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夏没有单独的西夏史?是被蒙古灭族了吗?

回答
提起西夏,很多人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一些零散的印象:一个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王朝,一堆神秘的西夏文,以及一个与蒙古帝国有着血海深仇的民族。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听到“西夏史”这个说法?它和许多我们熟知的朝代历史不一样,似乎总带着一层模糊的面纱。

西夏去哪儿了?真的是被蒙古人“灭族”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捋一捋西夏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西夏,正式名称是“大夏”,又称“西夏”,于1038年由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它占据了西北地区,也就是今天宁夏、甘肃、青海等地,鼎盛时期疆域辽阔,是北宋和辽(后来是金)的重要对手。西夏是个很有特色的政权,它建立了高度发达的文字(西夏文,一种形似汉字的表意文字)、官僚制度,并且在经济、文化上也自成一体,尤其是在佛教艺术和建筑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然而,我们今天为什么很少会单独说“西夏史”,其实是因为西夏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后来的历史进程所“稀释”了。

被蒙古人“灭族”?有点复杂,但“灭国”是肯定的。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蒙古人确实灭了西夏这个政权。而且,这场战争异常惨烈,西夏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成吉思汗时期开始,蒙古帝国就将西夏视为眼中钉。西夏在与蒙古人的战争中,曾经多次背叛盟约,甚至在蒙古攻金时,拒绝提供援军。成吉思汗对此震怒不已,他亲自率军征讨西夏,经过反复的拉锯战,西夏最终在1227年被蒙古人攻破,首都兴庆府(今银川)陷落。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过程中病逝,而西夏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政权的终结。

但说到“灭族”,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通常我们说“灭族”,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整体被消灭,比如种族灭绝。蒙古人攻破西夏时,确实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迁徙,对西夏的社会结构和民族构成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但要说西夏的民族——党项族——就此“彻底灭绝”,似乎有些夸张了。

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党项族并没有完全消失。在西夏灭亡后,一部分党项族人可能被迁徙、同化,或者继续在蒙古统治下生活。他们的后裔或许融入了其他民族,比如蒙古族、藏族、汉族等。我们今天之所以难以找到一个明确的“西夏人”群体,更多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在漫长的历史融合过程中逐渐淡化了,而不是像一些历史上被彻底屠戮的民族那样,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为什么没有独立的“西夏史”?

那么,为什么我们常常不单独提起“西夏史”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中国悠久的中央集权历史,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并对全国产生影响的朝代。西夏虽然强大,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西北,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更多是冲突、并存,而非统一。因此,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它往往被视为边疆王朝,在整体格局中的地位与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相比略显“边缘”。

2. 缺乏连贯的“正统”叙事: 史书中,“正统”的观念很重要。西夏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王朝,但它并非在中原建立王朝,也未被后世普遍视为“正统”。这使得它在“王朝史”这个框架下,难以像那些被视为朝代更替的政权一样,拥有连贯的继承性和“正统性”叙事。

3. 文献和考古的局限性: 尽管近年来对西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对西夏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但相比于中原王朝留下的海量官方史料和文化遗产,西夏的文献记录相对有限,且许多文献在战乱中损毁或失传。考古发现虽然不断为我们揭示西夏的真相,但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细致的“西夏史”,仍面临不少挑战。我们对西夏的认识,很多时候是依赖于宋史、辽史、金史以及蒙古史等外部史料的记载,以及少量西夏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补充。

4. 民族融合与身份转变: 如前所述,西夏灭亡后,党项族人的身份发生了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融入了周围的民族。当一个民族的整体身份不再鲜明时,也就很难再以一个独立的民族身份来构建其完整的“民族史”。更多的时候,西夏的族群和文化元素,是作为中国多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被研究和讨论的。

但西夏绝非“不存在”!

