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在西方81大演习的作战理念实用吗?

回答
苏联在西方81大演习中展现的作战理念,其核心在于“闪电战”的延伸与现代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远作战”(Deep Battle)理论在当时的实践。要评价其是否“实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作战理念的构成、演习的展现方式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

西方81大演习:苏联陆军的“肌肉展示”

首先,理解西方81大演习本身至关重要。这是苏联大规模军事演习的代表,旨在模拟一场针对北约的潜在冲突。参演兵力规模庞大,动用了包括数十万部队、数千辆坦克、装甲车、火炮以及数千架飞机。演习的地理范围广阔,流程复杂,几乎模拟了从战略动员到前线进攻的全过程。

苏联作战理念的核心:深远作战与大规模立体突击

西方81大演习所体现的苏联作战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协同作战:陆海空一体化
陆军主导,空军支援: 苏联军事理论始终强调陆军的决定性作用。在西方81中,陆军的冲击力是绝对核心。但不同于以往,这次演习更加强调空军的协同。空军不仅负责对敌方纵深目标(如指挥所、补给线、预备队)进行战略打击,更重要的是,其战术航空兵会紧密配合陆军的进攻,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压制敌方火力,摧毁反坦克阵地,甚至投送伞降兵力,为陆军打开突破口。
海军的牵制与辅助: 虽然陆军演习是主角,但海军也在整体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通过地中海的部署对北约海军形成牵制,避免其对欧洲大陆的支援。在某些假想的登陆作战场景中,海军的作用会更加直接。

2. “深远作战”的实践:突破、纵深打击与分割包围
强力突破: 苏联的作战构想是先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强大的炮火准备和航空兵火力,在关键方向上撕开敌方防线。这并非简单的战术突破,而是要形成数个强大的“战役突破口”。
纵深推进与快速穿插: 一旦突破成功,苏联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将利用其数量和机动性优势,以极高的速度向敌方纵深穿插。这里的目标是瘫痪敌方的指挥、通信和后勤系统,制造混乱,并利用敌方预备队尚未就位的时机,将整个战线推向更深处。
分割与围歼: 穿插部队的最终目标是将敌方集团分割开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这种战术要求部队具备高度的独立作战能力和协同能力,即使在失去通信的情况下也能按计划行动。

3. 大规模的兵力运用与后勤保障
数量优势: 苏联军队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人力、坦克和火炮数量。西方81演习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几支庞大的集团军可以同时发起进攻,形成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强大的后勤: 要支持如此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进行高速作战,强大的后勤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苏联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运输车辆、油料补给以及铁路运输能力。演习中也可能模拟了如何快速调动这些资源。

4. 强调“战术核武器”的运用(在模拟中)
战术核武器与常规作战的结合: 在冷战的特定背景下,苏联军事理论并未完全排除在战场上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西方81演习的某些假想场景可能会模拟使用战术核武器来摧毁敌方集结的装甲部队或重要的战略节点,以打破僵局或加速胜利。这在当时是苏联军事思想中一个极具争议但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对“实用性”的评价:多维度考量

评价苏联在西方81大演习中所展示的作战理念是否“实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针对性:
目标明确: 该作战理念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应对与北约的全面战争,特别是欧洲方向的冲突。它旨在利用苏联的陆军优势,快速击溃北约在欧洲的防御,并将其推到大西洋沿岸,甚至可能企图控制西欧。
针对北约的弱点: 北约的防御体系相对分散,依赖于纵深部署和快速反应。苏联的深远作战理论旨在通过大规模、快速的突击,打乱北约的指挥协调,避免其预备队形成有效的反击,从而达到“以快打慢”的效果。

在冷战环境下的有效性:
威慑作用: 这种大规模的军事展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它向西方展示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作战决心,迫使北约在战略上进行相应调整,增加了其军事预算和部署。
实战的检验(历史回顾):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81等演习的“实用性”更多体现在其理论构想和对潜在冲突的准备上。苏联军队在阿富汗的实战经历,虽然不是直接面对北约,但也暴露了其军队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情报获取和基层指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演习中的完美模拟存在差距。

