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的多元与审慎:与一些强调人性本善或本恶的文化不同,西方主流哲学更倾向于认为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向善的潜能,也有自私、贪婪、趋利的倾向。这种 “审慎的人性论”(prudent view of human nature)认为,不能过于依赖人的道德自觉,而必须假设人在特定情境下会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即使这种选择可能损害他人。 理性主义与普遍主义: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制度的设计也应基于理性,追求普遍的、可复制的公平和正义。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能够 “容错” 的,即即使在面对人性中的弱点时,也能通过规则、制约和激励机制来引导行为,最大程度地降低负面影响。 功利主义与结果导向:虽然不是所有西方思想都奉行功利主义,但其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追求,以及对行为结果的关注,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优化整体社会福祉。一个“坏的人”在一个“坏的制度”里,可能只会导致小范围的损害;但一个“好的人”在一个“坏的制度”里,可能同样会因为制度的缺陷而无能为力,甚至被同化。而反过来,一个“坏的人”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好的制度”里,其负面影响力反而会被极大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