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是不是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

回答
明朝是否“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未必如此”以及“迁都北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明朝建立初期和迁都北京之前的历史背景:

明朝的早期首都——南京: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他的建都选择是应天府(今南京)。南京作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江南地区,有其天然的优势。
经济基础雄厚: 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能够为国家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
政治中心稳定: 在明初,江南地区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便于统治者施政。
地理防御相对有利: 长江天险为南京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北元政权的威胁: 在明朝建立之初,北方的蒙古势力,即北元,虽然经历了元朝覆灭后的衰落,但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威胁。其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不容小觑。
早期防御策略: 明朝在洪武年间就开始了对北方边境的防御建设,例如修建长城、派遣军队驻守边关等。

为什么会考虑迁都北京?

地缘政治的现实: 尽管南京是明朝的第一个首都,但蒙古势力始终盘踞在北方,构成了直接的军事威胁。从战略地理上看,北京(当时称为北平)更靠近蒙古本部,能够更有效地对北方边境进行军事部署和快速反应。
“天子守国门”的理念: 永乐皇帝朱棣在夺取皇位后,将都城迁往了北京。迁都北京的动机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更直接地面对和威慑北方的蒙古势力。他认为,皇帝坐镇北京,能够更好地指挥北方的军事行动,展现出捍卫边疆的决心和实力。
早期失败的教训: 明朝早期也曾尝试北伐,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军事将领认为,迁都南京使得中央政府远离战场,调动军队和物资都显得迟缓。

迁都北京真的“只有”这一条路吗?

不一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

1. 南京是否能够维持防御?
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 如果明朝坚定地以南京为首都,完全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加强北方的长城防御体系,建立更强大的边防军,并在北方设立重要的军事基地。例如,可以借鉴汉朝和唐朝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时的经验,将军事力量集中在关键的防御节点。
经济支持的优势: 南京强大的经济基础可以为北方边境提供更充裕的军饷、粮草和武器装备。
战略纵深的利用: 以南京为首都,国家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即使北方战事不利,也可以退守长江以南,组织更长久的抵抗。

2. 迁都北京是否解决了根本问题?
军事上的脆弱性: 迁都北京并非一劳永逸。北京虽然地理位置更接近北方,但同时也暴露在蒙古骑兵的威胁之下。明朝建立后,北京也屡次遭受蒙古的侵扰,如“土木堡之变”等惨痛事件,就发生在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这表明,仅仅迁都并不能完全消除威胁。
内部的政治斗争: 明朝的许多内部问题,如党争、宦官专权等,才是导致其衰弱的更根本原因。这些内部矛盾,即便首都仍在南京,也可能同样存在。迁都北京后,这些问题反而可能因为首都的地理位置而更容易影响到国家政局。
长城的有效性: 明朝虽然修建了雄伟的长城,但长城的防御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驻守军队的战斗力、补给能力以及国家的整体军事动员能力。单纯的城墙并不能抵挡住强大的攻势。

迁都北京的实际影响和影响分析:

迁都北京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带来了以下影响:

战略上的前移: 明朝将战略重心从防御长江天险转向了主动迎击北方骑兵。这使得明朝能够更积极地运用军事力量,进行主动进攻和威慑。
北方经济和文化的重心转移: 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大量人口、物资和文化也随之向北方迁移,北京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都城。
加强对北方边疆的控制: 迁都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直接地管理北方边疆的军事和行政事务,有利于对该地区的控制。
军事成本的增加: 维护北京作为首都的物资和人力成本,以及在北方建立和维持强大的军事部署,都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潜在的风险: 如前所述,北京作为首都,也更容易受到北方骑兵的直接威胁,一旦防御出现漏洞,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结论:

明朝是否“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迁都北京是明朝永乐皇帝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北方蒙古威胁而做出的战略选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将国家战略重心北移、加强对北方边疆控制的作用,但这并非是抵挡蒙古入侵的唯一可行方案,也并非是解决蒙古威胁的根本性解决方案。

更准确地说,迁都北京是明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北方边患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战略调整,它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和风险。 国家的长治久安,最终还是取决于强大的军事实力、有效的政治制度、繁荣的经济基础以及高昂的民族凝聚力,而不仅仅是首都的位置。

回顾历史,明朝之所以最终灭亡,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外部蒙古的持续侵扰,也有内部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以及农民起义等因素。单纯地将灭亡的原因归结于是否迁都北京,未免过于简单化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四处(宣大蓟辽)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王阳明

--------

王阳明所提到的四个地方,是指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今山西大同),蓟州(今河北蓟县),辽东(今辽宁省大部)。