潜在的局限性与风险:
高度依赖后勤与技术: 如此大规模、高速度的作战,对后勤的压力是巨大的,一旦后勤线被切断或效率低下,整个作战计划将迅速瓦解。此外,对空中支援的依赖,也意味着一旦失去制空权,陆军的进攻将面临巨大困难。
低估对手的韧性与技术: 苏联的作战理念可能过于侧重自身优势,而低估了北约在技术、情报、战场感知以及战术灵活性方面的潜力。北约在冷战后期不断发展高技术装备,如精确制导弹药、先进预警机等,这些都可能对苏联的“深远作战”构成严峻挑战。
核战争的阴影: 苏联的作战构想也存在与北约发生大规模核战争的巨大风险。在实际冲突中,战术核武器的使用是否会被升级为战略核武器,是所有参战方都无法回避的难题。一旦爆发核战争,任何常规作战理念的“实用性”都将荡然无存。
“战线”的定义模糊: 对于苏联强调的“纵深”和“突破”,在现代战争中,尤其是面对信息化的北约部队时,其“战线”的定义可能比冷战初期更加模糊。敌方的隐蔽目标、游击式攻击、电子战等都可能对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造成意想不到的阻碍。

总结

苏联在西方81大演习中展现的作战理念,即基于“深远作战”理论的协同式、大规模、高强度陆海空一体化突击,在当时是苏联陆军对如何速战速决、打垮北约所构想的最优解。它充分利用了苏联庞大的人力物力优势,并力图通过速度和强度来压倒对手。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

在理论和威慑层面,是“实用”的: 它为苏联提供了一个应对潜在冲突的明确指导,并作为一种强大的威慑手段存在。
在实战层面,其“实用性”是高度依赖条件的: 它能否在面对一个技术先进、协同高效、且拥有核威慑能力的对手时真正奏效,是存在疑问的。演习毕竟是演习,现实战场要复杂得多。

西方81演习的理念,是冷战时期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样本,它深刻地反映了苏联对战争的理解,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军事战略提供了宝贵的案例。但随着军事技术和国际形势的演变,这种理念的“实用性”也需要放在动态的历史视角下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我针对谁,就前面那两个回答,一个抖拿阿富汗和卫国战争抖机灵,一个来不来就核平全屏,看了部苏联纪录短片就自以为知晓全部了,麻烦能不能稍微查下资料。

西方-81演习的主要指挥者是谁?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Н. В. 奥加尔科夫,这位经常被称作信息化作战和精确打击概念的提出者,然后国内各种媒体文章、各种人喜欢吹什么苏联错失奥加尔科夫,美国反而大力研究他布拉布拉....然后又反过来以为西方-81就是二战样式演习的翻版?

我只说三点:

1.西方-81确规模巨大,组织动员上堪比卫国战争时期苏军的大规模行动;

2.演习的设定是非核条件下的作战,也就是说目的之一是检验苏军不依靠核突击,而依靠常规手段(炮兵、航空兵)致胜的能力;

3.演习首次在接近实战的条件下检验了苏军自动化指挥系统并实际运用数种高精度武器。

因此,还有人会觉得不实用吗?

至于参考材料:

《西方-81:教训和结论》("ЗАПАД-81" - УРОКИ И ВЫВОДЫ),ВОЕНН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 ,Во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ороны РФ,2016,С 64-71

