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迫击炮在其发展史和现代战争中各自能起到什么作用,相对于其他身管火炮有什么特点?

回答
迫击炮:简陋与强大并存的战场多面手

迫击炮,这个在现代战争中看似不起眼,甚至有些“土气”的火炮,却在人类军事技术的发展史和当代战场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灵活的运用方式,在众多身管火炮中独树一帜,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长河中的身影:从攻城利器到战术支援

迫击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一些早期的滑膛炮被斜着指向天空,用于发射爆炸性的弹丸,以越过城墙,对守军造成杀伤。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迫击炮,通常认为是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随着火药和铸造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

早期的“抛射炮”: 早期的迫击炮更像是一种“抛射炮”,其身管短而粗,炮口仰角很大,通过发射装填在尾部、带有燃烧药包的榴弹,以弧形弹道越过障碍物,对敌方阵地进行打击。例如,在17世纪的欧洲攻城战中,迫击炮就被广泛用于摧毁城墙、轰击城内建筑,以及杀伤守军。其相对简单的结构,使得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生产和操作都更为便捷。

19世纪的改进: 随着膛线技术的出现,一些早期的迫击炮也开始采用膛线,以提高射程和精度。然而,真正的技术革新发生在19世纪末,尤其是俄国工程师康斯坦丁·格拉宾(Konstantin Grabin)在1930年代设计的120毫米迫击炮,以及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各型迫击炮。这些迫击炮开始采用闭锁式炮闩,可以方便地装填弹药,并使用更稳定的药包,大大提高了射速和威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僵持战线和残酷的战壕战,将迫击炮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心。由于战壕的狭窄和复杂性,以及对精确瞄准的需求,传统的重型火炮难以发挥作用,而迫击炮以其“高仰角、近射程、曲射”的特点,成为了支援步兵、压制敌方火力、破坏敌方工事的利器。它可以在开阔地带迅速架设,发射各种类型的弹药,对敌方步兵、机枪阵地、交通壕进行密集打击,为己方步兵的进攻提供掩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普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巩固了迫击炮的地位。各国军队普遍装备了各种口径的迫击炮,从轻便的50毫米、81毫米到重型的120毫米,甚至更大口径的迫击炮。它成为步兵班、排、连、营级支援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击炮的机动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转移阵地,避免敌方反击。它还可以直接攻击敌方坦克(尽管效果有限,但可以造成履带损伤或车组人员失能),或者发射照明弹、烟雾弹,为战场提供照明和掩护。

现代战争中的角色:灵活的火力支援与多样的战术运用

即使在导弹、精确制导武器大行其道的今天,迫击炮依然在现代战争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性价比”和“灵活性”使其难以被完全取代。

步兵的近距离火力支援: 这是迫击炮最核心的作用。步兵在进攻或防御时,常常需要直接的火力支援来压制敌方火力点、摧毁工事、或者清除障碍。迫击炮操作相对简单,炮组成员少,可以在步兵单位内部进行编组,实现“随队支援”。其高仰角特性,使其能够越过地形障碍,直接打击敌方战壕、掩体内的目标,而不会误伤己方步兵。

反装甲能力: 现代迫击炮弹药的种类不断丰富,包括了具备一定反装甲能力的破甲弹。虽然其威力无法与专门的反坦克炮或导弹相比,但对于摧毁轻型装甲车辆,或者通过攻击履带、光学设备等方式使其丧失战斗力,迫击炮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电子战与特种作战: 迫击炮在特种作战和非常规战争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用于精确打击关键目标,或者在电子干扰条件下执行火力支援任务。一些特种部队甚至会使用轻便的迫击炮进行侦察、监视、以及在敌后进行有限的火力打击。

非致命弹药与战场控制: 除了杀伤弹,现代迫击炮还可以发射照明弹、烟雾弹、集束弹药(包含子母弹)、甚至化学弹药(在特定冲突中)。照明弹可以为夜间行动提供照明;烟雾弹可以掩护部队的机动和集结;集束弹药的散布范围广,可以有效压制步兵密集区域。

