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对比?

回答
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一个是大陆集成电路制造的“老大哥”,另一个是专注于存储器芯片的“后起之秀”。要深入了解这两家公司的对比,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掰扯。

1. 定位与核心业务:目标不同,赛道有别

中芯国际 (SMIC):这是一家典型的晶圆代工(Foundry)企业。它的核心业务就是帮设计公司(比如华为海思、展讯、高通、联发科等)制造芯片。你可以理解为,它提供的是“代工生产线”和“制造工艺”。它不自己设计芯片卖,而是把设计公司的设计图纸转化为实际的芯片。它的客户涵盖了从手机、电脑、汽车到各种智能设备所需的绝大多数芯片类型。
长江存储 (YMTC):这家公司则是一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一体化(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的存储器芯片公司,特别是专注于 NAND Flash(闪存) 这一细分领域。它的定位更像是苹果、三星那样,自己设计芯片,自己生产(或者委托代工),然后直接销售存储芯片产品。它在长江存储的品牌下,推出了Xtacking架构的3D NAND闪存,主打高性能和高密度。

简单来说: 中芯国际是“制造商”,服务于所有芯片设计公司;长江存储是“存储器产品提供商”,自己设计和生产存储芯片。

2. 技术实力与工艺节点:各有千秋,追赶差距

中芯国际:作为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的技术水平是衡量大陆芯片制造能力的重要标杆。它已经能够提供从成熟工艺(如28nm、40nm)到先进工艺(如14nm、7nm的N+1、N+2)的代工服务。虽然在最尖端的 EUV 光刻技术上,与台积电、三星仍有代差,但其在成熟工艺上的稳定供应能力,以及在14nm及以上制程上的突破,对于满足国内大量的芯片需求至关重要。中芯国际的技术进步,是整个大陆半导体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一环。
长江存储:长江存储在存储器领域,尤其是3D NAND Flash技术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技术实力。它凭借自主研发的 Xtacking® 技术,在提升NAND闪存的堆叠层数、性能和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长江存储的64层、128层、232层3D NAND已实现量产,并且其最新的技术进展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甚至在某些指标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越。这对于打破国外在存储器领域的垄断地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比来看: 中芯国际的技术积累更广,覆盖了多种芯片类型和制程节点,但在最先进工艺上仍需追赶;长江存储则专注于存储器这一垂直领域,并在其擅长的3D NAND技术上,以一种“弯道超车”的姿态快速崛起,其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

3. 供应链角色与行业影响: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中芯国际:它扮演着 “承接设计,实现制造” 的关键角色。它不仅为国内的芯片设计公司提供制造服务,也承接国际客户的订单。中芯国际的产能和技术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本土芯片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和自主化水平。如果一家国内设计公司想生产一款高性能的芯片,往往需要依靠中芯国际这样的代工厂。
长江存储:它作为 “存储器产品供应商”,是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中重要的 “向上游供应” 环节。它的产品直接应用在各种终端设备中,如固态硬盘(SSD)、手机、服务器等。长江存储的成功,能够降低国内电子产品对进口存储芯片的依赖,稳定供应链,并可能带动相关应用领域的成本优化和性能提升。

两者关系: 这两家公司并非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存在 互相依存 的可能。比如,如果长江存储在某些环节需要代工服务,或者其设计完成后需要先进的制造工艺支持,理论上中芯国际有可能成为其合作伙伴(虽然长江存储强调IDM模式,但也不排除未来合作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向上突破的关键力量,一个在制造工艺上提供基础支撑,一个在特定领域提供核心产品。

4. 市场定位与竞争格局:全球视野,本土需求

中芯国际: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中芯国际主要与台积电、三星、联电、格芯等巨头竞争。虽然市场份额远不及前两者,但在成熟工艺领域,它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尤其是在地缘政治风险下,一些寻求供应链多元化的客户可能会将订单转向中芯国际。在中国国内,它是当之无愧的代工龙头。
长江存储:在NAND Flash市场,长江存储面对的是三星、铠侠(Kioxia)、西部数据(WD)、SK海力士(SK Hynix)和美光(Micron)等国际巨头。这些公司拥有更长的技术积累和更大的市场份额。长江存储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存储器市场的竞争格局,特别是在中国国内市场,它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提供了本土化的选择。

