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嘉靖皇帝大礼议中种种任性的表现,为什么没有被废帝?

回答
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中的表现,用“任性”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这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争论,围绕着嘉靖是否应该依照皇子礼仪追尊其亲生父亲为“皇考”,而非按照皇帝身份尊其养父明武宗为“皇考”,最终以嘉靖的胜利告终。令人费解的是,这位皇帝如此“任性”地挑战了祖宗规制,甚至不惜贬斥朝臣,为何最终没有像历史上其他皇帝一样,因为类似的“任性”行为而面临被废黜的危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将嘉靖皇帝所处的历史环境、他的个人特质以及当时明朝的政治格局结合起来分析。

首先,嘉靖皇帝的皇位继承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非正常”色彩。 他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武宗无子,在位期间荒淫无度,将明朝政治搅得一团糟。武宗死后,权力真空出现,能够继承皇位的宗室并不多。此时,首辅杨廷和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力排众议,迎立了当时的藩王——朱厚熜(嘉靖皇帝)。

这意味着,嘉靖皇帝并非依靠军功或强大的政治派系上台,而是通过一种相对“被动”的方式登上皇位。因此,在他登基之初,他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巩固和展示其统治权威来加强。而“大礼议”正是他展示这种权威、塑造自身统治合法性的一种手段。他不是在挑战已有的稳固统治,而是在建立自己的统治基础。

其次,嘉靖皇帝的“任性”并非是无根无凭的胡闹,而是有着深厚的动机和目标。 他的核心诉求是孝道,是为自己的生父正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至高无上的美德,任何挑战孝道皇帝的权威的行为,都会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嘉靖以此为旗帜,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孝子,这使得反对他的大臣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即使一些大臣认为礼仪应遵从祖宗,但公开违背“孝”的道德准则,风险极高。

更重要的是,嘉靖并非仅仅是想要“父以子贵”的情感宣泄。他通过“大礼议”,实际上是在重塑皇权与宗法伦理的关系。 他的胜利,意味着皇权可以凌驾于某些祖宗规制之上,并且可以利用宗法伦理来巩固自身统治。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政治操作,而非简单的个人喜好。他要确立的是一个“皇帝”的身份,而不仅仅是“武宗的继承人”。

再者,嘉靖皇帝拥有极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强大的政治耐力。 他并非冲动易怒的统治者,而是深思熟虑、步步为营。

他善于拉拢人心和培养亲信。 在大礼议初期,他并不急于动手,而是通过舆论宣传和拉拢部分支持他的官员,逐步孤立反对派。礼部侍郎李承尧、翰林院侍读陆炳(虽然陆炳并非早期主要支持者,但嘉靖后期对其倚重,且陆炳能力不俗)等人的支持,为他提供了理论和舆论上的依据。
他懂得“以退为进”和“以柔克刚”。 在面对强烈反对时,他并非一味强硬,而是会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姿态,例如允许大臣们上疏辩论,但一旦触及他的底线,便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打击。他曾将劝谏的大臣下诏狱,甚至廷杖,但这种打击是有选择性的,并且通常是在经过充分舆论铺垫后进行的,以减少其负面影响。
他拥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 大礼议持续了近二十年,嘉靖皇帝在这种长期的拉锯战中,展现了惊人的韧性。他没有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目标,直到获得胜利。

第四,明朝的政治体制本身也限制了废帝的可能性。

皇权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有内阁制度,但皇帝依然是最高统治者。废帝需要极其正当的理由,并且要能够获得足够强大的政治支持,才能推翻皇帝。嘉靖虽然“任性”,但他的行为尚未触及“君无道”的底线,例如屠戮大臣、败坏纲常等。
明朝没有像汉朝“春秋无义战”那样的政治制度性制衡。 相较于后来的清朝,明朝内阁虽然有权力,但终究是辅佐性质的。宦官集团在明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大礼议问题上,宦官力量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宦官也支持嘉靖。
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反对派”阵营。 虽然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对大礼议,但他们缺乏一个能够团结起来推翻皇帝的统一领导和外部支持(如兵权)。明朝的官员体系相对分散,且个人仕途更多地依赖于皇帝的恩宠。

第五,嘉靖皇帝的“任性”恰好抓住了时代和制度的缝隙。

道德绑架的力量。 如前所述,嘉靖将“孝”作为挡箭牌,让反对者骑虎难下。
对祖宗之法的解释权。 任何制度的执行都需要解释和执行者。嘉靖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他有权对祖宗之法进行解释,甚至是选择性地执行。他并非推翻所有祖宗规制,而是在特定问题上进行自己的解读和实践。

最后,从结果来看,嘉靖的“任性”最终巩固了他的统治,而非削弱。 他通过大礼议,不仅确立了自己皇帝的合法性,也展现了其意志的坚定,震慑了朝臣,为他日后长达45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他的“任性”在当时看来,是一种维护皇权、塑造个人威严的必要手段,而非颠覆性的错误。

