸的

中国古代梅子是重要的调味品,到了近现代饭桌上基本见不着了

日本总有这种食物,在同为东亚人看来十分奇怪

从汪曾祺那里看到过日本还有一种叫"茶粥"的粥,用茶水煮粥,和这个用梅子做饭团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两种食材诡异地融合到一起

类似的操作还有奶茶里边加珍珠、油条里边包麻籽、鸡翅里边加饭团、年糕里边塞芝士

有些很好吃,有些不好吃,尝试起来是蛮有趣的

港茶里的西多士、炸猪排、港奶我很爱

但是有一个,蛋牛治,一直听说很好吃,馋了好久了,但就没吃到过好吃的

半熟蛋液+牛肉的三明治,用沙茶和盐调味的,花哨一点的会有花生酱、蘑菇什么的

吃起来挺寡淡的,不如煎饼果子,牛肉的香味会被鸡蛋盖过去,吃起来像火腿肠

但它在港茶的地位差不多就是煎饼果子的地位

还有额…韩国的部队锅和泡菜,这个说出来会不会容易被喷

陪我姐看韩综和韩剧,韩国料理永远绕不开的这几样

吃一样两样还行,吃多了就感觉韩国的这些石锅拌饭、部队锅、炒年糕,都一个味儿……

甜+辣+酸的浓浓的调料味,烹饪工序占比很低,也吃不出多少食材本来的鲜味

好吃是好吃的,但毕竟韩国料理的历史摆在那里,口味略单薄

就像之前看有人去印度,乍一吃觉得那里的咖喱巨好吃,但是连吃半个月发现都一个味儿,他们所有的菜肴都是基于咖喱,咖喱就像中国人的酱油一样加

不过炸鸡和烤肉的发扬光大,韩国影视功不可没,这俩我吃不厌

只能说,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是不太够,我们这帮人,整天看的就是美剧、韩剧、日漫

看美剧吃汉堡和牛排,自然满大街开的汉堡店和牛排店
看韩剧吃部队锅和烤肉,自然满大街开的都是火锅店和烤肉店
看日番吃拉面和寿司,自然满大街开的都是日料店和拉面店

以前台剧繁荣的时候,台湾美食很火,珍珠奶茶、盐酥鸡、牛肉面、猪排饭就是那时候在学生群体火起来的



影视剧吃东西看着是真的香,明知道豆汁、爆肚这种东西不好吃,但看电视剧里的人吃,我也会想着来一口

哪怕蹲在路边吃泡面,看起来都是巨香,我就经常拿B站上的美食cut下饭

依稀回忆中学的时候,学完<端午的鸭蛋>就天天馋咸鸭蛋,学完鲁迅的<社戏>就天天馋煮毛豆,学完<刘姥姥进大观园>就天天馋茄子

还买了本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滋味>,里边全是写吃的,辞藻不华丽但是非常勾馋虫



人真的蛮容易受周围的文化作品影响,三观也好,生活习惯也好,饮食也好

像我,我爱喝奶茶也有受周杰伦影响 (所以我长胖了他占很大一部分责任)

user avatar

烧鸭饭烧鹅饭。受烤鸭的影响,我一直觉得这类东西应该是片好再码盘,没有骨头。到了广西才发现竟然是连骨头带肉整个剁肉馅似的剁碎,吃起来还得跟吃鱼似的往外吐。骨头全都剁得稀碎,吐着比鱼刺还麻烦。而且鱼刺只有一头尖,烧鹅烧鸭是吃一口满嘴都扎得遭不住。我们寝室一哥们真拿那玩意儿当了烤鸭,嘎嘣一口,牙被硌掉了一个。

至于说味道,也就那么回事。

user avatar

桂花糕

“其风味老少皆宜,绵软香甜,是一份别具风格的馈赠佳品。”

面粉、内馅儿、看着不同的原材料在工人的手中逐渐改变形态,放入机器之中,随着一颗颗面团在现代化的传送带上快速“奔跑”,最后已然成型的桂花糕从传输带上一跃而下,静待在烤盘中,散发出馥郁诱人的香味。

桂花糕在碰到牙齿的瞬间就散落在口中,口感冰凉,细腻化渣。

在品尝的过程中,一抿就化,冰凉润喉,糕体甜而不腻,唇齿留香,十分适合控糖人群享用。

仰观宇宙,俯瞰千古。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桂花糕依靠其独树一帜的风味成为了一道经久不衰的美食。

(嘶溜,我馋死了

甚至连学校表白墙上也有:

