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科答辩不过的都是什么情况的?

回答
答辩不过,这事儿可大可小,但落到个人头上,那绝对是得不偿失。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会导致本科答辩“不过”呢?我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细致点,也别听着像个机器人在那儿念稿子。

核心原因:论文不过关,答辩没法“救”

你可以把论文看作是打仗的“粮草”,答辩则是“前线指挥官”。粮草没了,指挥官就算再能说会道,也撑不了多久。所以,论文的硬伤,是答辩不过的最根本原因。

具体来说,论文过不了,又可以拆解成几个层面的问题:

学术质量上的硬伤,简直是“硬到不能再硬”:
选题与研究问题模糊不清: 这是最要命的。你到底要研究个啥?问题都没搞明白,后面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答辩老师一听,就知道你压根没深入思考过,或者压根没读过几篇文献。比如,一个宏大的社会现象,你就写个“我对XX现象的看法”,这不够,得有具体的研究视角、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文献综述“贫瘠”或“灌水”: 答辩老师是很看重这个环节的。你引用的文献数量太少?跟你的研究话题八竿子打不着?或者,就是东拼西凑,对别人的研究成果毫无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只是简单地罗列?这都说明你对研究领域的基础掌握不够扎实,更别说在此之上进行创新了。
研究方法“不靠谱”或“缺失”: 你用的方法是对的吗?比如,社会学研究想用定量方法,结果数据收集方式极其随意,统计分析更是错漏百出。或者,压根就没有严谨的研究方法,全靠“感觉”在写。这种情况下,你的研究结论就如同空中楼阁,站不住脚。
数据分析“粗糙”或“错误”: 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数据分析环节都至关重要。数据处理不规范?图表制作错误百出?或者,分析出来的结果和你的研究问题完全不搭界?这会让老师觉得你的研究过程缺乏严谨性。
结论“空泛”或“逻辑不通”: 研究的最后,你得得出点东西吧?如果你的结论跟前面研究的内容没啥联系,或者只是复述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识,那你的研究就失去了意义。更别说,结论的得出过程,逻辑上根本不成立,前面论证了个A,结论却跳到了B。
抄袭、剽窃(学术不端): 这个不用多说了,这绝对是“死罪”。一旦被发现,别说答辩,可能连学位证都拿不到。这包括直接复制粘贴、修改个别词语,或者大段引用不注明出处。

答辩临场表现“掉链子”: 即使论文本身问题不大,但临场发挥不好,也可能导致“不过”。
对自己的论文“不熟悉”: 老师问到关键点,你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对论文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究局限性等,都含糊其辞。这会让老师觉得你论文是找人代写或者压根没用心做。
回答问题“答非所问”或“强词夺理”: 老师提问是为了帮你完善论文,或者指出问题。如果你回避问题,或者抓住老师话里的某个字眼,进行无谓的辩解,甚至表现出不尊重老师的态度,那后果很严重。
过度紧张,大脑“当机”: 很多人平时做得挺好,一到答辩现场就紧张得不行,脑子一片空白,说不出话来,或者语无伦次。虽然老师也会考虑学生的紧张情绪,但如果紧张到完全无法正常交流,那也是个问题。
对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不理解”或“不接受”: 很多时候,答辩老师会提出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如果你对这些意见表示出抵触情绪,或者根本不明白老师的意思,那说明你对论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沟通能力有问题。
PPT制作“不专业”或“信息量太大/太少”: PPT是你的“门面”。如果PPT排版混乱、字体过小、图片模糊、内容堆砌过多,或者干脆信息量极少,都给人一种不认真、不专业的印象。

前期准备“不足”或“态度消极”:
与导师沟通“不顺畅”: 导师是答辩过程中的“引路人”。如果你平时不主动跟导师沟通,不听取导师的意见,甚至跟导师的关系搞得很僵,那么在答辩前,你就可能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导致论文和答辩都出现问题。
答辩前“抱佛脚”: 论文写到最后才开始重视,答辩前才开始看文献、整理思路,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把问题都补齐。
对答辩流程“不了解”: 连答辩一般会问哪些问题、有哪些环节都不清楚,那提前准备就无从谈起。

总结一下,答辩不过,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以上一个或多个问题叠加的结果。 很多时候,从论文本身就能看出学生在这件事上的用心程度和学术功底。如果论文已经千疮百孔,即使你临场表现得再好,也难以掩盖学术上的不足。反之,如果论文质量过硬,即使有些许瑕疵,老师也可能通过答辩环节指出并要求修改,最终给过。

所以,面对答辩,与其担心会不会“不过”,不如把重心放在提升论文质量和充分准备上。这才是最实在的“过关秘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科答辩做到一点就够了:态度端正。

当年本科答辩,就有一个隔壁专业的同学没过。

咋回事呢?老师翻开他的论文摘要,就看到武汉大学四个字。

神奇的是我们并不是武汉大学。

然后让他解释,没法儿解释,遂挂。

这和考试抄作业,把人家名字都抄上去一样让人无语。


刚刚硕士毕业,再说说硕士答辩。

以前都是20%的双盲外审率,因为疫情变成100%...

该走的流程一个不少,除答辩外全都匿名盲审:

学术论文审查—> 学位论文校内盲审—> 学位论文查重—> 双盲外审—> 答辩

当你通过了这所有的过程,一关一关闯过,依旧只要态度端正,怎么才能不过?

除非你导师拒绝你毕业,那基本上没有问题。

user avatar
  1. 拒绝参加答辩(因故缺席一般可以补救)
  2. 论文内容十分单薄(各大学各专业要求差别巨大,很少发生,可以补救)
  3. 论文内容严重错误或失实(极少发生,可以补救)
  4. 答辩态度过于恶劣(一问三不知或与评委剧烈冲突,极少发生)
  5. 犯过严重错误(一般是取消答辩资格,也有允许答辩的)
  6. 积欠学分较多(各大学差别很大,可能取消答辩资格,也可以先答辩并通过)
  7. 怀孕后生产前无影响,预产期月子里可补救(请放心生育)
  8. 查重比例超标(偶有倒霉蛋作弊查重被发现,事后追回二证)
  9. 其他奇葩个例就不列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