廉价且易于获取: 相较于其他大型火炮或精确制导武器,迫击炮的生产成本较低,且维护和操作相对简单,易于大规模生产和装备。这使得其在资源有限的军队或者非国家行为体手中,依然是重要的火力选择。

相比其他身管火炮的特点:

迫击炮与榴弹炮、加农炮等其他身管火炮相比,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弹道特性(高仰角、曲射): 这是迫击炮最根本的区别。迫击炮的身管相对较短,炮口仰角可以达到80度以上,因此其弹道非常高,呈抛物线状。
优势: 这种曲射弹道使得迫击炮能够“越过”障碍物,例如山丘、建筑物、树林、甚至壕沟,直接打击敌方藏匿在这些障碍物后面的目标,这是平射或低仰角火炮无法做到的。同时,高仰角也意味着弹药在空中飞行的时间更长,落点更加分散,适合杀伤暴露在开阔地带的步兵或轻型装甲目标。
劣势: 曲射弹道也意味着射程相对较短,精度通常不如身管长、低仰角火炮。远距离的目标和精确打击能力是其短板。

结构设计(简单、轻便): 传统的迫击炮由炮管、炮架(或底板)、击发装置组成,结构非常简单。
优势: 这种简单性带来了极高的机动性。迫击炮炮组人员少,拆装迅速,可以由人力或简单的车辆牵引,甚至随步兵一起在崎岖地形中转移。炮管通常是可拆卸的,便于运输和隐蔽。
劣势: 结构简单也意味着其承受压力和后坐力的能力相对有限,这限制了其炮弹的重量和初速,进而影响了射程和威力。

射击方式(滑膛或膛线): 早期迫击炮多为滑膛炮,现代迫击炮则有滑膛和膛线两种。
滑膛炮: 炮管内壁光滑,发射的炮弹尾部有稳定的翼片,利用炮口初速和空气动力学来稳定飞行。滑膛炮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但精度和射程相对较差。
膛线炮: 炮管内有膛线,发射的炮弹在飞行中会旋转,提高稳定性。膛线迫击炮精度更高,但结构更复杂,成本也更高。

口径与威力: 迫击炮的口径范围很广,从几十毫米到几百毫米都有,但最常见的是60毫米、81毫米、82毫米和120毫米。
优势: 较小的口径使得弹药轻便,易于搬运和装填,也提高了射速。
劣势: 与同等时代的加农炮或榴弹炮相比,迫击炮弹药的重量和装药量通常较小,其单发杀伤威力相对较弱。

射程: 迫击炮的射程通常比同期的加农炮和榴弹炮要近。
优势: 适合近距离支援步兵,打击射界内的目标。
劣势: 无法有效支援远距离的作战行动,也容易被敌方的远程炮火压制。

射速: 迫击炮通常拥有较高的射速,特别是较小口径的迫击炮。
优势: 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猛烈的火力压制,对敌方目标造成持续杀伤。
劣势: 持续高射速可能会导致炮管过热,需要注意散热和维护。

使用环境(战场适应性):
优势: 迫击炮对地形要求不高,能在狭窄空间、崎岖山地、城市街道等复杂环境中操作,适应性极强。
劣势: 相比于车载自行火炮,其整体机动性和防护能力较弱。

总而言之,迫击炮以其高仰角、曲射弹道的独特设计,实现了对敌方隐蔽目标的打击能力,同时凭借其简单、轻便、易于操作的特点,成为了步兵不可或缺的近距离火力支援工具。尽管在射程、精度和单发威力上不如一些大型身管火炮,但其“随队支援”的灵活性、“高性价比”的作战效能,以及能够应对复杂地形的强大适应性,使其在现代战争的广阔舞台上,依然扮演着“战术多面手”的关键角色。它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适应战场需求、在简陋中寻求强大的奋斗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迫击炮的优势在于弹道高,能攻击一般武器无法攻击到的反斜面目标。当然你也可以从空中绕到斜面后面去用武装直升机、对地攻击机、巡航导弹甚至弹道导弹解决,这些武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花费的成本不同。