中国古典时期华夏政权的地缘压力一般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东北渔猎民族。华夏族也因此依托燕山和阴山修筑防线以防御北方的威胁(这里是一般而言。在华夏族强大时可以突入辽东和河套,衰弱时则会退守恒山防线,见为什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要将陪都定在重庆?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而宣府、大同、蓟州、辽东正是阴山-燕山防线上的重镇。

由于华北地势平坦,适合游牧民族骑兵驰骋,中国核心区的北方无法建立有效防线(黄河和山东丘陵都无法有效布防)。若放弃燕山-阴山防线,华夏族则需要退守长江以南,以淮河密集水网和长江天险为依托进行防御。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导致华夏政权无力对抗北方入侵者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近一次则是热河的失守(长城抗战)使得华北五省直接处在日本军事力量的威胁之下(华北五省自治)。

而由于南方生产力发达,明朝经济重心在南方。若不能提升北方的地缘地位,则很难集中力量进行防守。若北方有失,南方偏安政权亦无足够的动力收复北方(暖风吹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历史上北伐成功者寥寥无几(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只有朱元璋由南往北统一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实际上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分割线----------------

若略去历史细节,从地缘的视角来看看北京的重要性,可以把答案简单概括为:阴山-燕山防线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中国核心区国土防御的第一防线。北京可以为阴山-燕山防线提供支撑,而阴山-燕山防线反过来拱卫了北京的安全。两者相辅相成。

和燕山不同,阴山在山西北部未能形成高大连续山脉,阴山防线无法有效依托地形进行防御。华夏族强大时会在阴山以北筑长城以固守,但这些草原长城通常缺乏足够的防御力。这个方向的防守历来为华夏政权所重视。战国时燕之上谷郡,赵之雁门郡代郡均在此方向。若无法固守长城,则需集中力量在长城后方的战略要地进行布防。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有两个地点需要重点设防,一个是张家口(宣府),一个是大同。大同有失,则游牧民族可以直达恒山脚下(雁门关),甚至可以沿桑干河绕过恒山防线,攻击楼烦关威胁太原。若宣府失守,华夏政权则需要在太行山与燕山结合处进行最后的防御(居庸关,八达岭长城),如失守则游牧民族将兵临北京城下。虽然现在宣化是张家口的一个区,但在古典时期宣化的行政地位要高于张家口。因为即使张家口有失(位置过于突出),若能守住宣化,华夏族仍然可以通过桑干河与大同盆地联系。反过来,若大同失守,游牧民族也可以沿桑干河向东北威胁宣化和北京。




而在东北方向,华夏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于东北渔猎民族。在下辽河平原(辽宁、辽阳),由于气候条件适合农业生产,辽西丘陵和辽东丘陵在两侧拱卫,华夏族可以建立起一道有效的防线(参考燕长城)。这个防线的中心就是辽东(辽阳)。而若此防线失守,华夏族则可以退守燕山防线。由于高大山脉的阻隔,辽东和华北平原的通道有限,一般来说只要防守住几个关口,就可以将入侵者阻挡在燕山以北。这些关口包括古北口、喜峰口(长城抗战时宋哲元二十九军耍大刀的地方)、冷口,以及最东端的山海关。为了守卫这些重要关口,蓟州就成为了一个军事重镇。在战国时期,燕国曾在此方向设立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四郡以拱卫国土安全。


------------分割线----------------

由于宣大蓟辽的重要战略位置,历来都由名将镇守。自明代中期以后,它们被分为两个独立军区(宣大,蓟辽),由政府直接管理。其指挥官为总督,超越各级总兵,是明兵部尚书以下最高级别的军事长官,只有最富军事经验的将领才能担当此任。戚继光曾任蓟州总兵,李成梁曾任辽东总兵(辽东铁骑)。

明朝后期,农民起义的爆发导致明王朝无法集中力量守卫北方。在李如松战死后,辽东铁骑逐渐衰弱,明王朝无法保证辽东安全。吴三桂弃守山海关,则直接向东北渔猎民族敞开了整个防线的最后一道大门(当然那个时候明朝已经亡于李自成)。

------------分割线----------------

而若想确保北方无虞,则需要提升北京的地缘位置,以集中整个中国核心区资源为宣大蓟辽的防守提供支撑。另一个可能性是藩镇,即设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倾注大量资源。但容易造成尾大不掉,威胁王朝最高权力。明成祖朱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燕王)。在这些考量下,天子守国门成了必然的选择。

------------分割线----------------

相关回答:

为什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要将陪都定在重庆?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 - 知乎

既然日本当年都打下首都了,却没能占领中国,日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与蒙古人、满人相比,其战略错在那里?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

汉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究竟是万恶之源还是民族之幸?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很多人默认了迁都北京有助于抵御北方入侵,即『天子守国门』。

但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

网上的最早出处,是2004年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

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

参见

《正说清朝十二帝》试读:咸丰、同治朝与列强签订的部分条约

目前在明代文献里最接近『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建都》中说的“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矣。”

但问题是,黄宗羲本来的意思是不应该迁都北京。

这句话的上下文是这样:

今夫千金之子,其仓库匮箧必身亲守之,而门庭则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矣。曾谓治天下而智不千金之子若与?

