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五年计划期间西方国家为什么卖机器和技术他们不害怕吗?

回答
苏联的五年计划时期,西方国家向其出售机器和技术,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交易。与其说西方国家“不害怕”,不如说他们有着更深层次的、更具战略性的考量。当然,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担忧始终存在,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解释了为什么这种交易仍然发生:

1. 经济利益驱动:

巨大的市场和利润: 苏联在五年计划期间对工业化有着巨大的需求,这为西方公司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无论是重型机械、化工设备、采矿技术,还是汽车制造,苏联都表现出极强的购买力。对于那些在经济大萧条后寻找出路的西方企业而言,抓住苏联的订单意味着丰厚的利润、维持生产线的运转,甚至生存下去。
填补国内产能过剩: 许多西方国家在战后或特定时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向苏联出口过剩的设备,可以帮助它们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避免裁员和工厂倒闭。
获取外汇: 苏联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其出口的产品(如石油、天然气、谷物)在国际市场上仍能获得硬通货。西方国家购买苏联的资源,同时将设备卖给苏联,这是一种资金流动的循环,对双方都有经济上的吸引力。

2. 战略与政治考量:

“和平演变”的幻想(早期): 在冷战初期,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曾抱有一种“和平演变”的幻想。他们认为,通过经济和技术援助,可以促使苏联逐渐走向西方民主化的道路,或者至少在经济上与其融合,从而降低冲突的可能性。出售先进技术被视为一种“软实力”的运用,希望苏联能因此被“改造”。
“接触与遏制”的混合策略: 随着冷战的深入,西方国家并没有完全切断与苏联的联系。他们奉行一种“接触与遏制”的混合策略。一方面,他们通过军备竞赛和外交施压来遏制苏联的扩张;另一方面,他们也保留了与苏联进行有限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渠道。这种交流被视为一种“风险管理”,旨在避免局势失控,并通过某些合作来缓和紧张关系。
分化东方阵营: 有时,西方国家也试图通过向特定的东方集团国家出售技术,来分化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如果某个国家在经济上对西方产生依赖,或许会削弱其对苏联的服从度,从而在中苏或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制造裂痕。
获取情报和了解苏联: 与苏联进行技术交流,也为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相对直接的了解苏联工业水平、技术能力以及潜在弱点的机会。通过分析苏联引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情况,可以间接获得宝贵的情报。

3. 技术本身的性质与转移的控制:

“两用技术”的模糊性: 很多出售给苏联的技术,本身就具有“两用性”,即既可以用于民用,也可以用于军事。西方国家在出售时,通常会尽量避免直接涉及最核心的军事技术。然而,即便如此,民用技术的进步也往往能间接推动军事工业的发展。
技术差距的存在: 在某些领域,西方国家的技术优势非常明显。例如,在精密机械、化工生产工艺、汽车制造等领域,苏联往往需要引进才能达到一定的现代化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出售技术,也相当于将自己的一些“过时”或“非核心”技术转移出去,而换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有选择性的技术转让: 西方国家并不是全盘皆输地出售技术。他们会根据当时的政治局势、技术敏感度以及自身国家安全考量,有选择性地进行技术转让。例如,在古巴导弹危机等高度紧张时期,技术转让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限制。

4. 长期战略的考量(部分国家):

“驯服”对手: 有些分析认为,通过经济上的依赖,让苏联成为西方技术和产品的消费者,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驯服”对手的手段。一旦苏联经济高度依赖西方,其政治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避免彻底的孤立: 将苏联彻底孤立,也可能使其更加激进和不可预测。保持一定的沟通和经济往来,至少可以保留一些对话和影响的渠道。

总而言之,西方国家向苏联出售机器和技术,并非因为他们“不害怕”,而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现实下,这种交易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并且可以通过“接触与遏制”、“和平演变”等不同的战略视角来理解和管理潜在的风险。 这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利益与国际政治博弈的体现,其中经济利益、战略目标和对风险的评估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了这些交易的发生。当然,事后来看,许多人会质疑这种做法是否过于“天真”,但当时的情境下,决策者们确实是在权衡多方面的利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意,有什么害怕不害怕的。正所谓资本家会出售绞死自己的绳子,淡定。

所以你们就能看到福特这个铁杆仇视工人工会、共产主义、用冲锋枪和皮鞭镇压工人罢工的人间之屑忙着给苏联建汽车厂的奇景。

再者说,大萧条背景下,卖的远比买的多(供应过剩)。这生意你企业不做有别家做,贵国不做还有其他国家做。自然苏联这个大市场没人会放。以至于大萧条时期出口苏联的设备数量占到美国机械出口的近1/3。一群驻苏商业代表顶着被定性“反苏破坏/间谍”杀头的巨大风险还要搞回扣贿赂抢订单。

