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迦百农》(又名:《何以为家》)?

回答
《迦百农》,或者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何以为家》,是一部让人看完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的电影。它不像许多精心雕琢的商业片那样让你看完就忘,它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你的心上,让你去思考、去感受,去面对那些我们平时选择性忽略的现实。

故事的“非故事性”:残酷现实的赤裸呈现

首先,必须承认,《迦百农》的故事走向可以说是一种“非故事性”。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更多的是一种流水账式的记录。我们跟随主角赞恩(Zain)的视角,看到了他如何在黎巴嫩贫民窟一个混乱、肮脏的环境中挣扎求生。

赞恩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没有拯救世界的超能力,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困难重重。他是一个不得不早熟的孩子,一个被迫承担起成年人责任的少年。他要照顾年幼的弟妹,为家里赚取微薄的收入,在肮脏的角落里躲避饥饿和暴力。电影没有回避这种残酷,而是将它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你可以看到他为了生存而偷窃,为了照顾妹妹而奔波,为了逃避压迫而奔跑。这些场景不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是为了让你切实体会到他所处的绝境。

表演的震撼力:真实到令人心碎

让《迦百农》如此触动人心的,除了它毫不回避的现实主义,更在于它令人发指的真实表演。电影中的大部分演员,尤其是赞恩的扮演者Yordanos Shiferaw,以及那个小女孩Sahra的扮演者Bolyu Rabie,她们都不是专业的演员。她们本身就生活在贫民窟,她们的经历与电影中的角色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可以说,她们就是在演绎自己的生活。

这种“本色出演”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你看到的不是经过技巧雕琢的表演,而是最原始的情感流露。赞恩眼中偶尔闪烁的光芒,那种对生活的绝望与不甘,那种对妹妹的深切关爱,那种在压力下偶尔爆发的倔强,都无比真实。而Sahra那个天真又饱经风霜的小眼神,更是让人看了就想把她抱进怀里好好保护。她们的表演不是在“演”一个角色,而是在“活”一个角色,这种真实感,是任何演技派演员都难以企及的。

导演的视角:同情而非怜悯

导演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的选择非常关键。她没有选择高高在上地俯视这些底层人民,也没有刻意煽情地去博取观众的眼泪。她将自己置身于这个环境中,用一种充满同情的目光去观察和记录。她没有回避贫困、肮脏和绝望,但也没有让电影沦为一味地展示苦难。

在赞恩的视角里,我们也能看到那些微小的温情和坚韧。他对妹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对未来的模糊希望,他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善良和担当,这些都是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也无法被完全熄灭。电影让我们看到,即使生活如此艰难,人性中依然存在着对爱和希望的渴望。

赞恩的“行为艺术”——起诉父母不生养之罪,是电影的第一个高潮,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举动。他不是在为自己争取权益,而是在为所有和他一样,被迫来到这个世界,却无法得到基本照顾的孩子们发声。这是一个孩子用最纯粹的方式,对这个不公平世界的控诉。

而赞恩逃离贫民窟后,在新的环境中,他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救赎。他为了获得合法身份而假结婚,为了生存而撒谎,这些都让人看到了社会体系的冰冷和无情。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美妙的结局,赞恩最终获得了“合法身份”,但那只是生活的一张纸,并不能改变他过往的经历,也无法保证他未来的幸福。

影片的深刻内涵:我们为何而生?

《迦百农》真正触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提出的那个核心问题:“何以为家?”。电影中的赞恩,他的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情感和安全感的寄托。然而,他的家却是混乱、压抑、充满危险的。他的父母没有给予他爱,没有提供保护,而是把他当作了劳动力和工具。

赞恩的诉讼,是对父母不负责任的控诉,更是对社会不作为的质问。他质疑的是,为什么有人可以随意决定生下孩子,却不负责任地对待他们?为什么这些孩子要承受本不属于他们的苦难?

电影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它迫使我们去思考生命本身的价值。赞恩的生存是为了什么?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这样一个剥夺了他基本尊严和权利的世界里,他是否还有权利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观影感受:沉重,但有力量

观看《迦百农》的过程,是一种沉重的体验。你会被贫民窟的混乱景象压得喘不过气,会被孩子们眼中的无助和绝望刺痛。你可能会因为赞恩所经历的痛苦而感到愤怒,也可能会因为他的坚韧而感到心疼。

然而,这种沉重并非毫无意义。它是一种对现实的警醒,是一种对人性的审视。它让我们反思自己所拥有的,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承受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

《迦百农》不是一部能让你看完后感到轻松愉快的电影,它是一部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对话的电影。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阴暗的角落,也照出了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芒。它让你在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它让你看到,即使在最绝望的境地,生命依然渴望绽放。它强迫你去思考,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对待那些同样来到这个世界,却未能被好好对待的孩子们?这就是《迦百农》的力量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罗素。