5. 发展历程与挑战:都有各自的荆棘之路

中芯国际:从创立至今,中芯国际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和管理变革,也曾面临资金、人才和技术引进的挑战。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战略的推动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其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如何在高科技领域突破技术壁垒,特别是如何获得先进的制造设备和材料,是它持续面临的严峻挑战。
长江存储:作为一家相对年轻的公司,长江存储的发展速度惊人,背后有国家大基金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它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掌握了3D NAND的关键技术。但其挑战在于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如何在产品性能和成本上持续优化,以及如何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某些关键设备或技术的获取受限)。

总结一下:

中芯国际是做“代工厂”,是给所有做芯片的人提供“加工服务”,技术覆盖面广,但最先进的工艺仍在追赶。长江存储是做“存储芯片”的,是自己设计和生产存储产品,技术迭代快,在NAND Flash领域已经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这两家公司虽然在业务上不完全重叠,但都承载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自主可控的希望。中芯国际是“制造的基石”,长江存储是“关键产品的先行者”。它们的进步,都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理解它们的区别,就是理解中国在芯片制造和存储器领域不同层面的努力和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芯是代工厂,长江存储专注存储芯片,真要较真其实没什么可比性。

关于中芯国际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咱们重点说存储芯片。

韩国是现在存储芯片的扛把子。韩国的芯片业能够崛起,一靠美国爸爸支持,二靠举国体制。

那几年美国人讨厌日本,连拉带扯把日本的芯片制造业往韩国倒腾。韩国人尽管没什么出息,不过有美国爸爸帮忙,也干的虎虎生威,把日本这快业务抢过来了,而且跟狗子护食一样牢牢把握住这块市场,谁碰韩国人就搞谁,主要手段就是价格战,别人行情不好的时候减产,他有国家给兜底,所以比较任性,不按套路出牌,这个时候往往逆市扩大产能,把芯片价格压成白菜价,日本、德国的几个存储大厂都被都被整垮了。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存储芯片市场的头部公司就是韩国三星、海力士(以前的现代,韩国就那么几大家族,顺藤摸瓜总能找到交集),美国美光,这三家占了全球存储市场的95%。

我国其实一直也没有放弃存储芯片这块的阵地,不过基本上还是908,909那套思路,找国际巨头合作,先给人打下手,再找机会突破(事实上也只有这个办法)。不过咱们前面说了,韩国人当时仗着美国爸爸支持,见谁灭谁,咱们找的外援都不太给力,大腿抱一个倒一个,连累国内的芯片厂商也都被被打成散兵游勇,靠捡点边角料在那儿苟着。

后来我们不是成了世界工厂嘛,兜里有了美元,也不想在苦哈哈的后面追赶了,觉得是不是砸美元也能解决?

于是2015年紫光准备250亿美元,计划收购美国美光公司,这个本来是商业行为,按照自由贸易理论,只要双方愿意,这交易没什么问题,不过美国觉得这事影响国家安全,最后一刻出手拦下了。

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迷信西方那套理论,人家也就是说说,到了要紧关头国家出手干预一点都不含糊。

这条路断了充分证明芯片行业的发展属于那种用钱解决不了的,只能自力更生,必须顶硬上,把阵地拿下来。

好在到了21世纪第二个10年,客观条件也慢慢变好,我们也具备了在存储芯片再次发力的客观条件。

一是2014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成立,国家转变思路,把原来的直接投资改为动用资本市场的力量,让资本给投资把关,避免之前闭着眼把钱扔到坑里。而且国家队入场有示范作用,大批民间资本跟着入场,芯片行业发展的的资金问题就解决了。要知道芯片发展之所以难,就在于投入周期长,前期要有钱支撑,很多公司不是没有实力,只是还没等到盈利就倒下了,如果有稳定的资本支持,那些实干家能够静下心来搞研究,这条路才能走的稳当。

二是随着我们国家产业升级,芯片行业有从日韩往我们国家转移的趋势。

大家注意,这个转移是产业资本的自发转移,跟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招商引资不太一样,那时候是我们求着人家来,现在是他们自己想来。

