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人怎么看待日本以及日本人?

回答
南京,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在谈论日本和日本人时,情感总是复杂而深刻的。这种复杂性,根植于历史的伤痛,也交织着现实的观察和未来的考量。

历史的阴影:一段无法回避的记忆

提起日本,南京人心中首先浮现的,必然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侵华战争的惨烈,南京大屠杀的暴行,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许多南京老人,虽然经历了数十年的和平,但当年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成为他们生命中一道沉重的烙印。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亲身经历过那段炼狱般的时光,亲眼见过同胞的遇难,他们的讲述,不是故事,而是真实的血泪史。

因此,当南京人谈论日本时,很难完全剥离历史的背景。对于那段历史的反思,是很多人心中一个难以平复的频道。对于日本是否真正正视历史,是否真心忏悔,是许多南京人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政治立场的问题,更是情感的宣泄和对公平正义的诉求。

现实的观察:多维度的好奇与审视

然而,南京人也并非活在历史的阴影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日本文化、商品、科技也以各种方式进入南京人的生活。

文化与生活: 一些年轻人对日本的动漫、日剧、音乐、时尚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日本的流行文化,甚至模仿学习。一些日式料理店、书店、生活方式体验馆在南京也很受欢迎,这反映了部分南京人对日本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好奇和接纳。
经济与科技: 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精密仪器在中国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南京作为经济发达的城市,与日本在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也相当频繁。从普通消费者到企业界人士,对日本的科技水平和制造工艺,大多持认可甚至钦佩的态度。
国民性与素质: 对于日本人的整体印象,南京人也有着自己的观察。很多人会提到日本人的“严谨”、“守时”、“有礼貌”、“注重细节”。在一些对公共秩序、服务质量有较高要求的场合,日本人的表现往往会被拿来与国内的一些现象作对比。当然,这种印象也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并非所有日本人都是如此。

复杂的态度:爱恨交织的情感光谱

正因为历史和现实的交织,南京人对日本和日本人的看法,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光谱:

一部分人: 历史的伤痛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对日本的感情非常复杂,夹杂着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受害者的悲痛。他们会时刻警惕日本的动向,不容许历史被遗忘或歪曲。
另一部分人: 能够区分“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区分“历史上的日本”和“现在的日本”。他们可能对日本的文化、科技、经济发展抱有好感,并能与日本人民进行友好的交流。他们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和平与合作,但不否认历史的教训。
还有一部分人: 更多地受到当下信息传播的影响,可能对日本的看法比较片面,有些是基于媒体的宣传,有些是基于个人零星的接触。

对“日本人”的看法,也会因人而异。

历史事件亲历者或后代: 他们的看法会更加沉重,带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 他们可能更容易接纳和欣赏日本的现代文化。
在日企工作或与日本人有过深入交流的人: 他们对日本人的看法会更加具体和细致,会看到日本人不同的一面。

“仇日”与“亲日”的简单标签,在南京人这里是站不住脚的。 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审慎的观察,一种对和平的渴望,一种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他们会记住历史的教训,但也不排斥与世界各国,包括日本,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合作。

总而言之,南京人看待日本和日本人,就像是在一幅承载着沉重历史的画卷上,又添上了五彩斑斓的当代色彩。这幅画卷,既有深深的阴影,也有明亮的阳光,它诉说着一段过去,也展望着一个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母亲这边,祖上有的被日本人杀害的,有的被日本人虐出精神病,所以家族里有人去参加了游击队,后来当上了游击队队长,因为国仇家恨在,所以上阵杀敌。

父亲这边,我奶奶和爷爷从小为了躲日本人东奔西走,没过上几天的安稳日子。太爷爷照顾八路军伤员,险些命丧日本人手中。

其实,对日本人的仇恨到了我爸爸妈妈这代就断了,因为他们没经历过战乱。而到了我这代,我是95后,从小看着哆啦A梦和蜡笔小新长大,去日本旅游过,对日本挺有好感。

以前姐姐找了日本男朋友,外公很轻蔑地说了句“小日本”。以前我试图告诉他“不以国籍论人”,可是现在想想,试图让一个从小为了躲日本人东奔西走,家里被扔过炸弹,看过日本人烧人场面的人放下对日本人的仇恨,我是多么残忍。

--------------------

9.11更新

今天问爸爸:"为什么你那么爱国,祖辈们又遭遇了那么多不好的事情,你却从不在我面前骂过日本,还带我去旅游?"