触动武装直升机的油耗、战损都非常惊人,就连直升机对地攻击的火箭弹,都要比迫击炮弹贵出若干倍。至于对地攻击机、巡航导弹什么的……比起迫击炮弹简直是天文数字,更不要说出动这些武器需要的人员训练和后勤保障所花费的金钱时间了。

在这种情况下,呼叫空中打击这种作战模式注定只能是土豪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我不过是想炸一个反斜面的据点而已,根本犯不上出动武直。

杀鸡不用牛刀的原因是牛刀必须留着用来杀牛,如果你跟美国人一样又有钱又任性,你也可以用青龙偃月刀杀鸡。当然,美国人用关刀杀鸡杀的有多么难看你也看到了。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迫击炮是一种为了节约成本不得不使用的很low的一种武器,科技含量低,杀伤力也有限。

你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说明你对不同炮种的用途不了解,对迫击炮的特点也不了解,仅凭自己胡思乱想来“研究”,这样的瞎琢磨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迫击炮从来不是什么为节约成本不得不用的武器,虽然它结构上很简单,但是能发挥其他火炮没有的优势。

迫击炮是堑壕战的产物,最早的迫击炮雏形诞生自日俄战争,当时俄军在要塞堑壕里面对迫近的日军缺乏打击手段,步枪机枪打不着对面堑壕里的日军,大口径火炮又打不了那么近,情急之下俄国一名海军准尉想到用舰艇上拆下的47mm海军炮,炮口套上自制的超口径榴弹,炮口仰起,以大射角发射,让超口径榴弹飞出一道很高的抛物线,以几乎垂直的弹道落下来打击堑壕内的日军,意外地获得了理想效果。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为整个西线都僵持在堑壕战,这类早期迫击炮就更多了,有大有小,但是弹道特征都差不多,超大射角射击,炮弹直上直下。这些一战早期迫击炮大概长这样:

说这段历史,是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迫击炮不是节约成本出现的武器,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弹道性能,可以打击其他火炮打击不到的目标。加农炮、榴弹炮因为弹道比较低伸,会有较大的死区,而迫击炮的炮弹直上直下成高抛物线,死区就很小,给个图就看得懂了。

不但因为高抛弹道使迫击炮拥有不可替代的用途,能打到遮蔽物背后的目标,而且因为其炮弹几乎直着落下,破片飞散效果也比加农炮、榴弹炮炮弹更好。加农炮、榴弹炮发射的榴弹,炮弹形状是圆柱体+纺锤头,落地时是斜着落地的。由于炮弹的形状关系,弹体侧面产生的破片多,前后部产生的破片少,所以破片杀伤界大致成一个横向宽、纵向窄的长方形。

另外,加农炮、榴弹炮的榴弹是斜着落地的,势必有一部分破片被炸到土里,没有发挥作用。

而迫击炮的破片杀伤界和后装炮就有很大不同。我们都知道,迫击炮的弹道是高抛物线,炮弹落地时几乎是直着落下的,所以它的破片杀伤界近似一个圆形。而且由于迫击炮弹是几乎直着落下的,不像后装炮弹会有一部分破片炸到土里浪费,它的弹片能均匀地向四周散布。所以迫击炮弹的破片杀伤界近似圆形。

所以,题主说的迫击炮杀伤力很低,也是不存在的,是题主自己瞎想的。

呼叫直升机立体打击什么的难道不比迫击炮强很多?

