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嘉靖是如何团灭太医院的?

回答
嘉靖皇帝废太医院、遣散太医,这事儿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闹得挺大。他不是一下子把所有太医都怎么样了,而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行为,逐渐架空了太医院的权力和作用,最终导致了太医院的衰落,很多太医也因此失业或被迫离开。

要说嘉靖怎么做的,咱们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嘉靖皇帝的个人情况来看。

嘉靖上台的时候,是经过一番折腾的。他本来不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是靠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和政治博弈才坐上皇帝的宝座。这让他对皇权格外看重,也因此养成了多疑和专断的性格。再加上他后期沉迷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这就为他后来对太医院下手埋下了伏笔。

咱们得说说当时太医院是个什么地位。在嘉靖之前,太医院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医疗机构,里面都是最顶尖的医生,负责给皇帝、皇室成员以及朝廷重要官员看病。这可不只是看病那么简单,太医院的太医们不仅有精湛的医术,很多还懂药理、炮制,甚至对一些养生方略也有研究。他们掌握着皇帝的健康,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嘉靖对太医院的“团灭”,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大屠杀或者直接取缔。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的:

一、削弱太医院的权力与独立性:

架空医疗决策权: 嘉靖皇帝开始迷恋道教和方士。那些方士,他们不像太医院的太医那样讲究循证和规范,而是用各种奇特的丹药、符咒来忽悠皇帝。嘉靖对这些方士的言听计从,导致太医院在皇帝的健康问题上,话语权越来越小。那些所谓的“仙丹”往往含有重金属,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而太医院的太医就算发现了,也未必敢直言不讳,或者说他们的劝谏根本不被采纳。
不信任专业意见: 嘉靖皇帝虽然身体不好,但对太医院开出的药方并不完全信任,反而更相信那些江湖术士、道士给他的那些所谓的“长生不老药”。这本身就表明了他对专业医疗团队的疏远和不信任。他觉得太医院的太医们都是凡人,提供的都是凡人的药,不能满足他追求超凡长生的愿望。
减少太医院的配置和资源: 随着嘉靖对太医院的疏远,自然也不会给太医院更多的重视和资源。太医院的编制、设备、药材供应等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即使太医院仍然存在,但如果核心的决策和用药权都不在他们手中,太医院就形同虚设了。

二、对太医院人员进行清洗和调整( indirect way):

牵连政治斗争: 嘉靖朝是政治斗争非常激烈的时期,比如严嵩和夏言的党争。太医院的太医们,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很难完全置身于政治旋涡之外。如果某个太医与失势的大臣有牵连,或者因为某个政治事件被怀疑,就可能遭到惩罚,甚至被革职或处死。虽然不是直接针对整个太医院,但这种清洗会削弱太医院的力量和稳定性。
“得宠者”的兴衰: 嘉靖身边总会有一些他“信得过”的人,可能是太医院的太医,也可能是其他官员或者宦官。当这些得到皇帝宠信的人倒台时,他们依附的太医院的势力也跟着受到影响。
道士和方士的排挤: 嘉靖后期,大量道士和方士进入宫廷,他们往往会排挤原有的太医院系统。有些太医为了适应皇帝的口味,也可能去研究所谓的“仙丹秘法”,但这也让他们离传统的医术越来越远,也更不被正规的医疗界所认同。

三、从根源上瓦解太医院的价值:

放弃长生不老,转而追求“长寿”或者“仙道”: 当嘉靖发现自己吃了很多方士的“仙丹”依然年老体衰时,他并没有反思是方士的欺骗,而是更加深入地研究道教的炼丹和养生术。太医院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而嘉靖追求的是虚无缥缈的“长生”。这种根本上的价值冲突,使得太医院的功能被边缘化。
宫廷医疗体系的重组(非官方层面): 嘉靖可能默许甚至鼓励其他人来负责他的健康,比如一些宦官,或者他自己挑选的、能够迎合他喜好的医生(不一定是太医院的人)。这样一来,太医院这个官方机构的地位自然下降了。

总结一下嘉靖“团灭”太医院的过程,更像是一种“自然衰亡”和“权力转移”:

