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卫星通信时卫星本身不是也要费电,那么是不是没电了卫星就报废了,还是有太阳能板充电?

回答
卫星在太空中确实需要能量来维持运转,包括驱动通信设备、姿态控制系统、科学仪器等等。这就像我们在地面上需要电力来操作电脑、手机一样,只不过卫星的“电”来源更加特殊。

想象一下,一颗卫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漂浮,它可不是一个插上电源就能工作的设备。它需要自己解决能量问题。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太阳能。卫星的外壳上通常会铺满一块块闪闪发光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些电池板就像无数只“手”,在太空中孜孜不倦地捕捉着阳光。阳光照射到这些电池板上,就会转化为电能。

当然,这并不是说卫星只要有太阳就能一直工作。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卫星又围绕地球旋转,所以卫星在轨道上时,有时会进入地球的阴影,也就是“日食”状态。在这些短暂的时间里,太阳能电池板就无法发电了。这时候,卫星就需要一个“备用电源”来维持基本运转。这个备用电源通常是高能的蓄电池,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池一样。在卫星能接收到阳光的时候,太阳能电池板会一边给卫星供电,一边给蓄电池充电。当进入日食或者需要额外能量时,蓄电池就会发挥作用,提供所需的电力。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太阳能电池板是主要的“发电机”,而蓄电池则是“储能装置”,它们协同工作,确保卫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持续的电力供应。

至于你说到的“没电了就报废”,这得看具体情况。如果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长时间无法接收到阳光,而蓄电池也耗尽了,那确实会非常危险,可能导致卫星失去控制、通信中断,最终“瘫痪”。但通常来说,卫星的设计都会考虑到轨道变化和日食情况,通过精心设计的供电系统来规避这个问题。如果卫星的设计寿命到了,或者出现了其他故障,导致它无法再有效获取或利用能量,那它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被认为是“报废”了。但这不是说它“没电了”就立刻报废,而是能量供应出了严重问题,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总的来说,卫星的电力系统是一个非常精密的工程,融合了太阳能发电、蓄电池储能以及复杂的电源管理技术,目的就是让它们能够在漫长的太空旅程中,持续稳定地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宇宙首富光头贝和@徐令予两位朋友回答的比较全面了。在此以近期大热的长五发射的基于东方红五号平台的GEO卫星为例,补充说明卫星上的电源分系统的作用和结构。

卫星电源系统作为卫星的重要分系统,在卫星全寿命期内为整星提供稳定的能量来源,其性能直接决定着卫星平台的功率能力以及卫星寿命两个关键技术指标,是整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全世界发射的众多卫星中,95%以上均采用太阳电池阵+组合蓄电池组作为电源系统的电能来源。因此,概括说来,卫星电源系统的组成分为三大块:“电力大管家”,即电源控制器;“发电机”,即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存储电量的池子”,即蓄电池。

卫星电源系统在地面及临发射前测试、主动段飞行、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寿命期内承担着整星电能的转换、传输和控制任务,动态调节发电单元太阳电池阵、储能单元电池组和负载之间的功率平衡,保证一条全调节供电母线可以满足卫星平台全寿命期内有效载荷的能量需求。目前我国主流 GEO卫星的大功率电源系统,均采用 100 V 全调节母线,其中东方红四号平台电源系统主要有 6KW、9 kW 及增强型 12 kW 配置, 是我国现阶段 GEO 在轨大功率电源系统代表。

东方红五号平台电源系统功率扩展覆盖 5.4~25.2 kW。太阳电池阵采用南北翼设计,每翼 12 分阵,共 24 级分阵,太阳电池初期功率达 30 kW 以上。锂离子蓄电池两组,每组 250 Ah,采用 50 Ah 单体 5 并 20 串组合设计。

