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主招生的出现是否使得教育更为公平?

回答
自主招生作为一种改革招生制度的方式,其出现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不能简单地断定它“使得教育更为公平”或“加剧了不公平”,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自主招生的初衷与潜在的公平性提升:

自主招生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的藩篱,发掘具有特殊才能、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看,自主招生在理论上能够:

1. 拓宽人才选拔维度: 传统的招生方式主要依赖高考分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才能,如竞赛获奖、科研项目、艺术体育特长、社会实践经验等。自主招生允许高校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为那些在特定领域表现优异但高考成绩不占绝对优势的学生提供机会。
2. 鼓励个性化发展: 自主招生政策能够引导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培养,而非仅仅为了迎合高考分数。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元化的高素质人才。
3. 提供二次选择机会: 对于一些高考成绩并非顶尖,但具备特定才能的学生来说,自主招生提供了一个“曲线救国”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特长和努力,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
4. 高校自主权与专业契合度: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招收更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匹配度。

自主招生可能带来的不公平:

然而,自主招生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和信息不对称:
信息获取能力: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往往集中在发达地区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学生更容易接触到自主招生政策信息、辅导机构、以及能帮助其准备自主招生材料的资源。而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往往信息闭塞,缺乏对自主招生途径的了解,更没有相关的准备经验。
竞赛和活动参与机会: 许多自主招生项目会考察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夏令营等方面的表现。这些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如培训费、差旅费)和时间投入,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更能承担这些成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优质的指导。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难获得同等的机会。
“特长”的门槛问题: 某些“特长”的培养本身就带有阶层属性。例如,艺术特长(如学习乐器、绘画)、体育特长(如高尔夫、网球)等,往往需要从小进行昂贵的培训,这对于工薪阶层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2. 操作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评审过程的主观性: 虽然有评审标准,但自主招生的面试、材料评审等环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如何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透明,避免“猫腻”和“暗箱操作”,是巨大的挑战。权力寻租、关系户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包装”和“造假”的风险: 为了通过自主招生,一些学生和家长可能会对材料进行“包装”,甚至出现虚假宣传。如何有效甄别真实情况,考验着招生院校的鉴别能力。

3. 加剧“唯分数论”之外的“唯特长论”:
在某些情况下,自主招生可能会将评价标准从高考分数转移到学生所谓的“特长”上。但如果对“特长”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不明确或存在偏差,就可能形成新的不公平,例如过度看重某些“热门”的、甚至是商业化的“特长”,而忽视了其他同样有价值的潜质。

4. 对普通家庭的心理影响:
当看到周围很多同学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名校,而自己即使高考成绩不错也无缘时,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失落感和不公平感。这可能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看待自主招生对公平的影响:

是一种补充而非替代: 自主招生是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它不能完全取代高考作为主要的选拔机制。高考的核心公平在于其大规模、标准化和相对透明化的选拔过程,能够尽可能地保证机会的均等。
需要更完善的配套机制: 要想让自主招生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信息公开与普及: 确保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自主招生政策,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规范评审流程: 建立更严格、更透明的评审机制,加强过程监督,引入第三方监督,防止舞弊行为。
优化特长评价标准: 科学界定和评价各类特长,避免以经济投入为导向的特长评价。可以考虑对家庭经济困难但有突出特长的学生给予政策倾斜。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支持: 为来自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参与自主招生活动的机会,例如组织集中培训、提供交通住宿补贴等。
加强对材料真实性的审查: 建立有效的核查机制,防止材料造假。

结论:

自主招生的出现本身并没有绝对地使得教育更加公平,它的公平性体现在其潜在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上。如果自主招生能够真正做到打破唯分数论,发掘多元化人才,并且在操作过程中保持高度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时辅以一系列政策来弥合资源和信息上的差距,那么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和公平性。

然而,如果操作不当,资源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被放大,导致少数有优势的群体从中获益更多,从而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因此,自主招生的公平性,最终取决于其制度设计、执行的到位程度以及配套政策的完善与否。 它是一个仍在探索和完善中的改革举措,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改进,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教育公平的积极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讨论自招是否公平,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



综合素质到底是怎么样的素质?