题主这种想法,是典型的被电子游戏、影视剧误导后的想法,以为真实战场上呼叫航空兵火力支援就是鼠标一点,或者复杂一点,电台里一喊,马上轰隆隆炸弹火箭弹导弹就落下来了,指哪儿打哪儿,其实根本不是这么简单。

你要呼叫航空兵,就要建立地面部队与航空兵的联系,跨军兵种的联系是不是要建立一个联合指挥部?要有空军、陆航的参谋人员进驻联合指挥部,协调航空兵和地面部队的动作,分配指示目标,避免误击?

武装直升机直接攻击地面部队当面的目标,属于直接火力支援,需要地面部队与直升机驾驶员建立直接联系,步兵的步话机能直接喊飞机吗?要不要配备专门的地空联络电台?要不要约定联络信号,敌我识别标志?不然你就对着电台喊,“目标就在我前面快打呀快打呀!”那么你在哪里?直升机上怎么确定你在哪里,你的前面在哪里?

更重要的,航空兵在战役战斗中要统筹使用,你是主要进攻方向,分配给你的架次就多,如果是次要方向,分配的架次就少,不是你要多少就来多少,直升机、攻击机挂满各种弹药时刻不停在你头上盘旋,专门为你一个人服务,你要炸啥就炸啥。大多数时候,步兵分队当面的火力点、支撑点,还是要靠自己的兵力兵器去攻克,靠什么?靠配属的坦克、装甲战斗车、轻便火炮(迫击炮就属于步兵分队轻便火炮)和轻武器!打仗从来不是抱着电台喊什么就来什么,要飞机就有飞机,这是电子游戏不是打仗!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user avatar

武器不是威力越大越好,技术越能蒙住军盲越好。

否则为什么有了坦克还要装备步枪,有了轰炸机还要装备火炮呢?

迫击炮的定位是伴随步兵的支援火力,为步兵提供近距离的曲射火力。它的生态位是单兵掷弹器以上,野战炮以下。

对步兵来说,迫击炮调配灵活,轻便机动。尤其是在步兵攻坚时,很可能遇到反斜面壕堑、机枪堡之类的低价值目标。如果召唤远程火力打击,不但优先度低,打击效果也不理想。而空中支援不但来的慢,对战区制空权也有要求。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我还有一点小小经验,小时候在迫击炮弹厂成长,亲戚在另一个厂做迫击炮设计。以下均来自公开资料

迫击炮应该少数保留曲射线路的轻步兵武器。 而直射轻步兵武器,五花八门,往往被白菜价的单兵导弹给淘汰了。

比如对空的有实战战果飞弩6

对地的以色长钉

美军单兵火箭筒 M72,后来也升级成发射导弹

甚至还有人研究用枪发射微型导弹。

而迫击炮的曲射让其在两个场景仍保留相当战术意议。

城市战中低成本拆楼器,在这个叙利亚战场多次出镜了

这是政府军使用俄制M-240型重型迫击炮,一枚炮弹比一个成年人还大

叛军煤气罐迫击炮

但作为蓝星,排名前三陆军,中,俄,美均保留现役迫击炮。主要作用还不是用来拆楼,大部分是用于步兵自带山地火力支援武器。而且迫击炮弹道在高原稀薄气候下稳定,维护简单,是5km内步兵有效的攻坚武器

比如美军M224 60毫米迫击炮,这个在阿富汗的高原山地大量使用

还有丧心病狂的 M327型120毫米迫击炮

俄军作为暴力美学扛把子,保留最多型号的。仍保有世界上最大口径的迫击炮

2S4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是射程10公里攻坚利器

而我军作为火力缺乏症晚期患者,迫击炮仍有一席之地。

目前保有最远射程步兵迫击炮 PP93式60mm迫击炮 ,它比美军管身要长得多,最大射程达到5532m ,全炮重22.9公斤,其中炮身重量只有9.45公斤,炮架和底座加起来才13.45公斤,两个人就可以扛着满山跑了,而且负担都不重。这对于长年在山地和高原作战的部队来说是非常合适

这个主要在用于西部高原山地作战需要,你懂的是给谁准备。

综上所述,只要目前还有山地步兵小分队作战的需求,特别是高原山地作战需求,迫击炮就暂时淘汰不了

要不自己来一发?