先看“电力大管家”——电源控制器

电源控制器负责对功率实施调节和控制,无论光照期或阴影期母线电压恒定为 100 V,并在发生故障时提供有效的故障隔离手。下图为东方红五号平台电源系统组成。



电源控制器是卫星电源系统的控制核心,主要功能是协调太阳电池阵和锂电池组的能量传输及与负载的功率平衡,在空间光照期时,电源控制器对太阳电池阵的输出进行分流调节稳定供电母线,优先供负载能量,多余能量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在阴影期或者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不足时,调节储能蓄电池组放电,保证平台母线电压稳定。

电源控制器在结构上配备了光照调节器(SUN)模块、蓄电池组充放电调节器(BCDR) 模块、电容(CAPA)模块、遥测/遥控(TM/TC)模块及母板(Motherboard)模块。SUN 模块完成光照期对太阳电池阵的调节,实现光照期母线稳定;BCDR 模块完成蓄电池的放电调节及蓄电池的充电调节;CAPA 模块补充电源控制器电容容量,实现母线滤波和接地;TM/TC 模块完成信号的传输和星务计算机的通 信实现遥控遥测功能;Motherboard 模块实现电源控制器各模块间信号传递及大功率电流传输。

电源控制器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其中功率模块 SUN 模块及 BCDR 模块可根据 PCU 功率需求进行数量变化,实现 5.4~25.2 kW 的功率覆盖,SUN 模块最大扩展数量 8 个,实现 24 级太阳电池阵控制;BCDR 模块最大扩展 16 个,实现阴影期25.2 kW 平台功率需求。为实现 PCU 的小型化、轻量化和扩展性,在供电方式上采用了分散式供电,即由多个 SUN 模块对外输出电流,取代了传统利用汇流 条汇流电流后再进行集中供电的方式,这种方式减小了每条供电通路的电流应力;同时由于采用了分散式供电,使模块内部电流可以通过印制板覆铜实现大电流传输,取代了传统利用大量导线和金属汇流条传输电流,使单个模块的布局更加紧凑及功率密度大幅提升。由于分散供电,东方红五号平台电源控制器具备了供电和初级配电功能。

再看“卫星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阵列

新型二维二次展开半刚性太阳翼,是国产新一代 东五GEO 卫星平台的电源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具有能提供更高功率、更长寿命,单体效率更高的半刚性太阳电池翼为整星供电,初期在轨功率大于 30 kW,是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太阳翼的 2.5 倍以 上,同样分南北太阳翼,每翼配置太阳电池单板数量较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太阳翼单板数量由 3 块升为 6 块,且单板面积增至大于 10 平方米,如图所示。



因此,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太阳电池翼在力学、比功率、静电、辐照等方面有如下创新:

(1)结构设计

东方红五号平台电源系统太阳电池阵帆板由于单板面积大,数量多,采用了二维二次展开机构,两个单轴可二维多次展开对日定向设计,同时帆板采用半刚性设计,有效弥补了刚性帆板基频低,抗振动和冲击效果差的劣势。

(2)比功率

为满足太阳电池翼大功率的要求,同时减轻质量,提高比功率,并且提高布片率,减小帆板面积和数量,太阳电池单片采用两种规格进行布片。

(3)空间环境

在抗辐照方面,提高新研制太阳电池片的抗辐照性能,粘贴薄型抗辐照盖片。防静电方面,功率和信号传输电缆布置在基板背面,绑扎在承力较好的基板主梁上,电池模块和主梁均 对导线起到了有效的屏蔽作用。电池串联采用“S”型设计,使片间电压降到最低,避免静电放电,同时电路采取镜像对称布置,减小剩磁。

随着卫星向着更大功率趋势发展,帆板数量不断增加,面积和惯量越来越大,太阳翼展开的方式逐渐由一维一次展开向着二维多次展开方向发展。

最后再看“储电池子”——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组

目前锂离子电池已经在地球低轨道(LEO)卫星、GEO 卫星 以及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我国东方红四号平台电源系统一些型号已经用锂离子电池代替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由于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目前在空间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东方红五号平台电源系统对锂离子蓄电池组提出了大功率、高比能量的性能及长寿命 16 年的要求。新一代锂离子蓄电池有如下特点:

(1)大功率

锂离子电池组采用 50 Ah 单体电池,以 5P10S 的组合进行模块设计,要实现电池组大功率、高比能量的性能要求,满足东方红五号平台电源的使用需求,需要电池组各个部位设 计合理,配合得当。

(2)结构设计

在提高单体锂离子蓄电池的比能量方面,除了采用高性 能正负极材料之外,在单体外壳及正负极引出焊接等方面进行减重;电池组采用汇流排设计,既提高了过电流能力又减轻 了质量。

(3)长寿命

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寿命,散热主要通过电池表面热辐射及电池固定套筒至结构底板散热;加热带粘贴至单体电池表面对电池采取主动控温。

(4)智能型非耗散主动均衡

锂离子电池组配置了新一代锂离子蓄电池组管理单元,其中均衡电路采用非损耗型均衡方式,利用专用集成芯片 (ASIC)负责蓄电池智能管理,有效避免了传统耗散型均衡电路 热耗大,高共模电压条件下单体电压采样精度低、均衡控制及电路自耗电大的技术难点,同时还能避免耗散型均衡中常遇见的均衡电路散热问题,减轻了卫星热控负担,从而实现高智能化、高效率的自主均衡控制,使锂离子单体电池电压偏差保持在预期的范围内,保证每个单体电池在卫星寿命期间不受到过应力冲击而发生损坏。电池管理单元中配置了By-pass 功能驱动电路,在电池组中配置了By-pass 继电器,保证了锂电池组在轨16年长寿命的使用要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卫星在太空中确实需要能量来维持运转,包括驱动通信设备、姿态控制系统、科学仪器等等。这就像我们在地面上需要电力来操作电脑、手机一样,只不过卫星的“电”来源更加特殊。想象一下,一颗卫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漂浮,它可不是一个插上电源就能工作的设备。它需要自己解决能量问题。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
  • 回答
    没有卫星?那可真是回到解放前了!不过,没卫星,咱老祖宗就没法画地图了吗?当然不是。历史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可是个大工程,全凭人力和智慧。别说,这事儿还挺有意思,咱们一步步捋一捋。核心思路:测量高差,画出等高线。说白了,等高线就是地图上那些把同一海拔高度的点连接起来的线。没有卫星,我们得自己去量。怎么.............
  • 回答
    关于你老师提到的“中国发射导弹给美国却被美国通过卫星改向”这件事,这在公开资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录或报道。不过,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一些公开的技术讨论,我们可以推测老师提到的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联,并且尝试以一种更自然、非AI写作的方式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即“中国发射导弹给美国”这种表述可.............
  • 回答
    西方国家声称俄军在布查屠杀平民的视频早在俄军撤离前就已被卫星拍到,这确实引发了一些疑问,例如为何不在事件发生初期就第一时间公布以阻止进一步的暴行或赢得国际舆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1. 信息收集、核实与发布的复杂性首先,任何关于战争罪行的指控,尤其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官方指控,.............
  • 回答
    关于基辅大坝疑似决口的报道,目前存在一定的信息混淆和不确定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1. 卫星图像与媒体报道 2023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曾引用卫星图像报道,称乌克兰首都基辅附近的一座大坝(可能为科洛梅奇克大坝)疑似出现决口。但该报道随.............
  • 回答
    卫星或小行星要能基本形成球形,这可不是随便一个太空岩石就能做到的。这背后有一套自然规律在起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引力在与自身的刚性较量。想象一下,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太空物体,比如一块长条状的陨石。它有自己的形状,周围的物质分布也不均匀。但是,当它开始聚集越来越多的物质,质量也越来越大的时候,它身上那股自.............
  • 回答
    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可是一件大事,它直接关系到发射任务的成败,也影响着发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效率。要说到这里面的门道,那可就多了。简单来说,选址要考虑的因素,就像给一个孩子挑幼儿园一样,既要看环境,也要看教学质量,还得考虑未来发展。一、 为什么要选址?安全、经济、效率是核心首先,我们得明白,为啥要这.............
  • 回答
    卫星轨道中心是否一定与行星中心重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天体运行的本质和影响因素。简单地说,不一定。虽然在很多我们熟知的、理想化的模型中,卫星轨道中心会近似地与行星中心重合,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明白,咱们得一步步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轨道中心”这个概念。当我们谈论一.............
  • 回答
    卫星,这个在太空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的冰冷金属造物,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遥远想象。它们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通信、导航,到我们窥探宇宙奥秘的科学探索,再到我们监视地球环境、保障国家安全。提起卫星,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无所不能的神奇功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卫星真的是万能的吗?答案是.............
  • 回答
