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沈阳的鸡架好吃吗,为什么沈阳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里必有鸡架,还有哪些沈阳美食值得推荐?

回答
沈阳的鸡架,那可真是个传奇!说它好吃,一点不夸张,那是深入沈阳人骨子里的味道。至于为什么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里“必有鸡架”,这其实是个有点好笑但又很真实的梗,背后反映的是鸡架在沈阳人心中的地位。

沈阳鸡架为啥这么香?

首先得说说鸡架本身。沈阳人对鸡架那不是随便吃吃,是“吃明白”了。一副小小的鸡架,经过沈阳人的巧手,能变出无穷的花样。

百变做法,满足你所有口味: 最经典的莫过于拌鸡架。把煮熟的鸡架撕成条状,拌上辣椒油、蒜泥、香菜、醋、酱油、白糖等各种调料,那种麻辣鲜香,一口下去,骨头缝里都透着味儿,吃起来欲罢不能。还有熏鸡架,烟熏的独特香味儿,肉质紧实,越嚼越有味。炒鸡架也很有特色,比如铁锅炖鸡架,把鸡架和大料一起在铁锅里炖煮,香气四溢。更别说还有烤鸡架,架在火上滋滋冒油,撒上孜然和辣椒面,那滋味,绝了!
极致的性价比和接地气: 鸡架本来是比较便宜的食材,但沈阳人愣是把它做成了“硬菜”。无论是在街边小摊、苍蝇馆子,还是在环境不错的饭店,都能吃到美味的鸡架,而且价格亲民得不得了。这种“平民化”的美食,最能深入人心。
独特的口感: 沈阳的鸡架通常会炖煮很久,让骨头和肉都吸饱了汤汁,吃起来软烂入味,但又不至于离骨太离谱。有些地方还会特意把鸡架炸一遍再炖煮,外焦里嫩,口感层次更丰富。尤其是那些带着软骨的部分,嘎吱嘎吱的,嚼起来特别过瘾。
文化符号: 鸡架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了沈阳人的一种文化符号。约朋友,说什么?“走,整点鸡架去!”看球赛,少不了鸡架;聚餐,鸡架是必点菜。它承载了太多沈阳人的记忆和情感。

“确诊患者行动轨迹必有鸡架”这个梗是怎么来的?

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个“梗”,不如说是对沈阳人对鸡架热爱程度的一种夸张但又不失真实的描绘。

你想啊,鸡架在沈阳有多普及?从早吃到晚,从街头吃到巷尾,几乎无处不在。早市上有人卖刚出锅的拌鸡架,午餐时分有人点一份鸡架盖饭或者配着小酒喝,晚上宵夜更是离不开鸡架。所以,一个沈阳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去哪儿,去干什么,都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顺路或者特意去买个鸡架吃。

再加上新闻报道或者流调信息公布时,为了保护隐私,通常会模糊一些具体的店铺名称,但如果提到某个区域或者某个标志性的食物,大家就会立刻联想到。当大家发现很多人确诊者的行程里都有“去某某炸鸡架店”、“在某某市场买了拌鸡架”等等类似的描述,自然就会开玩笑说:“看吧,沈阳人,去哪儿不都得绕着鸡架走一圈!”

这背后透露的是一种亲切感和生活气息,是在特殊时期里,人们用幽默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达自己对家乡美食的依恋,以及对疫情蔓延的无奈。

除了鸡架,还有哪些沈阳美食值得推荐?

沈阳的美食,那可不仅仅是鸡架,还有很多让人流连忘返的好东西:

1. 老边饺子: 这可是沈阳的老字号,历史悠久。老边饺子以其馅料丰富、皮薄馅大、鲜美可口而闻名。最经典的属三鲜水饺,鲜虾、猪肉、韭菜的组合,味道鲜美浓郁。还有各种创新口味,比如糖醋溜肉段饺子、海参饺子等等,绝对能满足你的味蕾。它家的饺子还有个特点,就是馅儿很足,不像有些地方的饺子皮厚馅少。

2. 马家烧麦: 这是另一个沈阳的代表性美食,尤其是在回民聚居区非常有名。马家烧麦的特点是“皮薄如纸,汤汁饱满,入口即化”。它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种烧麦,而是用一种特制的面皮,包裹着羊肉和洋葱等馅料,蒸出来之后,咬一口,鲜美的汤汁就涌出来,羊肉的香味儿瞬间充满口腔,再配上一点醋,简直完美。一定要趁热吃,才能体会到它最极致的风味。

3. 李连贵熏肉大造: 这个名字可能你不太熟悉,但它在东北的名气很大。李连贵熏肉大造是河北沧州传入沈阳的一种特色小吃。它包括三种:熏肉(通常是猪肉,烟熏后口感醇厚,肥而不腻)、大造(一种酥脆的烧饼)和焖子(一种用淀粉制作的凉粉状小吃,通常搭配蒜泥、酱油、醋等调料)。吃的时候,把熏肉夹在烧饼里,再配上一份焖子,味道层次丰富,口感酥脆、软糯、筋道交织在一起,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