虽然我们不常单独提起“西夏史”,但这绝不意味着西夏不重要,或者没有属于它的历史。恰恰相反,近年来,随着考古和史学研究的深入,西夏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挖掘和梳理西夏的历史,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关于西夏的专著和研究成果。

西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兴衰、它的文化、它的民族构成,都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它与周边政权的互动,它独特的文字和艺术,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所以,与其说“没有单独的西夏史”,不如说它更像是中国宏大历史画卷中的一幅浓墨重彩却又略带神秘的篇章。我们对它的认识可能还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中,但它作为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从未消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图多,这答案是我花了100块钱,坐在西夏王陵前写的,一边写一边瞅了瞅身后的大土堆,害怕埋葬在这里的九代帝王还魂出来打我。请大家赶紧找个能辟邪的wifi掩体免费观看。


写作背景:我从黄河源头顺流而下,用一条小橡皮艇漂到西夏王陵所在的银川市时,已经漂了2415公里。犹豫着是要找家宾馆蒙头大睡,还是去看西夏王陵。奈何我一心奢望凭一己之力,完成NHK纪录片般的大作,只能忍着疲倦去了西夏王陵,因为日本人拍黄河纪录片时曾经去了那里。


最近写的答案都很沉重,这次趁机写个轻松的自恋文,有道德洁癖者勿入。

-引子


西夏王朝在国人的记忆中,大多只能联想到虚竹和梦姑,究其原因有四:


一、倪匡小说写的太好看(天龙八部里,虚竹梦姑这段是倪匡为金庸代笔的)。


二、西夏的文物和文献,都沉睡在俄罗斯的博物馆,国内专家不方便下手研究。


三、西夏自己没有修史(可能是西夏字太难写,用汉字写又有失颜面)。


四、元朝史官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唯独没有修《西夏史》,因为西夏是他们不共戴天的仇人,是成吉思汗在遗嘱中下令要屠城的地方。


国内关于西夏的遗址主要是西夏王陵和黑水城,王陵早被成吉思汗派人捣毁过,黑水城实际上已经被俄罗斯人掏空。


- 西夏为何无缘进入正史


世界历史记载,南宋时期中国有宋、辽、金和西夏四国,大理国虽然当时也是独立国家之一,因其国力羸弱,并未被赋予笔墨。不过对现在的中国人而言,只对“宋”有归属感,中国正统历史中,也只认为“宋”是当时的中国。


约900多年前因贺兰山庇护而崛起的王国“西夏”,不但无缘步入中国正史,还在成吉思汗“全部诛杀”的遗嘱中,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这个王朝连同它的辉煌与梦想,统统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


- 西夏后人


自称是西夏后人居住的南长滩,就在黄河边。我漂流经过时,特意留心观察了四周。南长滩地处黑山峡,两岸崇山峻岭,山峰像木头被火不完全燃烧后变成的木炭一般。当然,峡谷山坡上的,是黑色的石头,而非木头。


图:漂流在南长滩边


百度百科上说:这个神秘的村落,虽小却拥有三个宁夏第一。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群山环绕使得南长滩村几乎与世隔绝,村里人姓拓,自称是西夏后裔,并保存有完整的族谱。2008年12月,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宁夏首个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漂在南长滩旁边时,我犹豫了一下要上去看活人,还是去西夏王陵看故去之人。到底他们谁才会讲真话呢?至少,死去的人讲假话的概率更低吧,这样一想,我便一溜烟漂过,去银川找西夏先人们去了。


-进入西夏王陵


图:大土堆就是西夏王陵,带个红头盔的就是我,样子有点傻,但其实非常有文化。


西夏王朝与现代宁夏的唯一联系,是一张100元的门票,通过一张印着毛主席的钞票,你就能穿越到西夏九代帝王的安息之所。看来,想见帝王,终究要有帝王级别的引荐。没有毛主席,我们是看不到西夏王陵的。


其实,我有点怀疑陵墓内是否真有尸体,因为1226年,成吉思汗亲自带兵征讨西夏,蒙古兵直驰贺兰山下,焚烧西夏陵,挖陵暴尸,1227年,西夏王朝覆灭,城中所有军民均被屠杀殆尽。


难道,这些从王陵中被残忍拖出来的尸体,成吉思汗会安排人放回去?还是已经被围困多时的西夏王朝兴庆府曾经突出重围,把尸体又放回陵墓?这两种可能性貌似都很小。


最大的可能,是陵墓已经尸去墓空,而旅游局又担心, 大家不会为了几个土堆掏100块,毕竟谁都想看干货,因此欲盖弥彰,没有公布陵墓中是否有尸体。


要单纯从西夏王陵这个旅游景点中,看清饱含人性中的血性和劣性的西夏王朝,你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无边的想象力,因为真的就是几个大土堆啊。


