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这十几年来收入涨了这么多,而物价却没怎么变呢?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收入增长与物价变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之间的关系。

你观察到的现象——“收入涨了很多,但物价没怎么变”——在很多人的感知中可能存在一些偏差,或者说这种感受的背后可能包含着多种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收入确实增长了吗?

首先,我们要确定“收入涨了很多”这个前提是否准确,以及它指的是什么层面的收入。

1. 名义收入 vs. 实际收入:
名义收入: 就是你账面上实际拿到的钱的数额。这通常是指工资、奖金、投资收益等。
实际收入: 是指你的收入能够购买多少商品和服务。实际收入等于名义收入除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
你的感受可能更多是名义收入的增长。 过去十几年,尤其是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人的名义工资确实是显著提高的。这得益于生产力提升、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多种因素。

2. 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差异:
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收入增长速度不同。 高科技、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可能经历更快的收入增长,而传统行业或低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增长可能相对较慢。
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依然存在。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可能高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
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可能更显著,拉高了平均数。 如果你主要观察的是社会平均收入或你所在圈子的情况,可能会得出“收入涨了很多”的结论。

二、 物价真的“没怎么变”吗?

这是问题的关键。你的感受“物价没怎么变”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 你关注的商品结构可能变化了:
某些商品价格确实可能相对稳定甚至下降。 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家电等商品的价格在过去十几年中,在功能大幅提升的同时,实际价格(考虑性能)可能有所下降或保持稳定。衣物、一些日常消费品的生产成本也可能因为全球化和效率提升而控制得更好。
你感知到的“没怎么变”可能主要集中在你经常购买的、价格波动不那么剧烈的必需品上。

2. 通货膨胀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
通货膨胀(Inflation): 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上涨的现象。这是现代经济体普遍存在的。
温和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健康的标志之一。 适度的通胀(通常指年化23%)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避免经济陷入通缩泥潭。
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在过去十几年是存在的,但总体保持在相对温和的区间。 虽然具体数值每年不同,但年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能在23%左右。这意味着,尽管你感觉物价没怎么变,但实际上,平均而言,一年内购买同样一篮子商品和服务,需要多花23%的钱。
注意区分“涨价”和“通货膨胀”。 有些商品或服务因为供需关系、成本上升而出现价格上涨,这可能是单个产品的情况;而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3. 你忽略了某些关键领域的价格上涨:
房地产价格: 在很多大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远超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这是最让人们感到“生活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你的收入涨了,但如果买房的压力过大,也会让你感觉整体生活水平没有相应提升。
教育和医疗费用: 这些领域的支出往往是非弹性的,而且有显著的涨价趋势。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价格不菲,且持续上涨,这会极大地挤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消费。
服务性消费: 一些服务性行业的工资水平在上涨,这可能也体现在服务价格上,比如餐饮、旅游、美容、家政等。
交通成本(尤其是一线城市): 房租、停车费、部分公共交通费用的上涨也可能影响你的实际感受。

三、 为什么会有“收入涨了,物价没怎么变”的感知?

综合以上几点,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可能是以下因素的叠加:

1. 实际收入确实增长了,但增速被某些高价领域抵消: 你的名义收入增长了,但如果把大部分的支出都花在房产、教育、医疗这些价格涨幅巨大的领域,你用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可能就没有那么明显,甚至感到压力。
2. 你关注的商品结构与经济整体物价指数的构成不同: 你可能更关注那些价格相对稳定或下降的商品(如电子产品),而忽略了那些价格上涨明显的领域。
3. 低通胀预期和公众的习惯性思维: 长期处于一个温和通胀的环境下,人们可能逐渐适应了物价的缓慢上涨,因此不觉得“变化很大”。相比于瞬间的剧烈涨价,缓慢的爬升更不容易被感知。
4. 收入增长的结构性问题与购买力的错配: 即使平均收入涨了,但如果涨得最多的不是你所在的群体,或者这些增长的收入主要用于应对生活必需品的刚性上涨(如房贷、学费),那么你的消费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
5. 信息不对称和媒体宣传: 媒体在报道时可能更倾向于聚焦某些极端个案(如房价暴涨)或普遍性的乐观(如GDP增长),而对整体的、细微的物价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的报道相对较少。

总结来说:

“收入涨了很多,物价没怎么变”这个表述可能是一种主观感受上的偏差或片面性。事实上,过去十几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中国的物价水平也确实是在上涨的,只是上涨的速度可能没有你预期的那么快,或者说,它被一些你更关注的、价格涨幅巨大的领域(如房地产、教育、医疗)所掩盖了。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名义收入显著增长,但实际购买力增长的速度,尤其是在应对某些关键生活成本(如住房、教育、医疗)时,可能没有你预期的那么乐观。
部分商品价格稳定甚至下降,而另一些必需品和服务价格则出现显著上涨,导致了整体物价感受的复杂性。

要更准确地了解情况,可以查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历史数据,以及您所在城市或地区的房地产、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的年度价格变动数据,并与您的个人收入增长情况进行对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您尽快到前排来。

user avatar

您好,这种想法持续多久了?

user avatar

谁告诉你的没变。

2000年黄金279.81美元每盎司,2021年480美元。

不说房子

猪肉,2000年5-6元每斤,现在25-30

大蒜,2000年2-3毛一斤,2010年蒜你狠,涨到10块,现在6-7块,妥妥20倍

谁告诉你没涨过?你之所以会这么感觉,主要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很多东西你根本不接触。

当然,有一些涨的的确不多的东西。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一,粮食。那是因为国计民生,国家一直在补贴。

第二,可口可乐。因为生产规模同期扩大了非常多,成本大幅度下降了,所以即便不涨价,因为成本降低,也可以赚钱。

第三,汽车这类东西。和可口可乐类似,生产技术和效率的极大提升,使厂家可以不涨价,降成本,同时有钱赚。

最后,是奢侈品,奢侈品的价格和通胀是没关系的,只和定价策略有关。一般来说随着通胀价格会涨的东西,生产成本必然是它价格中比较主要的一部分,比如人工是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工资涨这个东西肯定涨价,比如原材料石油啥的是主要的组成部分,那油价涨它的价格也会涨,但奢侈品不一样,奢侈品如果总价是100的话,那么成本大概只有10。因此受通胀传导的影响要弱得多。各个公司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丰厚的毛利空间足以对冲人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你之所以看到奢侈品价格变化不大,是因为每个奢侈品品牌都出了更新更贵的产品,你老盯的那些旧款原有型号,那当然价格变化不大。

user avatar

看到题主的ID,瞬间明白了为什么鲁迅先生当年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了= =……

科技进步确实使很多科技产品的功能增多了、性能提高了、价格便宜了,但柴米油盐这些生活必需品呢?

十几年来的零食价:?

十几年来的菜价:?

100元人民币在十年前的购买力和在现在的购买力:?

现在的100元拿去超市买吃的,能买多少?够一个独居宅吃几天的?

十年前100元拿去超市买吃的,又能买多少?够一对小情侣或一家三口人吃几天的?