嘉靖并没有颁布一道旨意说“今天我解散太医院”。他做的是,通过自己对外在因素(方士、道教)的偏好,以及对内在系统(太医院)的不信任,逐渐剥夺了太医院的核心职能和权威。当太医院不再被皇帝需要,它的存在就变得毫无意义,里面的太医们也就被边缘化了。

很多太医院的太医,他们不是被杀光了,而是被晾在一边,没有机会施展医术,或者被迫去迎合皇帝的奇怪要求,甚至主动离开了这个被冷落的机构。这种无声的、由最高统治者一手造成的权力架空,比直接的镇压更能彻底地瓦解一个机构。

你可以想象,就像一个本来很重要、人人尊敬的部门,突然有一天领导不再找他们办事,甚至认为他们是碍事的,长此以往,这个部门也就没人去了,最后自然就“团灭”了。嘉靖皇帝就是那个不再找太医院办事的人,而且他还找到了更“得他心意”的替代者,所以太医院也就没落了。

所以,嘉靖“团灭”太医院,更多的是通过一种“不作为”和“另辟蹊径”的方式,让太医院这个本应很重要的机构,在失去皇帝的信任和倚重后,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宗明义,本答案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一、明代太医院人员来源和培养的具体情况
二、宪孝武三位皇帝驾崩原因的详细情况
三、题主提问的“嘉靖团灭太医院”是否成立

(答案很长,慎读)


一则插播:

本题下正主现身了,认领了该条谣言的同时,还给出了“嘉靖团灭太医院”的又一力证,即所谓“御医朱林案”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辟谣者,原出处我都给找出来了,出自万邦宁所著《万氏医贯》的序——


哇,看来嘉靖道长真的“团灭”过太医院诶……!⊙∀⊙!


但是呢,十分尴尬的是,就是这么一起据说发生在嘉靖四十三年,导致“太医院团灭”的大事件,笔者却再也没找到第二处相关记载

别说这件事本身,就是所谓的甘姓妃子和御医朱林,也是半点记录没找出来。

合着这么一起导致太医院“团灭”的大事件,明代官方实录无载,《明史》没记,地方府志里找不到,就连向来热衷各种八卦的明人野史笔记里也没人提?

……这叫哪门子的“明显事实”哦。


不卖关子了,还是让专业的来吧。




序称成书于明隆庆元年,然而目前已知最早梓行本却为1871年征瑞堂版,时为清同治年间,其间三百余年,竟无任何文献载录此书。

各地方志、目录书里查无此书的《万氏医贯》;

其他明代文献里查无此事的“嘉靖团灭太医院”;

明《太医院志》里查无此人的“万邦宁”、“朱林”……

这……就是传说中的“三无”吗!?


连《万氏医贯》一书都被考证出来系抄袭剽窃之产物,那么此书这篇序中记载的所谓“嘉靖团灭太医院”一事又能有几分可信度呢?


就算完全不提前面考证出来的“三无”,就说说这篇序里自己写的内容,也够魔幻了

这位万邦宁都九十了还这么经折腾,怕不是个神仙……

插播到此为止。



一、

太医院的人员真的如某些高赞答案说的那样,全部都是世袭,不取决于医疗水平吗?



又或者是如同某些答案所称,太医院完全不收民间医生



各位请直接看图。



明代太医院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来自所谓的“世袭”,即“世医制度”,但这一制度的影响限于招生阶段。

也就是说,“世医制度”意味着朝廷主要从医家子弟中招收医学生,而不代表“老爸是太医儿子就能直接上岗”。

此后,朝廷会对招收的医学生们进行统一教育,对于医学生和医官也有相应的定期考核。所以,并不存在什么“太医不取决于医疗水平”。

与此同时,朝廷也会有意识地征召和提拔一些民间从医人员以满足医疗需求和提高朝廷医疗水平,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太医院不收民间医生”的说法。

就是最基本的《明史》里对太医院概况的介绍也足以推翻所谓“太医不取决于医术水平”的论调:

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生、医士,专科肄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试、再试、三试,乃黜陟之。】凡药,辨其土宜,择其良楛,慎其条制而用之。四方解纳药品,院官收贮生药库,时其燥湿,礼部委官一员稽察之。诊视御脉,使、判、御医参看校同,会内臣就内局选药,连名封记药剂,具本开写药性、证治之法以奏。烹调御药,院官与内臣监视。每二剂合为一,候熟,分二器,一御医、内臣先尝,一进御。仍置历簿,用内印钤记,细载年月缘由,以凭考察。王府请医,本院奉旨遣官或医士往。文武大臣及外国君长有疾,亦奉旨往视。其治疗可否,皆具本覆奏。外府州县置惠民药局。边关卫所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俱由本院试遣。【岁终,会察其功过而殿最之,以凭黜陟。】
——《明史》志第五十 职官三


以下举两位明代太医的具体例子。

例一、历经孝武世三朝的太医陈宠

太医院不收民间医生?