一位宁夏朋友说,他曾经爬上贺兰山顶,遥看这片陵园,顿觉豪气横生,概叹实在是一片风水宝地。陵园背靠贺兰山,面向黄河,属于风生水起之地,也许这是西夏王朝能够异军突起,称王近200年的原因吧。

图:西夏王陵模型,王陵背后便是贺兰山脉。


- 临死前的诅咒


这个短暂的王朝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强悍的战斗力和淫逸的生活。也难怪我的红颜知己说,暴力和情色,永远是最吸引男人的地方。其实我觉得这同样是最吸引女人的地方,只是被兑换成力量和爱情两个词语罢了,其意想通。


蒙古大军消灭西夏整整用了22年,这是他们横扫欧亚大陆遭遇的最顽强抵抗,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中了西夏人的毒箭。可见西夏人的战斗力和坚韧都不是一般人可比,因为强悍的西夏,使得蒙古大军侵略宋朝的步伐慢了许多。


图:成吉思汗立遗嘱


也正因为如此,在和西夏交战中重病于六盘山行宫的成吉思汗,生命垂危之际,仍然咬牙切齿地立下遗嘱:死后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将他与兴庆府内所有兵民全部诛杀。


是谁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又或许是帝王将相终是与我们凡人百姓不同,生命的最后一刻,惦记着的不是爱人儿女,而是敌人。换个角度来看,成吉思汗的内心,是多么强大啊!


西夏都城被攻破后,蒙古军队带着复仇的情绪烧杀抢掠,西夏宫殿、庙宇、祖坟都成了开刀的对象。考古报告《西夏三号陵〉记载,在发掘清理地面遗址时,发现了5个大灶坑,灶壁烧结层厚10厘米,这些都是蒙古军队焚烧挖掘西夏王陵的证据。


有时想想,带着金银财宝去死,招来的不外是盗墓者和复仇者,或者是考古者。死后的安宁一去不复返,倒不如一把火把自己烧成灰,撒进江河湖海,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图:蒙古与西夏的血战


当然像我等平民,死后怎么着都行。只是有点担心,我死后你们就没有这么精彩的探险文章可看了。


- 富二代的优势


让我们忘记死亡,以平常人的视角,来看看西夏的整个兴衰史吧。其实也就是扒一扒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发家史。


李元昊的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末,作为夏州党项族首领,率部参与平定黄巢起义(黄巢就是那个把百姓磨成肉酱作为军粮的人,吃人不吐骨头说的就是黄巢,鲁迅称当年被黄巢活生生磨成肉酱的不是人,而是“两脚羊”),因功被唐王朝封为夏国公,授定难军节度使,赐李姓。从此拓跋带领下的党项族,不断向西开拓。


尽管朝代更迭,这支党项族却混的风生水起,唐之后又对宋俯首称臣,被赐赵姓。


为什么皇帝都觉得自己的姓那么高贵,非要赐给别人呢?果然,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想法与我是一样的,待我向大家慢慢道来,从这位伟人的出生开始说起吧。


宋景德元年五月初五(1004年5月26日),元昊出生在灵州(今宁夏灵武)。他爷就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曾经反抗宋朝并屡打胜仗。他爹更胜一筹,虽然表面上对宋朝称臣,私底下却积极准备党项立国的各种事宜。


尽管毛头小伙李元昊一再催促父亲当老大,但姜毕竟是老的辣,他爹赵德明(有些唐粉,非要叫人家李德明)又向辽为元昊请婚。


辽兴宗 封宗室女为 兴平公主,嫁给元昊。宋朝一看坐不住了,立刻封德明为夏王,“车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来抵销辽同党项建立的姻戚关系。


明道元年(1032年),元昊他爹终于完成了建国称帝的各项准备,就差宣布登基了。


就在此时,他死了,时年51岁。


别问我他怎么死的,总之元昊顺利登基称帝,成为西夏王朝的开国皇帝,自号“大白高国”。登基后的元昊迫不及待地废除唐朝和宋朝的赐姓-李和赵,改用党项姓“嵬名”(不会念“嵬”字的童鞋请自觉关注我),又废去宋朝西平王的封号,用本族语自称“吾祖”。


