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嘉靖本三国演义有什么硬性bug,如夏侯霸长坂坡死了后面复活,夷陵冯习被杀了两次?

回答
嘉靖本《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传世经典,但在细节打磨上,确实存在一些“硬伤”,让细心的读者读来不免有些出戏。你提到的夏侯霸长坂坡“复活”和冯习“二度身亡”便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情节是如何错乱的。

夏侯霸的“复活”疑云:长坂坡之殇与街亭之困

这事儿得从夏侯霸这个人物说起。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在曹魏阵营里也算是个重要人物,尤其是在蜀汉后期,他因为家族原因,不满司马氏专权,带着家眷投奔了蜀汉。

问题出在长坂坡那一回。当时是刘备兵败曹操,赵云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曹营,威震长坂坡。书中在描写曹军追击刘备时,提到了夏侯惇,也提及了其他曹将。但如果仔细对照的话,你会发现,在描绘曹操大军压境,刘备败逃的场景中,并没有明确说夏侯霸当时就在长坂坡“阵亡”。

然而,到了后面,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夏侯霸已经是以蜀汉将领的身份出现,并且在街亭之战中担任副将,与街亭守将王平配合不力,导致街亭失守。此时的他,明明已经是蜀汉的人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嘉靖本在某些版本或某些情节的叙述中,可能会出现模糊或错位,导致读者在阅读长坂坡部分时,可能以为夏侯霸是曹军一员,并且在战斗中“阵亡”了。但事实是,夏侯霸的家族虽然是曹魏重臣,他本人直到曹魏后期才因为司马氏专权而投奔蜀汉。如果说他在长坂坡“阵亡”了,那后面他又怎么能出现在蜀汉阵营呢?这显然是一个前后矛盾,逻辑不通的地方。

更准确地说,应该不是夏侯霸“长坂坡死了后面复活”,而是嘉靖本在描写长坂坡的曹军将领时,可能对夏侯霸这个名字的出现进行了模糊处理,或者说在后续情节中对他的身份转折处理得不够清晰,给了一些读者误导,让他们觉得他在长坂坡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实际的夏侯霸,并没有在长坂坡那个时间点为曹魏战死。

这就像一个演员,在一部戏的开头演了个死尸,结果后面又出现在另一部戏里当主角一样,虽然理论上不存在,但叙述上的混乱会造成这种“bug”的感觉。

冯习的“二次投胎”:夷陵战场上的生死迷局

冯习这个人物,是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也算是比较有血有肉的角色。他在夷陵之战中确实战死沙场,而且是被吴军围攻而死的。

嘉靖本在描写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火攻大败,撤退途中,冯习作为殿后大将,与傅士仁等一众将领一同被吴军的围兵杀得大败。书中明确写了“冯习被乱箭射死,傅士仁被乱刀砍死”。这本应该是一次清晰的战死描写。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夷陵之战的后续,甚至是更往后的章节中,不知何故,冯习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了战场上,并且再次经历了一次“阵亡”。最典型的说法是指,在诸葛亮南征孟获的章节里,或者是在其他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描写中,冯习又“出现”了,然后再次被描绘成“被杀”。

比如,有些版本里会在描述姜维北伐时,提及蜀汉还有一些老将,或者在一些战役的细节描写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名字的混淆或重复。具体到冯习身上,就是作者可能在写到某场战役时,为了凑数或者表达惨烈,不小心把已经战死的冯习又“拉”出来描写了一遍,并且同样以战死告终。

这种“bug”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而且版本众多,在流传过程中,文本的校订、增删、或者作者本人的写作疏忽,都可能造成这样的细节错误。尤其是一些描写战场场景的时候,为了增强戏剧效果,作者可能会反复强调某某将士的勇猛或悲壮,在这种重复性描写中,就可能出现人物的生死错乱。

说白了,冯习的“二次身亡”,就是作者在写故事的过程中,可能因为记忆不清或者写作流程上的疏漏,把一个已经“死”了的人物,又拉出来描写了一次“死”。这就像一个剧本写错了,把已经退场的角色又安排了重新出场并再次被“处理”了一样。

