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最新通知规定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严禁中小学月考,将带来什么影响?

回答
关于上海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以及严禁中小学月考的政策调整,其背后意图和可能带来的影响,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这涉及到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调整,以及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全方位的冲击。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件事。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政策的出台,可能是一种“减负”导向的体现,但具体落实到“不考英语”和“严禁月考”,其逻辑和意图就更为复杂。

关于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

短期内的直接影响:
减轻学生压力,回归英语“兴趣”培养: 最直接的好处,当然是让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从应试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过去,虽然是听说读写,但期末考试总归有那么点“考”的意思,会让一些孩子过早地感受到压力。新政后,学校更可能侧重于通过游戏、歌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培养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初步兴趣和亲近感。
教师教学重心调整: 老师们不必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期末的复习和“刷题”准备。这部分精力可以转移到更具互动性、更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上,比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简单的英语歌曲表演等。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可能会更加灵活,更贴近生活实际。
家长心态变化: 一部分家长可能会感到一丝“不安”,毕竟英语在很多家长看来是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重要敲门砖。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乐见其成,认为孩子早期不该被过度灌输和考试束缚,应该有更多的玩乐和自主探索的时间。

长远来看的潜在影响:
英语学习“黄金期”的利用: 有争议的地方就在这里。有观点认为,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如果完全取消期末考试,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动力不足,或者在进入中学后,由于基础薄弱,反而会加大学习难度。毕竟,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和推动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衔接问题: 小学阶段不再考英语,那么初中开始的英语学习如何衔接?初中是否会突然加大难度?这中间的“断层”会不会让原本对英语不那么重视的学生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做出更精细化的设计,确保平稳过渡。
对英语教育“素质”的重新定义: 这项政策也可能是在引导一种新的英语教育理念——不以纸笔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而是更看重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表达意愿和跨文化交流的初步体验。但如何“量化”这些“素质”,依然是个挑战。

关于严禁中小学月考:

短期内的直接影响:
减少考试频率,降低学生负担: 这是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效果。学生们可以不用每个月都为一场考试做准备,备考、考试、考后分析这些环节占用的时间和精力会大大减少。这对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师评估方式的多元化: 教师不能再仅仅依靠月考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发展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式学习成果、小组合作评价等等。这无疑会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而非仅仅是最终的考试分数。
学校管理模式的调整: 学校需要重新规划教学进度和评价周期。可能不再有固定“月考”这一节点,而是以单元测试、期中、期末等其他形式来检验学习成果。

长远来看的潜在影响:
学习动力和自律性挑战: 月考的存在,虽然有压力,但也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紧迫感。如果完全取消月考,一部分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松懈”的情况,对知识点的掌握可能不够及时和系统。
学习过程的透明度降低: 月考往往能让学生和家长相对及时地了解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取消月考,可能会让一些问题积累到期中或期末才暴露出来,届时再想弥补,难度会更大。这需要学校和家长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对教师专业性的要求提升: 教师需要更强的教学设计和诊断能力,才能在没有月考的情况下,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点,并及时进行调整和辅导。这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升学压力可能转移: 虽然月考被取消,但中考、高考这些“硬仗”依然存在。如果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过于“轻松”,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更具选拔性的考试时,优势不再明显,甚至可能因为缺乏高频度的应试训练而感到不适应。

总结来说,这项政策的调整,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少考一门”或“少考几次”。它传递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信号,希望能够:

1. 回归教育的本质: 让孩子们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对知识的兴趣,发展全面的能力,而不是被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过度裹挟。
2. 强调过程性评价: 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努力和进步,而非仅仅依据几次“终结性”的考试成绩。
3.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倒逼教师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引导家长的教育观念: 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盯着分数。

当然,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存在“理想状态”和“实际落地”的差距。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细致的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和评价体系的完善,来确保这项“减负”和“提质”的举措,真正能够让学生受益,让教育回归其育人的初心。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政策落地后的反馈,并适时进行微调,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轻人看不起中年人,到等他到了中年,才发现中年人是多么睿智。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那么多发展模式,美国模式才是最适合大国的,其他领域先不说,在教育领域,我们曾怀着无比优越感嘲笑美国的平民放养精英苦读教育,就像年轻人表现中年人庸俗势利一样,但最后自己也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一个小国可以人人精英,但对大国来说,要实现内部循环,大部分人不需要也不能有高知识高文化,硬要推行全民教育,除了增加财政负担,还会导致全民内卷,整个社会陷入危机。