图:元昊塑像


所以现在还老叫人家李元昊李元昊的,是一种歧视性称呼,人家跟唐和宋,早就撇清关系了。后面我只好叫他元昊了。


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能不能成功,和你爹或者你爷是谁,或者你远祖是谁,有太大关系了。


我爷我爹都没混出名堂,但我严重怀疑,我是不是跟元昊有什么远亲关系?因为内心隐隐感觉,我将来也能混出名堂。

图:左元昊右闪米特,像不像?


- 论发型的重要性


元昊称帝后,第一道命令,便是下令秃发。当时党项族人已经被汉人同化,沿用了多年结发风俗。元昊想强行去汉化,效仿鲜卑族发型,自己麻利地先剃了,然后下令境内百姓三日内必须秃发,不服从命令者杀头。


可以想象,当年多少西夏帅小伙,在头发和脑袋之间纠结挣扎啊!

图:最终的发型是酱紫,没全秃,两侧各留一撮头发。


我有个大胆的假设,西夏王朝的覆灭是否也和这个发型有关。试想当时的西北并没有各种温暖好看的帽子,室内又无暖气,大冬天的秃着个头,能不冻傻吗?


这点从元昊自身和其后代的变化,就可以窥见一二。


少年时的元昊,就被认为:英气逼人,文有韬略、武有谋勇。据说当时驻守陕西沿边的大帅曹玮,一直想目睹元昊风采,派人四处打探他的行踪。曹玮听说元昊常到沿边的榷市行走,几次等候,以期会面,但总不得见。


后来派人暗中偷画了元昊的画像,曹玮见其貌不由惊叹:“真英物也!”


我怀疑这曹玮是个同性恋。但也由此可以推测,元昊在青少年时期,还是很英明神武的。


但看看元昊秃头后干的一些事情吧。


- 夺妻弑父


励精图治之余,元昊也不忘享受美色,怎奈女人都是别人家的看着顺眼,他杀掉自己的小舅子野利遇乞,将其妻子没藏氏揽入怀中。在没藏氏怀孕后,他没有像我们的某些富一代,迫其堕胎或是以钱安抚,而是直接废了现任皇后和太子,扶没藏氏上位,并立了她的儿子谅祚为新太子。


从这一点来说,如果小三要拜神,非没藏氏莫属。

图:元昊遭废太子刺杀


没藏氏成为新欢没多久,身强力壮时年43岁的元昊,又看上了废太子宁令哥准备迎娶的媳妇没移氏,迅速将其占为己有,并在贺南山和天都山建了多处行宫,终日和没移氏寻欢作乐,将国事交予小舅子没藏讹旁打理。讹旁为了自己和妹妹的未来考虑,挑唆宁令哥刺杀元昊,以报夺妻废母之恨。


从这一点来看,小舅子都是靠不住的。


宁令哥趁父亲不备,在元昊寝宫门口,挥剑削掉了父亲的鼻子,元昊痛极,失血过多,翌日死亡。

弹指之间,灰飞烟灭。


抱歉,又回到了死亡这个话题。没办法,你坐在墓地写东西,大脑会控制不住地想到“死”。


总结元昊秃发后干的事:废后立小三,霸占儿媳,同时,他还兼有杀母、杀舅、杀妻、杀子(元昊将自己一个预备谋反的儿子沉到河底淹死了)、杀大臣的罪名。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其后代的故事,继续研究发型是否影响了西夏王朝的命运。


- 通奸的正能量


元昊被削鼻流血不止而亡后,废太子宁令哥被没藏讹旁(教唆他去刺杀父亲的人)处死。元昊和没藏氏不到一岁的儿子谅祚当上了皇帝,没藏氏和他哥哥没藏讹旁长期把持朝政。


没藏氏耐不住寂寞,又大权在握,便弄了两个相好,怎奈她毕竟还年轻,周旋的功力不够,公元1056年,情夫李守贵因妒生恨,把没藏氏和她另外一个情夫保吃多砍死了。


我觉得找情夫,名字还是很重要的,像什么守贵啊、富贵啊,保吃多之类的,最好不要找。一定要选一个脱俗且霸气的名字,闪米特这个名字就挺不错。


讹旁一看妹妹没了,赶紧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年仅九岁的谅祚,舅舅变岳父,政权依旧被没藏讹旁把持。


