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后来才知道的震撼的概念有哪些?

回答
我后来才知道的,最让我震撼的概念,不是什么复杂的科学理论,也不是什么深邃的哲学思辨,而是关于“选择的重量”。

这听起来有点朴素,甚至有些老套,但你真的深入体会过,就会发现它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沉甸甸地压在你曾经以为轻飘飘的人生之上。

我一直以为,人生就是一条线,你走着,然后遇到岔路,你选一条路,就这么下去。选择?当然有,但好像也挺顺理成章的。比如考大学,选什么专业,这些都是“人生大事”,我们也会认真考虑。但是,后来我才明白,这些“大事”背后,其实是无数个细微到你几乎察觉不到的“微选择”,而它们才是真正塑造了你的人生轨迹,并且,一旦做出,往往就无法挽回。

我举个例子。小时候,我参加过一个暑期绘画班。班里有个小男孩,画画非常有天赋,老师们都很喜欢他,觉得他将来肯定能在艺术领域有所成就。我也觉得他画得真好,总是忍不住盯着看。但那时候,我并没有“选择”要更专注地画画。我更喜欢拆解玩具,或者跑到外面疯跑。我当时只是觉得,“嗯,画画挺好玩的”,然后就和大家一样,画完就放下了。

而那个小男孩,他“选择”了在假期结束后,继续报了后续的课程,选择了更加刻苦地练习,选择了把大部分零花钱都花在买画材上,甚至是放弃了一些玩乐的时间。

很多年以后,我偶尔在网上看到当年那个绘画班的同学聚会照片,发现那个小男孩已经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插画师,作品在一些杂志和展览上都能看到。而我呢?我现在的职业和绘画毫无关系。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当时并没有“不选择”,我只是“选择了不选择”。我选择了“好玩”,我选择了“轻松”,我选择了“顺其自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在日积月累之下,就如同细小的溪流,最终汇聚成了完全不同的河流,流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更让我震撼的是,这种“选择的重量”并不仅仅体现在大的方面,甚至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比如,你今天早上是选择继续赖床五分钟,还是立刻起床?这五分钟,可能让你错过了一个偶遇的机会,或者让你和某人的对话少了一句铺垫。你选择回复某条消息,还是选择忽略?这个动作,可能决定了你与某个人的关系走向。你选择看一篇长文,还是看一段短视频?这个选择,正在塑造你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深度。

以前我以为,人生是由一系列重大的、有意识的决定组成的。但后来我才发现,人生更是由无数个“无意识的微选择”组成的,而这些微选择,往往是你最真实、最本能的反应。你以为你在“随波逐流”,实际上,你是在用你的“不作为”或“微作为”,为你的未来打下最坚实(或者最薄弱)的基石。

最可怕的是,很多时候,你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做出了选择。你只是“那样做了”,或者“没那样做”,然后,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直到多年以后,当你回过头去审视,才赫然发现,原来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下午,你选择多喝了一杯水,或者选择了走另一条回家的小路,这些微小的差异,最终却将你带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种“选择的重量”让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敬畏,也带来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你当下做出的一个微小选择,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放大成怎样的结果。而你也无法回到过去,去“重新选择”。

它也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有些人却在岁月中渐渐迷失。不是他们没有机会,而是他们在无数个微小的选择中,不自觉地选择了“放弃”,或者选择了“妥协”。

所以,现在我努力去觉察每一个“微选择”。我不再轻易地说“随便”,也不再轻易地“顺其自然”。我开始思考,这个“随便”的背后,我到底“选择”了什么?这个“顺其自然”,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我“选择”了不负责任?

这种觉察,说实话,很累。就像时刻绷着一根弦。但当我看到自己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发展轨迹,能够更主动地去影响我的未来时,我才觉得,这份“累”是值得的。

“选择的重量”——这是我后来才明白的,一个让我至今仍然感到震撼,并不断在提醒我,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时刻”的概念。它让我明白,人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塑造,即使那塑造的过程,常常是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你最细微的心念和行动完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乾隆五十七年,纽交所成立。