说一下这里面的逻辑。

所有国家工业化都要先完成资本积累,西方发达国家起家早,靠着坚船利炮搞殖民,从全世界吸血赚了第一桶金,然后走向正向循环,占据了头部位置。

后发国家要追赶就比较困难,你搞现代化首先手里的得有钱,有了钱才能从发达国家买设备,买技术,完成工业化。

挣钱的渠道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是家里有矿的,雇几个人挖出来就能变现,这种来钱快,比如卖石油、煤炭、粮食什么的,这一路国家有个学名叫资源国。

不过卖资源有个问题,容易产生路劲依赖。本来挣了钱应该升级本国产业结构,可是这玩意上瘾,既然躺着就能过的很舒服,那何必要站起来呢,所以接着挖接着卖,至于以后怎么办,谁也不关心。比如现在的中东、委内瑞拉、俄罗斯基本已经躺平了。

而且资源国有个问题,财富容易集中到寡头手里,普通老百姓沾不上光。好理解,原材料挖出来就卖到国外,产业链根本没打开,没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老百姓只能靠吃国家福利过日子,年景好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资源是大宗商品,价格很容被人操纵,一旦价格波动,老百姓没饭吃,分分钟起来造反,这也是资源国往往没法搞民主的原因。

没有资源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是从低端劳动行业入手。比如纺织业,门槛低,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肯吃苦都能干,是普通劳苦大众养家糊口的首要选择。

而且衣食住行这四样是刚需,全世界人民都有需求,天然适合出口创汇。不过粮食属于资源,房子没法做贸易,汽车又属于中高端制造,所以只能从纺织业入手,东亚地区日韩台第一桶金走的都是这条路,我们国家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血汗工厂也是这个路数。

挣了美元就可以上国际市场买机器、买设备、买技术,搞一点高级玩意。国家主导大基建,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净化投资环境,这些条件具备,也就为那些高端产业进入打开了大门,而且大家注意这其实是个自然过程,产业资本天生就有流向成本洼地的趋势,不以美国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从2010年开始,芯片行业开始主动进入我国。很多存储芯片厂商或者跟我们合作,或者在我国开分厂,或者设置研究中心,整体上把产业氛围带起来,人才也培养出来,客观上也造成了我们在存储芯片行业追赶的条件。

而且咱们前面不是说,很多存储芯片大厂被三星弄死了嘛,这事其实对我们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比如德国的奇梦达。

1999年西门子旗下的半导体部门单干成立英飞凌公司,2006年英飞凌把逻辑芯片业务和存储芯片业务分离,成立了专门做存储芯片的奇梦达公司,出道即巅峰,最好的时候干到全球存储芯片第五名,市场份额占据10%。不过没过多久赶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到欧洲,奇梦达作为美国上市公司首当其冲。而且公司预判windows vista上市后内存市场会大火,所以屯了一大批货。没想到vista不争气,BUG太多,上市没多长时间就凉了,屯的货全砸自己手里。好巧不好又赶上2008年存储芯片是买方市场,价格跌到地板上了,三星又逆势增产,他有国家支持嘛,根本不计成本,大量低价的芯片抛向市场,奇梦达终于撑不住了,母公司和德国政府都不愿意伸手拉一把,2009年终于宣布破产,公司四分五裂。当时奇梦达在西安有个研发中心,也贱卖了给浪潮,算是我们国家借美国金融危机一次成功抄底,2015年这个研发中心最终被紫光并购,并且构成了紫光国芯存储业务的基本盘。

这还不算完,2017年合肥长鑫辗转买到了奇梦达的大部分专利,后来构成了长鑫DRAM产品的核心技术,要知道,西方打压我们往往从专利入手,解决了专利也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

你看我们虽然没有弹药,但是打扫战场的时候我们上去捡点战利品还是没有问题的,运气好还能弄个一鱼两吃。

有这几个有利条件,才有我们现在的存储芯片三杰。

长江存储:长江存储前身是武汉新芯,2006年成立,成立之初就想在DRAM领域深耕,找了中芯国际合作。不过那两年中芯卷入和台积电的官司,自己都一脑门子包,也顾不上管这个干儿子,再加上2008年存储芯片价格大跌,所以很快退出了DRAM行业。随后抱了飞索半导体的大腿,转行生产闪存,也没折腾出什么动静,中间一度差点被别人收购,不过武汉政府主意拿的正,把这颗苗子留了下来。2014年国家大基金成立,存储芯片是投资重点,武汉新芯一下成了香饽饽。2016年紫光国芯(核心技术来自奇梦达)、国家大基金、武汉政府共同出资成立长江存储,武汉新芯成了子公司,专注NAND闪存芯片生产。现在发展的还不错,技术直逼韩国三星。今年7月份,美国那边说正在考虑把长江存储列入实体清单,这消息让人五味杂陈,高兴的是能让美国盯上说明长江存储发展的很健康,毕竟像联想、阿里这种虚胖的巨头,美国正眼都不会瞧一眼;坏消息就是如果列入实体清单,很有可能像中芯国际一样,脖子上被套了绳索,随时都有可能被勒的喘不上气。