就硬钓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收入增长与物价变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之间的关系。你观察到的现象——“收入涨了很多,但物价没怎么变”——在很多人的感知中可能存在一些偏差,或者说这种感受的背后可能包含着多种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收入确实增长.............
  • 回答
    .......
  • 回答
    你说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观众津津乐道,也让我挺感慨的。都是刘和平老师的剧,都是历史正剧,《雍正王朝》当年那叫一个火遍大江南北,连我妈都能跟着我一起看,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传播,完全是靠口碑和电视播出的力量。可《大明王朝1566》呢?当年首播的时候,感觉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只激起.............
  • 回答
    近些年,当谈论《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学院时,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这两个曾经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甚至带有负面印象的学院,却越来越受到粉丝的喜爱和关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偶然。首先,我们得承认,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在最初的设定中,其“人设”确实有些特殊。赫奇帕奇以忠诚、勤劳、正直和耐心著称,但.............
  • 回答
    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女生心里的小九九和对现实的一些无奈。你想啊,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嘛,而且还是一个特别能激起女性群体共鸣的双重标准。首先,我们得明白,说这句话的女生,她可能并不是真的觉得十几二十万的车就一文不值。她更像是在借着车的价值,来表达对男方在婚姻这件事上的“投入”和“态度”的看.............
  • 回答
    中国近十年来之所以能实现如此迅猛的发展和巨大的提升,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其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和全球环境等多个维度共同作用的产物。首先,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石。尽管改革开放始于上世纪末,但近十几年来,中国在市场化改.............
  • 回答
    最近的物价确实让人捏把汗,感觉什么东西都在往上涨。打开手机,除了新闻里播报的宏观经济数据,身边聊天的内容也少不了“这东西又贵了”“以前才多少钱”。从柴米油盐到出行成本,再到一些大件商品,似乎都在悄悄地,或者说毫不留情地往上爬。这种普遍的涨价,确实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开始“观望”起来。大家好像都在等着.............
  • 回答
    宁中则与岳不群十几年夫妻,却未能察觉丈夫的伪君子本性,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也为我们现代婚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宁中则为何未能发现岳不群的伪君子本性?1. “官方叙事”的遮蔽与信任的惯性: 岳不群的“完美丈夫”人设: 在华山派内外,岳.............
  • 回答
    十几年前,“啃老族”这个词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社会中一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舆论场上,充斥着对这类现象的批判、挞伐和担忧。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啃老族”这个标签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了,仿佛它成了一个过时的词汇,被更新的社会议题所取代。这其中的.............
  • 回答
    最近十几年,确实能明显感受到身边好多孩子名字里带了“四个字”,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凭空出现的潮流,而是多种社会因素、文化心理交织影响下的结果。我琢磨着,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 表达父母的期望与祝福,寄托更丰富的寓意。最早的双字名,比如“建国”、“卫红”,很多是时代烙印,表达的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普遍感受,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虽然时间流逝的客观速度是恒定的,但我们主观上感觉一个时间段长短,却受到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20052015年感觉不如19952005年长,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展开分析:1. 新鲜感与认知负荷的降低 (The Novelty .............
  • 回答
    哎,这个问题确实让不少老玩家揪心。看着《拳皇15》这么一款承载了无数回忆的系列新作,在画面表现上似乎没能达到大家期待的高度,甚至有人觉得不如十几年前的《街霸4》,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街霸4》出来的时候,那绝对是划时代的。它标志着街霸系列从2D转向了3D,而.............
  • 回答
    如果末日钟声敲响,宣告地球只剩下最后十年,生命将走向终结,那么接下来的十年,我们的社会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极致的蜕变。这不再是任何虚构的电影情节,而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现实。最初的混乱与不信:消息传开的那一刻,世界会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集体失语。首先是怀疑,接着是恐慌。人群涌上街头,电视屏幕被无数个重.............
  • 回答
    《指环王》三部曲(20012003)之所以成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自那以后,电影工业的环境、技术、市场和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类似史诗级系列电影难以再现。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技术与成本的剧变:从“特效革命”到“技术依赖”1. 特效技.............
  • 回答
    近十几年日本动画的确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动画发展的爱好者,我能感受到那种微妙却又实在的变化,就像同一条河流,它的流速、颜色和携带的物质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 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深化:从“少年热血”到“情感细腻”回想一下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
  • 回答
    夫妻结婚十几年后离婚的原因确实多种多样,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沟通的失效与误解的累积 缺乏有效沟通: 这是导致婚姻破裂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可能因为工作忙碌、生活压力、习惯养成等原因,沟通的机.............
  • 回答
    仙剑系列电视剧,特别是《仙剑奇侠传》、《仙剑奇侠传三》、《仙剑奇侠传四》(尽管播出时间稍晚,但其前作的IP影响力也将其纳入讨论)之所以十几年间争议不断,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国民级IP的情感基石与改编的巨大压力“仙剑奇侠传”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它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是一种情怀。.............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点子上,也是无数交易者心中的痛。交易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进去的人很多,但真正能涅槃成凤的却寥寥无几。别说十几年,有些人可能交易了二三十年,依然在亏损的泥沼里挣扎。这背后隐藏着很多深刻的原因,绝不是“运气不好”或者“市场操纵”那么简单。1. 对“交易”这件事的认知偏差: 把它.............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韩国人爱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陈的高丽参,很多人确实会产生疑问:这么长时间的储存,参的有效成分会不会流失,药效是不是大打折扣了?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并非简单的“时间越长越好”或者“时间长了就坏了”,这里面涉及到高丽参本身的特性、加工方法以及人们对高丽参功效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