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目前社会条件下,一切的服务都已经被商品化,需要金钱来交换。中下层平民家庭子弟一般没有这个条件。具体可以参照英国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举个例子,中上层或上层家庭子女许多采用的是一种博雅或者准博雅的方式来教育,也就是向Liberal Arts Education靠拢,其家庭经济条件也支持这样做,他们从小学习各种乐器与语言,出国参加夏令营,游历各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由于住宅地段好或是社会关系较硬,接受的教育质量也比较高,同时由于消费水准和社会地位较高,接收的信息较多,并且善于包装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水平较高,衣着打扮谈吐达到较高的标准,在学生和大人中的相对地位也较高,一般都有些气场。符合所谓的综合素质高的标准。可能容易被自招面试的老师所认同,也容易被他人所赞赏


然而,由于父母没有多余的钱给他提供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家境较差的孩子可能只是拥有较高的考试分数,但因为穿着打扮谈吐不好,知识面不广博,家庭社会地位较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视野也可能较狭窄,受现在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龄人会对这样的孩子敬而远之,生活环境中的地位也不是很高。个人也不那么自信,气场较弱,可能不符合所谓的综合素质高的要求


但是,高等教育除对优秀人才进行深加工的功能之外,还有另外一条重要的功能-------阶层流动渠道它是社会公平,稳定的重要保障。换言之,教育的目的是加工潜在的人才,使一块璞玉散发出光芒,而不是雕刻一个已经成形的艺术品。现在的自主招生和艺术特长生制度本末倒置,片面学习西方教育制度,过度强调综合素质(看看自主招生的考题,看看校长推荐制度就知道,非重点中学的优秀考生很难符合自主招生的标准),完全从考生的个人素质出发,忽视了璞玉,招了一大堆基本成形的学生,更不用说为许多关系户开了方便之门,这样的政策既难以对那些“高素质”的考生进行令人满意的加工,又使得大量寒门子弟郁郁不得志。是一个损不足而补有余的政策,只会加剧马太效应,加速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势



脑力劳动者无产化,大量有志于学的小知识分子接受不了更高质量的教育,也没钱出国,被迫继续沉沦于社会中下层甚至底层,做着低薪而缺少发展前途的工作,是不是有点熟悉的感觉?


所以,作为社会阶级流动的一条渠道,高质量的教育对于这批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不但能帮助他们改善收入条件,提高社会地位,还能拓展他们的视野,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前途,这都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所不能给的。过度强调综合素质,过于看重拥有国际化视野,多才多艺的“高素质”人才,只会加剧社会不公,激化阶级矛盾,造成年青人中普遍的幻灭,绝望之感,埋下社会发展的地雷。这不仅仅是一种懒惰,傲慢,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且其造成的结果最终会反噬到他们自己

user avatar

没想到知乎在高等教育问题上支持精英化的是多数。

我不赞成高等教育向美帝靠拢。美帝是一个移民国家,可以依赖全世界的人才。而且他们并没有美利坚民族,只要能满足人才需求,培养本国的还是培养外国的并无区别。自然可以选择效费比更高的做法。

但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有提高本民族平均水平的责任。即使落后地区(和家境较差者)的学生在综合实力(和成功率)上是比不过发达地区(和家境较好者)。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高档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加他们提高自身的机会。

所以说在选拔制度上,要使用这种尽量削弱家境因素的方式。

user avatar

我只想说

我本人作为一个小城市里的无背景普通考生,相信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根本不知道要怎么才能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也不知道这种考试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要和谁联系。

这种渠道更多的是被有内部消息的子弟占到便宜,更毋庸置疑的是,有很多考试成绩不合格但有背景的考生可以堂而皇之地通过这种渠道进入较好的大学

user avatar

自主招生是绝对不靠谱的。

这是打开了高度社会不公的大门。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哈佛大学45.6%的学生来自于富裕家庭(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而这种收入的家庭占美国家庭比例的多少呢?3.8%。如果把美国家庭按平均收入平均划分为5个区间。最低的一个区间只为哈佛贡献了4%的学生。最低的三个区间(60%的美国家庭)为哈佛贡献了17.8%的生源。

当然,在我国,如清华大学,在严重的录取地域歧视和近年来的自主招生之下,也开始接近这个比例了。2010年(自主招生第一年)清华大学新生抽样调查显示,只有17%的考试来自于农村,而当年农村考生占总考生比例为62%。这是我国亟需改革的问题。

再把范围放大一点,美国最好的193所学校中,来自于社会收入后一半的家庭的占14%(

nytimes.com/2013/07/31/

而中国,虽然现状并不乐观,但情况还是稍好:“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闫广芬,对2003年-2008年各阶层子女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的分布情况做过统计,共涉清华、北大等16所“985”高校,发现农业劳动者在社会阶层的构成比例达42.90%,但是该阶层子女在部分985高校的比例只有23.98%;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在社会阶层中的比例仅有2.10%,其子女在部分985高校中的比例却达到8.52%。”

根据2009年针对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安徽大学的全面普查(

中国大学:一家汉族、城市、富人、男性俱乐部?