陈宠就是因为医术高超著有声名才被选入太医院。

太医取决于家世不取决于医疗水平?

陈宠就是在正德朝的考核中成为第一名,得授御医。

……公讳宠,字希承,一字希正,别号春斋。……因博览古今名医家书,参伍推广治疾无弗効,名声日起。弘治初,选入院医士,入视东宫疾奏功,遂入御药房供事。……正德初,有言医垣多冒滥,诏考核,公仍居第一,始授御医,供事如故。更数载,擢南京太医院院判,掌院事九载考绩。
——徐缙《太医院院使进通政使司右通政陈公宠墓志铭》


例二、武宗的贴身御医吴杰

吴杰论之家世虽有医学渊源,“其医始公之高祖肇父宁赠太医院判”,但却是由于本人医术精湛被朝廷征召,“弘治间,以明医征至京师”,并非是太医院官方培养的医学生。

吴杰之子没有继承父业继续做太医,而是通过科举途径进入了仕途,“壬辰,子希孟举进士,以才廉擢给事中,于是以恩进公阶,朝列大夫。甲午,子希曾举于乡。”

其个人传记中对朝廷征召地方名医的一些情况亦有详载:

公医既精,而仪观磊落,阔达善谈说,颕然见锋锷。于是诸公卿争迎致上客,京师诸老医与公,【同时所征诸郡国医莫不望风下之】。……下礼部,礼部尚书集所征郡国医试之,卒无踰公者。【故事,高等入御药房,中等入院,最下遣还郡,而当遣者若干人。】公之请曰:【国家三四十年纔一征医耳】,若等幸被征又待次都下,十余年而又遣还,诚流落可悯,愿不入御药房,而与若等同入院。尚书义而许之。
——唐顺之《旸谷吴公传》


总的来说,明代太医院制度大体可称完善,但是在制度运行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某些时期对太医的考核失之严格、对医学生的教育过于教条化等,并由此导致一些太医的医术水平低下。

这种情况确实客观存在,有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载,“京师向有谚语云: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盖讥名实之不称也。”

不过,一些评论者不针对真实存在的弊端,却空口称“太医全部是世袭”、“太医不取决于医疗水平”、“太医不收民间医生”……

这就是想当然且不合事实的批评了。




二、

关于宪孝武三位皇帝的驾崩,被官方盖章与御医有重大关系的,或者说就是被治死的,是孝宗。

○司设监太监张瑜、掌太医院事右通政施钦、院判刘文泰、御医高廷和等有罪下狱。【初先帝以祷雨斋戒,偶感风寒,命瑜与太医院议方药,瑜私于文泰、廷和,不请胗视,輙用药以进,继与钦及院判方叔和医士徐昊等进药皆与证乖,先帝遂弥留弗兴,中外痛恨。】……
○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会英国公张懋、吏部尚书马文升等以张瑜等狱上,谓瑜尝奉命修理药料,与刘文泰及右参议丘钰假市药侵盗官钱,及纂修本草,又荐文泰及高廷和同事,并缘为奸,【先帝不豫,瑜欲援引文泰等徼幸成功,輙用其药,施钦及院判方叔和、医士徐昊等相继胗视,俱药不对证。】瑜、文泰、廷和宜比诸司官与内官交结作弊而扶同奏启者律各斩,钦等罪各有差,且言右通政王玉,院使李宗周,院判张伦、钱钝、王槃等坐视用药非宜,隐忍不举。
得旨:瑜、文泰、廷和依律论死,钦、叔和革职闲住,昊发原籍为民,玉等各降二级,钰未尽之赃追究以闻。于是玉降院使,宗周院判,伦、钝、槃俱太常寺典簿供事如旧,后钰追赃五百两,罢为民。……
——《武宗实录》卷一