总结来说,嘉靖皇帝之所以在大礼议中种种“任性”表现而未被废帝,是因为他:

1. 上位基础相对薄弱,需要通过强化自身权威来巩固统治。
2. 抓住“孝道”这一道德制高点,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
3. 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极强的忍耐力,善于运用策略。
4. 明朝的政治体制对此类挑战具备一定的容忍度,且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5. 他的行为并非彻底否定祖宗之法,而是在特定领域进行解释和重塑。
6. 最终,他的“任性”达到了预期效果,巩固了其统治地位。

因此,嘉靖的“任性”并非是简单的个人风格,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博弈,他凭借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自身超凡的政治智慧,最终赢得了这场关乎皇权合法性和统治权威的重大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以上是《皇明祖训》相关内容,既然萌粉爱给大萌普法,那就发扬讼棍精神,看看原文到底是啥意思。

兄终弟及的意思,什么时候包括堂弟了?朱元璋智者千虑,没料到他连着有俩情种后代,明孝宗连小妾都没有,只有一个老婆一个儿子。

所以兄终弟及,没有亲弟弟怎么办?朱元璋没说嘛。

你们萌粉举着《皇明祖训》说事儿,是不是得把朱元璋挖出来让他出个解释,堂弟算不算弟?亲弟和堂弟都在,怎么排顺位?

我相信,就算把朱元璋挖出来,他也一定要给正德立嗣,而不是像杨廷和一样,隔着锅台上炕,给弘治立嗣。因为懿文太子朱标早逝,就没有兄终弟及,而是立了太孙。

这事儿也好玩,杨廷和跳着脚给孝宗立嗣,你们萌粉不说他是霍光,他要是给武宗立嗣,倒成了霍光。天下宁有是理!

何况,依本讼棍看来,“朝廷无皇子”好办的很,过继一个皇子不就有皇子了?张太后亲自领养,还他娘的算嫡子咧。

《皇明祖训》明文禁止过继了?

我倒想问问萌粉,正德虽然是个奇葩,怎么就应该当个绝户了?二王三恪、兴灭继绝,这些就都不用管了?正德是造恶三千余条了?还是残民以逞了?还是罪同桀纣了?

我还是老问题,杨廷和一定要让嘉靖拿弘治当爹,理由是什么,怎么就喊出来仗节死义这四个字了,义是什么义?

回答不出来,就不要来我评论区呱噪,来一个拉黑一个。

杨廷和不给正德立嗣这事儿顺着扒,都能扒出宪宗是不是喜当爹来,你大萌这是要彻底不要脸了?


杨廷和把活儿干呲了,一步错步步错。

按说正德死的时候虽然无子,但也年近三十了,杨廷和若要守臣节,便当从近支宗室中为正德过继皇子,这才叫臣事君以忠。

现在杨廷和公然坐视武宗绝后,已然不忠在先。

选嘉靖当皇帝,和让嘉靖拿谁当爹,这是两码事,而且应该先确定爹,后确定皇帝。

杨廷和、张太后正好把这个次序弄反了,而且杨廷和还提前给朱厚熜夺情让他继兴王爵位。

次序反了以后,本来太后以皇族事务最高权威的地位可以轻易的让朱厚熜改宗为孝宗皇子,然后再以后孝宗皇子、武宗皇弟身份入继大统。

结果杨廷和前脚让朱厚熜做了兴王,张太后后脚把兴王朱厚熜叫来继承皇帝大位。

朱厚熜奉诏之后,杨廷和区区一大臣,何能为天子选爹?

张太后不过是皇帝大伯的老婆,也不能对朱厚熜责以孝道。

韩德让和多尔衮何等权势,也没让耶律隆绪和爱新觉罗福临改口管他们叫爹,杨廷和?他算老几?

权臣可以说陛下何意反,不配当皇帝,但是让皇帝换爹这码事,必须在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办妥。

也许杨廷和当时忙着对付武宗旧人,无暇操心这等小事,就倒了大霉罢。

朝堂上科甲出身的大臣对付攀附武宗的幸进之徒是一码事,大臣们自己抢班卡位是另一码事。

杨廷和肃清正德余孽的时候一呼百应,和他家长保禄位、累世尊荣可不挨着。

user avatar

明王朝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新的统治权,继而产生了军事贵族集团(勋贵)、新的地主集团。这点与大多数封建王朝区别不大。那么,为什么海昏侯能被废掉而嘉靖皇帝却能肛到底?