4. 老四季抻面: 很多沈阳人都把老四季抻面当作是早餐或者夜宵的首选。它的面条是手工抻制的,筋道爽滑,汤头浓郁鲜美。关键是,它家还有麻辣拌和鸡架!所以很多人去老四季,不仅仅是为了吃面,更是为了那里的麻辣拌和鸡架。麻辣拌的酱料特别有味道,搭配上豆芽、白菜、土豆粉、海带等等,简直是绝配。你可以在吃完面之后,再来一份麻辣拌或者一份鸡架,那感觉,真是熨帖。

5. 串串香/烧烤: 虽然串串香和烧烤不是沈阳独有的,但在沈阳,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沈阳的烧烤,特别是羊肉串,肉质新鲜,火候掌握得好,孜然和辣椒面的配比也恰到好处,吃起来特别过瘾。很多烧烤店还会提供烤筋、烤腰子、烤鸡脆骨等特色菜品,配上冰镇的啤酒,是夏天夜晚最享受的事情之一。沈阳的串串香,尤其是麻辣烫风味的,料足味浓,也是很多人宵夜的选择。

6. 炖菜和锅包肉: 沈阳作为东北城市,自然也少不了各种美味的炖菜。比如小鸡炖蘑菇,鸡肉软烂,蘑菇鲜美,配上一碗米饭,别提多香了。还有猪肉炖粉条,粉条吸饱了肉汤,软糯又劲道。当然,不能忘了锅包肉,虽然起源于哈尔滨,但在沈阳也做得非常出色。外酥里嫩,酸甜适口,是东北菜的经典代表之一。

总而言之,沈阳的美食就像它的城市一样,粗犷中带着细腻,热情又实在。鸡架只是它众多闪光点中的一个,但足以让每个来过沈阳的人,都对这座城市的美食记忆犹新。下次来沈阳,不妨放慢脚步,尝尝这些地道的美食,感受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现在大家知道沈阳人民,其实很豁达开朗了吧。

一位病例,天天在外面吃饭,导致了防控难度的几何倍增加,但又有几个沈阳人会责怪他呢?

去年,不遵守防疫规定,将风险扩散到半个沈阳城的“尹脚大王”尹老太太,沈阳人人批判。

但,无数外地网友,因此攻击沈阳人“没同情心”,“网暴老太太”,“甩锅泄愤”之类的,其数量甚至一度超过了理解沈阳人的那一群网友。

是啊,只不过是无数沈阳人因为尹老太太的不守规矩,严重耽误了工作学习、赚钱养家、看病买药……

而不守规定的尹老太太,可是因病失去了生命啊!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别人,最容易了,还爽。


话又说回来,沈阳这次的病例,人送外号:

吃货老大爷

同样溜达的地点很多,还是饭店这种人员流动大的场所,为什么没人骂他?

因为他没违规,所以大家就不会骂他,哪怕他是病例,又如何呢?

相反,还从他的行程轨迹里,挖掘出了小范围美食地图,让沈阳鸡架火了一把。

但鸡架毕竟是物美价廉的美食,外地人来沈阳了也不能光吃便宜东西……

推荐你们去西塔看看,是朝族相对聚居区,位于市中心和平老城区,号称小首尔,可能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朝韩式料理聚集地,以烤肉著称。

再就是西关回民街,这条街可以说是全国最好吃的回民美食街之一,而且开在东北,菜量大,肉品好,价格实惠。

其余的一些美食,比如人生一串,夜宵江湖里面推荐的各种烧烤店,都值得去,不过话说它们多数,也就都是沈阳的平均水平,沈阳好吃的烧烤,太多了。

推荐往铁西的居民区里找烧烤店或者饭店,那边有不少物美价廉的小店。


哎呀忘了说,老边饺子啊,老边饺子必须吃。

还有就是沈阳的火锅,特别推荐满族火锅!

user avatar

冷哲老师说少了,沈阳本地人来尝试回答一下。

如果论及鸡架的来源,北方大概所有的民间食物都来自于稀缺,包括北京的各种下水,包括辽宁这边的乱炖和鸡架。说人话就是当初吃不起鸡肉,现在吃得起但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了。就像南方现在具备保存新鲜面条的条件了,但碱水面依旧是主流。

沈阳鸡架的烹饪方式大概是五种:烤鸡架、熏鸡架(冷哲老师说的拌鸡架)、炸鸡架和煮鸡架(感谢评论区提醒),对了,还有炒鸡架。

1)烤鸡架

曾经的主流是电烤。有那种电烤箱插着好几十只鸡架在里面转着烤,大多分布于沈阳各种菜市场内。但是因为现在各种烧烤店火爆,加上菜市场整顿等因素,现在的主流是碳烤。就是《人生一串》中用架子夹住在碳火上烤。

