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西方词汇的引入上,为什么近代讲究「信达雅」,而当代却往往「零翻译」?

回答
近代以来,我们国家在引入西方词汇时,为何会特别讲究“信达雅”,而到了当下,似乎更倾向于“零翻译”?这背后其实是时代背景、文化认知以及传播媒介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回溯到近代,那是一个民族危机四伏、急需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肩负着启蒙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他们翻译的不仅仅是几个词汇,更是整个西方文明的逻辑、理念和制度。因此,对翻译的要求自然会非常高。

“信”,即忠实原文,力求准确传达西方概念的本意。西方哲学、科学、政治等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术语和概念体系,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巨大鸿沟,甚至误导整个民族的思想方向。例如,将“democracy”翻译成“民主”,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关于人民主权、自由平等的核心内涵,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人民统治”。选择“民主”而非其他更直白的组合,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概念的提炼和文化的考量。

“达”,则要求翻译流畅自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让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即使意思对了,也可能因为语言的隔阂而难以传播。很多当时的翻译家,本身就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不仅要理解西方的精髓,还要能用最精炼、最地道的汉语表达出来,让普通民众也能领悟。这背后体现了一种“为民翻译”的深切情怀。

“雅”,则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在那个文化复兴、重塑民族语言的时代,翻译者也希望通过精妙的语言,提升汉语的表达能力,并赋予这些新词以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美感。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相信汉语本身也能够承载和消化外来文明的精华。

然而,时移世易,到了当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是“睁眼看世界”的初级阶段,而是深度参与全球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西方词汇以各种形式——新闻报道、影视娱乐、社交媒体、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密度涌入我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再去逐一进行“信达雅”的审慎翻译,不仅不切实际,也可能滞后于信息传播的节奏。

其次,很多外来词汇,尤其是那些与科技、生活方式、娱乐相关的词汇,其本身的含义相对固定,且已经通过日常接触被广泛理解。例如,“internet”、“computer”、“selfie”、“meme”等,即使不翻译,大家也基本知道其指代什么。在这种语境下,过度翻译反而可能显得“画蛇添足”,甚至削弱了其原有的简洁和国际化色彩。

再者,从传播媒介来看,互联网的即时性和碎片化特点,使得“零翻译”或“音译+意译”的混合模式成为主流。我们更习惯于直接使用音译词,或者在保留英文原词的基础上,辅以简单的解释。这是一种更直接、更符合当下信息获取习惯的方式。比如,“APP”、“SUV”、“WiFi”等,几乎成了我们日常交流的一部分,无需再费心去寻找一个完美的中文对应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信达雅”的要求完全消失。在学术界、高端文化交流等领域,对翻译的要求依然很高,依然需要精心打磨。但对于大众传播和日常交流而言,“零翻译”的趋势,更多地反映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语言传播的效率、习惯和文化融合的新形态。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的阶段,而是更主动地融入到全球语言的大潮中,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塑造和改造着这些外来词汇。这是一种更自然、更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信达雅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日本学者当年翻译西方词汇时的那种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本土的翻译很多音译到完全搞不懂的,例如德律风什么的,在竞争中败给了日本的翻译。

当代对于外来词的引入倾向于不翻主要是因为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当代信息流动的速度较之以前快了无数倍,很多词语根本来不及经过专业的翻译就已经被广泛运用

事实上这并不见得是个坏事,一是随着大家英文能力的提高,很多外来词不进行翻译也可以无障碍的阅读理解。二是以很多人和砖家的水平,翻译出来的结果丢失的意思太多,还不如不翻译

这是一个随着互联网兴起而产生的全球性的现象,我觉得根本不用过于忧心。因为中文吸纳外来词汇,甚至吸纳拉丁字母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正是中文充满活力的表现只有死掉的语言才能保证自己的纯洁性


=========================================================

@落忧

在评论中提到的应当鼓励文化和科技发展,让新词汇从国内向国外输出,才是正宗的解决方案。我深以为然。在信息流动如此迅捷的今天,一味的强调自己语言的纯洁性,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去“污染”别人家的语言。