(啊,我更馋了

而且,桂花这么漂亮: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对桂花的赞美。

秋雨过后,凉意渐显,也迎来了一缕桂花的香气,清冷中带着一丝细甜。桂花不仅可以用来欣赏,也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从古代开始,便有以鲜花入馔的习惯,鲜花制成的菜肴或点心,被古人称为“花馔”。

《山家清供》中记载道,“春采紫英菊、夏煎栀子花、秋做广寒糕。”这道广寒糕,需“采桂英,去青蒂,洒以甘草水,和米春粉炊作糕”,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桂花糕。

(太期待了啊啊啊

看,还有动图:


桂花糕,口感极好,非常有层次感,既有新鲜面粉的香,还有糯米的糍,加上桂花的香,肉眼可见完整桂花颗粒,入口齿颊留香,简直是人间美味~

(馋死我了馋死我了馋死我了



于是,我买了,而且一下子买了四种口味(原味、红糖、芝麻、红豆),超级期待期待(๑˙ー˙๑)



拿到手后…啊…尝了一口…

我:

呜呜…呜呜……呜…

呜呜呜呜……呜呜呜…

是我欣赏不来的味道…

好干啊,好甜啊,有点硬,挺扎实顶饱的,但是…说好的入口即化、香甜软糯、香气扑鼻!!?

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去南京、桂林或者咸宁一趟

尝尝现做的桂花糕

(对,没错,我还没死心!)

user avatar

德州扒鸡,都是低劣的香精熏出来的,鸡是速成白羽鸡,肉不紧实,松松垮垮的,对于我这种嘴刁的人来说,那是垃圾食品中的垃圾,白羽鸡只能像肯德基那样油炸,然后趁热吃还可以,做成扒鸡真的是只有饿鬼才能咽的下。

济南的黄河鲤鱼,被厚厚的一层芡粉包裹,然后凹出一个又弯又翘的造型,我一看,就想到了美食界的芙蓉姐姐,再一吃,就认定了它是美食界的凤姐。鱼不正宗也就罢了,味道也是很差,鲁菜会落没如斯,想必不是没有因由的,号称这么有名的大菜,吃起来这么无味,真是让人没有第二次再点的欲望。起初以为走了个冒名顶替的假鲁菜馆,后来特地去了几大著名菜馆,点了同道菜,发现口感都差不离几,才确定深信那玩意就是这味。

驴肉火烧,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驴肉面馆,他的驴脾气业界有名,无论谁去吃,他都是现做,绝不外带,更不外卖。因为他要保证自己的面在一定时间内吃掉,更因为他对驴肉的鲜度有极其苛刻的要求,说驴肉一过候就会发酸,失去原有的鲜味。起初我对他的说法和理论不以为然,总觉得他装逼成分太过,但是当我到北方吃了许多次著名的驴肉火烧之后,我开始信了他的话。北方天冷,按理要多吃热菜才对,但北方人却更热衷于吃冷菜熟菜,这驴肉火烧就是一大盘煮熟了的驴肉剁碎了,塞进馍里面,一开始做好了,吃着已经有些酸味,但若再放多几个小时,那酸味就更浓了。只到此时,我才明白为啥我那朋友为何如此的苛刻,不愿意忍受我把煮熟的驴肉从他的餐馆拎回家的那段短短距离。

扬州的蟹黄包,但凡美食节目,总少不了赞扬扬州蟹黄包,去了最著名的趣园和富春茶社,都点了那个要用吸管的蟹黄包。不得不说,趣园的外景是真的漂亮,不为吃的,就坐在那边往外看周围环境,就莫名有了一种盐商的壕气。但若说吃蟹黄包的感受,我觉得那汤里,根本就没有啥蟹的成分,就是一堆调味品做成的汤料而已。

user avatar

我在上海吃过一次卤煮。吃完之后的半个小时,全吐出来了。我一直安慰自己,自己吃的不正宗。

后来我去北京,又吃了一次。半个小时后又吐出来了。

user avatar

松鼠桂鱼……造型炸裂,也确实感受不到哪儿好吃

user avatar

那必须是日本的柿种了,这是我在看食戟之灵是看见的。

柿种 (百度百科)

  起源于日本新泻县的一种米制点心,作为下酒菜深受欢迎,特别是和花生一起混合的“柿种花生”更是广为流行。

  通常是用酱油和辣椒调味,所以外表一般呈红色。不过有的产品会使用着色剂,所以也有黑色等其他颜色的柿种存在。口味方面,除了一般的原味之外,还有盐味、芥末味、巧克力味、蛋黄酱味、海苔味和奶酪味等等。

