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卫星时怎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
没有卫星?那可真是回到解放前了!不过,没卫星,咱老祖宗就没法画地图了吗?当然不是。历史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可是个大工程,全凭人力和智慧。别说,这事儿还挺有意思,咱们一步步捋一捋。

核心思路:测量高差,画出等高线。

说白了,等高线就是地图上那些把同一海拔高度的点连接起来的线。没有卫星,我们得自己去量。怎么量?无非就是测水平距离和测垂直高度。

第一步:建立测量网络(就像给大地铺网格)

这可不是随便拿个尺子就能干的。咱们得先确定好一些基本点,然后把这些点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测量网络。

控制点: 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些大地控制点。这些点的位置得非常精确,它们就像是整个地图的“骨架”。怎么确定?
三角测量法: 这是最经典、也最可靠的方法。找一个地势开阔的地方,架上经纬仪(一种能测量角度的仪器)。选择三个点,测量它们之间的夹角。根据已知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手动测量或者通过其他方法确定),就可以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其他点的位置。这个过程需要反复进行,一层层地把控制点网络铺开。
天文定位: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通过观测天体(比如太阳、北极星)来确定经纬度,作为基准点。但这玩意儿精度要求极高,而且依赖天气。
精确的地面测量: 即使有了控制点,也得靠地面上的测量员一步步丈量。他们会使用皮尺、链尺(早期的测量工具,用金属链条做的),甚至测距轮(在地上滚一圈就知道距离)来测量点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水准测量: 知道了点的位置,还得知道它们的高度。这就要用到水准仪。
水准仪是一种能精确测量高差的仪器。通常它会架在一个三脚架上,然后测量员会把一个水准尺(上面有刻度)竖立在待测点上。通过观察水准仪的视线,读取水准尺上的读数,就能计算出仪器到水准尺之间的高度差。
往返测量: 为了测量更长的距离,水准测量是往返进行的。比如,从A点到B点,先从A测到B,再从B测回A,这样可以相互校核,减少误差。
高程基准: 所有的海拔高度都需要一个基准面,比如某个海滨城市的平均海平面。测量就是从这个基准点开始,一步步传递高程。

第二步:细致的地面调查(挨家挨户地量)

有了主要的控制点和高程,地图的“骨架”就出来了。但等高线可不是只在那几个点上,我们需要填充细节。

样线测量(或者叫碎部测量): 测量员会根据地图的需要,在地面上设置许多“样线”或者“样点”。
样线: 沿着山脊、山谷、河流等地形特征明显的路线,或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方向,在地面上设置一条直线或曲线,沿着这条线进行测量。
碎部点: 在样线上或者其他重要的地形点上,会标记出“碎部点”。这些点就是我们要重点测量高程的。

测量方法:
闭合导线测量: 如果是在一个区域内进行详细测量,会把样线和测量点连接成一系列闭合的图形(比如多边形)。测量边长和夹角,然后根据一个已知点和已知方向,计算出所有点的坐标(包括水平位置和高程)。
地形图测量仪/全站仪(早期一些): 虽然不像现代卫星那么夸张,但一些早期的“全站仪”雏形,比如光电测距仪结合经纬仪,已经能实现自动测角、测距,并直接计算出点的坐标。这比纯粹的手动测量要快得多,但仍然需要测量员在地面上操作。
航空摄影测量(如果条件允许,虽然说“没卫星”,但飞机还是有的!): 在没有卫星的时代,航空摄影测量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飞机航拍: 派飞机在高空拍摄地面照片。为了得到三维信息,拍摄时会采用立体像对的方式,即同一区域在不同角度下被拍摄两次。
立体观察: 测量员在地面上用立体测图仪(或者叫“立体观图仪”)来观看这些立体像对。通过调整仪器,可以“看到”地面的起伏,就像我们用双眼看东西一样。
绘制等高线: 在立体测图仪上,会有一个“刺针”(或者叫“指示器”)。测量员会移动这个指示器,让它始终“贴”在地面的感觉上(也就是保持在同一海拔)。当指示器移动到一个固定的海拔高度时,它会标记出地面上的一个点,连接这些点,就能画出等高线。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地面控制来校准。

第三步:绘制等高线(把测量结果变成图)