这里补充一个中国56重型迫击炮,在对越自卫反击实战例子:

1954年,我国仿制了二战期间苏军标准的122毫米榴弹炮和76.2毫米加农炮。1955年,对苏联M-160迫击炮的仿制提上了日程:其巨大的威力是在太诱人了。1956年,仿制工作完成,被定名为56式160毫米重型迫击炮
56式超重迫击炮最有名的战例发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1986年6月,在双方对峙的战线上,装备160毫米迫击炮的部队对当面越军堡垒进行打击。第一轮齐射后,越军如同惊弓之鸟一样迅速躲入工事。这却正中我军下怀:160迫击炮因为巨大的装药,正是一种碉堡毁灭者。我军随后的攻击就对准碉堡进行了毁伤射。一个越军的大型碉堡被彻底摧毁,里面的40多名越军被全部消灭。160迫击炮展现的巨大威力迅速在战线上出名了。
user avatar

以前在陆院,炮兵教员是个打过越战的老炮兵,给我们表演简易射击(就是不用炮架,直接抱怀里打,82迫),对面山头山腰还有反斜面的三个靶子三发三中。在西南山区,简直是神器。

牛逼的炮组可以用一门炮打出小炮群的效果,一发高弹道一发低弹道,炸步兵集群。打伏击可以同时封锁住路的两头,效果酸爽。甚至精准打击指挥部也相当普遍。

当年国军优势兵力围剿眼看就要成了,红军这么一门炮把人家指挥部给打掉了,然后反围剿就胜利了。不然丢了黄洋界,井冈山也守不住了。你们说这么好的东西需不需要+1s?


(下图照片根据知乎要求已删除)

user avatar

每次看到这类问题,我就有个感受,就是大多数军迷在讨论军事话题时,往往局限在从武器装备性能的角度看待问题。武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是获取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但战争是科学也是艺术,军事家约米尼最有名的著作就叫《战争的艺术》(art of war)

战争的艺术性,中国人习惯上简称为战术,《军语》上的解释,就是指导和进行作战的方法我试图从战术的角度回答一些军事问题,或者说,从指挥员的角度去回答问题,给大家提供另一种思路。

一、迫击炮是火炮吗?

《军语》上讲,迫击炮是“主要用座钣承受后坐力,以高射界射击、弹道弯曲的火炮”

毫无疑问,迫击炮当然是一种火炮。但是在指挥员眼中,迫击炮并不完全是“火炮”。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你在炮兵团里是一定找不到迫击炮的,因为迫击炮只装备在步兵营/合成营的炮兵连,我们通常称之为“步炮”。军校里的迫击炮分队指挥专业,也通常设在步兵学院里,而不是炮兵学院。

在指挥员眼中,狭义上的火炮指的是压制火炮,而压制火炮的定义,军事学术界有所不同,但通常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才视为压制火炮,因此,各国列装的60毫米口径迫击炮,苏制82毫米口径、美制81毫米口径迫击炮都不视为压制火炮,只有120毫米、240毫米的大口径迫击炮理论上是压制火炮。

(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你也配姓压制?”)


二、迫击炮的作战运用

迫击炮之所以在“炮界”地位尴尬,主要是它的作战运用原则很特别,它的定位是步兵营属伴随火力。回答题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此。打个比方,比如你家买了辆汽车,但是你去小区附近的菜场买菜,是开汽车还是骑电瓶车还是走路呢?迫击炮就是你买菜用的电瓶车。

假设现在来打一场阵地防御战斗,作为一名营长,你构筑好营防御阵地,即将面对的战斗过程是这样的:

大约三到五倍于你的敌人,从五十公里外的集结地域浩浩荡荡的开出,几十辆装甲车在几十辆坦克的掩护下向你的阵地扑来。这时你的上级指挥所会召唤空军的歼击轰炸机和陆航的武装直升机对敌军进行多个波次的火力打击,你的好基友炮兵营营长会从你身后向敌人射出几个基数的榴弹对敌进行拦阻射击,运气好的话,火箭军的战术导弹也会从天而至,帮你削弱敌人。

几小时后,顽强的敌人虽然损失了部分兵力,但是仍然突破了你的预警阵地,抵达冲击出发线,而且已经从开进纵队展开成攻击队形,即将对你发起进攻。

这时敌人距离阵地前沿5公里左右,已经进入你的炮兵连射程之内,你判断敌人的主要进攻方向,命令炮兵连长开火,浅近纵深的迫击炮阵地开炮。

敌人继续前进,距离前沿3公里,你下令反坦克导弹瞄准装甲目标开火。

敌人继续前进,距离前沿不足2公里,突然你的另一位好基友,坦克营营长派来了一个坦克排支援你,你让他们立刻赶到敌人最多的高地开火。

距离1.5公里,单兵反坦克火箭筒、机枪连的12.7毫米重机枪、步兵连的榴弹发射器相继开火。

敌人继续前进,距离前沿不足1公里,各班的狙击手已经准备瞄准了,班用机枪也打开了保险。

距离500米,步枪手开火,阵地内所有火器全部向阵前倾泻火力……

在这一过程中,你的好基友炮兵营营长和空军、火箭军的兄弟们已经帮不上什么忙了,因为前沿接敌之后,双方的距离只有几百米,远程火力很难保证不误伤。迫击炮是你手里威力最大的火器。

他可以单发、可以连射、可以集中射击、可以拦阻射击、可以破坏射击、可以迷茫射击、可以压制射击。

他甚至可以通过调整装药和射角,形成不同的弹道,精确控制好发射间隔,使得一门炮连续打出好几枚炮弹,经过不同弹道飞行然后同时落在一个炸弹上多枚炮弹同时爆炸的骚操作。

所以说,在5-10公里的这个距离上,作为阵地指挥员营连长们,迫击炮是最不可或缺的火力,到目前为止,真的没有更好的武器可以替代迫击炮。

虽然在联合作战条件下可能上级会给你配属或者加强了武装直升机,但是上级给你加强的直升机架次十分有限,何况陆航的臣妾们真的无法对你保证随叫随到,因为直升机不是停放在你身边的,难道停在你的阵地里等着被敌人打吗?直升机要来支援你还得从几十公里外的野战机场起飞呢!

就算有限的武装直升机及时赶来支援你,但是机载火箭弹、导弹一次发射完就得返航,火力的持续性也不如你自己手里的迫击炮。更何况宝贵的直升机万一被打下一架,装备价值损失可是要远远超过一个炮兵连的。


三、迫击炮发展展望

迫击炮不仅没有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采用轮式底盘的自行迫击炮口径更大射程更远,兼有了榴弹炮的作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迫击炮连的兄弟们再也不用扛着炮管、支架、座钣行军了!



【本回答由步兵营迫击炮连炊事班赞助撰写】

【广告词:戴绿帽子背黑锅,整天看别人打炮,自己连手枪都不能打。】

user avatar

能扛得住迫击炮炮弹的装甲,步兵根本扛不动。

300m以外,一发迫击炮炮弹的杀伤范围,10000发子弹未必能覆盖。


军力平衡才能持久维持和平。

以打促谈。以斗争求团结。

user avatar

题主的既然认为

技术含量低=不好用,应该被淘汰

那题主你家切菜是不是得用这个?

出门得开这个?

衣服得穿这个?