这就是要提到明代独特的政治体系,皇权至高无上,是天下事务的裁决者。文臣武将和他的家奴宦官们作为他统治帝国的左膀右臂。明代的政治斗争始终是夹杂在皇帝与大臣、皇帝与宦官初级模式,皇帝、宦官、大臣、内阁、六部等的升级模式中变动。

你说嘉靖皇帝要被废掉,谁来废?什么理由?表面上不过是大臣们认为皇帝不遵守礼法,不维护纲常秩序,实际上不还是权力斗争的内核。

孝宗时期是明代内阁权力发展的利好阶段,皇帝与文臣和谐把歌唱,甚至还为晚上浪的很迟的大臣们设立了专门的点灯小哥,一改宪、武时期对内阁的不重视。也正是由于宪宗和武宗皇帝的嘚瑟,才使得国家政务运转上,更加倚重得力的阁臣。

那么,新来的小皇帝被内阁压制,皇权被禁锢,不在肆无忌惮,文臣只要再得力点,将来青史留名,未免不是一段佳话。

大臣们搞出来以皇太子的身份来继位,直接就被非常有主见的嘉靖皇帝KO,“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拒绝从东华门入禁中,在文华殿登机的方案。并且最终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方案:从大明门入,在奉天殿即位。

这不是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搏斗?杨廷和这位从成化朝战斗到正德朝的大猛人,实际已经位极人臣,连朱厚照这样顽劣嬉戏成瘾的皇帝,脑子都不糊涂,知道要想在外面浪的开,家里一定要有合适的掌柜。并且双方的拉锯你来我往,好不欢乐,杨廷和不断地规劝皇帝,皇帝不断地拒绝或者视而不见,但是却不会将杨廷和这样的干臣赶到一边,这就是正德皇帝的可取之处了。杨廷和在阁期间,很好的把握着人臣的角色,并且清晰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此正德时期,中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健的。

另外要注意,正德皇帝驾崩后,有整整三十七天的时间里,大明帝国似乎没有主人的,只有一位代替主人操持家务的大掌柜,而且这位大掌柜似乎做得还不错。

所以好玩的地方就多了。我想朱厚熜并不是不想依靠杨廷和来稳固自己的帝位,但是杨廷和却受够了任性妄为的皇帝,所以二人之间的矛盾似乎必不可免,强势的杨廷和、强势的皇帝,波涛汹涌的朝廷内部,这,就是一出大戏。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大礼议:嘉靖帝一个人面对太后和百官,像一个孩子一样哭闹着不肯管明孝宗叫爹。首辅杨廷和百般劝谏无果后,不得已辞官,让嘉靖帝捡了个大便宜。

实际上的大礼议:嘉靖帝在新科进士张璁、新建伯王守仁、致仕大学士杨一清、湖广巡抚席书等官员的帮助下,与以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官员进行了一场关于嘉靖帝该怎么称呼明孝宗和兴献王的论战,实为一场政治斗争。杨廷和杨慎父子因为过于跋扈,且在论战中并不占理,只能使用激进手段试图逼宫(左顺门案)。斗争失败后,以杨廷和父子为首一大批官员辞官。太后一直在打酱油。