因此,属于我们的大众放养教育时代也将来临,发展体育教育,就是能让大众的孩子有充沛的体力去干活,发展艺术教育,能让大众的孩子被娱乐明星们满足,他们不需要思考和思想,吴晓波说的没错,从精英角度,一个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人思考。

user avatar

我觉得态度是好的,但是以我当年的经验来看,方向错了。

我读的在上海也算不错的小学中学,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应付人际关系,在日常的各种校园霸凌面前生存下来。基本上精力都是用在这个上面了,月考什么的反而是次要的。

每次月考的时候,反而可以放松几天——人家在准备月考,就没心思继续校园霸凌了,就可以难得地放松几天。

不知道现在上海校园霸凌的情况怎么样。反正我觉得,中小学占据学生精力,使学生不得减负的,永远是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校园霸凌之类,而不是考试。

user avatar

管得了小学校内,管得了校外吗?

PETS没禁止小学生参加吧?中高级口译没禁止小学生参加吧?托福雅思没禁止小学生参加吧?

学编程查stackoverflow和cppreference不正好把英语学了,既学会了英语又学会了C++岂不一举两得?

聪明的小学生们,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user avatar

谢邀。

我朋友圈最有成就的往往是上海土著,

比如某大叔是美国国家实验室的领导

每次喊他谈怎么背gre单词,他就说随便看看科研资料不就学会了嘛,每次让他做做我认为有瑕疵的托福题,他就全对,我问他有两个答案貌似都可以他为啥选中了官方那个,他还很厌烦,说他辅导女儿sat已经觉得够烦了让我不要给他托福题做

这就是学英语毫不费力的人,尽管是学物理的


他是文革的中学生,所以我估计他小学应该没有学过英语,中学估计也学的水,并且他本科在上海读的,也就是他整个教育在上海完成,只是博士在加州理工待了几年

但是我后来在线看过他给北美名校教授老头们做物理讲座视频,全英文各种物理专业名词以及流利度都很不错,台下坐的都是白头发,并不是大学生

所以,

1.我不觉得会对上海孩子的英文产生任何影响,如果家长重视,学校不开设也不是多大的事儿,你看七十年代高考一恢复,就知道有多少人在偷着学了,我相信上海这种地方更加知道英语的重要性,不会跟着政策走

2.我看了今天关于留学生大量返美的报道,机票涨到了经济舱2-3万,商务舱7-10万,机场排队上千米,没有挡住上海人的脚步

我记得托福考试一恢复,上海考场就抢光了全年考位

你看知乎天天说美国要崩溃了,崩溃了大家还争先恐后地去?

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海人应该非常清楚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事情,这只能让他们更加努力学习英语,而不是放弃


我觉得最蠢的就是那种听说不考英语就拍掌的家长,以我对上海人的理解,她们应该不至于这么蠢,她们对于要学什么,应该有坚定的信仰

英语只是一个工具,但是没有这个工具万万不能,语言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只有把它学的好的人,才能深切体会这一点


所以,我觉得学校任何新政策,不影响本来就热爱学习的人,


如果我有孩子,我会直接用托福雅思材料对他进行培训,会更高效,学校事儿越少越好,可以拿来做更多校外的事儿

就算学校不放人,我原来也会和学生商量如何在不重要的课上开小差背单词


我前几天看我们业主群有业主贴出自己名校毕业孩子的简历,立马有其他业主去谈家教价格了


你要知道,目前网上拍手叫好的人,本来就不是上培训课的人,本来就不是认真读书的人


认真读书的人,在全国不读书的时候,都会偷偷读书的,还别说现在了,现在就看家长们如何各显神通了


经历了文革和后来的改革开放,他们应该更清楚知识的力量


还有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你什么事情都随大流,比如放弃学习,最后吃亏的是你

自己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


多读读近现代历史,吸取历史教训,做好人生抉择


我爸是文革后第一届高考考生,所以我从小就相信学习这件事是一个信仰,社会怎么变化,都动摇不了这个信仰



我的其他高赞答案:

















user avatar

首先你要明白最重要的一点:

1.政策制定者永远都是利己的

2.政策制定者都看得更长远

3.政策的执行者都是相对短视的(快速出结果)

很遗憾,那么多回答完全没有真的get到点。

我打个比方:房产税

你们觉得短期会收么?再想想前不久那个两千多套房的落马干部。

现在教育的问题不是能上高中的太少,而是实在太多。话说回来,一半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确实也够不上顺利高中毕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补习班雨后春笋冒出来。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某些人发现他们真的要安度晚年的时候,这个社会上就算养老金够他们用,护工没有了!!!

不是什么工人,也不是高精尖码农,最最迫切的需求:护工!

看看发达国家,加麻大,新西兰,法国……最缺的就是护工。

“护工”只是抽象的一个词语。婴儿潮的中坚力量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城市化早已经完成二十年了,这时候,城市的保洁、基础安防、食品等等初级服务工种,找谁来做?

那时候每年2000万的75岁以上失能老人,谁来照顾!!!???

这才是最恐怖的。而且,往往学历越高的子女,照顾老人的能力越薄弱。

接下去说下教育成本和“护工”的联系

打个简单比方,你要是正常读到普通本科,毕业后在高薪护工和底薪白领之间,选择护工是没问题的,这也是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的模式。社区大学的毕业去当佣人小时工很多。

如果你从小被鸡娃,家长花了每年十万结果最后因为大家都花了那么多钱,你还是只能读普通本科,你猜毕业后会怎么样?几百万培养出的大学生,要干护工就算你自己愿意你父母也不愿意。

我个人一直有在考察养老业,有一点是确定的,失能老人以及月嫂的护工费用,这几年一直在涨,比任何工种涨幅都稳定。现在是3040后(年均出生500万)让50/60后(年均2200万)护理,护工的工资已经稳定在8000。等到70后甚至90后需要护理的时候,这个世界不知道会悲惨成什么样子。

到时候护工就会像现在的房子一样,由倾尽所有才用得起的绝大部分人来决定价格。

比犬舍都悲惨!

如果你们深入了解过3000/月以下标准的养老院(失能向)的话

user avatar

我当初是小学5年级才开始学英语。

语言这个东西吧,特别是中国的英语考试,其实很大程度是比家长的钱的,天赋的比重低一点(我是例外,是那种特别会考高考,碾压氪金)。钱多就能给小孩更好的英语环境,什么外教啊游学啊外文阅读啊,得到更多的训练。毕竟英语和数理化不是一回事。

老实说,我的看法里高考取消英语考试,改成通过性考试(也就是达标即可)会更社会公平一点。而且英语的应用场景也确实不是数理化那种高下立判的。

user avatar

然后中高考作为必修考试科目继续考???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脱了裤子放屁。。

user avatar

你不愿意体面(指阶级固化),我帮你体面。

user avatar

在这个我研究了很久的问题下,我用8个小点来说说国家“双减”到底想干什么?背后释放了什么样的信息?“双减”政策下的孩子,20年后如何立足和应对未来?

7月29日,我回答了一个关于“双减”的政策解读,就写到这个政策需要“考试”的配套政策支持。当时是我从杭州中考难度这个风向标去判断的。

包括今天我们看到的《上海中小学2021学年课程计划及说明》,都属于“双减”配套政策。


1.“双减”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对辅导班“一剑封喉”?

学科类辅导机构不能上市融资、不得占用节假日休息日、定性为非盈利机构。一言以蔽之“没钱赚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培训机构做的事情不是“教育”!而是“提分”!教育机构最擅长的就是刷题和传授做题技巧。

我堂弟之前上过一个英语阅读理解班,可以让你在不懂文章的情况下还能做对选择题。

虽然提高分数,能让家长和学校满意。但是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工牛娃”,那些通过补课去开外挂的“玩家”,是国家需要的吗?很明显并不是!

而那些真正有天赋的孩子,可能因为没有资源和经济支持,反而被淹没在“人工牛娃”之中!

国家没办法通过考试筛选真正适合的孩子!这更与国家希望实现的教育公平背道而驰!