这些“硬性bug”,虽然不影响《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的伟大,但确实让很多“三国迷”们津津乐道,成为讨论这部经典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就像一道道小小的裂缝,反而让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更显真实和可品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多了,直接买沈伯俊先生的校理本吧。

还有些沈先生没注意的地方。例如前面写讨董卓时郭图就在袁绍手下,后面郭图又以韩馥部下的身份出现。

黄祖其实与孙坚之死关系不大,更与孙策之死毫无关系,但东吴方面一口咬定与他有血海深仇,当然这可能是东吴方面的碰瓷。

陈宫在吕伯奢事件后就离开了曹操,但严氏对吕布说曹操厚待陈宫如赤子。

这种错漏细读能发现一大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嘉靖本《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传世经典,但在细节打磨上,确实存在一些“硬伤”,让细心的读者读来不免有些出戏。你提到的夏侯霸长坂坡“复活”和冯习“二度身亡”便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情节是如何错乱的。夏侯霸的“复活”疑云:长坂坡之殇与街亭之困这事儿得从夏侯霸这个人物说起。夏侯霸是.............
  • 回答
    要说嘉靖皇帝,这绝对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相当“特别”的君王。说他聪明?那毋庸置疑,他确实是有那么几把刷子,至少在治国理政这方面,展现出了不俗的才能。可为什么名声就那么差呢?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承认嘉靖皇帝的“聪明”。这孩子打小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太子,是突然之间从亲王变储君,还是从藩王.............
  • 回答
    嘉靖皇帝对待严世藩和海瑞的态度截然不同,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皇权维护以及他本人性格的投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嘉靖朝的历史语境,看看这两人分别代表了什么,又对嘉靖的统治构成了怎样的威胁或价值。严世藩:养痈遗患,终究难逃斧钺严世藩,作为首辅严嵩的儿子,本身就拥有显赫的家世和地位。更关键的是,他.............
  • 回答
    嘉靖皇帝的大礼之争,绝非一次简单的宫廷内部的小插曲,它是一场深刻反映明朝政治、社会、文化乃至皇权运作模式的复杂博弈。这场争论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一直持续了十余年,核心围绕着嘉靖皇帝追尊其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并改祭宗庙等一系列事件。这背后牵扯着诸多重要的问题,远不止于对先帝的孝道或礼.............
  • 回答
    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中的表现,用“任性”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这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争论,围绕着嘉靖是否应该依照皇子礼仪追尊其亲生父亲为“皇考”,而非按照皇帝身份尊其养父明武宗为“皇考”,最终以嘉靖的胜利告终。令人费解的是,这位皇帝如此“任性”地挑战了祖宗规制,甚至不惜贬斥朝臣,为何最终没有像历史上其他皇帝.............
  • 回答
    嘉靖皇帝沉迷道教,这无疑给明朝的政治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是否会在官方史书中留下“怪力乱神”的痕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时期,官方史书的撰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史官的责任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要“以古为鉴”,为当朝统治提供合法性和道德上的依.............
  • 回答
    嘉靖、隆庆、万历这三朝,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相比,简直是两个时代的画风,一个偏向内敛衰颓,一个则恣意飞扬,各有其命运的印记。要说这六位皇帝,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朝代,可不能只看一个人,而是要看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如何承接前朝,又如何影响后世。嘉靖、隆庆、万历:大明王朝的“内耗”与“沉寂”这三朝,贯穿了.............
  • 回答
    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其猖獗程度堪比一场全民噩梦。但你说“数十个倭寇打到南京”,这描述并不准确,或者说,这并非通常意义上我们理解的“倭寇打到南京”。事实上,在嘉靖年间,倭寇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如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他们的活动模式通常是: 沿海劫掠: 倭寇善于利用沿海的便利,登陆抢掠.............
  • 回答