)(

scholar.google.com/cita

),并与中国当时14-22岁人口比较,发现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比例约为50%,而对应的农村人口则为55%。这四所学校显然都是在中国排名100位之内的。

相对来说中国的大学招生仍然比美国公平。但趋势并不令人乐观。当然,中美都有基础教育不公平导致高等教育录取不公平的问题存在。而且都很严峻。

————————————————————————————

自主招生,名义上说是全面考核申请者,实际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美国顶尖大学,在考核成绩之外,还考核体育特长。中产和贫困子弟的体育特长都是大路化的运动。这些大学用明正言数的“校园的多样性”为借口,拒掉这些学生,而招收特长为击剑、划艇、马术、马球的学生。不用说也知道,只有富裕阶层有金钱来培养这些特殊运动。

再比如自主招生可以看你的兴趣爱好。贫困子弟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吗?就算玩个航模,都要大笔的开支。大学恐怕不会因为你会拿稻草编花篮而招收你。

还有的学校自主招生会看社会活动。像飞到非洲去做志愿者这么吸引招生办注意力的社会活动,是一般家庭能支付得起的么?

更不要说自主招生一般都要收申请费,一般都必需要到学校所在地去考试。贫困子弟哪有这个钱?中产家庭能报几所学校?

自主招生也有主动派招生人员到中学去的。但是能指望去乡村中学吗?

说白了,自主招生就是一条通往教育不公的大门。看看美国什么样子就知道了。高考问题再多,公平性也比自主招生高。

富人已经在初等教育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何必再为他们开另一扇门呢?

居然有人说大学教育不公平又有什么了不起……

大学教育的公平性决定了社会流动性的高低。即便是美国这样多样性的国家,上大学仍然是贫困阶层最有效的改善家庭收入水平的手段。美国的社会流动性已经低于它曾经鄙视的老欧洲了。社会流动性降低,就会导致上层固步自封,社会脱节,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等等一系列问题。大学公平性低,最后会让整个社会都付出代价。

还有人觉得高等教育资源极大丰富就没问题了。话说再丰富,高等教育资源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不把最优秀的资源交给最优秀的人,只会降低我们整个社会的竞争力和活力。同样降低社会流动性。

user avatar

哈哈哈又一个让人撕下伪装露出屁股的问题啊~

很早之前,我也跟人辩过类似的辩题——那时刚大一,脑子不清醒,参加了学校里的辩论赛,打了些无关紧要、很无厘头的辩题(比如「中国优秀足球运动员到欧洲踢球对中国足球发展:利大于弊vs.弊大于利」什么的)。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挺进决赛,辩题就是「高校自主招生:利大于弊vs.弊大于利」。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所在小组抽签得到的立场是「弊大于利」。抽签结束之后进行讨论时,我所在小组陷入了谁都不愿意多说的尴尬状态,毕竟小组里就有此政策的受益者。几周之后勉强上台比赛,果然被对方辩友打得溃不成军。

赛后评委点评说,打辩论赛要抛开个人的立场。——现在看来,这又谈何容易,尤其是在上海西南某高校这样一个有着不言自明的立场的地方:毕业典礼上,1949年前毕业的那位致辞的学长,在鼓励我们「笑对生活中的苦难」时,为「苦难」举的例子是她毕业后不久在夏威夷一家医院当会计,上班枯燥,生活乏味。

真是苦啊:离开了那片充斥着战乱与饥荒的大陆,不能继续当锦衣玉食的大小姐了。好在这位学长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也没有放弃梦想,仍然不懈奋斗,终于打入好莱坞,成了成功的艺术家,多么励志啊!

上海西南某高校请这位学长来为毕业生加油鼓劲,这倒也合情合理——不请她的话,难道请那些自己修火车铺铁轨一路开到南京城请愿示威的学长们来传授造反经验么?

扯了那么远,回到「自主招生」上来。对以培养菁英——换个说法就是统治阶级预备队——为己任的这部分大学而言,直接以菁英子弟为原材料显然要方便得多,收益也来得更快、更大。至于什么「平等」啦、「上升渠道畅通」啦,先一边凉快去吧,「囗丝就该老老实实搬砖,别想太多」。目前的「自主招生」规模还有限,但既然开了这个口子,接下来会怎么样还用得着猜么?从2010年至今,「自主招生」的规模是不是越来越大了?

这就是第二共和国的现实。至于囗丝们会不会老老实实搬砖、尤其是每年新增的超过700万脑无会不会老老实实搬砖么。。。

呃,我们还是来谈谈怎么修火车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