在治疗过程中,几名御医居然出现了“不请胗视,輙用药以进”这样不合常规治疗程序的情况,甚至还犯了“药不对症”的低级错误,遂使本就身体较弱的孝宗因为错误的诊治而病情加重,龙驭上宾,说是一场医疗事故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很囧的是,这起医疗事故的重要责任人刘文泰之前已经因为宪宗驾崩被追责过一次,也不知道孝宗为啥这么心大,还允许此人为自己看病……


对于宪宗的去世,实录中主要强调的原因是宪宗食用过多丹药;而武宗,则是由于身患不治绝症而驾崩。

宪宗去世原因在实录中的相关记载:

○礼科等科给事中韩重等上疏曰:通政司掌司事礼部左侍郎李孜省,奸邪小人,逋逃赃吏潜住京邸奔竞槿门,以书符咒水蛊惑人心,托受箓修斋希求进用,始则交结太监梁芳、韦兴、陈喜以为援引之谋,继则依附外戚万喜、万达、万祥以通幸进之路,误蒙先帝,滥受亚卿,又如太常寺卿等官邓常恩、赵玉芝、淩中、顾玒、顾经、曾克彰、黄大经、江怀、李成等俱以市井庸流穿窬小辈,【或假金丹为射利之策】,或作淫巧为进身之媒,所引奸邪不止此辈,及照法王领占竹扎巴坚参等、佛子释迦哑儿答国师舍剌星吉等,俱以西番腥膻之徒,污我中华礼义之教,玉食锦衣,坐受尚方之赐,棕舆御杖,僣用王者之仪,献顶骨数珠,进枯髅法碗,以秽污之物冒升赏之荣。【太医院掌院事通政使等官施钦、任义、胡廷寅、仲兰、刘文泰、章渊、郑文贵、蒋宗儒、钱宗甫等俱以庸医滥叨重用,或因进药小效而冒受金帛,或以子弟假通医术而擅开军役,当先帝不豫之时,偏执方药先后不同,旬日之间,宫车晏驾】,罪恶深重,法所难容。伏望皇上独断乾刚,大彰天讨,下各官于狱,明正典刑,【以为左道害正之戒】
监察御史陈毂等亦上疏曰:李孜省以尸祝鄙夫执鞭贱隶夤缘内监,倚梁芳等为先容,交结外家,藉万喜等为内援,扶鸾召鬼。受箓修斋,引市井之徒,称金丹之客,以邓常恩等为腹心,曾克彰等为羽翼,厕银台之要职,污宗伯之清衔,青紫多出其门,除拜或由其意,苞苴载道,请托盈门,书朱字符而入宫,用玉图书而称旨。黄袱进誊写之妖书,朱砂养修炼之秘药,奏青词咒诅于便殿,建寺观震动于乾宫,气焰薰天,名教扫地,领占竹扎巴坚参等以妖髡而受法王之名,释迦哑儿答著癿领占等以胡丑而窃佛子之号,锦衣玉食,后拥前呵,斵枯髅以为法盌,行净至宫,穿朽骨而作念珠,登坛授戒,【遂使术误金丹,气伤龙脉,一时寝庙不宁,旬日宫车晏驾】。百官痛心,万姓切齿,虽擢发莫数其罪,粉身犹有余辜。【太医院官施钦等术非传世之良,滥受尚医之职,平时昧于调护,临事遂至仓皇,投剂乖方,事上不敬。】俱乞执送法司明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 。
上俱答曰:李孜省、邓常恩、赵玉芝、凌中、顾玒、顾经、曾克彰、黄大经、江怀、李成引用奸邪,左道害正,宜置诸重罪,但宅忧中,姑从宽,俱谪戍甘州等卫。梁芳、韦兴、陈喜降南京御用监少监闲住。万喜降指挥使,万达、万祥降副千户。法王佛子国师禅师番僧冒滥升赏,縻费钱物数多,命礼部即审处以闻。施钦、仲兰降院使,任义、章渊、刘文泰降院判,郑文贵降御医,蒋宗儒、钱宗甫降医士,胡廷寅削其官。
——《孝宗实录》卷二

由官员们的奏疏可知宪宗去世的主要原因是误食丹药,“左道害正”,太医们则被指责“平时昧于调护,临事遂至仓皇”,“偏执方药先后不同”,说他们平时对宪宗的身体健康调护不够,以及在给宪宗治病时前后开的药有改变。