你看,黄宗羲是拿主人和仆妾来比喻,主人应该让仆妾去大门站岗,而不是自己去,以此来说明不应该迁都北京。

阎崇年先生如果真是从这句得出"天子守国门"的观点,黄宗羲知道了,会作何感想呢?


『天子守国门』是 强化 边防, 是给边防添乱?

的确,从地图上看燕云地区,对防御北方民族的重要性是非常直观的。

但那些『看不见』的因素,例如京城在战时给边防带来很多麻烦,还有资源上存在与边防的竞争关系,这是很多人看不到的。

在《明夷待访录|建都》中,黄宗羲就分析了定都北京的所带来的影响。

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
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
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郡燕之为害也

请注意上图中京师与长城的位置和距离,点击可放大。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后金

迁都北京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负面影响都有哪些?


军事上

  • 京城靠近边界缺少了战略纵深,一旦敌人越过长城,京城马上会被围困,一点周旋的余地都没有,也没有留给四方勤王的时间,不仅给边境、也给全国带来了很多麻烦。
  • 在明朝历史上,遇到敌人入侵,皇帝的第一反应都是回撤边关的骑兵,优先满足京城的防御需要,而不是优先考虑派兵支援前线。当危机爆发时,到底要保谁,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 如果京城远离前线就不会有这个顾虑,敌兵如果敢于深入华北,前线就可以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大本营,切断敌人的后勤和后路,敌人就必须赶回去救后方。
  • 而定都北京则让前线丧失了这种机会,跑回京师救驾成了边关的首要责任,因为北京远离南方,更指望不了遥远的南方军队。

政治上

  • 如果京城把精力优先放在防御敌人上,以军事为首要目标,那就没有精力来处理国家的其他重要事务。
  • 百姓的就业、人才的培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 到了明末国家已经积重难返,经济动荡、民变四起,陷入全面危机,而京城还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上。

经济上

  • 京城在北京增加了北方的粮食负担,原来北方的粮食可以全部就近供应燕云地区驻军,多了一个京城反而吸干了周边的粮食,形成资源竞争的关系。而且北方粮食远远满足不了这么大的开销,只好从南方漕运。
  • 漕运增加了南方的经济负担,为了供应边境重镇和京师,不仅透支了江南百姓的粮食和民力,而且国家的税收都浪费在漕运上,如果京城在南方就可以大幅减少漕运的压力。关于漕运问题,推荐看王培华的《元明清时期的南北矛盾的与国家协调》
  • 增加北方的兵源负担,燕云地区驻军需要征收北方壮劳力,如果再分出精锐来防御京师,这就争夺了兵源,矛盾的激化非常容易引发北方民变。

定都北京在地图上看好像对防御有利,但实际上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都不是很划算的,不仅争夺资源,还加重了北方负担。因为不能一目了然,所以被很多人忽视的。

不可否认燕云地区对防御北方民族的重要性,但是京城不在北方,他们的重要性也不会降低。

事实上朱元璋一开始定都南京,他对北元的打击和防御照样做的很好。

如果要抵御北方入侵,不一定要把京城放到接近边界,留出资源和缓冲给燕云地区更好,成本上也更划算。


定都北京是因为沃野千里、漕运便利、无险可守等地理优势吗?

沃野千里

南方比北京附近的耕地条件好的多,华北平原上的大城市很多,华北平原也不是北京的独有属性,而且北京是挤在北方角落里被边缘化的区位。

耕地这一条肯定不是优势。

漕运便利

南方河网密布,漕运在南方更发达,为什么要去北京呢?

漕运这一条也不算。

无险可守

北京南面也是无险可守,威胁不光来自北方,国内的叛乱也要防御。

其实洛阳盆地、关中盆地、四川盆地、南阳盆地都适合防守,为什么不去那里呢?