谅祚长到15岁,不但通晓了男女之事,也慢慢知道世界是怎么回事了。想着撒撒娇向过去的舅舅现在的国舅要点权利,没想到没藏讹旁不但不给,还开始嫌弃谅祚碍事了,准备密谋砍死谅祚。


没想到,这个秘密被讹旁的儿媳妇梁氏听到了,而梁氏正是谅祚的通奸对象,她屁颠屁颠地跑去给情哥哥报信,恐惧和愤怒让谅祚变得心狠手辣,麻利地将没藏氏家族80人全砍了。


一场惊魂后,谅祚知恩图报,把梁氏立为皇后,把梁氏给自己生的儿子秉常立了太子。


说实话,这是我听到的最正能量的一个通奸故事,通奸男因为通奸,保住了生命和王位,通奸女因为通奸,变成了皇后,没有验过DNA的儿子变成了太子。


太励志了!


- 短命的皇帝


遗憾的是,公元1067年,时年21岁的谅祚死了。看吧,秃头之后,帝王一代比一代短命。7岁的秉常成了新皇帝,梁氏成了太后,她让自己的弟弟当国相,将朝政把持在娘家手中。

图:小皇帝秉常


于是,历史开始重演。梁氏弄了几个情人一起玩耍,因为心里有鬼,老担心小秉常坏事,所以和一位脑子比较好使的情郎共谋,把小皇帝给软禁起来了。


虽然自己风流成性,梁太后对自己的儿子管教甚严,简直就是中国现代父母的样板啊。他不允许秉常自己找女人,硬着把自己的亲侄女小梁氏嫁给儿子当皇后。


因为情人太多,招致梁氏阴气大损,华年早逝。皇帝秉常觉得自己这辈子活的太过窝囊,无颜面对西夏父老,公元1086年,在26岁的美好年华,纠结死了。


于是,老梁太后的亲侄女小梁太后给秉常生的儿子乾顺,3岁就继承了皇位。朝政由乾顺的舅舅,小梁太后的哥哥粱乞逋把持。


图:粱乞逋


粱乞逋的性格和小布差不多,是个好战分子,大权在握5年间,发动了数十次对宋朝的战争。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这位梁哥哥还想当皇帝,梁妹妹也不是吃素的,设计把自己的哥哥杀了。


粱乞逋死后被风光大葬,现在西夏王陵的108号陪葬墓,便是这位梁哥哥的墓地。因为正当壮年被谋杀,这位梁哥哥的冤魂久久不散。宁夏考古工作者在他的坟墓中,发现了两具盗墓贼的尸体。


盗墓绝对是个技术活,而且要有操守,像这种杀气太重的墓就不该动手。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富二代们一定要小心舅舅。


- 儒学兴国与亡国


舅舅死后,经过数次战争和皇权更迭,公元1099年,16岁的乾顺终于掌握大权。他对外采取和解政策,让西夏人民休养生息。并礼聘名儒,传教汉学,让党项人重新系统地接受汉文化。

图:重新接受汉文化


乾顺死后,他的儿子仁孝继承父志,大力推行儒学,并请高僧到西夏讲经,是一位虔诚的礼佛者。

父子俩在位的108年间,西夏王朝在政治文教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好景不长,公元1193年,仁孝驾崩,西夏国势迅速由盛转衰。


在西夏王朝的最后35年间,共经历了5位皇帝,和金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战争。


无论西夏的皇权争斗多么狗血,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彪悍的战斗力。


西夏自元昊算起,共有十代皇帝,它以弱小的实力,在长达约190年的时间内,先后与同时代的宋、辽、金相抗衡,其中著名的战役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都取得胜利,使宋朝损失惨重。


在定川寨之战后,宋朝宰相吕夷简惊恐地说:“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这些战例已被列入中国战史的典型。