所以国家这次出手如此快、准、狠,不给任何喘息的机会,直接一剑封喉!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之前的热播剧《小舍得》。农村进城的孩子米桃和子悠都进了金牌班,大家觉得哪个孩子更优秀呢?或者哪个孩子更有数学天赋呢?

米桃从来没有上过辅导班,而且农村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很落后。而子悠从一年级就开始上辅导班,光奥数就4个班。

如果国家需要数学方面的人才,你觉得谁更合适呢?显然是“天牛”米桃

而现在国家的“双减”以及其他配套考试政策,都是希望孩子们将来都能做自己热爱的、擅长的事情。

而孩子们做的事情,不管是管理公司、做金融、修飞机、高科技研发、市场运营、理发、汽车维修、盖房子等等,都是出于喜欢和擅长。而每个父母都能以孩子所做的事情为荣。


2.小学不考英语了,那还学吗?政策背后释放的信息是什么?

“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可灵活多样,严格执行等第制”。

作为一个英语启蒙博主,我看到这个政策时,其实是高兴的。有人肯定会说“你都快保不住饭碗了,还高兴?”

是的,我觉得国家这样做才真正回归了学一门语言的真谛!才是把英语当做一门语言来看待!学一门语言是为了应用,而不是考试。

而且一直以来,我在所有平台进行的关于英语启蒙的内容输出,全都是倡导以“语言习得”的方式重“听说”能力。我家孩子英语水平还算不错,我从来没有要求她做过题或者考过试。

大家能看到我的ID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我给孩子所进行的语言启蒙,并不仅仅是学语言,而是在用不同语言和不同的语言思维刺激孩子大脑发育。

所以当我看见国家行政开始着手把学习语言拉到学习语言应该走的“正轨”时,我觉得高兴。小学虽然不考英语。

但作为一门世界语言,我们的孩子哪怕是出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或者是多一个窗口了解世界的目的,再就是孩子初中高中还需要学习英语,我们该做的语言启蒙还是要进行的:该读的绘本、该唱的儿歌正常进行。

前提是,我们很明确知道我们做的这些语言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


3.学校才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老师才是答疑解惑的主角

新政下,家长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有的疯狂囤课,有的疯狂退课,还有的再考虑一对一辅导。还闹出了很多笑话,如图:

难道大家都忘了孩子真正应该学习场所是哪里吗?“双减”之后,学习的重任必会回归学校、回归老师。没有辅导班怎么办?

本来辅导班就是教育内卷的产物,难道真的忘了学校才是真正传授知识的地方,老师才是答疑解惑的主角!

对于学校老师来说,看到校外培训老师开着豪车住着别墅,内心有羡慕又有愤懑,还有委屈。自己一个月劳心劳力勤勤恳恳,可能不如校外辅导班2天的收入。甚至之前还有校外辅导班老师嘲笑学校的老师“死脑筋”!

“双减”之后,辅导班成为非盈利机构,也有助于降低校内老师内心的浮躁


4.“双减”禁止辅导班,并没有禁止学习

“双减”真是一味猛药,到现在还有人误解为“双减”是国家觉得学习不重要了。在不上辅导班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可以用来扩展阅读,可以锻炼身体。

也可以一家人做亲子互动,一起出游研学。

学习的形式不拘泥与课堂,学习的场所不限制学校和辅导班。如何管理实践、平衡实践?在兴趣爱好带动下去探索世界,驱动学习内驱力,或者这才是我们现在和孩子应该努力的方向。


5.“唯学历”论转向“唯知识”论

之前有个段子,大企业选聘人才只看211、985的简历,撒一大把简历,用手在空中抓一个运气好的!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段子。但是也能说明我们现在对于大学的价值观还是以“唯名牌”论为主。

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政策,正在努力改变现状。国家今年已经减少了民办三本的审批,把支持和资源更多的给到职业技校。可能之后的专业类研究,从维修汽车到人工智能都会在职业学校完成专业学习。

用学校学到的技术,直接对接工作需要的技能。而不是大学毕业之后才发现所学和所需之间隔着一道鸿沟。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什么时候双元的教育理念算成功呢?