北京对南方也是无险可守。

所以上面的都是次级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朱棣把京城迁到北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简单的说,就是更方便的获得骑兵和战马,来维持自己军事上的优势。

朱棣就是靠骑兵起家,迁都北京不是为了抵御蒙古入侵,而是为了靠近养马地,可以招募优秀的骑兵,用武力来控制整个中国。

说到养马地,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战马,其实骑在马上的骑兵以及培养这些骑兵的环境更重要。要知道,培养一个优秀的骑射能手非常难。

  • 蒙古人从3岁就骑着羊练习骑术,汉人则成年才能接触到马。前者的骑术技能是奥运会水平,后者是爱好者水平。
  • 骑在马上射箭比站在地上射箭的难度要大得多,如果不经过长年的训练,汉人的骑射命中率基本上是渣。
  • 还有团队的配合,蒙古人经常参加围猎,知道如何配合,而汉人则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前者就像职业联赛球队,后者是爱好者球队。

这种能力上的差距,是几千年来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天然优势,不是靠在互市上买马就能够抹平的。一万匹马好买,一万个优秀的骑兵却很难培养。

例如给你配最好的马,练几年去参加奥运会马术,你能夺金吗?

估计名次都拿不了,因为差距不仅在马上,更在人上,这是从小就要练起的"贵族"运动。

朱棣时,没有朵颜三卫的骑兵,他很难击败建文帝、削掉诸藩。到了崇祯时,还需要满贵这样的蒙古人。

可能有人会说,明军骑兵也很强,不比蒙古人差,明军也曾火烧哈拉和林,把他们打残!

火烧哈拉和林这事不可否认,不过我们还是看看朱棣的选择。

在明代《双槐岁钞》里有一篇《长陵八骏》介绍明成祖朱棣陵墓的八骏石刻。

太宗八骏图,其一曰龙驹,战于郑村坝,乘之中箭,都指挥丑丑拔箭。其二曰赤兔,战于白沟河,乘之中箭,都指挥亚失帖木儿拔箭。其三曰乌兔,战于东昌,乘之中箭,都督童信拔箭。其四曰飞兔,战于夹河,乘之中箭,都指挥猫儿拔箭。其五曰飞黄,战于栾城,乘之中箭,都督麻子帖木儿拔箭。其六曰银褐,战于宿州,乘之中箭,都督亦赖冷蛮拔箭。其七曰枣骝,战于小河,乘之中箭,安顺侯脱火赤拔箭。其八曰黄马,战于灵壁,乘之中箭,指挥鸡儿拔箭。明成化间,学士刘定之咏文皇战马。盖成祖靖难时,每战必身先士卒,御马皆伤。胡骑官军近一段时间左右故也。按八骏始于周穆王,后千余年复见于唐太宗。我成祖驰驱西北,济世安民,适相符合如此。

瞧这些名字,怎么都是蒙古和女真人在左右啊!参见《

长陵的那些拔箭胡骑们

》。

朱棣怎么能选一群弱小的异族士兵跟在身边呢?这不科学!

我认为,明朝初期所取得的成绩,更有可能不是明军骑兵变强了,而是蒙古整体变弱了。

蒙古骑兵的单兵作战能力非常强,但北元之后他们就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缺少了成吉思汗时期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内耗严重形成不了合力。这才给了明军各个击破、分而治之的机会。

如果蒙古骑兵真的弱,朱棣也不会在靖难之役中这么重用他们。

朱棣时代,北方蒙古已经不成气候,反而南方那些不认可朱棣篡位的人,才是他重点防御的对象。

想来想去,还是必须呆在北京!别的地方都不行,都提心吊胆的。

说白了都是为了安全感,与其说他防御外敌,倒不如说提防内患。

后来的清朝皇帝也是这么想的。而红朝,应该是太祖为了靠近满洲军工业基地和方便获得老毛子支持。

朱棣的子孙当上皇帝后也知道骑兵的价值,如果迁到南京,就必须把北京和骑兵留给其他人管理。北京附近可是造反的策源地,例如安史之乱、靖难之役,有史为鉴。皇帝们都不想步建文的后尘,他们怕的不是守边的步兵,他们怕的是骑兵,南方缺少骑兵人才,这是软肋。

大臣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关系网、宅邸、田产都在北京,迁到南京又要从头开始,成本开销太大。所以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不仅不愿南迁,还会极力阻止。

还有观点认为当时南京地震频发,参见《

蔡小平 方志远:南京地震与明朝定都北京

》。


崇祯真的有『君王死社稷』的骨气吗?