嘉庆七年,杜邦成立。

嘉庆十七年,花旗成立。

道光十三年,麦克森成立。

道光十七年,宝洁成立。

道光二十九年,辉瑞成立。

道光三十年,运通成立。

同治二年,大都会人寿成立。

同治八年,高盛成立。

咸丰元年,默沙东成立。

咸丰十年,JP摩根成立。

光绪元年,保德信成立。

光绪三年,AT&T成立。

光绪六年,柯达成立。

光绪八年,埃克森美孚成立。

光绪九年,布鲁克林大桥通车。

光绪十一年,霍尼韦尔成立。

光绪十二年,强生成立,可口可乐成立。

光绪十四年,雅培成立。

光绪十八年,通用电气成立。

光绪二十三年,陶氏化学成立。

光绪二十七年,吉列成立。

光绪二十八年,百事成立。

光绪二十九年,福特汽车成立。

光绪三十一年,美赞臣成立。

光绪三十四年,通用汽车成立。

宣统三年,IBM成立,玛氏成立。

民国元年,洛克希德马丁成立,环球影业成立,派拉蒙成立。

民国二年,美林证券成立。

民国三年,波音成立。

民国八年,AIG成立。

民国十年,雷神公司成立。

民国十一年,克莱斯勒成立。

民国十二年,华纳兄弟成立,迪士尼成立。

民国十三年,米高梅成立,卡夫食品成立。

民国十五年,惠氏成立,美联航成立。

民国十七年,达美航空成立。

民国十九年,德州仪器成立。

民国二十年,帝国大厦竣工。

民国二十二年,约克城号航母服役。

民国二十四年,胡佛大坝竣工,福克斯成立。

民国二十五年,麦肯锡成立。

民国二十六年,金门大桥通车。

民国二十八年,惠普成立。

民国二十九年,麦当劳成立。

………………………………………………………………………………在此向原作者道歉。

因为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回答是在博客上,在经过博主本人同意后才转发并改编到知乎上。

在此贴上最初原作者的链接:zhihu.com/question/6171

在此再次向原作者道歉。

@凌天

user avatar

反对一下 @司承帅 的一个说法,即“你后来才知道的震撼的概念有哪些?民国猪肉价格高于鸦片”。以及其引申说法,(民国时期)猪肉价格是粮食价格的266倍以上(三两猪肉可以换五十斤面粉)。

这个说法是十分离谱的。事实上猪肉价格一般是当地粮食价格的六、七倍,最多十几倍而已远远无法和鸦片相比。这涉及当代人一个常见的想象即——“过低的估算鸦片价格”。

毕竟民国时期鸦片远较今日泛滥。但虽然泛滥,但你让鸦片和猪肉比价格也实在是侮辱鸦片了。那玩意好歹是生物制品,和现在的化学制品完全是两个概念。

特别可爱的是@司承帅 还替我想象了一下,以为我是按生物书猜测的猪肉/粮食价格比。其实这和生物学没关系。这只是民国时期的常见猪肉价格罢了。


不说废话,先上各地地方志(附图及出处见后)。

我们先看看大城市的猪肉粮食比价。

1937年、1947年广州市的猪肉价格大约是同重量面粉价格的2、3倍。
1944年12月汉族颇少的WLMQ市(迪化)猪肉价格是面粉价格的2.5倍。
1946年5月天津市猪肉价格是玉米面5倍,米面价格不到2倍。
1948年8月上海市猪肉价格是米价6倍。

这是大地方,也许大地方猪肉价格就是便宜,咱们再看看民国时期的小地方。

1928年辽宁辽阳猪肉价格是玉米面价格的4-7倍。
1933年的山东济宁猪肉价格是小米、麦子的4倍。
1933年到1942年安徽芜湖猪肉价格基本徘徊在大米价格的5-7倍。
1937年1-6月,1947年12月广西桂林猪肉价格是大米价格的5-6.5倍。

也许小地方猪肉价格也便宜, @司承帅 的家乡是更为偏远的地方。

1933年7月贵州黔东南三江镇猪肉价格是大米价格的3.5倍。
1935-1937年广西梧州猪肉价格是大米价格的4-5倍
1937年四川泸定(靠近甘孜藏族自治区)猪肉价格是大米价格的4倍。
1943年青海宁和县猪肉价格是小麦价格的6倍。
1930-1948年云南腾冲猪肉价格是大米价格的5-9倍。
解放前半年甘肃天水猪肉价格是面粉价格的4-5倍