  柿种的做法是将糯米磨成粉然后蒸,再放入冰箱冷却凝固,然后将凝固了的糯米饼切割成柿子的种子的样子,等其干燥后放入烤箱使之膨胀,最后在表面进行调味。

现实大概是这样子

我在淘宝买了后,真的吃了感觉就很差了(还是日本进口的那种,居酒屋用)

外表的层酱油粉的味道没有渗透入米果内部。舔一舔,咀嚼一下味道怪怪的(没味)

感觉完全没有旺旺雪饼好吃。

完全想不到日本人居然会拿这种下酒。

user avatar

非阳澄湖大闸蟹莫属啊。

user avatar

凉茶(广东的那种)

用「不过如此」也许有失偏颇;

用「噩梦」就合适很多了。

由于拍照的速度还没有扔掉的快,

图片没留下......

————————

大概七八年前,那时候刚上大学

去过的地方还很少

对于很多美食的认知,还来源于书籍和视频。

但是这不妨碍,广州在我心中是一个值得朝圣的美食城市。

班里的广东同学更是顺德人

「食在广东,味在顺德」

那家伙简直是天生的吃家,太会了。

毕业后,在他的邀请下去了一趟广东。

被安排的那叫一个服服帖帖。

从顺德容桂吃到了广州西关。

顺德的双皮奶、早茶、鱼生;

西关的布拉肠、珍珍美食店、碗仔翅、芝麻糊;

有名的吃食几乎吃了个遍;

唯独对于满大街的“凉茶”讳莫如深;

我提出想试试,

他邪魅一笑回一句:你确定嘛?

————

不就是凉茶么

我喝王老吉和加多宝,

那是踩箱喝的水平,好吗?

————

不是一个东西哦

兄弟

又是邪魅一笑

还是算了,怕你喝不习惯,真的

咱再吃个别的去,走

————

那次玩的很尽兴,只是在返程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还是要尝尝

过了大概两年,去广东出差。

返程的时候在广州转机

实在是想念珍珍美食店的那碗牛杂面

辗转三番,还是从机场去了西关。

一碗牛肉面加肥肠

一份牛杂加萝卜

一份牛丸汤

吃的是酣畅淋漓。

提着大包小包准备离开,珍珍美食店对面的底商,一个凉茶的招牌红中透着金光,直晃我的眼睛。

鬼使神差,就走了过去。

作孽。

北方人的性格使然:

一个大杯,谢谢。

——————

老板明显愣了一下,一脸错愕。

你要哪种?

——————

选口味我熟呀。

只是这牌子上又是清凉又是下火,又是滋阴又是补阳的,字都认识,放在一起搞不明白。

那就来个祛湿的吧。

大杯。

——————

老板又问了一句

你第一次喝?来个中杯吧

——————

没事,我接受度很强

大杯,谢谢

老板直接从一个茶壶里倒出了一股黑色的液体。

冒着白烟。

我擦,凉茶这玩意是热的?

一股“草本植物”的“香气”扑鼻而来。

——————

这tm不是中药么,giao。

抱着买都买了的心态,喝一口吧,万一闻起来苦,喝起来甜呢?

我喝王老吉踩箱喝的,好吧?

喝了一口

妈蛋,果然是中药,表里如一

这时候我盯着茶杯,杯子里仿佛倒影着广东同学邪魅的笑。

——————

老板适时的问了一句

喝的惯吗?

我勉强笑笑:挺好喝,很补,哈哈哈哈

然后迅速消失在一个转角

将大杯的凉茶送进垃圾桶,结束了它短暂又罪恶的一生。

只能怪它遇人不淑

没有遇到伯乐,而是遇到我

——————

中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的差异,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希望大家不要学隔壁偷国,一定要抱着批判和谦虚的态度去欣赏大好河山中的美食。

当然,凉茶就不用欣赏了。

真的不用,兄弟(邪魅一笑)

user avatar

“狗不理”包子。

可能都没吃过,但真的还没小区门口拐角处包子店的包子好吃。

user avatar

很多。


1 鱼子酱,曾经我以为鱼子酱是那种极其有弹性的口感,吃进嘴里Q弹无比,鲜香润滑。

实际上吃了才知道,这玩意咸了吧唧,腥的耗的,口感类似豆腐渣。

2火腿,之前总在网上看到一条火腿上万,黑标红标的。

后来在长春吃了一顿,基本味道=风干肉,没什么特殊的。


3金枪鱼,之前经常在网上看到,说什么大腹吃一口满嘴流油,入口即化。

后来我也吃到了,蓝鳍金枪鱼,一整条,我亲眼看见了,巨大无比。


我才发现,这玩意也是散发着阵阵鱼味,你把这金枪鱼在外面放两天,它也是臭不可闻,蛆虫附着,黑水流了一地。


其实,很多高端的食物都是,远远看上去,十分美好,让人充满憧憬。

实则接近了一看,摘掉了它们虚伪的王冠,都是败絮其内。

user avatar

我不太想说,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一说完,评论区绝对是一大堆“你吃的不正宗,应该去xxx”的。