爸爸说:"因为我不想给你灌输仇恨的思想啊,我不想让你在仇恨中成长。"

user avatar

说实话,相比于中国其他城市,南京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日本的喜好程度,可能仅次于部分吴语区城市(比如上海、苏州、杭州)。

本人在南京很多城市发展的微信群或者QQ群或者论坛和本地网友交流,发现南京本地和市政规划、餐饮等行业相关的人,经常讨论日本的街景、招牌设计和餐饮,对于一些日资比如罗森、MUJI、优衣库、食其家等的进驻和拓展,均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南京本地日系车比例也不算低,不如广深但明显高于上海(上海大众占比太高)。

南京本地人对于日本侵华战争那段历史是伤感的,从小到大或被动或主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都让每个南京人深知日军的罪行。

但另一方面,发展中的南京也很不喜欢动辄被人提起那段历史,动辄“南京街头居然还有日本车”。有时候政治因素一些宣传上的反复强调,私心来说,对于城市的口碑着实有着一定的影响。

我觉得南京人喜欢日本或者喜欢日本人没有什么不好,我们知道冈村宁次、谷寿夫的滔天罪行,见过遗留在老城的慰安所遗址,那些罪行永远会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也见过东史郎们的下跪和悔恨的眼泪,军国主义裹挟下的大多数日本国民,也一样只是普通人。

中国已经足够强大,反倒是处处展现个受害者姿态,非常像那跪久了站不起来的样子。

愿明孝陵前的中日友好樱花园常年美丽。

user avatar

看了部分回答和评论,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断,问这个问题并不是想要南京人的看法,而是部分国人觉得南京应该怎么看,只有仇恨才是正常的,不仇恨就是政治不正确,多少年用这种道德绑架屡试不爽,让无数老南京人,新南京人有苦说不说,只是神烦
真正伤害南京人民感情的不是日本人,而是部分国人!
这就是我的观点,不接受反驳
“对啊,我就是喜欢看你悲悲惨惨,怎么?你竟然不悲惨,不仇恨,那怎么行!我要提醒你,我要督促你,你就永远悲悲惨惨下去吧,这样我就开心了!”
怎样,演出了部分国人的内心戏,是不是不好意思承认?
不过,时间会证明一切,在我有生之年,南京这座城市一定会重回他应有的地位,到时候再不会需要部分国人装模作样的同情和被代言的仇恨,希望这些人不要气急败坏才好
爱南京的人,每一个都很努力