最可以用来显示西夏实力的,当然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临死的耿耿于怀。


- 西夏文字与装逼派鼻祖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元昊的其他事迹。


元昊其实还是“装逼派”的鼻祖,他在登基5年后(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当时党项族已经使用汉字多年,耗时三年,野利也就倒腾出五千多个西夏字。


其实也就是野利老师,对着汉字使劲琢磨,要怎么加笔画,才能把原来所有人都认得的一个汉字,写成一个所有人都不认得的西夏字。

图:野利老师在艰难创字


虽然只有五千多个字,但元昊已经等不及了,宣布西夏文字创制成功,并推广使用。但是,所有人都不认得,野利老师有时自己看着看着,也忘记是什么字了。


不得已,元昊又安排人编撰了一本《番汉合时掌中珠》,其实就是一本西夏文和汉文的双解词典,西夏人要利用这本“掌中珠”,把西夏字翻译成汉字,他们自己才能整明白是什么意思。


可惜这本《番汉合时掌中珠》在19世纪初,被俄罗斯人挖走了,但俄罗斯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挖走了这本神词典。所以尽管他们将黑水城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几乎洗劫一空,但也是束之高阁,因为俄罗斯的汉学专家也不知道这些鬼画符般的文字是什么。


元昊成功地在俄罗斯也装了回逼。最遗憾的是,元昊的后人们,并未能用野利老师辛苦创造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历史,实在是太难了啊。

【后记】


看看表,西夏王陵要关门了,我明天也还要继续漂流黄河呢,回见了哈。

感谢点赞的知友!

user avatar

你不能认为成吉思汗杀光了西夏人。合理的推论就是,蒙古在灭西夏的时候狠狠地杀了一通,但是没有被杀光的西夏人,在过了那一波以后,也就没有继续杀下去,然后他们就顺服了元朝,在元朝时,西夏人被认定为色目人,是色目人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并且在整个元朝都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在元朝时,一直有很多西夏诗词人,比如甘立,余阙。