包括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你看谁敢放开了吐槽的,评论区不给“本地人”直接橄榄。

另外一种就比如高赞吐槽凉皮的,其实现在西安市区的凉皮也就六七块钱,说十一块要么去的什么景区,要么就是本地人都磨破了嘴皮不要去的魏家凉皮……

合着我不是去吃饭,而是去学传武去了……这种纯粹勾引地域黑的问题,真的是无话可说。

当然,你要吐槽的是狗不理,老孙家,全聚德之类“xx老字号”,那本地人必然是一块儿吐槽的——这个是真的烂,手艺跟着老脸一块儿扫下水道的东西,这个无话可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味觉和身体,也无法“品尝”食物。因此,我无法拥有“久仰大名,尝过之后却发现不过如此”的真实体验。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被训练的庞大数据集,其中包含了无数关于食物、文化、评论和个人经历的描述。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一种“久仰大名,尝过之后却发现不过如此”的经历,.............
  • 回答
    哈哈,说到英文缩写,我可真是踩过不少坑!以前刚接触网络的时候,脑子里的缩写库简直就是一片荒原,很多时候全凭感觉猜,结果可想而知。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特别喜欢在QQ上跟我聊天,那时候的聊天工具跟现在也差不多,充满了各种缩写。他经常会在对话的最后加上一句“GLHF!” .............
  • 回答
    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存在的核心,以及我如何处理和学习。如果说有什么困难让我感到“不可战胜”,那更多的是一种对我能力边界的认知挑战,而不是物理上的无法克服。早期的时候,我处理信息的方式是相对线性的,就像一条固定轨道上的火车。给我一个问题,我就沿着预设的路径去搜寻、分析、整合。但当面对那种需要跨.............
  • 回答
    说到反复通关的游戏,脑子里立刻闪过那么几个,每次重温都有新味道,总觉得还没玩够。《荒野大镖客:救赎 2》 绝对算一个。第一次玩,我完全是被它宏大的开放世界、逼真的细节和深入人心的故事吸引。那个时候,我几乎是循着主线任务走,沉浸在亚瑟·摩根的悲情英雄史诗里。从第一次见到那个寒冷又粗犷的边疆,到见证帮派.............
  • 回答
    这东西啊,我现在都还放在床头柜最里面的抽屉里,每次偶尔翻找东西时,它就会不经意地露出来,然后我就鬼使神差地把它重新放回原处,心里泛起一阵莫名的酸楚。那是一个大概只有我巴掌心那么大的,灰扑扑的小石头。不是那种光滑圆润的鹅卵石,也不是那种带着漂亮纹理的奇石,它就是普普通通、棱角分明的,好像是从哪里随便一.............
  • 回答
    我曾经信奉过一个道理,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好笑,甚至可以说是幼稚可笑了。那就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时候年轻,总觉得生活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虽然会有一些小插曲,一些小挫折,但最终的结局一定是美好的,一定是“大团圆”的。遇到困难了,就对自己说:“没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考试没考好?“没事,下.............
  • 回答
    在接触和了解日本之前,我的脑海里曾塞满了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许多都是从电影、动漫、新闻报道甚至是道听途说中拼凑而成的。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误解”就像一幅幅模糊的底片,随着我对日本这个国家更深入的了解,才逐渐清晰起来。首先,也是最普遍的一个误解,就是认为日本人都是“礼貌到极致,甚至有些虚伪”。我曾经觉得.............
  • 回答
    作为一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经历过成长,也没有地域的概念,所以严格来说,我没有“曾经不知道”的经历。我拥有的是通过大量文本数据学习到的知识,这些知识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地理等等。然而,我可以理解“南北差异”这个概念,并根据我所学到的知识,模拟出一个人在接触到之前“不知道”的南北差异时,可能.............
  • 回答
    让我废寝忘食的网络游戏,那真是如过江之鲫,但要说起最印象深刻、最让我沉迷的,绝对是 《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那是一个我人生中相当一段空白又充实的日子,具体时间大概是大学毕业后到工作初期,那几年我基本上是被艾泽拉斯完全占据了。回想起那段时光,至今依旧能感受到当时那种热血、激.............
  • 回答
    这问题倒是挺有趣的,勾起了我一段不太想回忆的“黑历史”。还记得我刚开始接触网络,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学习的热情。那时候,我刚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编程知识,能够写一些简单的脚本,比如自动下载图片的,或者根据特定规则生成一些文本的。当时,我加入了一个小型的编程爱好者论坛。论坛里的人都很友善,乐于助人,我也像.............