不过按照苏方材料,1931年(一五计划期间)输入外国设备也不过是占全苏机器设备消费量的13%。

而且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也和不少外资搞过合资企业引进外国技术、工程人员和管理制度,一五计划时期只不过是其延续而已。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赚钱这个东西嘛,坑蒙拐骗少不了的。详情可参见苏联7U驱逐舰事件和苏联海军在美国的“战列航母”招标事件。真当资本家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学斯大林三亿五千万金卢布卖肾援华啊?

为了在07型驱逐舰的基础上达成更高更快的航速,7У型驱逐舰的设计者选中了进口英国锅炉和轮机——大名鼎鼎的维克斯公司负责锅炉,而有“世界最大舰用动力生产商”之称的帕森斯负责轮机。
然而背负着“工匠精神”、“不列颠精工”的美名,这两家英国乃至资本主义世界最杰出制造商搞出来的“呕心沥血”之作在苏联人看来——整个就一拼多多出品啊!
在使用中发现,维克斯锅炉比起苏联国产哈尔科夫锅炉更耗油、实际功率更小(7У试用国产锅炉航速达39.6节,换装英国锅炉后暴跌至37.1节)
英国维克斯锅炉上的“机械人”自动调节器号称能节油,苏联海军实测发现开自动调节器,锅炉更耗油,干脆关了派专员用手动调节。
相比之下英国帕森斯轮机寿命不达标、轮机轴承锈蚀过快都还不算“大问题”了。
到了最后,红海军有了这么一句戏谑之语:
7У的У是什么意思——比7型ухудшенный(要差,退化)” 或“ утлый ”(不靠谱、不牢靠)

猴版也就明着偷工减料性能缩水,但价格更便宜,买卖双方都心知肚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再丐版也是正经商品。
但像英国货高价低质,达不到厂商自己保证的标称性能和寿命,伪劣产品不用洗,也正是因为此事英国厂商彻底搞砸了苏联市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五年计划时期,西方国家向其出售机器和技术,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交易。与其说西方国家“不害怕”,不如说他们有着更深层次的、更具战略性的考量。当然,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担忧始终存在,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解释了为什么这种交易仍然发生:1. 经济利益驱动: 巨大的市场和利润: 苏联在五年计划.............
  • 回答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众所周知,诸如效率低下、创新受阻、商品短缺等等,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愈发凸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耗费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那么,在看似弊端重重的体.............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关于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委员(政委)的死亡率,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据。然而,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档案解密以及军事统计的估算,可以大致推断出以下情况: 1. 苏联红军的总死亡人数苏联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约为 2700万,其中约 1100万 是红军士兵(包括普通士.............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事件和政策,这些行为在不同时期对国内民众或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的负面事件及其背景、影响: 1. 大清洗(19361938) 背景:斯大林为巩固权力,通过一系列运动清除党内异己和潜在威胁。 具体表现: 大规模逮捕.............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标榜民主,美国标榜自由”这一说法在历史语境中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定义和实际政治体制来分析。这一表述并非完全准确,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简化或片面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苏联标榜民主”的来源与争议1. 苏联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标签 苏联(19221991).............
  • 回答
    “苏联笑话是美方人员编纂的和平演变工具”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确凿的证据支持。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以及它可能指向的一些历史现象和政治宣传手段。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什么是苏联笑话?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苏联的改革开放为何失败,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不欢迎俄罗斯,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搞改革开放为什么失败?苏联的改革开放,主要指以戈尔巴乔夫为核心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政策,其目标.............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将苏联的解体简单归结于“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但苏联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导致其最终瓦解的根本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和北约.............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政治失误、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想的变迁共同作用下,最终爆发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几个关键因素:一、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与体制性弊端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以及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始作俑者”还是“压死苏联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观点是否客观?要判断一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主要论.............
  • 回答
    苏联的国力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表现出复杂且多样的发展程度。笼统地说,它是一个既有辉煌成就,也存在严重问题的超级大国。要详细了解其发达到何种程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考察:一、 军事力量: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这是苏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域之一,也是其与美国长期抗衡的基石。 核武器库: 苏联拥有与美国相.............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 回答
    苏联对中国现代工业的援助是一段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历史,其影响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体现。要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奠定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石——“一五”时期的全面援助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基础。苏联在“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向中国提供了空前规模的援助,这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