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罗素。
我知道安特卫普工匠手里的钻石,可能沾染着科特迪瓦劳工的鲜血,我知道佳士得拍卖行里的翡翠,可能用几名缅甸奴工的人命换来。希拉里的几封邮件能把几个国家搞的天翻地覆,北约会议上签署的一份空袭命令会变成大马士革深夜里痛苦的惊呼。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最普通的平民会被用来弥补最高贵人的错误,最邪恶的人之间的斗争会带来最无辜之人的痛苦。
我无比的希望能在《迦百农》中看到熟悉的套路:出生贫寒,困难重重,努力拼搏,走向成功。这种经典的剧情在荧幕上一次又一次的被重复,可是当现实中的苦难以最直接的语言展现在你面前时,你会发现——哪有那么多困境逆袭?有的只不过是无尽的苦难与徒劳的挣扎,个人的挣扎在命运面前,显得是如此的无力。
赞恩的敌人并不是他的父母,正如赞恩父亲所说的:“我要是有的选,我做的比谁都好!”。
世上最令人痛苦的事,莫过于自己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赞恩绑起了婴儿的脚,与他父母对他弟弟做的一样。为了生活将婴儿卖给了人贩子,与他父母对他妹妹做的也一样。
赞恩的心里是如此痛恨自己的父母,可是他却做出了和父母一样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没得选。
摆在贝鲁特街头上无数个赞恩面前的敌人,并不是他们不负责任的父母,而是他们残破的家园,是中东落后的文化与社会,是几个国家的普遍贫穷,更深层的说,是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体制。他们没做错什么,可是世界将自己全部的恶意展现给了他们。美国人每年浪费掉六千万吨粮食,却不能给赞恩提供一餐饱饭,贝佐斯的老婆在离婚后可以分走2300亿人民币的财产,而赞恩运一趟比自己还重的煤气罐,只能赚取250黎巴嫩镑,约和人民币一元钱。
小布尔乔亚们“提升自己”的理论,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的可笑。当一个人连床都没有的时候,学习就成了一种奢望,改变命运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赞恩始终保持着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努力与成熟,他做小生意,干体力活,甚至小偷小摸,但如此勤劳的工作却并没有改善他的生活。他想学习,却根本没有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他反抗,他离家出走,可出走之后换来的只是生活的更加糟糕,他做了一个十二岁孩子一切的能做与不能做的改善自己生活的努力,却统统以徒劳告终。
被摧残久的人,连梦想都变的卑微。赞恩父母所梦想的生活,不过是“有床住,有电视看”,而赞恩自己的理想,也不过是登上那辆拥挤的黑校车而已。
但直到电影的结束,他也没有得偿所愿,甚至,他连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了——他连偷渡都偷渡不出去,这世界上没有任何可以证明他存在过的证件。
他所能做的,只有将父母告上法庭,质问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带来到这个让人绝望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给他一丝一毫希望,如果人生满是痛苦,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必要开始呢?
他的父母也流下了泪水,我并不认为他们这是“鳄鱼的眼泪”。他的父母在某一刻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多大的错误,可是他们已经被社会给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观——孩子是工具,是自己的帮手,他的父亲认为“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我这么做有什么不妥?”。与其说他的父母本性邪恶,不如说是一种被环境摧残久了所造成的麻木与愚昧,正如一个天生的盲人,会对黑暗习以为常。
从各种角度来看,这都是一段令人绝望的故事,但在这个绝望的故事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点点的希望。
赞恩的生活中没有一点爱,但他却懂得爱别人,他爱约纳斯,即使身无分文,也愿意穷尽所能的带着约纳斯相依为命。流浪在贝鲁特街头面包店前面的赞恩,依然有好心人愿意把面包赠给他。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连合法身份都没有的拉希尔,还愿意用自己仅有的庇护所为赞恩遮风挡雨。让我们在令人绝望的黑暗之中,依然看到一丝人性的光辉。
赞恩的是幸运的,他被导演挑中,将自己的故事表现给了全世界的人看,让世界各国的以万计数的人们为他落泪,而他自己也最终脱离苦海,去了挪威。
可是赞恩的幸运并没有拯救这个世界上无数的赞恩们的悲剧。在贝鲁特的街头,依然有无数没有身份的孩子为了赚几美分而奔波,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孟买、达卡、卡拉奇、拉各斯、加沙等无数的地方,在那些媒体目光照不到的角落里。
不知道这些孩子们是否在将来会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明,饱经摧残的他们,是否还能像赞恩一样,挤出一个令人心碎的笑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