当妈妈们坐在一起,不会在因为孩子在211、985说话都趾高气昂,而职高的家长就抬不起头;当企业招聘时更多专注应聘者的技能对口,而不是只关注学校;

当丈母娘不会再因男孩子是职高毕业,就觉得配不上自己家大学生;当婆婆也不会因为女孩子职高就觉得高攀他们的高材生的时候。

到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和选拔体系应该就已经形成了新的价值观。

而不管是职高、还是211,学历和学制虽有不同。和现在大不相同的是选择的职高孩子是那些被贴着“不是念书材料”的孩子。是那些可能被“放弃”的孩子。

可能在20年后,我们畅想的职高是某一领域的专业学习和专向人才输出。那些孩子就意味着“专业和行业领先”。

所以不管学历如何,“唯知识”论绝不会错。


6.孩子们可能会另有一番童年色彩

没有“双减”之前,我们一边感慨我们小时候虽然物质贫乏,但却过着潇洒快乐的日子。我们每每回忆起童年,嘴角都会不自觉流漏出幸福的笑容。

我们缺少玩具,却不缺少快乐。而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辅导班。他们看起来什么物质都不缺,但缺了很多只属于童年的自由自在,也缺少了很多单纯灵动的眼神。

之前辅导班“威胁”我们:“你来,我们就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试问哪个父母看了能不焦虑紧张?我们孩子玩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辅导班弯道超车。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的目的往往不是查缺补漏,而且只涂了心安!

此次“双减”,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有更多色彩和可能性。幸福的童年是一生的财富。

7.“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一个口号到实现,都要走很远的路

我们一直喊要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句口号喊了几十年,在“双减”政策之后有望实现。每一个国家既定政策,从提出政策时的“口号”到最终的实现,道阻且长,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亦是如此,前途是光面的,道路是坚信的。这次“双减”对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8.一项好政策的影响,可能在20年之后才看得出来

站在眼前,很多家长也许不理解“双减”。但是放眼长久的未来,正如两会期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彭所说: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了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我们的孩子应该着五彩斑斓的童年,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努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二十年后这批“双减”后的孩子,如何应立足社会,应对对未来!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关注我,一起做高情商,有智慧的父母~

user avatar

最近了解到一个叫德国模式的教育机制:

什么叫德国模式呢,就是孩子快乐的玩到小学毕业,10-11岁,然后根据逻辑能力和智商考试构成的日常成绩分班,分班之后一半的人去读技校,另一半去读高中,高中这部分开始学两门外语和复杂数学和哲学和物理化学,高中毕业,你根据自己的喜好申请大学,分成大学和高职,大学谁都可以申请,毕业就是硕士,无法毕业可以转去高职,依然无法毕业就可以一辈子读下去。

彻底避免了因为“我会考试”所以我获得了机会这种事情的发生。

最终筛选出的phd,被社会赋予巨大的尊重

各行各业都完全尊重和相信社会精英

社会精英要负责带着一般人们一起前进

这就是德国模式

简单说,就是莫扎特模式

筛选出天才,然后天才带领社会前进,天才拿4-5倍普通人工资。

这是俾斯麦时代就设计好的结构

他们认为普通人的非主动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是现在逼你努力了,在人生中因为你生性懒惰,也会逐渐忘记

既不能传承下去,也不能真的改变你的习惯,对你也是折磨。

你就是真的爱学习,自己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学得好,社会给你提供足够多的学习资源,你写信给教授教授觉得你具备牛逼的潜质,决定培养你。(师徒制)

否则你就躺平,做个普通人,月收入平均值的钱,轻松的结婚租房生2-3个孩子,一半收入交保险,可支配收入平均值的钱,过一辈子。

反正就是强调天赋,不强调努力

因为他们认为各行各业都需要努力的人

你把努力的人都送到大学里面去了,下面技校都是自律很差的人,就算上面的人再聪明,下面的人都是傻逼,国家机器也运转不了。

从1806年开始,德国的牛逼大哥洪堡开始搞的现代教育,也就是有了小学分轨,初中分轨,高中分轨,三个分轨点。

从1920年开始,德国就进入了4年小学,开始分轨这个残酷的模式。

6岁入学,10岁分轨

技校中学,普通高中,科研中学,三条路

完了就定了

德国的教育体制,大概就像这样:



只是说,如果我们也这样,那些高考大省,很多人会崩溃吧

user avatar

一场比赛,只要有明确清晰的终点在那里,对于想赢得比赛的人,那根弦就会一直是紧张的;

而高考线就是学生,家长心里那个明确的终点线;

无论学校怎样减负,有清晰目标的人依旧会设法去实现那个目标;

多办几所品质好的高校,取消留学生特权,让学生可以宽松进入高校念书,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专业,

学校严格管理,学校教授也要严格管理,必须把心思花在学生身上,这样整体素质才会高;

user avatar

这个政策实施了也有几年了,其实没啥作用。当年设立的目的可能是,上海中学生的英语好到脱离群众了。如图。

user avatar

可能各位都不在内卷领域生存吧?

内卷领域的逻辑就是卷,反向思维,上一次FD杀领导的案子爆出来,我们领域人的思路全是:空出了两个教职。。。

所以这个例子大家也都反向考虑,国家把别人忽悠瘸,然后自己娃就可以卷上去了。

user avatar

我很支持

因为我不是上海人,因为中国还有很多除了上海以外的孩子。

且不说其他答主指出这个文件早就有了,单看文件内容

——这个要求很奇怪吗?

这不就是我的成长经历吗?

什么叫做——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啊?

又没说不考。。。更不是不学。。

我现在在上海上大学,我的小学就是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期末考试就是只考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也会考试啊,只是不是算在总分里,考试形式也确实比较多样,又不是不学英语。

且不说小学阶段学英语真的会起多大效果(我反正自认为是初中才正式上的路),单就上海的英语来讲,实在是有点过犹不及了?

我们其他地区的“乡下人”来到上海读书,第一感觉就是——江浙沪的英语水平太高了。

高到学校分英语高低班,高班基本都是江浙沪的同学。

他们英语大学随便都是满绩,四六级也都是650以上。

上海的老师说,经历了上海中考(对就是中考)的学生,还进不了我们高班就是笑话。

看到没,地区间的差异真的很大。

所以适当降低一点上海英语的教学难度,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妥。

怎么就你们的学生要当人上人啊?(这句话是针对那些说学英语的就可以高人一等,这么搞就是要让他们孩子进厂变成人下人的答主,有点激动,没有恶意)

江苏都用全国卷了,你们英语不能降一降?

至于中考50%的分流,在全国其他地方历来如此,这下铁拳砸到上海了,砸到课外培训了,砸到英语了,砸到你们国际化的教育了你们不干了?

全国人民是一家,差距不要那么大。

user avatar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小学不学英语,到了初中才学英语。

后来,听说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了,还感到很惊讶。

现在回头看,国内在学英语这事上,浪费太多时间精力财力物力了。同时,英语培训学习还滋润了一堆乱七八糟不学无术的外教,也发生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恶性案件,比如宁波某大学女生被杀案。

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其实英语对于绝大多数人基本没有什么用。现在翻译软件已经很厉害了,通过软件翻译基本能够看懂外语内容,这对普通人足够了。

但是,现在由于高考要考英语,英语学习必然要进入军备竞赛。其中之一就是从小抓起,从幼儿园抓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觉得高考考英语是应该的,毕竟英语目前是世界通用,特别是在科技论文方面。但是英语的分值应该降下来,比如从150分降到100分。这样,能够平衡投入英语学习教育的资源和精力。在分值降下来后,人们会权衡利弊,再投入过多时间精力金钱就会显得不划算了。

user avatar

校长在办公室转圈圈,转到第三圈的时候通知全校所有的中小学班主任来开会。

心情烦闷,校长把空调开到20℃还汗流不止,也不知道是真热还是发愁。

会议室里,校长咳嗽了两声,

校长:有个事儿跟大家说一下,咱讨论讨论该咋处理。上头说了,以后小学期末不考英语。

小学班主任:好事情啊,这下不用发愁班里的英语成绩了。

校长:小学一二年级,只能考查,不能考试。

小学班主任:好事情啊,给每个孩子打高分,家长们朋友圈晒自家的“神童”还能多晒两年。

校长:小学一到三年级以后不能高全区统考了。

小学班主任:那,学校与学校之间怎么评比?“用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查?”