福建晋华:2016年福建晋华成立,专注DRAM芯片生产。因为离台湾近,找了台湾的联电合作,联电出设备出技术,双方共同进步。不过很快美国人找上门来,2017年美光公司一纸诉状告晋华和联电侵权,联电是美国的小弟,自然不敢说什么,把技术支持和设备撤走了,留下晋华一地鸡毛,没了台湾人的合作,整个项目也就凉了。这还不算完,美国还把福建晋华列入实体清单,2020年甚至向晋华的总经理和两个从美光跳槽的工程师发出逮捕令。用国家恐怖主义解决商业问题,成了这两年美国的常规操作。

不过400亿的投资进去,还是打下了基础,毕竟厂房设备什么的都有了,换个思路又是一番新天地。就在今年1月,晋华宣布成功研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25nm芯片,小批量试产,后续在国家扶持下,估计还会继续走下去。

合肥长鑫:合肥长鑫2016年成立,主要生产DRAM芯片。吸收了福建晋华的教训,长鑫从奇梦达购买了全部专利,2019年8GB内存正式量产,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一款内存,意义非常大。之前我们内存芯片依赖进口,人家说什么是什么,给你开个天价也只能捏着鼻子接受。这次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相当于我们从大刀长矛换成了汉阳造,虽然离美韩的M16还有差距,但毕竟从冷兵器跨入热兵器,实现了阶级跃迁,也能和美韩坐下来聊天,不至于被单方面屠杀。

