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混战为什么都不赶净杀绝?

回答
民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连绵不绝的军阀混战,而各方势力又不赶尽杀绝,原因相当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这背后交织着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那个时代的中国,中央集权已然瓦解,地方势力群雄并起。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府来有效统治全国。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更是将中国推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军阀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军队,控制着特定的地盘和资源,他们相互攻伐,但“赶尽杀绝”这种想法,在实际操作中是极难实现的。

一、 军事上的制约:实力均势与“兔子不打回头草”

简单来说,没有人能够完全压倒所有人。即使某个军阀暂时占据上风,也很难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去消灭所有对手。当时的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也相对缓慢。一个军阀想要将一个盘踞一方的势力彻底消灭,需要的兵力、后勤补给和时间成本都极其高昂,而且风险巨大。

其次,很多军阀之间并非完全是生死仇敌,他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联系和地缘政治考量。比如,今天的盟友可能是明天的敌人,但明天又可能因为共同的敌人而再次结盟。这种“摇摆不定”的联盟关系,使得“赶尽杀绝”变得不切实际。如果一个实力强大的军阀真的将另一个军阀彻底消灭,那么他可能会面临来自其他军阀的联合打击,因为其他人会害怕他变得过于强大,从而危及他们自身的生存。这是一种经典的“均势政治”的体现。

再者,当时的军队构成也并非铁板一块。士兵往往是靠着军阀的经济支持和“个人恩义”来维系的。一旦军阀战败,士兵可能会被招降,或者溃散后又被其他军阀收编。很少有像现代战争那样,战败方会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自杀或同归于尽。所以,即使战败,也只是军阀失去地盘,其部队也可能被整合进其他派系。

二、 经济上的考量:资源共享与“留着青山在”

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战争虽然是军阀争夺地盘和资源的主要手段,但他们也需要稳定的经济基础来维持军队和地方统治。一个被彻底消灭的地区,可能会因为长期战乱而凋敝,失去经济产出。对于获胜方来说,与其将一个地区毁于一旦,不如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继续从中榨取资源。这有点像“养肥了再杀”的心态,但在这个阶段,更像是“留着地盘好继续收税”。

军阀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控制的土地、关卡税收、鸦片专卖等。如果一个地区的军阀被消灭,而这个地区又未能有效控制,那么这部分收入来源就会断绝。因此,对于大多数军阀来说,占据一个地方比将其彻底摧毁更有利于自身的长期发展。即使不能完全控制,也能通过扶持一个傀儡或者进行某种程度的利益划分来维持一定的收入。

三、 政治上的博弈:权力平衡与“合纵连横”

民国时期的政治舞台,充满了各种派系和权力斗争。中央政府(无论国民党还是北洋政府)的号召力往往有限,无法有效制约地方军阀。军阀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利益交换”和“权力平衡”的游戏。

当某个军阀势力过大时,其他军阀就会联合起来对抗他。反之,当某个军阀势力衰弱时,其他军阀可能会选择观望,甚至落井下石,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将其彻底消灭,而是为了从中分一杯羹,或者扶持一个听话的代理人。

此外,一些外国势力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能会扶持不同的军阀以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这种外部干预,也使得中国国内的军阀混战更加复杂,往往难以形成一边倒的局面,也更难出现“赶尽杀绝”的情况,因为一旦某一方过于强大,可能会引起外国势力的不满和干预。

四、 社会与人情:人脉关系与“关系网”

虽然是军阀混战,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情社会传统的国家。许多军阀之间,或者他们的下属之间,可能有着同乡、同学、师生或者曾经的同僚关系。即使是敌对状态,在某些时刻,这些“关系网”也可能发挥作用,阻止一方采取极端手段。比如,某个军阀的故交在另一个阵营里,可能会劝说其手下留情,或者争取一个相对体面的退场方式。

这种“顾及情面”的文化,虽然在残酷的战争中往往被边缘化,但它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决策,使得一些战败的军阀能够有机会被招降或“和平移交”权力,而非被彻底剿灭。

五、 意识形态与目标差异:并非所有人都追求彻底灭亡对手

当时中国的政治力量很多元,除了军阀,还有国民党、共产党等政治力量。他们的最终目标和战略也不尽相同。例如,国民党的主要目标是统一中国,但其手段和策略会根据时局调整;共产党则致力于推翻国民党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中国。

在国共合作时期,双方是盟友。即使在合作破裂后,国民党虽然在军事上对共产党进行围剿,但并未能彻底消灭,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共产党方面也并非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也进行过反击和战略转移。