校长眼睛一亮,微微点头。

校长:还有一则,我给大家念一下: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区若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每学年不超过1次,且只能随机抽样监测,随机抽取的学生比例不超过本年级的30%。

初中班主任:他们小学组也就算了,我们中学组,不考试,以后他们怎么进高中?万一我们学校不考,别的学校考,岂不是输在起跑线上?

校长:不要死脑筋,刚才小学组班主任说的就很好嘛,咱可以用“用书面的形式进行教学质量监测”,试卷你们该发就发,让他们写着玩,每张试卷给两小时,不打分不排名不就行了?

末了校长清清嗓子:

各位班主任别紧张,最紧张的不会是咱。

散会!

user avatar

以后50%的人注定不能上高中,别卷了,外面都是警察。现在父母的主流思想都是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的,国家这一出,是逼迫国民思维升级,不要老盯着读书改变命运。


宫酱的悲惨生活看到了吧?老财的悲惨生活看到了吧?销售的悲惨生活看到了吧?规矩改还是不改,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既定事实。大学扩招前,更多人错过高考就没戏了,80年代的大学生含金量是真的高,也是有历史原因,这本来不是什么好现象,经历过这么多次社会变革,读书没读好的也有机会改变命运,怎么就讲不听呢?


现在国家已经不想再讲了,直接给你取消小学英语期末考试,鸡娃家长还在用那一套上世纪的经验来培养小孩,也不看看现在大学生就业情况是多惨。鸡娃那么多,肥的是培训机构。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小孩仍然没有改变命运。


我都讲到烂了,读书改变不了命运,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大学毕业前的那些学习只相当于考驾照的科目一,你理论高,你能在人生的赛道上开车么?


进入社会后的学习,不是只有读书,还有更多的方式,这些不一定比读书难,但是需要你发挥思考的能力,大学毕业后的十年内,类似于科目二,你学的好,就可以上道了,然后才是更高级别的路考。


鸡娃家长是希望用在学校学的知识一劳永逸,让小孩只通过理论教育就能过上好生活,这可能么?可能的话,能做到的有几个?说来说去还不是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没得读也不去想想别的赛道,硬挤在一起,其他途径都不去尝试,整天拿什么试错成本来说事,拜托,如果你单干一开始就是筹个几十万上百万去做,不死才怪,积累了社会经验,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去探索,借助历环境,历史的进程才是正道。


当然这种思维不会那么容易得到认可,只要官本位思想还在,读书以外的道路都还被认为是歪门邪道,鸡娃就不会停止。


读书是给了你多一种途径去谋生,而不是只有一种。如果把读书认为是唯一一种出路,那基本上就没出路了,天天在家捶地痛哭算了。

user avatar

到现在,很多人还在有一种认知:以为很多父母都很傻,是被教培行业忽悠,去卷孩子的。

为什么现在教育那么卷?恰恰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傻。



你去电子厂看看,问问那些每天工作超过十小时,一个月2-3千块的厂弟厂妹,问问他们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和他们进电子厂工作?

你去问问那些农民、保洁员、服务员、保安、建筑工人、危险工作从业者、跑运输跑物流的、辅警、派遣工、临时工等等等等,你去问问他们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和他们做一样的工作?



他们这些人当中,很多很多的人,拼死拼活,就为了两件事:

1)挣钱买房子,给家里一个好环境,给自己孩子留个地儿;

2)让孩子好好读书,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读书,不好好拼搏,将来只读个职业学校,出来意味着什么。



那么那些收入在平均线之上的家庭呢?他们又有多少可以拍着胸脯说,孩子你随便上学,学不好爸妈给你兜底了,就算你读个职业学校也没事儿?



为什么以前读书没有那么卷?

工人,特别是国企工人,孩子读个书,毕业了子弟接班父母,有什么压力?

农民,孩子考上大学全村敲锣打鼓,考不上大学回家种地,反正你的户口是农业,有选择吗?



现在为什么那么卷?

1、信息壁垒被打破,什么好什么坏,手机+互联网信息流通你拦不住,大家都不傻。

2、就业壁垒被打破,有学历就有选择的余地,不会被你的家庭背景、出生地和户籍限制住。

3、狼多肉少。



减负?