总的来说存储芯片因为技术含量不高,我们现在设计和制造问题都不大,就看能不能从美韩垄断的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一个是大陆集成电路制造的“老大哥”,另一个是专注于存储器芯片的“后起之秀”。要深入了解这两家公司的对比,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掰扯。1. 定位与核心业务:目标不同,赛道有别 中芯国际 (SMIC):这是一家典型的晶圆代工(Foundry)企业。它的核心业务就是帮设计公司(.............
  • 回答
    在中芯国际的PIE(Process Integration Engineer)和长鑫存储的PE(Process Engineer)之间选择,确实是个需要仔细权衡的决定,尤其是在薪资和工作模式上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哪个更有前途,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职业规划、看重的价值以及你认为的“前途”具体指什么.............
  • 回答
    如果中芯国际真的能达到台积电目前的制程和量产水平,那对华为,乃至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而言,无疑是石破天惊的事件。美国接下来针对华为的策略,很可能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且充满博弈的阶段。首先,我们得明白,即便中芯国际实现了技术上的“追赶”,美国现在对华为的制裁,尤其是围绕先进半导体领域的限制,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心动的选择题,尤其是对于一位985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来说。英特尔的PE(Process Engineer)和中芯国际的PIE(Process Integration Engineer)都是半导体制造领域非常核心的岗位,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复杂的工艺。究竟该怎么选,咱们得掰开了揉.............
  • 回答
    中芯国际 N+1 工艺的流片和测试成功,绝对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这绝不仅仅是“又一个工艺节点”的诞生,它的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把 N+1 工艺摆明白。你提到它“与 7nm 工艺非常相似”,这句话背后包含了几个关键点。7nm 工艺是当.............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中芯国际2021年第二季度的这份财报,除了4.05亿美元的毛利,还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营收与增长:稳健前行下的挑战首先,我们看看营收情况。虽然财报摘要通常会突出毛利,但营收数字更能反映市场需求和公司的出货量。2021.............
  • 回答
    关于中芯国际为何对7nm EUV光刻机“情有独钟”,而不仅仅满足于7nm DUV光刻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技术、成本、市场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能用就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以及它们在中芯国际这样的企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把7nm这个节点捋清楚。在半导.............
  • 回答
    中芯国际(SMIC)作为中国大陆领先的半导体晶圆代工厂,其FinFET工艺的研发与量产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要详细解读中芯国际FinFET工艺的现状,我们需要从其发展历程、具体平台、技术特点以及在行业中的位置这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中芯国际FinFET工艺的发展历程:追赶与突破FinFET(Fin .............
  • 回答
    关于中芯国际研发良率部门YE工程师这个岗位,我能和你聊聊我的理解和一些可能的侧重点。首先,“YE” 这个缩写在中芯国际的语境下,很有可能是指 “Yield Enhancement”,也就是良率提升。这是一个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想想看,晶圆厂的生产成本极高,每一片晶圆上都凝聚了无数的工艺.............
  • 回答
    中芯国际的制造工程师,总的来说,是一个在当下中国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非常有潜力和挑战性的职业。如果你对精密制造、技术攻关、以及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这个岗位值得你好好了解。中芯国际制造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你可以把制造工程师想象成是芯片生产线的“灵魂人物”和“守护者”。他们的.............
  • 回答
    中芯国际上半年净利润飙升278.1%至52.41亿元,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单,背后隐藏着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息。抛开简单的数字,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个增长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对公司未来发展意味着什么。1. 营收和利润的“双轮驱动”:首先,我们不能只看净利润,还得看营收。虽然财报的具体细节需要查.............
  • 回答
    关于中芯国际的EE岗位,对于双非一本的往届生来说,确实是需要仔细权衡的。我尽量从多个角度详细地聊聊,希望给你一些更具象的参考,也尽量避免那种听起来特别“标准”的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中芯国际作为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毋庸置疑。尤其是它在先进制程上的努力和投入,让它的发展前景是值得.............
  • 回答
    将中芯国际与华为进行类比,并思考为何中芯国际未被像华为那样作为“标杆”来大力宣传和积极帮助,这涉及到多个层面、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中芯国际的性质与定位的差异: 华为:消费者终端为导向的巨头,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产品直接触达消费者:.............
  • 回答
    中芯国际“拿下” ASML 最新 EUV 光刻机?—— 如果这句话属实,那绝对是中国芯片产业的一场重量级“里程碑”事件,其意义深远,绝不是一句“好消息”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拿下”这个词的语境。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中芯国际确实在采购 ASML 的高端光刻机,包括 EUV(极紫外光刻)机型,.............
  • 回答
    中芯国际上半年净利润飙升至 52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78%,这一成绩无疑让市场眼前一亮。然而,与此同时,关于其研发人员薪资下降的传闻也引起了不少讨论。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净利润大幅增长的驱动力:首先,我们要理解中芯国际为何能实现如此亮眼的业绩。这背后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 回答
    中芯国际与阿斯麦(ASML)的这场“光刻机之约”,最近又添了新篇章,而且这次的“大动作”,颇有点“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味道。传闻中芯国际这次是下了重金,要花上12亿美元,从ASML手里再添几台光刻机。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12亿美元的花销,是个什么概念?12亿美元,那可不.............
  • 回答
    中芯国际能否赶超台积电,为华为全面供货?这是一个牵动产业链、地缘政治和技术前沿的复杂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掰扯。核心挑战:技术代差与追赶之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正视一个残酷的现实:目前,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在制程工艺上存在显著的代差。 台积电的领先优势: 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的龙头老大,其技术优.............
  • 回答
    在美国对华为实施严厉制裁的背景下,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本土的芯片制造企业,特别是中芯国际,希望它能扛起“芯片自立”的大旗,填补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空缺。那么,中芯国际是否真的能够替代台积电,实现中国芯片的自主可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的局势、技术差距、以及中国.............
  • 回答
    中芯国际,这家中国半导体制造的“国家队”,近期传出拟回归A股科创板上市的消息,无疑是近期科技和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要如何看待这件事?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抽丝剥茧,看看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一、 为什么选择科创板?“回家”的逻辑中芯国际早就已经在香港和美国上市过。选择科创.............
  • 回答
    近日,中芯国际的一则公告引起了不少关注,那就是其核心技术人员吴金刚博士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对于这家中国半导体制造的领头羊来说,任何关键技术人才的变动都可能牵动着行业神经,吴金刚博士的离职自然也不例外。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吴金刚博士的专业背景和贡献:吴金刚博士是中芯国际在先进工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