政治不是过家家,古今中外都不是。不是你想象中的谁势力大根基牢,就能轻易废立皇帝,百官联合起来也做不到。恰恰相反,皇帝才是那个掌握生杀大权的人。君不见,朱上吊执政十七年,连废十几个首辅?皇帝一个人就有这么大能量,嘉靖帝底下还有一大批支持他的官员。你还想废了帝位?你是嫌杨廷和丢了官位不够还想夷他九族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中的表现,用“任性”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这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争论,围绕着嘉靖是否应该依照皇子礼仪追尊其亲生父亲为“皇考”,而非按照皇帝身份尊其养父明武宗为“皇考”,最终以嘉靖的胜利告终。令人费解的是,这位皇帝如此“任性”地挑战了祖宗规制,甚至不惜贬斥朝臣,为何最终没有像历史上其他皇帝.............
  • 回答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其核心原因在于嘉靖皇帝对自身“继统”合法性的极端强调,以及他试图通过否定与自己疏远的先皇,来确立自己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地位。 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宗法、政治和权力斗争。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展开:一、 嘉靖皇帝的特殊继统.............
  • 回答
    嘉靖年间那场搅得朝堂天翻地覆的“大礼议”,与光绪、宣统两朝相对平静的即位过程,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和权力格局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嫡庶之辨与宗法观念的深刻差异:嘉靖大礼议的根源明朝嘉靖皇帝,也就是朱厚熜,他的即位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正.............
  • 回答
    嘉靖皇帝的大礼之争,绝非一次简单的宫廷内部的小插曲,它是一场深刻反映明朝政治、社会、文化乃至皇权运作模式的复杂博弈。这场争论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一直持续了十余年,核心围绕着嘉靖皇帝追尊其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并改祭宗庙等一系列事件。这背后牵扯着诸多重要的问题,远不止于对先帝的孝道或礼.............
  • 回答
    提到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的书籍,相信不少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会首先想到《嘉靖传》、《嘉靖皇帝大传》和《明世宗传》这几部比较知名的作品。那么,这三部之中,哪一部最能拨动人心,或者说最能带我们走进那个扑朔迷离的嘉靖时代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侧重,也各有千秋。如果说要挑选一本最“好.............
  • 回答
    这句出自《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之口的话:“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是对嘉靖皇帝政治哲学和用人思想的精辟概括,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嘉靖皇帝的个人性格、统治策略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字面意思的解读: “不因水清而偏用”: 意思是不能因为一个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如同.............
  • 回答
    嘉靖皇帝对待严世藩和海瑞的态度截然不同,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皇权维护以及他本人性格的投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嘉靖朝的历史语境,看看这两人分别代表了什么,又对嘉靖的统治构成了怎样的威胁或价值。严世藩:养痈遗患,终究难逃斧钺严世藩,作为首辅严嵩的儿子,本身就拥有显赫的家世和地位。更关键的是,他.............
  • 回答
    嘉靖皇帝沉迷道教,这无疑给明朝的政治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是否会在官方史书中留下“怪力乱神”的痕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时期,官方史书的撰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史官的责任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要“以古为鉴”,为当朝统治提供合法性和道德上的依.............
  • 回答
    嘉靖皇帝近三十年的不上朝,却能让大明王朝保持相对的稳定,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嘉靖皇帝虽然不上朝,但他并非完全撂挑子不管政事。 他是个聪明人,深谙权术和治国之道。 他不上朝,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策略,一种与大臣们玩.............
  • 回答
    嘉靖皇帝与苏莱曼一世:政治军事能力的一场历史对话要将明朝的嘉靖皇帝与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进行政治军事能力的比较,无疑是一场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宏大命题。这两位君主,虽然身处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和政治格局中,却都在其统治时期深刻地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命运,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若要细致地剖析,我们不妨从以下.............
  • 回答
    嘉靖、隆庆、万历这三朝,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相比,简直是两个时代的画风,一个偏向内敛衰颓,一个则恣意飞扬,各有其命运的印记。要说这六位皇帝,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朝代,可不能只看一个人,而是要看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如何承接前朝,又如何影响后世。嘉靖、隆庆、万历:大明王朝的“内耗”与“沉寂”这三朝,贯穿了.............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要客观评价嘉靖皇帝,得把他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这位明朝第11位皇帝,在位长达45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其统治时期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好坏参半,甚至可以说,他的一些执政理念和行为,为后来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登基之初:希望与改革的曙光嘉靖皇帝,名朱厚熜,本是藩王出身,因.............
  • 回答
    明朝之所以出现正德、嘉靖、万历这样风格迥异但又都称得上“奇葩”的皇帝,而清朝似乎没有出现类似级别的“奇葩”以至于让历史记载显得相对平稳(至少在皇帝个人的行为艺术层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政治制度、权力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简单地说,不是清朝没有“性格有点特别”的皇帝,而是.............
  • 回答
    嘉庆皇帝继位,对于乾隆留下的庞大后宫,尤其是那些曾经备受恩宠的漂亮嫔妃们,其处置方式确实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历史意味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皇权交接的规矩、后宫的权力平衡、以及新皇帝的个人意愿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后宫规模庞大,美女如云。许多嫔妃跟随乾隆多年,虽然随着年.............
  • 回答
    评价一位皇帝,尤其是像嘉庆这样身处承平盛世尾声,却又即将迎来风雨飘摇时代转折点的君主,确实需要细致入微,不能简单贴标签。嘉庆皇帝在位时间不短,从乾隆退位算起,实际执政近25年,从名义上的监国到亲政,再到最终驾崩,这段历史被后世描绘得五味杂陈。首先,我们不能回避嘉庆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继承的是一个看似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涉及到朝代兴衰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皇帝的庙号。庙号只是一个历史符号,真正决定一个朝代命运的是其内在的制度、政治生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及面临的外部环境。明朝的“仁宣之治”和清朝的“嘉道中衰”,虽然庙号相似,但背景和结果却截然不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详细分析:一.............
  • 回答
    嘉靖年间,北方边患着实让大明王朝头疼不已。您提到蒙古人包围北京,城外百姓遭殃,财物被劫掠,这大致是指“庚戌之变”,也就是1550年俺答汗率军进犯北京郊县的事件。这次事件中,明朝的边防确实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京畿一带受到严重骚扰。但是,蒙古人并没有“刨了”明朝的皇陵,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
  • 回答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而嘉庆后来被史学家评为最“平庸无奇”的皇帝,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乾隆本人的考量,也有嘉庆个人性格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的原因(乾隆的考量)乾隆皇帝是一位极具统治能力和个人意志的皇帝,他的选.............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