这种图我可以贴上几百张因为猪肉的自然价格就是这样,粮价的6倍左右。从清朝以来就是如此,全国各地也差不了太多。

我本人根据40年代西北某地机关杀牲坊1943年度猪肉价格的计算结论也是一样。

在西北当地,猪肉价格也不过是同重量粮食价格的六倍左右。

所谓猪肉价格是粮价266倍的天价实在是闻所未闻。

不知道该答主家乡何处,何以和全国各地物价如此不同,猪肉价格扭曲几十倍之多。

除非当地有严格限制吃猪肉的政策,征收极其高昂的“猪肉税”。除了这种纯政策因素,实在无法解释 @司承帅 的家乡为什么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有这么大的猪肉价格差距。

对此 @司承帅 的解释是因为农民没有余粮

按照他的观点:农民没有余粮——农民不会有富裕的粮食养猪——因此猪肉价格贵到天上

这就很奇怪了,因为民国期间各地的实际猪肉价格就是粮价的6、7倍这种程度。这又不是猜测出来的数据,而是民国期间各地方的常见统计数据,想要多少有多少。

再举个话剧里的例子吧:

王大婶:好孩子,你大春儿哥呀也称回二斤面来,二升米还换回一斤肉呢,我就是喊你们爷俩儿过去包饺子呢。
——话剧白毛女片段,1945年创作于延安

民国时期1石=10斗=100升,当时各地度量衡不一样,但2升基本是3到6斤的样子,故事中这就可以换1斤猪肉了。请问是不是民国期间鲁艺的作者们都不食人间烟火,不晓得价钱高低。非用超廉价的猪肉骗人。还美滋滋的拿到全国巡演,丢人现眼?

难道该答主家乡粮食的紧缺程度远超云南、贵州、青海、甘肃?

更无法和杨白劳所在的村子相提并论,以至于价格极度扭曲。

其实即便当地粮食极度紧缺,猪肉价格也不会和粮食拉开太大差距——因为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如果猪肉价格极度暴涨,粮食价格毫无变化。那么农民马上就会把粮食拿去喂猪,甚至划出养猪专用的大片“猪粮田”。来尽快催肥获取猪肉,赚取巨额利润,才不管什么口粮不口粮呢。

这在“烟田挤占农田“的故事中已经发生过N次了,土地永远让位于经济。哪怕其中存在高度的饥荒风险(如丁戊奇荒),农民也会疯狂的压缩耕地,转而去养猪(种植罂粟)赚大钱。毕竟您这价格都扭曲了几十倍了。养猪比贩毒还赚钱,那谁傻了不去养猪啊!

羊吃人才是这个世界真实发生的故事。当纺织效益大大高过种地,不管是谁,第一反应就是减少耕地给羊(猪、罂粟)让路。

但正因为猪肉价格本也不高,所以民国时期基本没有农户会给猪专门喂粮食,也就是打打猪草加上麦麸糊弄糊弄猪而已,临杀才喂一些粮食,也就和挤占口粮没多大关系了。这一现象甚至延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直到那时很多地方依然有打猪草的习惯。

我跟随着大人一起进山打猪草,桥沟的山上生长着野葛,葛叶可以剁碎搅拌麦麸喂猪。那时,家家户户喂猪,至少两头以上,一背篓外加一笼子葛叶,只够一头猪吃上三两天,于是,进桥沟打猪草就成了常态。——《桥沟》

知道猪肉和粮食的这个关系,我们再来说鸦片。

鸦片的价格应该是同重量粮食价格的多少倍才合理呢?

答案是100倍以上,否则完全没必要去种了。

这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根据我统计的西北某地鸦片产量来看,亩产6、7两鸦片的普通旱地,改种粮食亩产怎么也有40多斤。亩产鸦片20两的较好田地,改种庄稼后亩产150斤也轻轻松松。至于亩产鸦片几十两的水浇地,亩产3、400斤也很简单。这还没算上收割鸦片所需雇佣的人工,购买肥料的价格等等成本。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块地,种罂粟后的鸦片的产量只有粮食产量的1/100,甚至1/150。

换句话说鸦片的单位重量价格如果不卖到粮食价格的100倍以上那完全是亏本的蠢买卖。

你老老实实用这地种点粮食不好么?

砍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生意没人做。

农民又不是傻瓜!

