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语法复杂的语言(三性六格,变格变位)的低文化水平的母语者能处理得了这些语法吗?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语言的复杂性跟使用者“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容易被误解的问题。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得明确一点,“文化水平”这个词用在这里,其实有点模糊。我们通常说的文化水平,比如受教育程度、识字率、接触到的信息量等等,这些确实会影响一个人学习新事物(包括语言)的能力和方式。但是,如果把“低文化水平”理解成智力低下或者认知能力有问题,那就不对了。绝大多数母语者,无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他们的母语能力都是相当扎实的,这和他们的先天认知能力有关系,而跟“文化水平”没有直接的、负面的绑定关系。

咱们就说那些语法结构很复杂的语言,比如古希腊语、拉丁语、俄语、德语,当然还有芬兰语、匈牙利语等等,它们很多都有三性、六格(甚至更多)的格系统,以及复杂的动词变位。

那么,那些母语者的确在现代社会不一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怎么能熟练使用这些语言呢?

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1. 浸泡式学习和内化: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语言不是靠死记硬背语法书学会的。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语法结构复杂的语言环境里,他每天都在听、在说、在感受。他不是去分析“主语为什么是第一格,宾语为什么是第四格”,他只是在日复一日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内化了这些规则。
例子: 比如俄语,一个小孩天天听大人说“мама любит сына”(妈妈爱儿子,主语“мама”和宾语“сына”都处于最基础的 Nominative 和 Accusative 格,虽然这里没有明显的变格标记),当他自己要表达“我爱妈妈”时,他会听到或学会说“я люблю маму”(“маму”在这里就变成了 Accusative 的形式)。他没有去学“мама”变成“маму”的规则,但他就是在无数次的对话中学会了在特定语境下要用“маму”。这种学习方式是高度直觉化的,是大脑一种非常强大的模式识别和应用能力。
这就像我们学中文,我们知道“我吃苹果”,不会说“我吃苹果儿”,虽然中文没有复杂的格,但也有语序和词语的搭配规则。我们也是自然而然就学会了。

2. 情境与意义的关联: 复杂的语法结构通常是为了更精确地表达意义。当母语者使用这些语言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匹配语法规则,更是在通过这些变化来传递和理解信息。
例子: 比如德语的格,不仅仅是为了区分主语宾语,有时也是为了表达更细微的关系,比如所属、方向、工具等等。一个德语母语者说“Ich helfe meinem Freund”(我帮助我的朋友),他能理解“meinem Freund”的 Dativ(第三格)不仅仅是因为它是间接宾语,更是因为它传递了“帮助的对象是谁”这个核心信息。即使他不懂格的名称和分类,但他能感知到这个变化带来的意义上的清晰度。
这种关联性让语言学习不仅仅是机械操作,而是有意义的沟通。

3. 语言的“自动化”和“习惯化”: 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复杂的语法规则在母语者身上就变成了“自动化”的。就像我们开车,熟练之后,换挡、踩离合这些动作几乎是不假思索就能完成的,不需要每次都去想“现在是二挡,离合要踩下去多少”。母语者说母语也是如此,很多语法变化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习惯。

4. 社区和认同: 语言也是社区和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母语,是连接他与家庭、与社会最直接的纽带。即使面对复杂的语法,这种强烈的连接和归属感也会促使他们去学习和使用,并且在社群内部形成互相支持和纠正的学习环境。

那么,这和“文化水平低”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往往出在对“低文化水平”这个标签的理解上。

受教育程度低的母语者: 如果一个母语者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比如没有机会上学或者早早辍学,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并没有下降。他们只是没有通过正规的、书面化的教育体系来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他们依然是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听和说,内化了这些语法规则。他们可能无法给你解释为什么某个词要变格,但他们能准确地使用它。

学习外语的困难: 而当我们谈论“低文化水平”的人去学习一门语法复杂的外语时,情况就可能变得不同。因为学习外语,尤其是成人外语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抽象思维和记忆力,这其中确实会受到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以及个人认知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程度低的成人,可能在某些学习方法(比如依赖书本、分析规则)上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即便如此,如果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和足够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沉浸式学习),他们同样可以学会。

总结一下:

母语者能处理复杂的语法,主要不是因为他们“聪明绝顶”,而是因为他们是在婴儿时期就开始的全方位沉浸式、情境化的语言习得过程。大脑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效率是惊人的,它能绕过复杂的逻辑分析,直接建立起一套直觉性的语言运用系统。

所以,把“低文化水平”和“无法处理复杂语法”直接划等号,是一种误解。一个人的母语能力,尤其是使用母语的流畅度和准确性,很大程度上是其成长环境和早期语言习得的结果,而不是他“文化水平”的直接体现。真正遇到困难的,更多是在成年后,面对一门全新的、陌生的复杂语法体系时,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有效的学习策略。而即使在这时候,低受教育程度并不意味着他们天生就“笨”到无法学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处理不了。所以语法总是错的都是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

user avatar

1、任何一个语言社会中能正常使用本语言系统的人,其语音语法的掌握程度跟文化水平没什么关系。来华的外国人,就算你文化再高,对中国文化再精通,你说起汉语来也不如山沟里没文化的老农地道。文化低的人和文化高的人对于语言的掌握差异,主要在词汇的丰富程度、词义的准确理解,遣词造句能否表达丰富、深刻、准确,理解句子的话外之音等等方面,而语音语法的掌握程度是没有差别的。