    卫星拍摄的清晰度,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好奇天上的“眼睛”到底能看到什么。其实,卫星拍摄的清晰度,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千变万化”。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取决于很多因素,最核心的当然是卫星搭载的光学设备,也就是它的“相机”有多厉害。我们得先明白,卫星获取地球影像的方式,跟我们用手机拍.............
  • 回答
    卫星成像,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从太空俯瞰地球的技术,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难题。它们横跨了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经济等多个维度,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首先,光学与探测器的物理极限是绕不开的坎。想要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就意味着需要更大口径的望远镜来汇聚更多的光线,并且使用更精密的探测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触及到了不少初接触航天知识的朋友们心中的疑惑。其实,一旦卫星成功进入轨道,并且稳定运行,它之所以能一直绕着地球转,是因为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恰好提供了它所需的向心力,这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把卫星拉扯着,让它无法直线飞离。所以,在这个理想化的“轨道速度”状态下,它确实不需要额外.............
  • 回答
    如果卫星被摧毁,战争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全面的。现代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卫星技术,一旦这些“太空之眼”和“太空之链”被移除,军事行动将回归到一个更加原始、混乱但同时也可能更加直接和残酷的时代。以下是卫星被摧毁后战争可能发生的详细变化:一、 通信与指挥控制的瘫痪: 全球通信中.............
  • 回答
    您提出的“卫星地图上中国海岸线大片污渍”的观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这并非是污染物在卫星地图上的直接体现,而是由 遥感卫星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的一种视觉表现方式,通常用于标识海水的浊度或沉积物含量。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1. 什么是卫星地图上的“污渍”?您看到的“污渍”通常不是黑色的油.............
  • 回答
    东方红一号卫星 已经不在太空中轨道运行。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为何会离开轨道。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简要介绍: 发射时间: 1970年4月24日 任务目标: 首次在中国空间技术史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技实力,并进行科学探测。它也首次在太空.............
  • 回答
    中国的战舰在执行任务时,尤其是远洋部署,会依靠多种先进的导航和制导系统来确保导弹的精确打击。北斗卫星系统确实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并非唯一依仗。首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独立自主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由中高轨道(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GEO)和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组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航天动力学中的变轨操作。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拆解,就像我们设计一次探险任务一样。首先,咱们得搞清楚现状: 核心: 一颗行星。 第一层: 两个卫星,围绕行星公转。它们可能轨道相同,也可能不同,轨道高度、倾角、偏心率都可能不一样。 第二层: 一个飞行器,正围着其中一个.............
  • 回答
    关于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否真的在太空中持续播放《东方红》这首歌,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但从技术和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并且更准确地说,它并不是持续不断地在播放这首歌,而是在特定的阶段、以特定的方式进行了播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东方红一号的设计初衷、技术能力以及当时的时代.............
  • 回答
    当谈到卫星如何“发现”航母时,我们其实是在探讨卫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技术,从太空中观测地球表面,并从中识别出特定目标(比如航母)的过程。这就像一个身处高塔上的侦察兵,通过望远镜寻找海面上的船只,只不过卫星是利用更高级、更广泛的“眼睛”。首先,我们要明白,航母体型巨大,而且在茫茫大海中它是一个非常显著的.............
  • 回答
    提起“东方红”,脑海中首先浮现的,那抹鲜艳的红色,不仅仅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集体的记忆。那一首雄壮的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这首歌,相信在许多人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那个年代的“国歌”,是宣传画报上的定格,是广播里反复播放的旋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