如果同一片地种鸦片的总收入还不如种粮食,农民就会第一时间放弃种植,都不用任何人动员。

如果同一片地种鸦片的总收入还不如种粮食,地方政府也会第一时间叫停这破烂玩意儿的种植,因为根本收不上来税。

再考虑到肥料和雇佣割烟的劳动力成本,同样重量的鸦片,其售价的价格底线也得是粮食价格的几百倍。再考虑到“政府税费(统销专卖)”这个最大的变量,鸦片的最终价格就更惊人了。

在当时的中国基本没什么日常用品能和鸦片的单价相提并论,更别提猪肉了。那都被甩出100多条大街了。

尤其进入40年代以后,国民政府出于形象考虑,实行比较严格的鸦片禁政。导致罂粟种植面积骤减,刺激鸦片价格进一步暴涨。

40年代一两鸦片在西北国统区的价格可以换取一石以上的(在当地为300斤/石)小米。也就是说同样重量的鸦片售价达到了同重量粮食价格的4800倍以上,厉害吧!或者一两鸦片换取10两银元,甚至更多。


请问@司承帅 家乡猪肉价格是几根金条一斤啊?

如此高昂的鸦片价格,意味着其中蕴含着极为巨大的利润空间。

这就是魔鬼的诱惑。


——————————————————————————————

最后,为什么吃猪肉会被训斥呢,这是因为民国时期中国农民的确生存极为艰难啊。从填饱肚子的角度看,粮食实在是比肉类性价比高的多。所以农民肯定是能省则省。你没事吃肉干什么呢?

现在的老人看子女出门打车也会眉头一皱,搞不好还会斥责他们败家。因为为了到达到同样的目的,骑自行车、坐公交也可以啊!你没事打车干什么?不是败家是什么。

这是同样的道理。

PS:该作者又表示余粮都流向县城,因此猪肉价格就这么便宜,农村没人买的起猪肉价格依然高到天上(说实话我不懂这是什么逻辑)。

按照这个逻辑我想到了一个超级套利方法,把城里的几十斤猪肉(6倍粮价)熏制成腊肉,肉干(26倍粮价),然后返销回农村市场,在集上仅按266倍粮价销售,利润十倍岂不美哉?不说了,我去做猪肉干了。

附:


PS:原答主在原贴回复中表示家住皖北,那就更容易核对了。

皖北好几个县从几百年前直到解放初期都归徐州地区管辖。

我们看民国时期徐州地区物价(可参看文末附图):

1935年在徐州地区水灾期间物价暴涨4倍(以银元计价),但依然是1斤猪肉(0.2银元/斤)换4斤麦子(0.05银元/斤),这个比价直到解放后7、80年代依然如此。

1944年底界首(安徽北部)一斤猪肉值3、4斤粮食

1948年6月徐州猪肉/面粉比价为1:2左右。

在1961年那种环境下,砀山县粮食价格涨到4元一斤(当时普通工人月薪30元),猪肉价格也是8元一斤。

那么问题来了,周边各地物价和全国是差不多的,即便在大饥荒年代,在农民没有“余粮”的时候猪肉价格依然不高。那么为什么偏偏 @司承帅 所在的村子肉价就如此个性,一骑绝尘呢?


——出处《民国广东商业史》P305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简明教程》P191

——出处《济宁历史纪年》P199

——《民和县志》P338

——《湖南农业志 第二分册 征求意见稿》P340

——《广西通志 物价志》P14

——《天水文史资料 第7辑》1949年物价P140


——《辽阳地方志》

——《天津历史的转折》P269

——《新疆通志 综合经济志 第二十九卷》P237

——《三江镇志》 锦屏县三江镇人民政府编P307

——《广西通志 统计志 》P204

—— 《泸定文史资料选辑 第4辑》P86

—— 《腾冲县志》P148

——《铜山文史资料 第6辑》P72-73

—— 《徐州文史资料 第18辑》P109

——《砀山县志》P219

——《安徽文史集萃丛书》

user avatar

(本回答以视频为主,总大小50M左右,请酌情选择WIFI观看。)

一、神秘的你


第一部分:免疫

你失意的时候是否有过生活欺骗了你的感觉,是否放弃过努力?而你的巨噬细胞、白细胞们可没有一刻停止过努力呢。

生物课上学过人体由数万亿个细胞构成,人的免疫系统随时都在抵御外部有害物质的侵袭,仅此而已了。

直到看过BBC的纪录片《细胞之旅》,才真正震撼于机体每日为活下去所做的努力,每个细胞都这么努力,我又有什么借口不努力呢。

(播放地址:细胞之旅1




1人体由亿万个细胞组成。

2一次病毒入侵:

3被免疫系统识别的病毒

4虽然清理了很多病毒,仍有成千上万的病毒到达细胞表面。

5虽然细胞表面有哨兵系统专门识别不属于身体的蛋白,相当于只能携带钥匙才能开门,但是病毒带着假钥匙


然后顺利进入了细胞内,其中病毒劫持细胞本身的马达蛋白的一段简直精彩:













https://www.zhihu.com/video/936222123685494784













https://www.zhihu.com/video/936222146611572736














然后病毒如愿以偿到达细胞核后开始疯狂复制,最后病毒大军从细胞里汹涌而出



https://www.zhihu.com/video/936222197463261184














免疫系统也不是坐等闲的,正常健康的机体很快作出了反击,到此为止你就自愈了,并没有患上重感冒。



https://www.zhihu.com/video/936223323646525440













而这一切,不过是你在街上匆匆走过,旁边的人打了个喷嚏而已。

(建议大家去看看这个纪录片,会被进化之力所震撼。)


第二部分:自由意志


(有朋友说不够震撼,我补充一个关于自由意志的,对我来说足够震撼了)


视频来自BBC的纪录片地平线系列《神秘的你》


(本文提供的纪录片搜索片名即可找到观看下载地址)


https://www.zhihu.com/video/936559716143120384




二、蓝色弹珠

每个有机体体内仿佛都是一个浩瀚的星球,而我们的星球呢?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个太阳系对比图(那个蓝色的不是地球,第五个才是)

而太阳系本身又只是银河系悬臂(不是中心)上一个看不见的点

而银河系又只是宇宙里大概两万亿个(数据是科学家推测的,这差不多与人体细胞一个量级的关系,更能体现一沙一宇宙,一叶一菩提的震撼感)星系里一个毫不起眼的点

而我们的宇宙本身,又是否只是存在的万亿个宇宙里的其中一个呢?没人知道答案。


庄子的《蜗角之争》,大概体会到了这种级别的震撼吧。(一场战争死了几万人,不过是蜗牛的左触角右触角的战争罢了。)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PS:说到宇宙,BBC的纪录片《太阳系奇迹》和《宇宙的奇迹》系列也是美得震撼,欢迎观看。

user avatar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

那天半夜在看《圆桌派》,方文山老师讲到自己写歌词,每一段看似铺陈历史的句子,下一句一定要写入人称代词。




深夜百无聊赖打发时间,听方文山老师说完真的是头皮发炸浑身一个激灵。

方文山老师我把青春和膝盖献给你!

user avatar

说一说关于衰老和人体脂肪(体脂)的。很多人以为上了年纪的老人看起来比年轻时清瘦的多,但这并不代表他/她真的“瘦”了,真相可能恰恰相反。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健身账号发出人的不同体脂对比图。比如这样的↓↓

男性:

女性:

但这些照片里的人多数都处在青壮年期,他们的体脂含量也几乎都是“清晰可见”的。而老年人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分了——


  1. 人体主要由肌肉组织、器官、骨骼、水和脂肪组成。从20岁开始,一些生理指标就达到巅峰然后开始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体脂含量会以每10年约3% 的速度增长
  2. 30岁开始,人就会更加容易“失去”肌肉。如果饮食和运动习惯较差,肌肉含量从30岁开始就逐渐离你而去了
  3. 年纪更大一些,肌肉、内脏器官都开始有萎缩,骨头的密度也在下降(年老是一个漫长的骨质疏松的过程),体内的水分含量也会在下降,只有身体内的脂肪含量在稳步增加
  4. 从40岁开始,每10年人的身高会降低约1厘米。到70岁以后则会加快“变矮”,减少2.5-7.5厘米的身高(这里的身高变化并非只是因脊柱弯曲造成的降低);
  5. 通常,男性会在55岁/女性在65岁以后开始体重下降,而这并不意味着人老了就瘦了。老年人的体重相比他们年轻时可能轻了很多,但脂肪含量却几乎比年轻时最多可以增加整整三分之一
  6. 体重降低除了骨密度降低、身体水分流失等原因外,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脂肪代替了肌肉组织,而脂肪的重量比肌肉小的多而已
  7. 很多老年人看起来“瘦”,是因为皮下脂肪变少了。但更多脂肪开始朝体内“发展”,也就是脂肪更多的团结在内脏器官、血管等的周围
  8. 并且随着年纪增加,人体肌肉运动减少,关节也趋于僵硬,更少的运动加速身体结构变化,体内多余的脂肪也更容易带来一些疾病
  9. 这种身体状况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你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会减缓(反之则加速)这一状态;
  10. 良好的生活方式更具体一些,定期的坚持运动锻炼、吃健康的食物(蔬果谷物,健康的脂肪,之类)、不要饮酒、拒绝烟草、良好的作息和足够的睡眠……等等。