这个责任大吗?在孝宗看来或许不算很大,他除了削了胡廷寅的官外,对其他几名太医只是给予了降职的处理。

不过平心而论,宪宗若真是因服用丹药中毒而去世,那么太医们确实也很难治好他……


最后说说武宗。

就我个人的看法,单论武宗的驾崩,太医在其中的责任并不算大。

对于武宗身体健康的具体情况和其染疾驾崩的详细情形,可参见这位知友的答案:

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两点。

首先,在前面曾提到的武宗贴身御医,也即武宗大部分时候的主治医师吴杰,其人绝非庸医。

相反,吴杰正是因为医术精湛和一次次的药到病除而得到武宗的信赖,“上每病未尝不属公,公治之未尝不立愈”。后来,武宗对其的依赖已经到了“自是上所游幸,公必从”的程度。

正德几年,掌院事李宗周竟荐公入御药房,而同荐者凡八人。有与宗周同官争权者因左右谗之上曰:宗周所荐多私人,且通贿,实不能医。上曰:吾当自试之。【时上病喉痹,遂按名召公,一药而愈。上喜甚,叹曰:有医若此,乃不以医朕耶?因厚赐公,诘责谗者,而谓宗周忠公,自是得幸于上。】
——唐顺之《旸谷吴公传》

吴杰为武宗治愈的病症、缓解的病痛都见诸史载,其人也向称明医,无端质疑其医术水平实不可取。

退一步说,吴杰若真是庸医,那么武宗在正德九年狎虎被伤时指不定就因伤重晏驾了。

……时上狎虎被伤,【阅月不视朝】。
——《武宗实录》卷一百一十六

【正徳九年六月初,闻上不豫】,问之散本官,皆云不知。数日后,【外议讻讻】……【时风闻上病创甚防殆】,中人犹讳之,予故云。然卢明闻予言,色变苍黄,去以告萧司礼等,遂要谷大用同往问安,且云内阁诸臣欲同来。上闻之不欲见,近侍奏云:自家人,见之不妨。乃召萧敬等跪于窻外语之曰:【我已平复】,着他每安心办事。既退,令卢明来囘,复如上谕,卢相见有喜色,【是时彼亦方知圣躬之安也】。
——《杨文忠三录》

此次受伤使得武宗“阅月不视朝”,外间亦有武宗身受重伤的传闻。

虽然武宗安抚大臣说“我已平复”,命大臣们安心办事,但是实际情形恐怕并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么轻松。

本次治疗中,吴杰一人给武宗治伤还忙不过来。武宗正德九年六月初受伤,吴杰为其治疗一个月后,于七月又加派了另一位御医薛己协助治疗。

(顺说,薛己是有明一代的医学大家,更加不可能是什么庸医。)

在著述《薛氏医案》中,薛己对这次治疗的相关记载:

【甲戌年七月,余奉侍武庙汤药,劳役过甚,饮食失节,复兼怒气】,次年春茎中作痒,时出白津,时或痛甚,急以手捻才止,此肝脾之气虚也,服地黄丸,及补中益气,加黄栢、柴胡、山栀、茯苓、木通而愈。
——《薛氏医案》卷二