手里有了大量的测量点(每个点都有一个精确的坐标和高程),就可以开始画图了。

手工插值: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耗时的方法。
比例尺: 首先,得确定地图的比例尺。根据测量精度和地图用途来决定。
选择等高距: 确定等高距,比如每隔10米画一条等高线。
插值: 在地图上,找到两个已知高程的点,比如A点是50米,B点是60米。如果A和B之间的直线距离是10毫米(在地图上),那么在A和B之间,每隔1毫米的地方,理论上就对应着1米的高度差。测量员会用比例尺和刻度尺,在纸上精确地找到51米、52米、53米...直到59米的点,并做上标记。
连接: 把所有相同高程的标记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等高线。

样点法/网格法:
网格: 在地图上画一个网格。
计算网格点高程: 对每个网格点,通过周围已知点的插值,计算出它的高程。
等高线绘制: 在每个网格单元内,根据网格点的已知高程,插值画出穿过该单元的等高线。

等高线图的修饰:
地形晕渲: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地形起伏,会在等高线之间使用晕渲法。通常是根据一个假定的光源方向(比如左上方),在地势陡峭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加深阴影,地势平缓的地方则较浅。
符号标注: 标注山峰、洼地、鞍部、陡坎等地形特征。
高程标注: 在一些关键的等高线上标注其高程数值。
比例尺、图例、指北针: 完成地图的各项要素。

几个关键的工具和概念:

经纬仪/测角仪: 测量角度,确定方向和位置。
水准仪: 精确测量高差。
皮尺/测链/测距轮: 测量水平距离。
航空相机/立体测图仪: 航空摄影测量中使用,实现三维地形的获取。
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 建立控制网和测量网络的方法。
等高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坡度: 地形起伏的剧烈程度,等高线密集处坡度大,稀疏处坡度小。
地形晕渲: 用阴影来表现地形起伏的技术。

总结一下,没有卫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就是一场“体力+脑力+技术”的大比拼。

测量员们要背着沉重的仪器,跋山涉水,在烈日和风雨中作业。他们要运用各种精密的测量技术,建立起一个高精度的测量控制网络,然后在这个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地面调查和插值计算,一点点地把地表的三维形态“翻译”到二维的地图上。