对绝大部分没有家底的中国人来说,你在学生时代减的负,一定会在将来加倍的压回来。



狼多肉少的问题不解决,其他只能是隔靴搔痒,

还总觉得是家长们自己瞎焦虑,被忽悠,

记住,没有人是傻子。


user avatar

这道理得从补课讲起。

其实人类的从众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很多家长都送孩子去补课,那么结果就是几乎所有家长都送孩子去补课。而这其中有一部分家长是随大流,还有一部分家长只是为了显得自己很负责,其实心里对补课不情愿。

并不是全部家长都想要鸡娃的。很多家长早已厌倦了扮演一个“完美家长”的角色。每天车接车送、高额的补习费用支出、亲友之间的攀比等等,让很多家长心力交瘁。只是被大潮裹挟着身不由己,身边的家长都这样,你不这样,你就是不负责。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从家长到学生都被裹挟了,这也是为什么教培机构那么遭恨。

所以有些人早就想躺了。

这就是这个政策的合理性所在。

如果很多人躺,大家就可以都躺。依然要鸡娃的接着鸡也无所谓。政策不可能管得了所有人。

很多人反对对教培机构的一刀切,是因为需求决定市场,干掉市场,需求还在,市场就还会出现。

但是也要知道,市场也可以反作用于需求,市场没了,需求不会没,但会萎缩。

能缩点是点。

一刀砍掉教培机构,是损一毫而利天下,还是损万钧以利一毫,都是可以的。缩点是点。

然后取消考试,必须考的试就取消排名,不发答题纸,不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尽量消除学生们的危机感。

反正都努力也是一半人去职高,都不努力也是一半人去职高。对大局来说都一样。

但你要问了,对国家来说都一样,但对家长来说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刚才说了,有些家长早就想躺平了,目前一系列的政策也没想着遍及所有人,只不过是给想瞌睡的人送一个枕头。总有人会欣然接受的。

很多人就是可以两眼一闭装做天黑的。只不过以前教培行业在他们耳朵边敲锣打鼓,告诉他们醒醒,要争要抢,要上大学;而现在政府扯出一块黑布蒙住了天,告诉人们天黑了,休息吧,你不需要知道自己孩子考试怎么样,我只需要你快乐,忘记不好好学习就要去职校的事。

于是很多人得以安眠。

我们这个时代给家长压了太多东西。奶粉要喝进口的,医院要去最好的,学区房要买市中心的,补课要找一对一的…家长们也应该有撂挑子的权利。

假如所有人都躺平了,剧场效应就不攻自破了。大部分人并不是理性人,都会委屈,会累。孩子家长都一样。

让整个剧场的人躺下不可能,但是让半个剧场的人躺下,有的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块布。




果然又有人说我贩卖焦虑。

我其实一直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指出事实和贩卖焦虑的区别在哪里呢?

一个开饭馆的,说不吃饭会饿,算贩卖焦虑吗?

一个水管工,说水管不通会堵,算贩卖焦虑吗?

我身为一个补习班老师,为什么只要说一句要努力学习、职高不能上之类的话,就有人说我贩卖焦虑、别有用心?

我说的,哪句话是错的?你指出来!你指不出来,又不爱听,就只能说我“贩卖焦虑”“别有用心”。

中国的基本工资如果提高到5000一个月,不用你们审判,教培机构自己就得倒一半。

甚至,孩子挣不挣钱都无所谓了。中国的职高、中专、技校,只要能保证普通初高中级别的纪律和安全性,也行。

有的网友说我夸大了职高的危险性。我只能感叹世界的参差,我承认有的职高非常不错,比高中还严格。但有的职高中专技校之类的……我之前提了一些,被批判贩卖焦虑,所以我删掉。我不说了,你们自己去打听。假如你们真的只想听好听的话。

这个问题都是上过的人自己说的,我没参与,你们自己看呗。

话说回来。我说的不对你就反驳我,不要总是用带有道德审判的字眼给我下定义,你定义不了我。我的原则是“从不跟不讲理的人讲道理”。你只能被我拉黑删评论一套送走,何必呢?

请各位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尽量不要带有道德审判。我更希望我们是信息的交换和观点的冲撞,这很有乐趣。而互相扣帽子批倒批臭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人渐渐扭曲。

现在网上能好好说话的人已经很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