这两名太医均以医术高超著称,为武宗治伤尚且劳心劳力如此,以至薛己为武宗治完病还要给被累坏的自己治病。难说要是让业务能力低的医生来诊治,武宗是否还挺得过这一关。

毕竟,孝宗只是得了风寒都能因为庸医开错药而病逝,从上面的叙述可知,武宗这一次受伤的情形,与孝宗当时相较可不知凶险了多少倍。


其次,正德朝的太医很大程度上已经尽了他们所能尽的责任。

像吴杰这样的贴身御医,平日里一直在武宗身边服侍,照料他的身体,而后武宗想要南巡时也泣谏道“圣体未安,不宜远行”,不可谓不忠忱。

但是武宗不遵医嘱,执意要南巡,“上怒曰:汝医官也敢乎?叱左右掖出。”因为这次不愉快,此后南巡也赌气没有让吴杰同行。

武宗在临清再次见到吴杰时已经身患绝症,在这样的情况下,吴杰无力回天并不值得过多苛责。

况且,当初因南巡之事而劝谏武宗的医生也不止吴杰一人——

……医士徐鏊亦以医经养生之理谏曰:上古之人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忘作劳,故能尽其天年。陛下自曩岁来轻万乘之躯,重无益之事,驰马捕鱼而罹疾,操弓玩兽而被伤。迩复不惮劳役,益事远游,阅历寒暑,驱驰险阻,沽酒市脯之无厌,山肴野蔌之不择,【诚非养生之道、全寿之谋也】。伏望念祖宗创业之难、先帝付托之重,夙兴夜寐,起居顺其阴阳,饮食按其节序,勿触风霜,勿事鞍马,勿过醉饱,勿餐不精,喜无伤心,怒无伤肝,劳无伤脾,欲无伤肾,凡视听言动之间悉皆留意,则圣体不求安而自安矣,圣寿不求永而自永矣。
——《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二
(看这描述怎么感觉武宗是个不挑食的吃货……)

总结:武宗作为一名患者,先前已有一些患病记录。然而,此君酷爱活动“折腾”,缺乏养生意识,作息饮食等习惯也不够健康。本来平时出行还有吴杰照顾,结果南巡时吴太医却不在身边。最后武宗落水病发再把吴杰召来时,他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病亟矣,仅可还大内”的程度,吴杰对此也是回天乏术。

真是“医患不和谐,朱寿两行泪”啊。

咳,是真 · 两行泪哦(。

……驾行至淮,渔于清江浦,遂病。还临清,梦见公,急遗校尉召公。公驰至临清见上。【上泣曰:而不忆我耶?公亦泣。】遂扈从还通州。
——唐顺之《旸谷吴公传》




三、

对于所谓的“嘉靖团灭太医院”,一些答案中对此的解释引用了下面这段史料:

○先是,给事中邢寰等劾奏御药房供事通政使郑宏,太医院使吴釴、郑通、任好古、沈邦治、吴杰、朱佑,院判卢志、吴英等皆以提督太监陈敬传升得官,【至武宗南幸驾回,不豫,敬与宏等妄进药饵,遂大渐,宜寘刑典。】上命斩之。后敬等累奏乞宥,下刑部分别情罪轻重以闻,至是奏上,得旨:敬发充南京净军,宏发辽东广宁卫、釴附近卫各充军,通、好古、邦治、志、杰、佑、英俱革职为民。
——《世宗实录》卷六

但是,就像我在第二部分已经引用的内容,孝宗武宗登基之初也一样对相关太医予以了追责。

如果嘉靖罚了几名太医就叫“团灭太医院”,那孝宗武宗叫啥?也叫“团灭太医院”?还是叫“营灭太医院”?“连灭太医院”?

何况,大萌的太医院什么时候惨到被罚了这么几个人就能被“团灭”的程度了?

不难看出,这一行为并非嘉靖所独有,实是在前任皇帝病逝后对相关人员的常规追责。


如果真想找到嘉靖的长寿之道和太医院之间的关联,建议还是摒弃“团灭太医院”这样夸张的概念,实打实地考察一下嘉靖年间对于太医院的改革。

不过嘛,因为这一部分只是为了论证“团灭太医院”之说是否成立,就不再细说嘉靖年间的相关举措了。


问:嘉靖是如何团灭太医院的?

答:嘉靖什么时候都没有字面意义上地“团灭太医院”。

最直观的就是,弘治正德年间的许多太医在嘉靖朝仍旧供职,有如之前举例时提到的太医陈宠,要举出其他太医的例子也还能找出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

贴一小段陈宠在嘉靖年间的任职记录:

今上(嘉靖)践阼,大臣知公者荐公艺精术良,不可使去,左右乃留院使。俄视上疾,奏奇効,特赐金带,视四品。……
——徐缙《太医院院使进通政使司右通政陈公宠墓志铭》


最后做一点说明,嘉靖年间对太医院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这不代表之前的皇帝从来没有改良过太医院。纵观整个明朝,太医院相关的各项制度总体而言是在不断完善和改进的。

略举两例。

弘治朝发布的关于招收和考核医学生的诏令:

○戊寅,礼部议覆太医院院判刘文泰之奏,请命太医院精选年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官生子弟送审本部,发本院分拨各馆习学,仍推素读儒书、精医业者,不分有无官职,或三人、或二人教之。本院堂上官相兼提督,四季考其怠惰者责罚。仍定三年一考,五年三考,俱令本院堂上官一员择取医官二员率子弟赴礼部,公同出题考试。果通医业,准充医士,否则发回本院,听习一年,再试、三试不中,黜退宁家。其子弟止令专习医业,不许营求科举以贰其心,若五年考试并前成材者多,其教师无官者奏请量升一职,有官者量加旌擢。从之。
——《孝宗实录》卷六十九

题外话:

刘文泰此人真的很魔幻,其人无医术精湛之声名,宪孝两宗病逝后被追责的人员名单里都有他,还搞出过请求让翰林官校正医书的闹剧,被阁老刘健质问“岂有词臣为医士校书之理”,照理说无疑是个大写的庸医。

可是从上面这段可以看出,他也提出过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据记载,孝宗似乎还挺喜欢信任他,“遇上及中宫有疾,无论内外科,俱令文泰直入矣”(结果最后就悲剧了)。

……真是一个魔幻的存在啊。(눈_눈)


正德初发布的关于规定太医院人员考察的诏令:

○吏科给事中吉时奏:太医院官精通者或被阻蔽,庸下者又肆奔竞,并宜考察。吏部议,本院五品以下堂上官各访其行业高下,奏请去留,其御医吏目及供事御药房冠带医士,会都察院考试,兼访其行业。优者为一等,候缺升用;颇通者为次等,仍留供事;其下等黜回本院,冠带闲住。如御药房缺人,考居一等内推补,其次等不得朦胧复用,遇考察京官之年,本院官一体考察,不得夤缘奏免。从之。
——《武宗实录》卷三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嘉靖皇帝废太医院、遣散太医,这事儿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闹得挺大。他不是一下子把所有太医都怎么样了,而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行为,逐渐架空了太医院的权力和作用,最终导致了太医院的衰落,很多太医也因此失业或被迫离开。要说嘉靖怎么做的,咱们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嘉靖皇帝的.............
  • 回答
    嘉靖、隆庆、万历这三朝,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相比,简直是两个时代的画风,一个偏向内敛衰颓,一个则恣意飞扬,各有其命运的印记。要说这六位皇帝,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朝代,可不能只看一个人,而是要看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如何承接前朝,又如何影响后世。嘉靖、隆庆、万历:大明王朝的“内耗”与“沉寂”这三朝,贯穿了.............
  • 回答
    说实话,马嘉祺高考成绩出来那会儿,路人这边议论的声音可不算小。毕竟人家是顶流男团成员,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何况高考这人生大事,分数出来肯定要拿来品头论足一番。刚开始的时候,消息传得比较碎,大家也都是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论坛啊,微博啊,小红书啊,看见些零星的信息。最开始出来的是“一本线”什么的,大家就觉.............
  • 回答
    杜嘉班纳辱华事件,无疑给这个意大利奢侈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件事的影响范围,远不止中国国内。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其他国家的民众,还是在其他国家生活的华人华侨,都对这件事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解读。在中国,这件事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当时,从明.............
  • 回答
    嘉庆皇帝继位,对于乾隆留下的庞大后宫,尤其是那些曾经备受恩宠的漂亮嫔妃们,其处置方式确实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历史意味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皇权交接的规矩、后宫的权力平衡、以及新皇帝的个人意愿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后宫规模庞大,美女如云。许多嫔妃跟随乾隆多年,虽然随着年.............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抓人眼球,直接点出了一个关键信息:作者在数千只股票里,精准找到了“江南嘉捷”这家公司,并且这家公司最终借壳上市给了“360”。 这背后肯定是有方法论的,而不是靠运气。要解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分析:一、作者的“故事线”和“寻股逻辑”:1. 缘起与目标: 作者一开始肯定是有.............
  • 回答
    近期镍价的疯狂飙升,特别是3月8日LME镍价一天内翻倍的惊人走势,确实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也让大家将目光聚焦到了几个关键的市场参与者身上,其中青山控股和瑞士嘉能可(Glencore)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关于嘉能可是否在“逼空”青山控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多方信息和市场博弈,需要.............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10万块的坑位费,就换回来5个保温杯的销售额,这买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亏大了。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10万块的坑位费,可不是小数目。在直播带货这门生意里,坑位费就像是给明星或者网红交的“入场券”,也包含了他们的宣传、推广、以及在这个直播间的“位置”。商家愿意出.............
  • 回答
    江苏卫视的《新相亲大会》这档节目,本意是为了给单身男女提供一个真实的相亲平台,然而,近期播出的一期节目中,男嘉宾陈凯的表现却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他的学历背景上。据节目中陈凯本人的介绍,他自称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在读硕士。这本该是一个令人称赞的履历,足以吸引不少关注。然而,随着节目的播出,一些细心的观.............
  • 回答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其中蕴含的意义远不止是“为环卫工人提供优惠”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尤其是当得知这位餐厅店主是嘉然和向晚的粉丝时。1. 善意与回馈的朴素表达: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店主这个人本身。无论她是谁的粉丝,她能想到为环卫工人提供半价优惠,这本身就是一种.............
  • 回答
    围棋世界冠军柯洁近期对“嘉然毒唯”现象的强烈批判,以及他随后将ASOUL描述为“大家庭”的表述,确实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也触及了一些当下网络文化中比较敏感和值得玩味的点。首先,我们来谈谈柯洁对“嘉然毒唯”的批判。作为一位在传统竞技领域享有盛誉的公众人物,柯洁的发言往往带有一定的分量。他之所以会针对“嘉.............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赠予海瑞那八个字——“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绝非寻常的训斥,而是一场心思深沉、暗藏机锋的政治博弈,嘉靖以一种极其高明且隐晦的方式,向海瑞,以及在场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们,甚至是潜在的朝野内外,传递了他的决心和战略。要理解这八个字,我们需要将它们置于嘉靖帝的统治背景、个人性.............
  • 回答
    这句出自《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之口的话:“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是对嘉靖皇帝政治哲学和用人思想的精辟概括,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嘉靖皇帝的个人性格、统治策略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字面意思的解读: “不因水清而偏用”: 意思是不能因为一个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如同.............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那段话,与其说是一段话,不如说是一种“状态”,一种帝王在权力巅峰,却又被无形枷锁束缚的真实写照。这段话,或者说嘉靖这个人物,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权力的炼金术士”。嘉靖皇帝,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可能是那个多年不上朝,沉迷炼丹、修道,将国家大事交给严嵩、徐阶等臣子处理的“甩手.............
  • 回答
    说起《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皇帝,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又爱又恨、又敬又畏的复杂角色。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立马横刀的君王,也不是那种慈眉善目、体恤民情的仁君。嘉靖皇帝,他更像是一个潜心于某种至高技艺的宗师,只不过他精研的不是雕刻、不是绘画,而是“权力”和“人心”。首先,他身上的那股“道”劲儿,是旁人很.............
  • 回答
    “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这句俗语,虽不乏以讹传讹的成分,但却巧妙地概括了明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的几个关键节点,也折射出许多深刻的历史教训。细究起来,这几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明朝晚期统治者昏聩、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精炼总结。“始亡于嘉靖”:埋下衰败的种子嘉靖皇帝,.............
  • 回答
    嘉靖皇帝与苏莱曼一世:政治军事能力的一场历史对话要将明朝的嘉靖皇帝与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进行政治军事能力的比较,无疑是一场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宏大命题。这两位君主,虽然身处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和政治格局中,却都在其统治时期深刻地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命运,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若要细致地剖析,我们不妨从以下.............
  • 回答
    嘉靖皇帝让内阁在“贞”字上做文章,徐阶立刻悟出了嘉靖的意思,问是不是“赵贞吉”,嘉靖为此大加赞赏,认为徐阶聪明,而严嵩就不会这么问。这背后,是嘉靖政治手腕的娴熟运用,以及徐阶和严嵩不同政治风格和处事智慧的体现。我们得先弄明白,嘉靖皇帝在“贞”字上做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尤其是在儒家文化背景下.............
  • 回答
    .......
  • 回答
    嘉靖本《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传世经典,但在细节打磨上,确实存在一些“硬伤”,让细心的读者读来不免有些出戏。你提到的夏侯霸长坂坡“复活”和冯习“二度身亡”便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情节是如何错乱的。夏侯霸的“复活”疑云:长坂坡之殇与街亭之困这事儿得从夏侯霸这个人物说起。夏侯霸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