这个过程虽然古老,但其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严谨的测量方法,直到今天依然是地理测绘的基础。可以说,每一张没有卫星时代的等高线地形图,都凝聚着无数测量员的心血和智慧。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生成的,每一条线,都来之不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舍友探讨,随机查看几个百科,等深线先出来的,但是不明等高线在先前,没有卫星前是如何绘制的,还望指点一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没有卫星?那可真是回到解放前了!不过,没卫星,咱老祖宗就没法画地图了吗?当然不是。历史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可是个大工程,全凭人力和智慧。别说,这事儿还挺有意思,咱们一步步捋一捋。核心思路:测量高差,画出等高线。说白了,等高线就是地图上那些把同一海拔高度的点连接起来的线。没有卫星,我们得自己去量。怎么.............
  • 回答
    卫星在太空中确实需要能量来维持运转,包括驱动通信设备、姿态控制系统、科学仪器等等。这就像我们在地面上需要电力来操作电脑、手机一样,只不过卫星的“电”来源更加特殊。想象一下,一颗卫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漂浮,它可不是一个插上电源就能工作的设备。它需要自己解决能量问题。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行星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理解。简而言之,目前我们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发现一颗没有卫星但却拥有行星环的行星。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毕竟我们在太阳系中,土星那壮观的环系总是最先闯入我们脑海的画面,而土星拥有几十颗卫星。木星也有环,而它拥有更多数量的卫星。海王星和天王星也有.............
  • 回答
    水星,这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在它孤独的轨道上运行,却没有任何伴侣——它没有卫星。这个事实,对于天文学家来说,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谜团。为何在太阳系的其他八颗行星中,除金星和水星之外,都有着数量不等的天然卫星环绕,而水星却如此“孤单”呢?这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水星自身的特性以及它所处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天体力学中一个非常基础但又相当微妙的现象。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没有(或者说,极其罕见地)发现围绕着卫星运转的“次级卫星”,主要是因为 引力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能量守恒定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分析。 1. 引力系统的基本规则:三体问题(或多体问题)的复杂性首.............
  • 回答
    网上关于印军“越界”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读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的“越界”事件,通常指的是中印两国在实际控制线(LAC)附近发生的军事对峙或小规模冲突。中国官方通常使用的说法是“越线”或者“越境”,而印度方面则有自己的说法。为什么会存在“越线”的争议?这就要从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大多数时候,行星身边只有月亮这么一类“忠实伴侣”,而找不到那种像我们地球和月亮关系一样,围绕着行星旋转的“小行星”或者“其他行星”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涉及到天文学里几个挺核心、也挺有意思的道理。首先,得说说“形成”这事儿。太阳系,包括咱们的地球和月亮,都是从一大团星云里“捏”出来的。这.............
  • 回答
    说中国不少城市从卫星图上看“没规划”,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又挺复杂的观察,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把它比作一幅画,可能有人觉得是大师的写意泼墨,色彩浓烈,线条自由;也有人觉得是杂乱无章,不成体统。从卫星上看,这种“没规划”的感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 历史的痕迹与有机生长:首先得明白,很.............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木星的伽利略卫星和土卫六拥有大气,而与它们质量相近的月球却几乎没有大气,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天体是否有能力在其表面维持一个稳定的气体层。这背后涉及到的物理原理,其实并非某个单一因素说了算,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天体的引力说起。简单来说,一.............
  • 回答
    关于地球是否存在过比人类更先进的文明,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宇宙以及生命演化的认知边界。虽然目前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从科学和哲学角度来看,这并非完全不可想象,甚至可以说存在一些有趣的推测和讨论空间。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更高文明”的概念。这里的“更高”可以从多个维.............
  • 回答
    假如没有卫青、霍去病,汉武帝要独自一人完成对匈奴的战略性反击,这可真是个天大的难题,难度系数堪比登天。 要详细说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与汉朝的底子:首先,咱得明白,汉武帝不是平白无故地想打匈奴。之前几十年,匈奴一直在汉朝边境烧杀抢掠,对汉朝的统治稳定和经济发.............
  • 回答
    在大学宿舍,没有独立卫浴确实会给个人卫生带来一些小挑战,尤其是想要每晚保持屁屁清爽。不过,别担心,咱们有很多办法可以应对,让你的私处也能得到细致的呵护。关键在于勤快和巧妙利用现有资源。先说最直接也最方便的方法:盆浴大法这可以说是最符合“洗屁屁”这个概念的方法了,虽然没有独立卫浴,但公共浴室或者多人共.............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其实,大学宿舍里没有独卫,这事儿背后可不是一点点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好几个层面的考量,跟咱们国家的国情、学校的运营模式、以及早期的宿舍建设理念都有关系。让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历史和建设成本上说起。你想啊,大学宿舍,尤其是那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最早建设的时候,那会儿大家的生活条件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历史现象。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一路披荆斩棘,吞并了韩、赵、魏、楚、燕六国,最终一统天下。唯独这个小小的卫国,在秦国崛起并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直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45年)才被秦国灭掉。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我们得.............
  • 回答
    九十年代初,台湾的电视市场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时代,主要由中国电视公司(中视)、台湾电视公司(台视)和中华电视公司(华视)这“老三台”垄断。那时候,想要看到来自香港的中文节目,尤其是那些制作精良、内容新颖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对于台湾观众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的电视广播有限.............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关于卫青和霍去病如果在世更久是否能避免巫蛊之祸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人物的动机以及巫蛊之祸的起因,再来推演卫青和霍去病在世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巫蛊之祸的发生背景。公元前91年,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一场波及整个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问题,涉及到卫太子刘据的悲剧命运以及汉武帝晚年的心境。要回答“假如卫太子刘据没有自杀,汉武帝还能让他做储君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背景、汉武帝的态度以及刘据自身的处境。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刘据之死并非完全是汉武帝的直接旨意,而是“巫蛊之祸”的连锁反应,而这场.............
  • 回答
    卫宫切嗣对Saber没有动过情,这似乎是Fate系列中一个挺让人在意的地方,毕竟Saber是那么优秀,而且和切嗣也经历了那么多。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切嗣这个人,以及他对英灵的看法,不难理解为什么他最终只是把Saber当作达成目的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人。首先,我们得明白切嗣的根本出发点。他从.............
  • 回答
    在没有条件每天洗澡的情况下,想把运动产生的汗水和异味控制好,确实需要一些巧妙的应对方法。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清洁,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和对自己的尊重。首先,我们得承认,运动后的身体会分泌汗液,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同时也为细菌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如果不及时处理,汗味和细菌堆积很容易导致不适,甚至引发皮肤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