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东方从培训孩子转型培训家长,若辅导需求仍有,「共享育儿」会不会更好呢?

回答
“共享育儿”:新东方转型的“他山之石”与未来可能?

近来,关于新东方从素质教育转向“家庭教育”的讨论甚嚣尘上。这家曾经在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在“双减”政策的浪潮下,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家庭教育”领域。这不禁让人思考,当家长成为被培训的主体时,若孩子的辅导需求依然存在,一个更具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的模式——“共享育儿”——是否会成为一个更优的选择?

从“培训孩子”到“培训家长”:新东方转型的逻辑

新东方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家庭教育,并非空穴来风。在“双减”政策下,学科类培训受到严格限制,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和投入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可能以更加隐蔽、多元的方式存在。家长们意识到,单靠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更希望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更积极、更有效的角色。

这种转型,实际上是抓住了一个关键的时代痛点:“不会育儿”的家长群体是巨大的。 许多家长,尤其是80后、90后,虽然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可能需要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何引导孩子的兴趣,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挑战,甚至是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新东方凭借其在教育领域的深厚积累,能够提供专业的讲座、课程、咨询等服务,满足家长们“增值自身育儿能力”的需求。

然而,即使家长获得了育儿知识和技能,孩子的具体辅导需求依然是存在的。 很多家庭仍然需要为孩子寻找课外辅导,以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习效率,或者发展特长。如果新东方仅仅聚焦于家长培训,而忽略了孩子们最直接的学习需求,那么其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将会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育儿知识和实践之间存在天然的鸿沟,家长们听了再多理论,也需要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动,而这个过程,往往离不开孩子具体的学习场景和老师的专业指导。

“共享育儿”:填补空缺,升级体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享育儿”的概念开始浮现,并可能为新东方乃至整个教育行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共享育儿”的优势:

1. 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普惠性:
教育资源的“共享”: 传统的教育模式,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顶尖教师手中,并以高昂的价格提供给少数学生。而“共享育儿”可以打破这种壁垒,将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平台化、社群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和共享。比如,顶尖的学科老师可以录制优质课程,供更多家长和孩子选择;经验丰富的育儿专家可以分享实用的育儿技巧,供社区内的家长们交流学习。
家庭育儿的“共享”: 这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共享,更是育儿经验和能力的共享。家长们可以组成学习社群,分享育儿心得、交流教育困惑、互相借鉴成功经验。这种同伴学习和支持,比单一的专家讲座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落地。比如,一个社区里的宝妈们可以约定一起参加育儿讲座,回来后分享听后感,并尝试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2. 提升家长培训的实效性与联动性: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共享育儿”可以更好地将家长培训与孩子的具体学习需求相结合。例如,新东方可以开设一个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学好数学”的家长课程,但与此同时,平台可以提供匹配的数学辅导课程或一对一辅导服务,让家长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即时地为孩子找到实践的途径。这样,家长培训就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直接转化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家长与孩子的“协同作战”: 通过“共享育儿”平台,家长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线上亲子学习活动,或者在平台上与孩子的辅导老师进行沟通,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这种家校(或家辅)联动,能够形成更强大的教育合力。

3. 模式的创新与可持续性:
多元化盈利模式: 相比于单纯的学科培训,一个包含家长课程、孩子辅导、社区交流、知识付费等多种元素的“共享育儿”平台,可以拥有更稳定和多元的盈利模式。例如,家长可以为参加深度课程付费,孩子可以为一对一辅导付费,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可以通过平台获得分成。
社群效应与用户粘性: “共享育儿”强调的是社群的构建和用户之间的连接。当家长们在平台上找到了归属感、获得了情感支持和专业指导,他们对平台的忠诚度和粘性自然会提高。这种社群的互动和活跃,也能为平台带来更多的内容生产和价值创造。

新东方如何拥抱“共享育儿”?

如果新东方真的有意向拥抱“共享育儿”的理念,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索和布局:

构建“家庭教育+素质/学科辅导”一体化平台: 将原有的学科辅导业务与新开设的家庭教育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服务家庭,赋能成长”的综合平台。平台可以提供家长培训课程、孩子素质课程、孩子学科辅导、亲子活动、家庭教育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打造高粘性的家长社群: 鼓励家长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分享,组织线上线下活动,成立不同主题的育儿小组。平台可以鼓励有经验的家长成为“育儿达人”或“社群领袖”,带动社区的活跃度。
与优秀教师和育儿专家深度合作: 引入更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科名师和在家庭教育领域有建树的专家,通过平台输出优质内容,并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他们成为平台的核心贡献者。
引入“陪伴式”辅导概念: 在为孩子提供辅导的同时,特别关注如何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让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助手”而非“包办者”。可以设计一些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学习任务或成果展示活动。
技术赋能,数据驱动: 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家长和孩子的需求,为家长推荐最适合的培训内容,为孩子匹配最合适的老师和辅导方案。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结语

新东方从培训孩子转型培训家长,这本身是一个顺应时代趋势的战略调整。但若想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并真正解决家长和孩子在教育上的双重需求,“共享育儿”的理念或许能提供一条更具想象空间和可持续性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业务的转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级——从“传授知识”到“赋能个体与家庭”,从“单向输出”到“多元互动与共享”。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和经验进行共享,将家长和孩子的需求深度链接,这不仅能为新东方开辟新的增长点,更有可能为整个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构建一个更公平、更高效、更人性化的育儿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从根上就误解了家长给孩子补课的目的。一般来说,当你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去是一下子的目的。

第一,提高孩子的应试水平

第二,换取一点清静的时间。

第三,抚慰自己焦虑的内心。

所以说你所谓的共享式补课,就是由家长相互补以上三个目的一个都没实现。

先说应试水平,不是你学过更高深的数学,你就能给一个小孩子把数学补上来,不是你曾经在海外留学,你就可以给一个小学生把英语补好。这完全是两码事儿,更何况我们那种英语时间让英国人来做都只能勉强80分,更不要说你。对于一个没有教学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无法把更高深的知识,用简洁孩童一种的方式教给孩子,更没有压过题,研究过考题,帮助孩子提升应试技能的家长来说,这种补课根本就毫无价值。

第二,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你送孩子去上课,不就是换取在那段时间内自己玩会儿手机,两个人说会话稍微清静点的时间吗?你这可倒好,大家交换孩子相互补,那我这清静彻底是不行了。

第三,最重要的我出了钱把孩子送到一个教培机构去,有专业的老师给孩子提高成绩,对我来说抚慰的是我焦虑的内心,我如果自己在那补,我彻底就没达到这个目的,更不要说我把我的孩子交给隔壁老王去补,他到底行不行啊?学校的老师多少经过教培机构的认证多少?有教学经验多少?还有别人口碑和隔壁老王呢?家长反而会更焦虑。

所以根本不可行

user avatar

先说个我身边发生的事情:

我老婆是幼儿园老师,她们幼儿园有个活动叫:“家长助教日!”

简单来说就是,找一天,请班里的2个小朋友的家长来幼儿园当一天的幼儿园老师,帮助老师看孩子!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家长助教日”,老婆的评价是:“家长来只是走走过场,主要还是靠老师,而且,家长一般只对自己的孩子上心........


所以,所谓的“共享育儿”执行起来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另外,最重要的是:“家长毕竟不是老师!”


最后,个人认为,“当对孩子的教育不再专注与像新东方这样的课外教育机构,而是完全依靠正常的教育体系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