籍贯得填这个?

user avatar

因为威力十分恐怖!(⋈>◡<)。

煤气罐迫击炮—拆迁神器 https://www.zhihu.com/video/1037348333714661376

据说这煤气罐有150公斤TNT的装药,要两个人一起抬。

而且还是打火机点火,先进的不要不要滴!(❁´◡`❁)


大家给本萌多点几个赞,超过第一名的那个答案!(⋈>◡<)。

user avatar

1966年8月23日,7名经过培训的台湾海龙蛙兵两栖部队搭乘小艇渗透到金门北部大嶝岛搞破坏,台湾蛙人携带着装有夜视仪的美制卡宾枪躲在礁石后面射击。

这时候,直射火力是无效的,手榴弹是扔不了这么远的。

但是,大嶝阳塘女民兵铁甲队的姑娘们有一手绝活,可以把炮弹根据不同位置打到最高点后,让炮弹自由落在准确的位置。


几发炮弹精准的击中蛙人隐蔽的射击死角,成功击毙一人俘虏两人,另有4名受伤仓皇跳进大海逃生。解放军缴获夜视卡宾枪,夜视照相机,一艘快艇。被击毙一人为101两栖侦察营准尉王承鲁。


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有冷枪冷炮运动,冷枪什么枪都有,冷炮那就是迫击炮挑大梁了……


现代战争,是体系化的

几千公里用什么打击,几百公里用什么打击,几十公里用什么打击,几千米用什么打击,八百米外,五百米外,四百米外,两百米外用什么打击,几十米用什么打击,近战怎么打击。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磨合,每一种武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迫击炮的无可替代就是随时随地的曲线射击。

你躲在射击死角,就像前边我提到的,直射武器没办法,当然你要把坦克拉过来放穿甲弹当我没说。

但是山区海域坦克过不来,直升飞机要二十分钟才能到怎么办?