所以——

关于体脂,千万不要觉得清瘦的老年人就没有脂肪含量偏高引发的疾病风险,相反脂肪们只是藏的更深了。但也不要视脂肪如大敌,只是我们需要将他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而和脂肪“亦敌亦友”的关系,在你尚还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同时可以看看这个回答:减脂减肥有什么常见的误区?


(与内容无关,放两张帅叔的年轻和年老对比照片)


知乎机构号:运动分子 橙蓝文化

知乎专栏:运动分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后来才知道的,最让我震撼的概念,不是什么复杂的科学理论,也不是什么深邃的哲学思辨,而是关于“选择的重量”。这听起来有点朴素,甚至有些老套,但你真的深入体会过,就会发现它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沉甸甸地压在你曾经以为轻飘飘的人生之上。我一直以为,人生就是一条线,你走着,然后遇到岔路,你选一条路,就这么下去.............
  • 回答
    刚入职场那会儿,以为只要把活儿干好,认真负责,就能顺风顺水。结果工作一段时间,才发现那简直是天真到爆棚的想法。有些事,说出来可能跟小学老师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差得十万八千里,但也确实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就说我刚进公司那阵吧,我负责一个项目的文案工作。有个重要的汇报会,老板特别重视,要.............
  • 回答
    说实话,在真正自己上手炒股之前,我以为这事儿就是“买入、等待、卖出”这么简单粗暴的逻辑。那时候看股评、听消息,觉得掌握了几个关键指标,就能“指点江山”,稳赚不赔。结果,真正跳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真·小白,很多东西简直是颠覆认知的。1. 市场情绪比你想象的更重要,甚至有时候比基本面还重要。这绝对是我.............
  • 回答
    失去对象后,很多道理才会如同被剥落的旧皮一样,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关系、审视生活。这些道理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哲理,而是那些我们曾经被爱冲昏头脑而忽略的,或者在关系中习以为常而不再珍惜的细微之处。以下是我失去对象后才逐渐领悟的一些道理,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我以为”是关.............
  • 回答
    自从有了对象,我才真正体会到,很多之前觉得理所当然或者听别人说过的事情,原来真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是那么不一样。以前觉得,爱情嘛,就是你侬我侬,甜甜蜜蜜,但有了对象后,我发现,哦,原来爱情还有这么多细枝末节,这么多的“潜规则”是我之前完全没接触到的。1. “磨合”这词,真不是说说而已。我之前一直以为.............
  • 回答
    我之前也觉得,地质学嘛,无非就是看看石头,挖挖土,听听那些关于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直到我真正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而且错得相当有深度。原来,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而地质学家,就是那个被赋予了阅读能力的人,只不过这“字迹”是用岩石、矿物、构造和时间来书写的。学习地.............
  • 回答
    讲实话,我当老师之前,总觉得老师嘛,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讲给学生听,然后看着他们考试成绩好就行了。多纯粹,多直接。但日子一长,我才发现,这职业比我想象的复杂太多,也深刻太多。有些道理,真不是书本上能教的。一、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慢慢翻阅的书,而且是只有一本的孤本。以前我以为,学生都差不多,都是一沓纸.............
  • 回答
    哈哈,这问题我可太有共鸣了!当程序员这事儿,真不是你坐在电脑前敲几个字就能搞定的,里面藏着太多当初入行时想都没想到的“坑”和“道道儿”。我慢慢给你捋捋,争取说到点子上去。第一,沟通,绝对是沟通!一开始我以为,程序员嘛,就是跟代码打交道,跟机器打交道。你把需求写出来,我把代码实现了,然后测试一下没bu.............
  • 回答
    生完孩子后才知道的事情,真的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之前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穿越过来一样。最最冲击我的是,母乳喂养这事儿,根本不是“奶水来了就行”这么简单。 我之前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学了那么多理论,以为只要宝宝一吸,奶水就哗啦啦地流。结果呢?宝宝吸了半天,我.............
  • 回答