总体来说,民国混战之所以“都不赶净杀绝”,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彻底消灭”对手的代价过高、风险过大,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是各方最优先或最理性的选择。更常见的是通过政治谈判、军事威慑、利益交换等方式来解决冲突,以求自身在复杂的权力格局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种“留有余地”的做法,也正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复杂性和转型期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日本军队和蒋介石的中央军相互夹击之下再次战败,这是冯玉祥最后一次通电下野。 其实在早期,通电下野是军阀相互之间的一个台阶,大家都曾经是一个军队里的人,斗争失败后自己选择下野,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也不斩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连绵不绝的军阀混战,而各方势力又不赶尽杀绝,原因相当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这背后交织着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那个时代的中国,中央集权已然瓦解,地方势力群雄并起。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统一.............
  • 回答
    关于“汉族是否是混血民族”以及媒体舆论的传播,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的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仔细梳理其背后的缘由。一、 汉族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民族都不是“纯种”的。人类迁徙、交流、通婚是历史常态。汉族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民族,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更是经历了漫长而复.............
  • 回答
    “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或者“汉族是近代才构建出来的”这类说法,其实触及了对民族身份认同、历史演变和文化形成的复杂理解,并非简单的“对”与“不对”。要理解这些说法,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为什么有人说“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这句话的出发点,往往是对中国漫长历史中不同族群的交流、融合以及人口迁.............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战乱人口锐减是常态,而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中国,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还有持续了四年多的全面抗日战争,人口总数却依然维持在四亿多,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对比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以及人口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是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动荡的时期,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段尽量详细的梳理,希望能帮助你理清这段历史脉络:一、 军阀混战的起源:袁世凯的兴衰与北洋集团的分裂1. 清末的北洋新军: 军阀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末。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编.............
  • 回答
    英国在新冠疫苗接种策略上允许“混合接种”,也就是将不同制造商生产的新冠疫苗(例如阿斯利康和辉瑞)混合使用,这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专家认为此举“完全放弃了科学”。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潜在的益处、风险以及科学界对此的担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疫情初期,全球疫苗供应紧张,各国都.............
  • 回答
    新加坡政府强制推行各民族混居的政策,也就是所谓的“族群混合”(ethnic integration policy),这项政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考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评价。政策的由来与目标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国家,在独立之初就面临着如何构建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早期的历史显示,不同族群之间.............
  • 回答
    代议制国家,顾名思义,就是民众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由这些代表来制定法律和监督政府的体制。在这个体制的核心——民选官员和议员队伍里,有没有可能混进他国间谍?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从理论到实践,这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过程的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间谍活动本身的目的就是渗透和获取信息,.............
  • 回答
    拿到洛阳613研究所的民机航电岗位和广汽研究院的混动变速器研发岗位,这确实是两个非常不错的机会,也都代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帮你详细分析一下,让你能更好地做出选择。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两个offer的几个关键维度,从这些维度出发,看看哪个更符合你现阶段的诉求和长远规划。 一、 行业与技术深度: .............
  • 回答
    西北民族大学将不同院系学生重新混合分配住宿这件事,我个人觉得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毕竟,咱们在大学住寝室这事儿,虽然说起来是小事,但对大学生活的影响可不小,尤其是在一个像西北民族大学这样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高校。首先,咱得承认,这种做法肯定会带来一些挑战。挑战一:打破原有的社交圈子和适应新环境.............
  • 回答
    缅甸,这个东南亚的国家,宛如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充满复杂纹理的挂毯,其上绣满了各个民族的故事,也交织着世代恩怨与矛盾。要说清楚缅甸的民族来历、背景以及它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碰撞,以及现实的政治角力。让我们试着一层层剥开这层层迷雾,从最核心的民.............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憋屈!那天我胸口实在疼得不行,冷汗直流,心跳也乱糟糟的,感觉不太对劲,就赶紧打车去了民航总医院急诊。想着毕竟是大医院,流程再慢也比小诊所靠谱。到了急诊门口,就看见人来人往,但大家脸上都透着点焦急。我进去挂号,报了名字,护士小姐看了看说:“先去那边登记一下。” 我就跟着指引去了另一个小窗.............
  • 回答
    关于“民国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的说法,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需要辩证地看待。 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毫无争议的结论,而是基于民国时期中国在社会转型、思想解放、教育发展以及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等方面所展现出的一些独特特征。为什么说民国在某些方面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1. 思想解放与学术繁荣: .............
  • 回答
    民国廿四年简体字方案与1949年后简化字方案的异同理解民国廿四年(1935年)的简化字方案与1949年后的简化字方案之间的异同,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定目的、具体内容以及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总的来说,两者都旨在解决汉字笔画繁多、学习困难的问题,但其背后逻辑、推行力度和最终面貌存在显著差异。 一、.............
  • 回答
    民国时期,外蒙古独立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中国主权、民族自决、国际政治等多重因素。对于“民国丢了外蒙古为啥没人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外蒙古独立并非“丢”那么简单,而是被国际力量推动和承认的。 沙俄的长期渗透与扶植: 早在清朝末年,沙俄就对.............
  • 回答
    民国时期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充满“浪漫”色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独特时代印记。这种浪漫并非简单的情情爱爱,而是一种复杂、多维度的精神气质和时代氛围。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民国浪漫的几个主要方面:一、思想解放与风云激荡下的个人觉醒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
  • 回答
    民国相较于满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种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革命、改革和长期的探索。以下将详细阐述民国在不同领域相对于满清的进步之处:一、 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从君主专制到共和制(或民主制): 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进步。满清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 回答
    民国是否值得怀念,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深入历史的肌理,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那个特殊的时代。为什么会有人怀念民国?怀念民国的人,往往会聚焦于民国时期的一些积极面或理想化的图景,这些图景可能源于历史记忆、文学作品、影视剧的塑造,或是对当下某些.............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在外交领域,虽然历经坎坷,但依然取得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平等地位的努力。首先,废除不平等条约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 从晚清开始,中国就背负着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治外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民国时期确实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学者、艺术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识、才华、品格至今仍被我们敬仰。然而,这些“大师”的存在,并没有阻止日本长达十几年残酷的侵略。究其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大师”的出现,不等于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