更何况直升飞机来了肯定先和对方的直升飞机掐一架再说其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迫击炮:简陋与强大并存的战场多面手迫击炮,这个在现代战争中看似不起眼,甚至有些“土气”的火炮,却在人类军事技术的发展史和当代战场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灵活的运用方式,在众多身管火炮中独树一帜,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长河中的身影:从攻城利器到战术支援迫击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
  • 回答
    《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在还原二战残酷性的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但其中一些细节,就像你提到的,迫击炮弹在钢盔上磕一下就能当手雷用的情节,就属于艺术加工的范畴,在现实中可能性微乎其微。让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迫击炮弹和手榴弹的区别。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它发射的炮弹通常较大,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如果属实,将是对人类尊严和法治的严重侵犯。法律和道德层面的评价: 非法行为: 性侵犯是任何国家和任何社会都严厉禁止的犯罪行为。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民间场合,以任何形式进行的性侵犯都是非法的。 违反军事纪律: 在军队中,此类行为不仅是刑事犯罪,更是严重的军事违纪行为,违背了.............
  • 回答
    社会似乎在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诉我:“你,不过是个平凡人罢了。” 每当我的野心冲破天际,触碰到现实的坚硬壁垒时,这句话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紧紧地箍住我,让我动弹不得。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压力,它不是来自某个具体的人的指责,而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氛围,一种对“普通”的推崇和对“不凡”的警惕。你知道那.............
  • 回答
    1805年,当拿破仑在乌尔姆迫使马克率领的奥地利主力投降的消息传开时,整个欧洲,尤其是奥地利,都笼罩在巨大的震惊和不安之中。乌尔姆的惨败,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失利,它直接瓦解了奥地利精心布置的防御体系,并将法军的锐利刀锋直接指向了帝国的腹地。首先,乌尔姆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马克将军的兵团,在奥地利方面.............
  • 回答
    《中国机长》中,刘长健之所以选择在四川双流国际机场而非军用机场迫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综合考量,绝非一时冲动或个人偏好,而是基于他对整个事件的判断、对机组人员及乘客安全的最高优先级以及对现实情况的精准分析。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安全是压倒一切的考量。 国际机场的成熟保障体系: 双流国际机场作为.............
  • 回答
    .......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在美国,无神论者的处境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孤立”或“迫害”来概括。总的来说,美国是一个宗教自由的国家,宪法保障了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然而,实际情况会因地区、社区、个人经历以及社会对宗教的态度而有很大差异。以下是一些关于美国无神论者处境的详细描述:1. 法.............
  • 回答
    关于民航客机能否在航空母舰上迫降的问题,这绝对是一个充满戏剧性且极其危险的操作,用“几乎不可能”来形容绝不为过。但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一丝丝理论上的可能性,只是现实操作中的难度,就好比让一只猫爬上月球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白,航空母舰和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陆地机场,那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概念。航空母舰是.............
  • 回答
    飞机在所有引擎完全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能否成功迫降,这是一个极其考验飞行员技术和飞机本身设计极限的严峻挑战,但并非全然没有希望。答案是:可能性极小,但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过成功的先例,不过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的失败和无数次的生死考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飞机在“全失效”状态下的运作逻辑。飞机失去动力.............
  • 回答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战略态势并非“势如破竹”,相反,他们最初确实取得了一些优势,但很快就陷入了被动。至于林彪“远避苏联”,这与史实不符。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初期优势与策略: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按照盟军(主要是苏联)的安排,准备接收东北。国民党政府迅速调集了包括“精锐”嫡系部队在.............
  • 回答
    犹太人在欧洲大陆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德国无疑是其中最令人心痛的一页,但他们的苦难并非孤例。放眼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摆脱对犹太民族的歧视与迫害的阴影。在西方,法国就曾是犹太人眼中一座摇摇欲坠的灯塔。尽管革命的口号高喊着自由平等,但反犹主义的幽灵却屡屡在国民心中潜伏。19世纪末.............
  • 回答
    在产房门口,医生推着新生儿出来的那一刻,是生命诞生最神圣的时刻之一。然而,如果此时男方的反应仅仅是迫切地询问宝宝的性别,而对产妇的安全毫不在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心态、社会观念以及个人价值取向。一、 这种行为的潜在解读:1. 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 这是.............
  • 回答
    网乐子,或者用你说的更形象的词,“迫真斯派仙君仙大佐”在左心房的行为,这事儿得这么看:首先,“网乐子”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它不是一个正经的学术词汇,也不是生活中的常用语,而是互联网亚文化里才有的产物。它描绘了一种人,通常是在网上发言,表现得特别喜欢“乐”,喜欢找乐子,而且这种“乐”往往带点儿玩味、.............
  • 回答
    俄罗斯在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之际,计划树立反思苏联政治迫害的纪念碑,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敏感性的举动,尤其是在俄罗斯社会内部,对于这段历史的评价和反思至今仍充满争议。要理解这一举动的意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看,苏联时期的政治迫害是那个时代无法回避的沉.............
  • 回答
    中国要实现不使用核武器,以较小代价对日本本土实施登陆作战并迫使日本屈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设想,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经济、科技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并探讨其中的难点与可能性。一、战略目标与前提条件:迫使日本屈服的界定首先需要明确,“迫使日本屈服”的含义。.............
  • 回答
    1960年代到1970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回顾过去,会发现军事需求与民生需求之间,如同两股相互纠缠的力量,都在争夺着国家有限的资源和关注。那么,在这段特殊的时期,究竟是军事需求更为迫切,还是民生需求更显急迫?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去理.............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英方被曝在华为内部安插间谍,确认华为没有任何威胁,最初选择了华为最后迫于美方压力‘投降’”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详细的说明和解读,因为这个表述中包含了几层含义,需要逐一分析和澄清。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几个关键点:1. “英方被曝在华为内部安插间谍”: 关于英国政府或情报机构在华为内部安插.............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年轻的女孩,因为自己喜欢的动漫文化,在公共场合进行了一次cosplay,结果却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最后不得不公开道歉。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冲突,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黑龙江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地区,尤其是涉及到宗教文化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