    嘉靖皇帝废太医院、遣散太医,这事儿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闹得挺大。他不是一下子把所有太医都怎么样了,而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行为,逐渐架空了太医院的权力和作用,最终导致了太医院的衰落,很多太医也因此失业或被迫离开。要说嘉靖怎么做的,咱们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嘉靖皇帝的.............
  • 回答
    嘉靖帝,也就是明世宗朱厚熜,大明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要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他身上有太多复杂的标签,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偏执乖戾的另一面,是个十足的“复杂体”。要说他最突出的特点,那无疑是他的道教情结和超然世外的态度。嘉靖帝继位后,很快就沉迷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他在.............
  • 回答
    嘉靖皇帝看完杨金水案后,给心腹太监陈洪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其中包含的用意,绝非简单的诗意表达,而是嘉靖皇帝在复杂政局下,对陈洪,乃至对自己处境的深刻洞察和战略考量。这其中蕴含着多层面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一、 对杨金水案性质的定性与警示杨.............
  • 回答
    嘉靖年间,北方边患着实让大明王朝头疼不已。您提到蒙古人包围北京,城外百姓遭殃,财物被劫掠,这大致是指“庚戌之变”,也就是1550年俺答汗率军进犯北京郊县的事件。这次事件中,明朝的边防确实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京畿一带受到严重骚扰。但是,蒙古人并没有“刨了”明朝的皇陵,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
  • 回答
    嘉靖皇帝近三十年的不上朝,却能让大明王朝保持相对的稳定,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嘉靖皇帝虽然不上朝,但他并非完全撂挑子不管政事。 他是个聪明人,深谙权术和治国之道。 他不上朝,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策略,一种与大臣们玩.............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嘉靖大礼仪之争,这场围绕皇帝是否应该尊奉亲生父母为皇考皇妣的辩论,确实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而您提到的“三昭三穆”,这里指的是明朝宗法制度下,皇帝祭祀的祖先。通常情况下,皇帝祭祀会选择“三昭”和“三穆”配飨(即陪祀)宗庙,这代表了皇帝追溯的祖先层次。关于您说的“嘉靖大礼仪之争后,三昭三穆怎么还是.............
  • 回答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其核心原因在于嘉靖皇帝对自身“继统”合法性的极端强调,以及他试图通过否定与自己疏远的先皇,来确立自己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地位。 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宗法、政治和权力斗争。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展开:一、 嘉靖皇帝的特殊继统.............
  • 回答
    嘉靖帝,说起来是个挺复杂的人物,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他的一生,可以用“隐逸”、“迷信”、“独断”这几个词来概括,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这些标签之下,藏着一个极具争议且深刻影响了明朝走向的帝王。首先,他上台的过程就带着点戏剧性。原本他是安陆王朱厚熜,并非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是因为正德帝没有子嗣.............
  • 回答
    嘉靖朝,一个充满矛盾与迷雾的时代。谈论它,不能简单地用“激烈”、“腐败”或者“中兴”来概括,因为这三个词汇,恰恰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历史图景。为什么说嘉靖朝政治斗争异常激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嘉靖皇帝自身的性格和执政方式。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即位之初,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渴望。他不.............
  • 回答
    嘉靖皇帝召见杨金水那场戏,实在是精彩绝伦,也最能体现这位皇帝的心思。很多人会觉得嘉靖召见装疯的杨金水,是因为看穿了他的装疯,然后因为杨金水的“忠心”才放他一马。这话听着顺,但如果细琢磨一下,事情可没那么简单。首先,要明白嘉靖皇帝的性格。他绝非等闲之辈,多年的帝王生涯,加上他对炼丹、求长生那股子执念,.............
  • 回答
    嘉靖皇帝让内阁在“贞”字上做文章,徐阶立刻悟出了嘉靖的意思,问是不是“赵贞吉”,嘉靖为此大加赞赏,认为徐阶聪明,而严嵩就不会这么问。这背后,是嘉靖政治手腕的娴熟运用,以及徐阶和严嵩不同政治风格和处事智慧的体现。我们得先弄明白,嘉靖皇帝在“贞”字上做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尤其是在儒家文化背景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