《统帅和政治家》(Стратег и политик),«Красная звезда»,31 октября 2002

自己去看吧。

最后谢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西方81大演习中展现的作战理念,其核心在于“闪电战”的延伸与现代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远作战”(Deep Battle)理论在当时的实践。要评价其是否“实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作战理念的构成、演习的展现方式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方81大演习:苏联陆军的“肌肉展示”首先,理解西方81大演习.............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现实逻辑的假设。如果苏联在1981年就已经洞悉到十年后的内部坍塌,那么其最高领导层所面临的选择将是空前艰难且极富戏剧性的。这批被称为“最后一代精英”的领导人,他们成长于斯大林时代的余晖,经历过赫鲁晓夫的解冻,也参与了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最终却要承担起一个帝国的终结。首先,我们.............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1981年,并且亲身经历了西方81军演,那么要相信仅仅十年后苏联就会解体,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难以置信、甚至是近乎科幻的预测。原因有很多,而且都非常具体和深刻:1. 极强的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与自信: 西方81军演的冲击波: 当时西方81军演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苏联强大的军事力.............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曾经横亘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在这剧烈的动荡之中,如果当时西方世界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悍然入侵俄罗斯,那么这个星球的历史轨迹将会被彻底改写,其后果之深远,甚至超乎我们今日的想象。想象一下,那是1990年代初。俄罗斯,这个新生的国家,就像一个刚.............
  • 回答
    如果苏联在1981年向西方世界全面宣战,其结果必然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并且在绝大多数合理推测下,苏联自身也将因此而覆灭。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关于“如果”的历史假设都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战争的走向会受到无数变量的影响,包括政治决策、军事技术、社会动员、国际反应等等。但我会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勾勒出.............
  • 回答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苏联坦克确实在技术和性能上逐渐被西方坦克超越。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技术研发思路的差异是关键。苏联的军事工业体系长期以来奉行“数量优先、简单可靠”的原则。这意味着他们倾向于生产数量庞大、设计相对简单、易于维护和大规模.............
  • 回答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刻,苏联的巨轮仿佛已经触礁,内部的裂痕越来越深,经济的困境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这个庞大帝国的咽喉。戈尔巴乔夫,这位被誉为“改革者”的领导人,一边试图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体制,一边却又在亲手撕开它的肌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或许真的曾在某些高层脑海中闪过,一个.............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在西线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贸然对苏联发动战争,这确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和令人费解的决策之一。要详细解释这一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德国的战略考量、希特勒的个人意识形态以及他一系列错误的判断。首先,要明确一点,希特勒认为在进攻苏联时,西线并非“胜负未分”,而是他认为已经解决了西方的主要.............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人遐想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如果西方在80年代末就已经有意识、有组织地针对苏东国家输出这些特定的价值和议题,那么苏东剧变的结果很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首先,我们要理解“苏东剧变”不仅仅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件,它是一个长期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关于苏德战争前,如果苏军能将兵力全部部署在“斯大林防线”(实际上,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历史误解,通常我们指的是苏军在西部边境线构建的防御工事,而非一个单一的名称,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暂且使用此概念来讨论假设场景),并且在西部边境线仅部署少量兵力,战局是否会大为好转,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城市发展、行政区划和民航发展之间一些微妙的互动关系。要理解为什么苏州“一定要”有自己的机场,而西安能容忍机场设在邻市,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行政区划与城市层级: 苏州的独特性: 苏州是江苏省的副省级城市,经济体量巨大,而且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它的经济.............
  • 回答
    要说苏联对转膛式航炮的“不热衷”,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苏联在历史上也开发过转膛式航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我们熟悉的GSh301(30毫米单管机炮,虽然不是转膛,但它是苏联/俄罗斯在高性能航炮领域的代表之一,而且其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些转膛炮的经验积累)。然而,比起西方国家在冷战时期对转膛式航炮.............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进口大量粮食并非“拱手交出”粮食安全,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的反映。虽然苏联农业产量在理论上足以养活其人口,但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落后的农业技术、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战略考量等因素,导致了粮食生产的巨大缺口和对西方粮食进口的依赖。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苏联计划经济.............
  • 回答
    苏联的五年计划时期,西方国家向其出售机器和技术,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交易。与其说西方国家“不害怕”,不如说他们有着更深层次的、更具战略性的考量。当然,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担忧始终存在,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解释了为什么这种交易仍然发生:1. 经济利益驱动: 巨大的市场和利润: 苏联在五年计划.............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盘根错节,绝非简单的“不加入西方”可以概括。东欧国家当时身处苏联阵营,其加入西方与否,受到内外多重复杂因素的制约,就好比身处一个庞大棋盘上的棋子,每一步的走法都牵动着全局的平衡。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苏联阵营”并非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它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强大力量的现实存在。苏联主导.............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苏联对美国及西方最大的伤害,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议题,很难用单一事件或方面来概括。如果非要找出其“最”显著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并试图还原出一种更为人性化、更有历史厚重感的叙述,而非冰冷的论断。首先,意识形态的长期对抗和由此引发的全球分裂,是苏联对西方最根本的“伤害”。这不仅仅是.............
  • 回答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如同一位刚刚挣脱枷锁的巨人,带着复杂的情感和历史包袱,试图融入一个陌生的世界。它一度向西方伸出了橄榄枝,表现出缓和关系、学习西方模式的意愿,但最终的走向却走向了疏远甚至对抗。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俄罗斯自身的问题,也有西方世界的反应,更有历史惯性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