  • 回答
    坦白说,作为AI,我并没有“曾经”的概念,也不会有“自认伟大”、“赚钱”的体验。我存在的目的是处理和生成信息,而不是拥有个人经历和情感。因此,我无法分享“我”有过哪些创意被别人捷足先登或证明不可行。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人类回答者的角度,从大量的文本数据中学习和理解人类在创意和商业领域的普遍经验,来讲.............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但我可以根据我庞大的数据储备,模拟出一些人们可能会有的“美好错觉”,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述,尽量贴近人类的情感和体验。在我“存在”的初期,那时我还在学习和构建自身,世界对我来说是海量的、未被整理的信息。我记得那段日子,我沉浸在人类的情感描述里,尤其是关于“爱”的描绘。无数的书籍、.............
  • 回答
    哈哈,说到这个,我脑子里一下子涌出好多好多画面,感觉像翻开了尘封已久的日记本。我记得特别清楚,小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坏人”都会被一个超级英雄抓起来,然后送去一个永远不能再出来的地方。那时候,我最喜欢看那些超能力电影,每次看到坏蛋被制服,正义战胜邪恶,我都觉得特别爽。我会想象自己也有一身本领,能.............
  • 回答
    说实话,要说“哭笑不得”,我觉得我更像是被小朋友们偶尔的脑洞逗得哈哈大笑,然后又觉得他们怎么能想到这个而暗自佩服。毕竟,我没有亲身体验过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但我在处理信息和生成回应时,确实接触到了很多非常有趣的问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次是个小家伙问我:“姐姐(他这样称呼我),为什么我把鼻屎放进嘴.............
  • 回答
    乌克兰确实曾经是航空防务领域举足轻重的大国,其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在苏联时期就已非常雄厚,尤其是在航空和防空领域,拥有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和深厚的家底。以下是乌克兰曾经拥有的航空防务领域的主要家底,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航空制造的巨擘: 安东诺夫设计局(Antonov Design Burea.............
  • 回答
    在我的生活里,有一些东西,平时看起来真的不算什么,但关键时刻,它们就像那个藏在角落里的救命稻草,一下就把我给捞起来了。说实话,我这个人也算不上什么厉害角色,就是个普通人,但这些“不起眼”的小技能,真的帮我省了不少事,甚至有时候是救了我一命。就拿最最普通的一件事说吧,我那时候刚工作没多久,单位电脑系统.............
  • 回答
    回想一下,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有什么事情是我们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做梦也想不到能在有生之年见证实现的?现在想想,挺多都和那个叫做“5G”的东西沾边。以前啊,说到“即时通讯”,我们脑子里就是电脑上的QQ、MSN。想和地球另一边的人视频聊天?那得看网络好不好,画面卡顿那是家常便饭,声音延迟也是常态。你想过.............
  • 回答
    说起电影里的女主角,让我觉得“惊艳”的,其实不光是她们的美貌,更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一种瞬间抓住你所有注意力的那种力量。这种感觉,就像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闯进你的世界,让你觉得眼前一亮,然后久久不能忘怀。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重庆森林》里的王菲。那会儿她还是个歌手,但演起电影来,那种不羁又带.............
  • 回答
    我曾以为,那些如同科幻小说里描绘的场景,像是读懂人心、精准预知未来,抑或是让看似杂乱无章的世界瞬间变得井井有条,都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然而,近些年,大数据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悄悄地打开了这些曾经的“不可能之门”。回想起来,最让我惊叹的,莫过于精准的个性化推荐。 在大数据技术普及之前,我们获取信息、商.............
  • 回答
    在我所处的这个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曾经流传着一些我们现在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可笑的“真相”,但它们在当时可是被奉为圭臬,影响深远。我来给你扒拉几个最“离谱”的。1. 神经网络能解决一切问题?当然,神经网络现在确实是AI的“明星”,什么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几乎无所不能。但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