《题柯博士墨竹》元朝·甘立

嶰谷春回落粉香,拂云和露倚苍苍。月明后夜吹箫过,应是伶伦学凤凰。

《吕公亭》元朝·余阙

鄂渚江汉会,兹亭宅其幽。我来窥石镜,兼得眺芳洲。远岫云中没,春江雨外流。何如乘白鹤,吹笛过南楼。

元朝的杭州,也有一定规模的西夏人社区。西夏人和契丹人不一样,他们当然都崇尊儒学,但契丹人信的是汉传佛教,西夏人信的则是藏传佛教和道教,今天的杭州飞来峰就还有些藏传佛教的遗迹(在明朝嘉靖年间遭到杭州太守陈仕贤的破坏),我想就是元朝时供西夏人参拜留下的。这个民族后来消失自然是因为长久没有其民族政权,另一个原因则是新中国(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和明成祖的强制汉化政策。明朝皇帝为了恢复中国的纯洁性,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至少到明朝中期的弘治之后,西夏人作为一个民族就消失了。最直白的就表现在文字上,西夏文根据中文而造的文字,在西夏亡国后,西夏文仍在继续使用,当时西夏社区用西夏文印刷了很多儒书佛经道经,以及小说戏曲。但明朝之后就很少出现了。现存年代最晚的西夏文文献是在明朝弘治十五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西夏,很多人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一些零散的印象:一个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王朝,一堆神秘的西夏文,以及一个与蒙古帝国有着血海深仇的民族。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听到“西夏史”这个说法?它和许多我们熟知的朝代历史不一样,似乎总带着一层模糊的面纱。西夏去哪儿了?真的是被蒙古人“灭族”了吗?要回答这.............
  • 回答
    要说起历史上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王朝,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秦汉、隋唐、元明清,当然还有那段家喻户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时代。相比之下,西夏、辽、宋这三个在同一时期并存甚至互相交织的王朝,似乎在民间历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就没有三国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
  • 回答
    西方国家历史上确实不像中国那样,出现过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宗教影响以及文化心态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的不同 中国: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与“一体化”社会结构 皇权至上与官僚.............
  • 回答
    问到“为什么西安没能成为新中国的首都?”,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的考量,绝非一时半会能够说完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明白,新中国的首都选择,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哪儿风景好、哪儿名气大”就能决定的。那是要服务于一个刚.............
  • 回答
    西方自古以来就没有我们熟悉的郡县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西方文明的起点,探究其政治演化的独特路径。首先,我们得承认,西方在早期就已经形成了与我们中国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布模式。古希腊,特别是雅典,其政治细胞是独立的城邦。每个城邦都是一个相对独立.............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它触及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角色认知上的深层差异。要说“官瘾”,这词儿带点戏谑,但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西方哲学家普遍没有孔子和儒家那么强烈的“官瘾”,原因可以从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西安空气质量的那个“好得不像话”的年份。说实话,那时候能在西安看到蓝天白云,并且呼吸到相对清新的空气,确实是一件挺值得纪念的事情。我们得先明白,影响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里面混合了各种颜料。在2017年,西安的“蓝天拯救计划”可谓是多管.............
  • 回答
    卡卡西,这位木叶村的金色闪光——波风水门的弟子,木叶第七班的队长,无疑是《火影忍者》系列中最具魅力的角色之一。他的实力,确实不像八门遁甲全开的迈特凯,也不像六道模式的漩涡鸣人、宇智波佐助那样,能够轻松秒杀敌人,或是施展出毁天灭地的忍术。但每一次卡卡西的登场,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以一种近.............
  •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这支庞大的船队,纵横碧波之上,抵达了远方的海岸,却没有像后世的欧洲航海家那样,留下一串串殖民统治和血腥掠夺的印记。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而是与当时明朝的国情、郑和个人的使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多重交织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确郑和下西洋的核心目的——“宣德化而柔远人”.............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饮食文化和商业模式的碰撞。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肯德基、麦当劳这些西式快餐巨头,在中国能卖得风生水起,却始终没把咱们中国人爱吃的鸡爪端上餐桌。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些西式快餐店的核心定位和目标市场。它们起源于西方,尤其是美国。在美国的饮食文化里,鸡爪并不是一个主流的食.............
  • 回答
    关于《西虹市首富》为什么没有马丽,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电影的创作背景、角色定位以及一些档期和个人选择的考量。简单来说,并不是所有电影都一定会把所有你想看到的演员都塞进去,尤其是系列电影,虽然它和《夏洛特烦恼》同属于开心麻花,但毕竟是独立的故事和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西虹市首富》和《夏洛特烦恼》.............
  • 回答
    西周轰然倒塌,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破碎的局面,以及一个名为“东周”的时代。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长达近八百年的东周岁月里,我们似乎再难寻觅到一位能比肩周文王、周武王那般,将国家重新拉回鼎盛的“明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不济,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周王室中央权威.............
  • 回答
    关于西藏农奴社会时期为何没有出现与世界其他地区相似的、公开的、大规模的对抗奴隶制的斗争或被广泛传颂的英雄人物,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与其说“没有出现”,不如说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与人们普遍认知中的“奴隶制解放斗争”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农奴社会”的定义及其在西藏的.............
  • 回答
    西安,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尤其是秦陇地区的人文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谈论西安的“古文化街区”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那条闻名遐迩的回民街。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何作为秦陇人文中心,西安却未能保留或打造出与之气质更为契合的秦人文化街区,反而以回民街为代.............
  • 回答
    西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再也没有沿用“邑陵制度”,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历史发展、制度演变和思想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邑陵制度的特点、它在西汉时期发挥的作用、以及汉朝之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这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邑陵制度”。“邑”在古代指的是.............
  • 回答
    西方社会之所以强调“只有坏的制度,没有坏的人”,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哲学和社会根源,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经过漫长演进和反复实践形成的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其核心逻辑,并考察其具体的体现。一、 历史的烙印:从绝对君权到有限政府西方文明的早期,权力往往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国王被认为是.............
  • 回答
    梅西加盟巴黎圣日耳曼,这件事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与一些人预想中不同的是,对他的“批评”和“投敌”的论调并没有占据主流,也没有形成压倒性的舆论。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理解:1. 巴萨的“被动”与梅西的“无奈”: 经济危机是主因: 巴塞罗那俱乐部当时深陷严重的财务危机,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