    说实话,进了外企之后,很多事情才算是真正“长了见识”。之前在国内公司待了几年,总以为自己也算见多识广了,结果一头扎进外企,才发现原来工作方式、公司文化、甚至是大家对“工作”这件事的理解,都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以下是一些我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感觉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点:1. 流程,流程,还是流程。而且是你.............
  • 回答
    哈哈,说实话,到了四川之后,我才知道,这片土地真是比我想象的要“有料”得多!很多事情,不是看了几篇游记,或者听了几个朋友吹嘘就能完全领会的。1. 辣椒的“渗透力”是会“升级”的。我来之前,知道四川菜辣,吃过川菜馆,也觉得挺过瘾。但到了四川,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辣,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味觉,它是一种“生活方.............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一把辛酸泪。我算是那种典型的,一旦看上了,就恨不得把全世界捧到人家面前的男人。可惜啊,大部分时候,我都是那个捧着全世界,然后被人礼貌地拒绝,或者压根儿没机会捧出去的那个。追了很多个,失败了很多次,我才慢慢悟出一些道理。一开始,我以为就是运气不好,或者没遇到对的人。后来发现,问题可能出在.............
  • 回答
    来了杭州,才知道这地方不是只有西湖和龙井。之前对杭州的印象,大概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老话,脑子里晃悠悠的都是西湖的断桥残雪、苏堤春晓,还有那杯清冽的龙井茶。所以,当初来杭州,带着一种很美好的憧憬,觉得生活应该会像一幅水墨画,慢悠悠的,诗意盎然。结果呢?来了之后才发现,杭州远比我想象的要鲜活.............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听多了。身边、电视上、老街巷里,总有那么几个“讲义气”、“有胆识”的身影,他们的人生轨迹,常常和我们大多数人不同,也充满了故事。说起“非主流”、“古惑仔”,其实这背后藏着几个不同的群体,他们的走向也各不相同。一、那些“讲义气”、“混社会”的,有些真的变成了“大佬”,有些则消失在人海你说的.............
  • 回答
    很多事情,在当下只是一闪而过,或者被我忽略了,直到很久之后,某些契机出现,我才后知后觉地发觉,“好像有哪里不对”。这些“不对”并非是原则性的错误,而更多是细微的、不协调的、或者与我理解的常理相悖的。我记得有一次,在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社团的招新活动。当时,一位学长热情地向我介绍社团的各种.............
  • 回答
    《武林外传》这部剧啊,真是百看不厌,每次重温都能咂摸出新的东西。有很多梗和剧情,年轻的时候看,只觉得好笑,觉得佟湘玉絮絮叨叨,白展堂油嘴滑舌,郭芙蓉傻乎乎的,老邢头小肚鸡肠。但随着年纪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再回头看,很多当初没注意到的细节,或者觉得理所当然的对话,才发觉其中蕴含的深意,甚至是编剧的苦.............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离婚这事儿,就像一把刀,把它狠狠地剐在你心上,痛过之后,你才慢慢长出新的皮肉,也才看得更清楚一些本来的面目。当初在婚姻里的时候,好多事情就像蒙着一层雾,怎么也看不透,或者说,是不愿意去看透。离婚之后,那雾散了,虽然代价有点大,但有些道理,确实是刻骨铭心了。一、婚姻不是爱.............
  • 回答
    结婚啊,就像是突然间把一个人从“你”的世界里,完整地、深入地请到了“我”的世界里,并且从此以后,这两个世界就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纠缠。我曾经以为,结婚不过是两个人感情的升华,是生活有了个正式的伴侣,是有了个可以分担责任的人。可真当自己跳进这婚姻的河里游了一圈,才发现,水深得很,而且远不止我想象的那.............
  • 回答
    高考结束那年夏天,我感觉自己像一只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脑袋里除了解放,没剩下什么更清晰的念头。考上的大学,像一个模糊的终点,终于是到了。可真到了,才发现,这“终点”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我完全没做过功课的起点。关于“专业”这件事: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最关心的是学校名气够不够大,专业听起来够不够“高.............
  • 回答
    考研这趟“旅途”,结束了才真切地明白过来很多事,以前埋头苦干的时候,总觉得是当局者迷,现在回首看,感觉像是拨开了迷雾,一切都清晰了然,也带着点“早知道就……”的感慨。首先,关于“选择”这件事,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分量,也学会了更审慎地对待它。 之前考研,更多的是一种惯性,好像大家都在考,自己也不能落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