严格地说,语法这个东西本来就是语言社团内部自然形成、存在、延续、变化的一种规则,如果一个人在这种社会里无法掌握正常的语法,他就不能跟别人正常交流。

至于某些人说文化低的人不能掌握某些标准化语法的问题,这其实不是个问题。这种语法本来跟实际的语言现实就是脱节的,是从书面语上守旧的结果,是现实消失了但是还存在于书面中却被读书人掌握了的结果。即使这种两者的差异也是很小的,如果读书人从书面上学来的语言太过守旧,那他怎么跟大众交流?我们方言的方言词典里说“晚”和“碗”发音不同,可是我从来没感觉过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也没有别人说过这两个字发音不同,我的发音是从父母亲属那里传来的,我在本地出生,20岁以前从来没有离开当地,你能说我的方言发音有问题吗?

2、变格变位,一个词看起来几百种形式,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是有一定规则,可以类比或推断的,只不过存在很多不能类比或推断的情况。就好比我们中国人学汉字,普通高中生都要掌握4000字以上,事实上还要稍微了解一下汉字构成的原理(小学初中课本里讲的那种水平),真正需要完全死背印记的字也不到1000,剩下的不同程度上都是有理可循的。所以印欧语那种一个词几百种变化的情况,几百种形式之间也不是完全死背硬记的,多数是有理可循的。

3、一个词经常要变成不同的形式,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语音上的和谐而发生的。一方面词形的变化要遵从习惯,另一方面词语的连接很多也是为了发音顺口而产生的。英语的复数过去式要根据单词末尾的语音情况加不同的词尾,事实上对于本族人来说就是个很自然正常的现象,我觉得本族人甚至意识不到这种现象。我30岁后才发现,我们那里的方言名词后缀“-子”,会根据前一个字的韵母是否是鼻音韵母使用不同的语音变体。所以有些细微的语法语音变化情况,甚至本族人自己天天使用而意识不到。

4、语法成分,不管有多复杂,它本身的作用仍然是表达意义的,只不过这种意义比较“虚”而已,完全不表达意义的语法成分或现象是极少的。人们在说话时,会根据不同的语法意义,自然地把合适的成分以一定的形态准确地使用,因为他们对于这种语法意义比较敏感。有的语言在说一个谓语成分时,会一起把谓语中的事实所存在的时间(时),事实的进行状态(体),客观叙述还是主观推想(式),等等一起连带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是必须的,不可却少的。在说汉语的人看来是很繁琐的,汉语里谓语中除了最基本的动作或事实之外,其他都不是必需的,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额外添加成分表达出来。实际上反过来的情形也有,英语里说一个可数名词的数量时,不需要连带着把这种事物的形状外观甚至硬度等一起表达出来,但是汉语确是必须的(量词)。我们觉得英语时态复杂,或许英国人也觉得量词复杂。

user avatar

事实上并不能,拿我最熟悉的拥有复杂变位刺格高曲折性的拉丁语来说吧,罗马时期有一句很出名的对皇帝维斯帕先的恭维。“Vox diuersa sonat populorum,dum tamen una est,cum uerus patriae diceris esse pater”虽然众人(罗马各地公民)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最终他们汇做一者,称您为祖国真正的父.这足以证明,即使在罗马帝国内部,真正能懂拉丁语的也属于受过良好教育的绝对上层了,在之后的拉丁语在各大继承了罗马文化的国家也只有教会人员和艾萨克牛顿这种高层学者能良好掌握,三个火枪手的续集中,来自乡村也算受过教育的小贵族达达尼昂也不怎么懂拉丁语,他的拉丁语水平也就能胡搅蛮缠戏弄一下可怜的教士兄弟们…也正是对拉丁语的简化这一过程中诞生了现在罗曼语系中的各大语言。

各位如果买过维洛克的拉丁语教材,就会发现他很细心的给你们贴上了很多罗马时期庞贝古城居民刻在墙上的涂鸦和雕刻(更详细的可以去spqr这种文科大学的网站查阅)。这些被火山灰掩埋了两千年的作品无疑是证明罗马核心地区平民文化水平与拉丁语水平的活化石,事实上,中间也出现了很多可笑的语法错误与拼写错误,部分甚至完全没有遵守变格与变位。要知道庞贝可是毁灭前仅次于罗马的重要商业城镇,其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富裕程度可以说是冠绝罗马,如果连他们都不能保证掌握好拉丁语,你指望乡野龙鸣罗马人能做到什么程度?事实上,罗马帝国缺乏凝聚力四分五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帝国的两大官方语言,拉丁语与希腊语一个比一个难…帝国庞大的中下层和外邦人口根本形成不了凝聚力,罗马也从没有能通过拉丁语同化属地里面的居民,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罗马人。

实名反对一堆信口胡言的高赞答案,与丝毫没有判断能力能给这些retarded答案点赞的人…知乎现在都沦落到毫无证据就可以胡言乱语了吗?还什么你作为外语者觉得难本地人不一定觉得难这种话都能说出口吗?一门语言难易与否明明可以通过客观事实判断非要主观臆断,支乎的下沉式市场做的是一年比一年过了,在最后附上两张庞贝的罗马涂鸦来说明一下就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