我知道安特卫普工匠手里的钻石,可能沾染着科特迪瓦劳工的鲜血,我知道佳士得拍卖行里的翡翠,可能用几名缅甸奴工的人命换来。希拉里的几封邮件能把几个国家搞的天翻地覆,北约会议上签署的一份空袭命令会变成大马士革深夜里痛苦的惊呼。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最普通的平民会被用来弥补最高贵人的错误,最邪恶的人之间的斗争会带来最无辜之人的痛苦。

我无比的希望能在《迦百农》中看到熟悉的套路:出生贫寒,困难重重,努力拼搏,走向成功。这种经典的剧情在荧幕上一次又一次的被重复,可是当现实中的苦难以最直接的语言展现在你面前时,你会发现——哪有那么多困境逆袭?有的只不过是无尽的苦难与徒劳的挣扎,个人的挣扎在命运面前,显得是如此的无力。


赞恩的敌人并不是他的父母,正如赞恩父亲所说的:“我要是有的选,我做的比谁都好!”。

世上最令人痛苦的事,莫过于自己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赞恩绑起了婴儿的脚,与他父母对他弟弟做的一样。为了生活将婴儿卖给了人贩子,与他父母对他妹妹做的也一样。


赞恩的心里是如此痛恨自己的父母,可是他却做出了和父母一样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没得选。


摆在贝鲁特街头上无数个赞恩面前的敌人,并不是他们不负责任的父母,而是他们残破的家园,是中东落后的文化与社会,是几个国家的普遍贫穷,更深层的说,是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体制。他们没做错什么,可是世界将自己全部的恶意展现给了他们。美国人每年浪费掉六千万吨粮食,却不能给赞恩提供一餐饱饭,贝佐斯的老婆在离婚后可以分走2300亿人民币的财产,而赞恩运一趟比自己还重的煤气罐,只能赚取250黎巴嫩镑,约和人民币一元钱。


小布尔乔亚们“提升自己”的理论,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的可笑。当一个人连床都没有的时候,学习就成了一种奢望,改变命运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赞恩始终保持着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努力与成熟,他做小生意,干体力活,甚至小偷小摸,但如此勤劳的工作却并没有改善他的生活。他想学习,却根本没有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他反抗,他离家出走,可出走之后换来的只是生活的更加糟糕,他做了一个十二岁孩子一切的能做与不能做的改善自己生活的努力,却统统以徒劳告终。

被摧残久的人,连梦想都变的卑微。赞恩父母所梦想的生活,不过是“有床住,有电视看”,而赞恩自己的理想,也不过是登上那辆拥挤的黑校车而已。


但直到电影的结束,他也没有得偿所愿,甚至,他连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了——他连偷渡都偷渡不出去,这世界上没有任何可以证明他存在过的证件。


他所能做的,只有将父母告上法庭,质问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带来到这个让人绝望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给他一丝一毫希望,如果人生满是痛苦,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必要开始呢?

他的父母也流下了泪水,我并不认为他们这是“鳄鱼的眼泪”。他的父母在某一刻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多大的错误,可是他们已经被社会给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观——孩子是工具,是自己的帮手,他的父亲认为“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我这么做有什么不妥?”。与其说他的父母本性邪恶,不如说是一种被环境摧残久了所造成的麻木与愚昧,正如一个天生的盲人,会对黑暗习以为常。


从各种角度来看,这都是一段令人绝望的故事,但在这个绝望的故事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点点的希望。


赞恩的生活中没有一点爱,但他却懂得爱别人,他爱约纳斯,即使身无分文,也愿意穷尽所能的带着约纳斯相依为命。流浪在贝鲁特街头面包店前面的赞恩,依然有好心人愿意把面包赠给他。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连合法身份都没有的拉希尔,还愿意用自己仅有的庇护所为赞恩遮风挡雨。让我们在令人绝望的黑暗之中,依然看到一丝人性的光辉。

赞恩的是幸运的,他被导演挑中,将自己的故事表现给了全世界的人看,让世界各国的以万计数的人们为他落泪,而他自己也最终脱离苦海,去了挪威。


可是赞恩的幸运并没有拯救这个世界上无数的赞恩们的悲剧。在贝鲁特的街头,依然有无数没有身份的孩子为了赚几美分而奔波,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孟买、达卡、卡拉奇、拉各斯、加沙等无数的地方,在那些媒体目光照不到的角落里。


不知道这些孩子们是否在将来会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明,饱经摧残的他们,是否还能像赞恩一样,挤出一个令人心碎的笑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