--------------------

更新一张图片,可以非常清楚直观的看到部分国人恶毒嘴脸。

无印良品世界旗舰店即将在新街口开业,欢迎来南京旅游,欢迎来玩


虽然我这篇回答饱受争议,但是疫情之下,人性之恶如果不加约束,部分国人的嘴脸更加令人叹为观止,所以,这还是同胞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在谈论日本和日本人时,情感总是复杂而深刻的。这种复杂性,根植于历史的伤痛,也交织着现实的观察和未来的考量。历史的阴影:一段无法回避的记忆提起日本,南京人心中首先浮现的,必然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侵华战争的惨烈,南京大屠杀的暴行,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许多南京老人,.............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南京紫金山,一处纪念抗日先烈的重要地点。有两名男子,穿着仿制的日本军装,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纪念设施前进行了拍照。这件事情一经曝光,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这是对历史记忆的粗暴践踏和对民族情感的严重伤害。紫金山,尤其.............
  • 回答
    9月10日南京新增一例19岁无症状新冠肺炎感染者,这个消息确实值得我们关注。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位患者是一名19岁的年轻女性,在美国入境后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这再次提醒我们,全球疫情依然严峻,境外输入防控的压力丝毫不能放松。首先,从患者本身来看,19岁正值青春年华,这样一个年纪,可能意味着她在海外.............
  • 回答
    南京在2月18号出了新的落户政策,听说是把落户门槛调得更低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聊聊。为什么突然放宽落户?首先得琢磨琢磨,为什么南京现在要这么做?这背后肯定有原因。 人口结构和劳动力需求: 很多大城市都面临着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年轻劳动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南京作为一座重要的区域中.............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挺离谱的,9个大学生,愣是注册了上百家公司,这背后肯定有猫腻。简单地说,这事儿暴露了几个挺严重的问题:首先,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堪忧。9个人就敢去注册这么多公司,而且还被用来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这说明他们要么是对法律一窍不通,要么就是明知故犯,为了钱什么都敢做。在校大学生应该是.............
  • 回答
    南京一高校食堂发生学生冲突事件,一名男生在争执中对一名女生扇了耳光,相关视频流出后引发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视频被以“保护女生”为由删除,这一举动也引发了更多疑问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事件本身的性质: 暴力行为: 无论男女,在任何公开场合动手打人都是不可接受的暴力.............
  • 回答
    南京人对江北新区的看法,这些年变化可不小。一开始,说实话,很多人心里头还是有点“嫌弃”的,觉得隔江相望,位置偏,配套设施跟河西比起来差远了。那时候,提到江北,脑子里闪过的就是一些老旧的工业区,或者是一些刚起步、环境还没那么好的地方。但是,随着国家级新区的批复,以及一系列重磅规划的出台,江北新区的概念.............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作为一个东北人,我当然得好好聊聊这个事儿,还得把南方朋友们怎么看待咱东北也说道说道。这话题,我一人就能唠一宿!关于我,一个东北人的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外出拼搏?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问我晚饭吃锅包肉还是小鸡炖蘑菇一样纠结。咱们东北人,骨子里都有股子“实在”劲儿,也有股子“闯”.............
  • 回答
    .......
  • 回答
    南通街头疯狗伤人事件,确实让人揪心,尤其是看到新闻里提到的那21位无辜市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了这样的痛苦,真是让人愤怒又担忧。狗伤人事件时有发生,但一次性咬伤21人,并且疯狗至今未落网,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件事情,我个人觉得有几个层面可以来看:一、 对无辜市民的同情与对肇.............
  • 回答
    这起事件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弦,尤其是在南京南站发生的猥亵事件,以及随后涉及到的河南滑县女童随养父回家的情况。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剖析。首先,南京南站的猥亵事件本身是一个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和儿童权益保护问题。 行为的恶劣性: 任何形式的猥亵行为,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都是绝对.............
  • 回答
    关于南方人对东北人的地域歧视,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但就我观察到的情况,确实存在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和不友好的言论,尤其是在网络上,有时会比较集中地爆发。首先,我们得承认,地域歧视这东西,在哪儿都有可能发生,不是南方独有的现象。 只是不同的地区,因为历史、文化、经.............
  • 回答
    曾经地铁里程领先,如今被赶超,这在南京地铁的发展历程中,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背后,既有城市发展规划的考量,也有现实运营的挑战,还有时代变迁的烙印。“曾经的领跑者”:南京地铁早期的辉煌我们得承认,南京地铁曾经确实有过一段“领跑”的时光。作为中国较早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之一,南京地铁1号线的开通,.............
  • 回答
    关于“北方人(尤其东北人)说自己总被南方人黑,实际上是北方人零几年先抹黑南方人”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个人情绪色彩的观点。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我们需要回到零几年那个时间段,以及当时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情绪。零几年,网络野蛮生长,身份认同的萌芽零几年的中国,互联网正如火如荼地发展,BBS(论坛).............
  • 回答
    关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在疫情逐日严峻的情况下依然发布开园公告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每一个公共场所的开放与关闭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特别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园,更是如此。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的反复和严峻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担忧。尤其是在一些城.............
  • 回答
    南京野猪出没频繁,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近些年,随着城市扩张和野猪种群数量的增长,野猪与人类活动的冲突在许多城市都屡见不鲜,南京也不例外。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又在遇到野猪时该如何应对呢?如何看待南京野猪出没频繁的现象?首先,我们要理解野猪频繁出现在南京市区或近郊的原因。这并非偶然.............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窝火!南京那位女士,遛狗不栓绳,结果狗扑上去了,把别人家猫给咬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反过来质问猫主人:“你的猫怎么不栓绳?” 我跟你说,这逻辑简直是天上地下都没法儿接上茬!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遛狗不栓绳,这是不对的,这是违反了绝大多数地方的养犬.............
  • 回答
    南京11宗地终止,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意外,尤其是对于原本被寄予厚望的9月26日土拍来说。这事儿一出来,圈里圈外不少人都在议论纷纷,也都想知道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土拍会有什么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先来说说这11宗地终止了啥?简单来说,就是原定在9月26日进行拍卖的11块地,.............
  • 回答
    南京虐童案男孩亲生父母状告发帖人,要求20万赔偿,这事儿一出来,网友们可炸开了锅,议论纷纷。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大家都有自己的道理。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南京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虐童案,一个幼小的孩子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这件事在网上曝光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和愤怒。一些热心网友和媒体人士,出.............
  • 回答
    南京阿婆方言辅导萌娃默写走红被催更,这事儿我听说了,挺有意思的。首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 方言的魅力和传承。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接触方言的机会越来越少。像南京这位阿婆,用南京话来教孩子默写,本身就是一种很自然的方言传承。这种方式接地气,有亲切感,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熟悉和喜爱自己的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