经常和『天子守国门』并列出现的是『君王死社稷』,其出处应该是《礼记·曲礼下》中的

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阎崇年先生也曾赞扬崇祯的骨气,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历史文献记载,崇祯明确提出要南迁,但都被光时亨、张演等人阻挠,延误南迁的时机,最后困死在北京。

崇祯多次召见主张“南迁图存”的左中允李明睿

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勷,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
诸臣不从,奈何?尔且密之。(《平寇志》卷八)

阻朕南迁,本应处斩,姑饶这遭。(《清史编年 第一卷 顺朝》)

光时亨则指责

李明睿南迁为邪说。
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蒋德璟:《悫书》卷十二)

左都御史李邦华则主张皇帝留守,太子南迁

皇上自然守社稷(《皇明李忠文先生集》卷六)

有这些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声讨和阻挠,崇祯和主张南迁的大臣们也很矛盾和犹豫,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最终耽误了南迁的时机。

所以临死前,崇祯就很愤怒的说『皆诸臣误朕也!』

崇祯并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是个有骨气,要『君王死社稷』的明君,他其实很务实,并不想拘泥于那些漂亮话。


明朝失去对蒙古的控制所造成的影响
明朝过于依赖军事和长城,明朝后来失去了对蒙古各部的实际控制,势力逐渐从长城以北退出,变成了被动防御。只有张居正时代通过与俺答汗的隆庆和议,边境压力才得到暂时缓解。

到了明朝后期,嫩科尔沁的蒙古诸部和满人建立联盟,再加上明朝内乱无法形成合力,历史的天平开始向满人倾斜,直到多尔衮抓住机遇一举成功。

满清一代通过八旗制度、王族联姻和喇嘛教对蒙古各部实行了有效控制,他们不是像明朝那样,靠修建长城来小心提防蒙古人,他们靠的是融合和联盟,建立了与蒙古人的信任。这比明朝耗巨资维护边境军队的成本低多了,效果也好多了。

清朝有了蒙古骑兵,燕云防御就不那么重要,甚至长城也不再维护。后来清军能够行军万里,镇压西藏、新疆的叛乱,没有强大的骑兵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网上还盛传一条有模有样的『大明祖训』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这应该是现代人为了歌颂明朝而杜撰出来的美丽谎言(谣言),别被这些漂亮话给忽悠了。

前面两句就不用说了,而拒绝和亲这种低成本的联盟政策,其实是明朝的失策,并不值得歌颂。

有些人看历史时,总是把自己代入统治者的角色,忽视了在普通百姓视角上分析现实。


朱棣的根据地在北京是不是原因呢?

我认为有根据地的因素存在,但也不是主要原因。

满清不也离开了赫图阿拉,离开了盛京,最后大举入关离开了『龙兴之地』了吗?

红朝不也离开了陕北了吗?

虽然有『龙兴之地』这种漂亮话,但在历史上离开根据地去京城登基的皇帝更多,反而把京城迁到自己根据地的皇帝很少。

班子是可以带走,税赋也是京城更多,尽管没了根据地的确有点肉疼,但多数统治者都可以忍痛割爱。

对于朱棣来说,只有骑兵兵源地和养马地这东西带不走。

而丢掉骑兵控制权则有可能失去皇位,朱棣肯定不放心,而朱棣的子孙又都知道朱棣的发家事迹,离开北京也没安全感。


是不是要否定骑兵之外的因素,只因为骑兵而选在北京呢?

当然不是,这就太简化了。

我不否定耕地、防守、漕运和根据地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要分清主次,知道核心因素是什么。

例如,不选择更北的元上都、辽上京这些地方,就是因为那里耕地少、不通漕运,选在北京则是最靠近养马地的平衡点。


为什么不定都在西安呢?

陇西、青海、鄂尔多斯和河套也是养马地,为什么不在西安建都?

京城不在西安是因为关中平原周围的粮食养不活这么大的京城,需要很长的粮食补给线。在历史上西安作为都城就多次陷入缺粮危机,向东跑到洛阳就食的情况。

正因为认识到这点,唐朝以后就不再考虑定都西安了。


结论

  • 很多人只看到燕云地区防御的地理优势上,听信了『天子守国门』这样的漂亮话,忽视了定都北京对军事、政治和经济所带来的长期危害。
  • 朱棣时代定都北京是为了得到骑兵资源,维持对南方的军事优势,便于其统治。后来的崇祯虽然也有南迁的想法,但被既得利益集团所绑架,失去了南迁的机会。
  • 看历史时,不能只把自己代入统治者的角色,还要站在执行者和百姓的视角上看历史,这样才能看到合理的历史,而不是一个美化的『历史』。
user avatar

蒙古是明朝早期唯一一个能对内地经济地区造成重大威胁的势力,因此必须在北方驻有重兵来抵御

而朱棣当年就是这个方向的最高将领,拥有匹敌皇帝的军力,而他最终也确实做了皇帝

现在他是皇帝,那么让谁来执掌可以匹敌他的军力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