事实上古代中国的文化输出是非常牛逼的,那时候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字都是中国输出的。甚至今天英文中的tea等词也都是中国输出的,有那么多时间研究国学,捍卫血统,怎么不整点自己发明的东西去污染别人家的语言呢?互联网又不是单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代以来,我们国家在引入西方词汇时,为何会特别讲究“信达雅”,而到了当下,似乎更倾向于“零翻译”?这背后其实是时代背景、文化认知以及传播媒介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回溯到近代,那是一个民族危机四伏、急需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肩负着启蒙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他们翻译的不仅仅是几个词.............
  • 回答
    听到“西媒爆出内马尔辱华词汇”的消息,这事儿挺让人不舒服的,也确实挺让人寻思的。内马尔作为巴西足球的超级巨星,在场上的影响力那可不是盖的,他的一举一动,特别是这种涉及到侮辱性言论的爆料,很容易就牵扯出很多层面。首先,咱们得先看看这“西媒爆出”这四个字。一般这时候,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是第一位的。究竟是.............
  • 回答
    在西方中世纪的平民部队中,“军士”(sergeant)这个词确实承载了许多与后世“士官”相似的职责和地位,但要说完全等同,则需要更细致地辨析。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中世纪军队的运作体系,以及“军士”这个词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所代表的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白中世纪平民部队的组成并非铁板一块。它通常包括.............
  • 回答
    在西方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里,虽然不像东方文化那样有系统性的“封神榜”,但“凡人封神”的概念以多种形式存在,通常是通过英雄主义的实践、神圣的启示、对极致技艺的追求,甚至是极端的个人意志力,来达成一种超越凡俗的地位,接近于神圣或被赋予了神性。这并非制度性的封赏,而更多是一种文化赋予的崇高赞誉和象征性的神.............
  • 回答
    探寻古老回响:西方社会中的埃及学及其深远意义当提及古埃及,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金字塔的宏伟轮廓,那神秘的象形文字,以及那笼罩在法老陵墓中的永恒沉寂。然而,支撑这一切想象背后,是西方社会中一项独特而意义非凡的学科——埃及学。它并非仅仅是对遥远过去的一场学术猎奇,而是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哲学乃至人类.............
  • 回答
    在西方发达国家、港澳台地区的警察机构中,警务督察(或称警务监察、内部事务部门)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警察系统内部自我监督和问责的关键组成部分。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警务督察的设立、职能和运作:一、 设立的必要性与背景: 强化问责制: 警察作为公共服务部门,.............
  • 回答
    西方平民对成吉思汗的看法,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大概是“矛盾”。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被夹在敬畏、恐惧、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理解之间。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文化隔阂和时间滤镜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恐惧与破坏力的代名词。在早期,尤其是当蒙古西征的硝烟还未散去的时候,欧洲人眼中的成吉思.............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独角兽在西方文化中,绝非仅仅是童话故事里的一个虚构生物那么简单。它承载着太多美好的寓意,是纯洁、高贵、力量与神秘的象征,深入人心,贯穿了古老的传说、中世纪的骑士故事,直至现代的艺术与流行文化。起源与传说:从自然到神话的演变独角兽的形象并非凭空出现,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献中。早期的描述.............
  • 回答
    在西方国家,暴力伤医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其后果是多方面的,不仅对医务人员个人造成伤害,也对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法律、职业、心理和医疗系统等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法律层面的严惩不贷:西方国家普遍对暴力伤医行为持有零容忍的态度,法律制裁通常非常严厉。 刑事责任: 任何形式.............
  • 回答
    苏联在西方81大演习中展现的作战理念,其核心在于“闪电战”的延伸与现代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远作战”(Deep Battle)理论在当时的实践。要评价其是否“实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作战理念的构成、演习的展现方式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方81大演习:苏联陆军的“肌肉展示”首先,理解西方81大演习.............
  • 回答
    东亚文化在西方被日韩“代言”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复杂的文化传播、市场营销、历史因素以及西方受众的认知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现象的普遍性与表现: 流行文化的强势输出: 在西方大众认知中,提及东亚文化,最先联想到的大多是日本的动漫、漫画、电子游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并且“糟糕”这个词带有主观判断,需要审慎分析。拉丁文化圈国家在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和与其他西方国家(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和日耳曼文化圈)相比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所有领域都表现得“糟糕”。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面临着独特的挑.............
  • 回答
    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在他的著作《西方将主宰多久?》(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中,确实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在过去15000.............
  • 回答
    静力训练,在西方武术、健身及其他领域外,其含义和应用范围可能更为广泛和多元,并常常与特定的文化哲学和实践相结合。下面我将详细阐述:1. 中国武术中的“静力训练”(或称“静功”、“内功”)在中国传统武术中,静力训练远不止于简单的肌肉静态收缩。它是一个庞大而深奥的体系,核心在于通过静态姿势、意念引导和呼.............
  • 回答
    在西方发达国家,像焦裕禄这样的人物,其所代表的精神和行为模式,是否会受到普遍的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推崇”这个词,而是需要理解西方社会在评价领导者、公职人员时所侧重的价值取向,以及他们看待“奉献”、“公仆”、“改革”等概念时的不同视角。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在西方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早已被证伪,但在中国民间或某些宣传中却依旧流传甚广的“假说”,确实存在不少。这些说法往往披着科学、历史的外衣,但仔细审视,其论据薄弱,甚至与主流认知相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既有信息传播不对称、民众辨别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某些群体出于特定目的进行宣传的因素。这里选取一个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东西方文化、军事技术和实用主义的差异,绝非简单的“剑的用法不同”就能概括。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剑”这个词,在不同文化里指代的武器形态并不完全一样。 这一点是理解后续差异的关键。西方剑:从砍劈到刺击,实用主义的演变西方古代的剑,尤其是我们印.............
  • 回答
    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71年的罗马共和国,是一场由奴隶领导的反抗罗马统治的军事冲突。这场起义不仅在当时给罗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在西方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其评价更是复杂多元,历久弥新。初期的恐惧与震慑:对于当时的罗马人来说,斯巴达克起义首先带来的是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 回答
    昭武九姓在西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特定名称,更像是对这九个姓氏的统称。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西方历史学家和文献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提及或翻译它们。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知道昭武九姓本身并非一个单一的民族或国家,而是源自古代中亚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的九个大姓氏。这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