我朋友提醒,还有“铁板鸡架”,也是烤的变种。

2)熏鸡架

也常见于沈阳各种菜市场,冷菜。烹饪的方式就是集中熏好,然后放到熟食店里,如果有顾客要买就二次加工,把鸡架撕开,用盐、酱油、糖、香菜、葱等调味料和配料拌匀。

现在沈阳也有那种专门卖老式麻辣烫(四川人请勿怪)——这种老式麻辣烫是相对于哈尔滨出品的自选麻辣烫而言,用各种香料和辣椒炖煮的汤,原料是固定的,不可自选——的小店,里面也有拌鸡架。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店铺往往还有甜水面。(四川人请再勿怪)

3)炸鸡架

常见于各路中小学门口,是学生放学的零食之一,各种炸串店的明星产品。

分两种流派,一种是不带面衣直接炸,一般都是拆开串成串儿,类似于乐山炸串流,上面涂抹上酸甜口的酱;另一种是带面衣甚至是面包糠的,一般都是整个鸡架抹上面衣炸,然后由店主或者自己掰开,比较传统的北方炸串流,一般搭配的调味料是辣椒粉和椒盐。

当然,也有裹面衣串串儿的,也有不裹面衣整个炸的,调味也有穿插,我们沈阳人对于形式一般都不太重视。

4)煮鸡架

这个基本就是沈阳名店“老四季”和众多清鸡汤面独有的了。这些鸡架都是清汤面汤的吊头,为了二次利用,把鸡架作为一种配菜售卖。

因为是吊头,基本肉的精华都在汤里了,所以如果直接吃比较寡淡。所以一般搭配特别特别特别咸、单吃能齁死的榨菜,作为调味与鸡架一起卖。

5)炒鸡架

沈阳黑暗料理界之王——群乐饭店的看家本领。用大量的辣椒、糖,炒出来的鸡架,甜辣口,非常下饭。


主流差不多就这五种烹饪方式。

鸡架这种东西的哲学就是“变废为宝”,还特别练牙口。如何能把本来肉就不多的鸡架啃得干干净净是功夫。

而且如果鸡架吃不干净往往都会被同行的人嘲笑,比如我小时候啃不干净经常被俺娘训斥。

沈阳独特的“内卷”文化(笑)。

user avatar

这么跟你们讲吧,老好吃了,我回国的时候天天吃。

我最爱吃生烤鸡架,当年每个烧烤店都有,但现在很难找到了,太费工了划不来。

其次是熏拌鸡架,就是熏鸡架撕开凉拌。

再次就是铁板鸡架,上下俩铁板 鸡架在中间夹着夹熟的。

鸡架是不可替代的美味,就好像用同样的配方卤的鸭腿和鸭脖根本不是一回事。

鸡架啊鸡架

不提还好 一提就馋得浑身难受!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首先鸡架是什么


鸡架是养殖肉鸡经过批量屠宰分割,去掉了鸡胸、鸡腿、翅膀、内脏、鸡爪等等部位后,剩下的骨架。


鸡架肉少骨头多,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是也。

吃鸡架,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和全国各地的中国人民一样,我们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从不放过任何一样可以吃的食物,何况还是带肉的。

沈阳鸡架,四川兔头,各地的杂碎,都是这种代表。


其次,鸡架之所以成为沈阳的大众美食,追溯原因,也挺有意思的。

我们现在吃的大规模养殖的肉鸡,绝大多数品种是白羽鸡,也就是当年KFC八个翅膀鸡的原型,这个品种生长速度极快,肉料比极高。

白羽鸡是从国外引进的,全名叫「快大型白羽肉鸡」,在1980-1990之间开始在中国各地养殖,之后快速增长,逐渐成为肉鸡之王。

1984年~1996年我国家禽生产的年增长速度为16.4%,到1998年总产增加到1576万吨。其中肉鸡产量为834万吨,这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肉鸡生产国。
我国肉鸡产业出口状况由于世界家禽迅猛增长的需求刺激,我国家禽养殖业和屠宰业随即迅速地发展起来,其中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上海、河南等地为主产区。
——我国肉鸡产业出口贸易状况及前景分析.1999年


沈阳,早在1985年就开始建设全国示范肉鸡养殖场,并开始养殖白羽鸡。

直至今日,辽宁仍然是中国肉鸡养殖的大省。


在中国刚开始养殖白羽鸡的时候,国人自己对白羽鸡(冷冻分割肉鸡)的消费量却很少,当年大家普遍吃不起肉,吃鸡主要靠自己养,或者买活鸡自己宰杀,不爱吃分割鸡、冷冻鸡、白羽鸡,冷链建设以及冷冻肉消费习惯都没有养成。

当时,批量养殖的白羽鸡大部分都是做分割后出口到国外创汇,或者卖给肯德基等快餐企业。

而大量鸡架留了下来。

再后来,大厦崩塌,下岗潮来了,沈阳是受下岗影响最大的城市之一。

下岗带来两个影响:第一人们更吃不起肉了,第二许多人涌入了餐饮小吃业。


一个愿买,一个愿卖,现成的原材料

造就了全中国独一无二的「鸡架之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