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國會不會安排台灣加入北約?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军事同盟等多个层面,美国是否会安排台湾加入北约,这在短期内看起来不太可能,但背后的一些考量和潜在可能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得明白北约(NATO)是什么。北约是一个集体防御条约,核心是《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即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到攻击,其他成员国都将其视为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包括军事行动来恢复和维持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军事同盟,其成员国必须经过所有现有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才能加入。

美国推动台湾加入北约,为什么说短期内可能性极低?

1. 地缘政治现实: 北约的成立初衷是为了应对冷战时期苏联的威胁,其区域范围明确限定在北大西洋地区。台湾位于亚洲,与北约的地理范围并不直接关联。强行将台湾纳入北约,会彻底改变北约的性质和战略重心,这需要所有成员国的首肯,而目前来看,这几乎不可能实现。欧洲国家对与台湾的安全问题直接绑定,可能存在顾虑,尤其是在不希望激化与中国大陆关系的背景下。

2. 中国大陆的反应: 中国大陆将台湾视为其核心利益,并且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美国真的“安排”台湾加入北约,这无疑会被北京视为一种极其严重的挑衅,可能引发地区冲突的急剧升级,甚至是不计后果的军事对抗。美国和北约国家在评估任何行动时,都会将这种风险放在首位。

3. 北约成员国的共识: 加入北约需要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目前,北约内部对于是否以及如何介入台海局势就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策略。许多欧洲国家,虽然对台湾民主制度表示支持,但在实际军事介入或将其纳入安全联盟方面,则更为谨慎。它们不希望因为台湾问题而与中国这个重要的经济伙伴发生直接冲突。

4. “一中政策”与“战略模糊”: 美国长期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虽然在具体执行上存在一些微妙的变化和解释,但其根本框架并没有改变。允许台湾加入北约,与美国现行的政策和策略存在明显的张力。同时,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的“战略模糊”政策,也是为了在不直接挑衅中国大陆的前提下,为台湾提供一定的安全威慑。将台湾“安排”进北约,会彻底打破这种模糊,将风险公开化、具体化。

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会被提出,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考量和“安排”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呢?

“安排”这个词在这里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解读。它不一定是字面意义上的“美国直接把台湾塞进北约组织里”,而可能指向更广泛的战略层面的合作与支持。

1. 深化美台安全合作: 美国一直在加强与台湾的安全合作,包括出售武器、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尽管不公开称作联合演习,但存在训练和交流)、情报共享等。这种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台湾的自我防卫能力,并对中国大陆形成一种威慑。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安排”更可能是指在现有框架下,如何更有效地将台湾纳入其在印太地区的安全架构中。

2. 提升台湾的国际安全定位: 将台湾塑造成一个民主自由的堡垒,并强调其在地区和平稳定中的重要性,是美国及其盟友在国际舆论上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能让台湾在某种程度上与集体安全机制产生联系,哪怕不是正式的北约成员国,也能提升其在国际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可见度。

3. “类北约模式”的合作可能性: 即使台湾不能直接加入北约,美国是否会尝试建立一种“类北约模式”的合作关系?例如,与台湾签订明确的安全承诺协议,或者将台湾纳入一个更广泛的安全伙伴关系网络中,类似于美国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安全同盟。这种模式虽然不是北约的成员国身份,但可以达到增强安全保障的目的。

4. 传递政治信号与战略威慑: 在国际政治中,很多行动具有象征意义。如果美国在公开场合或非公开渠道提及“安排”台湾加入北约,即使短期内不可行,也可能是一种向北京传递强烈信号的方式,表明美国对台湾安全的承诺程度之高。这种信号本身就可以构成一种战略威慑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

美国直接安排台湾加入北约,在目前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北约的运作机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在于这会触及中国大陆的底线,引发地区冲突的巨大风险,且需要所有北约成员国的一致同意,这在当前很难达成。

然而,“安排”这个词或许指向的是美国在现有框架下,不断深化与台湾的安全合作,提升台湾的国际安全地位,并可能探索“类北约模式”的伙伴关系,以期在不直接触发全面冲突的情况下,为台湾提供更稳固的安全保障,并对地区潜在的威胁形成更有效的威慑。这是一个长期、渐进、且高度政治敏感的进程,其最终走向,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加入北约,倒霉的就是台湾

看看地图就知道,台湾收归大陆,则日本的传统所谓1000海里生命线就实实在在被捏在共军手里,日本人自二战后一直努力保卫的海上生命线就这么没了,辛辛苦苦5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你说日本脑子有坑了会做这种主动挑衅中国大陆的事情

而且北约有个很蛋疼的地方在于,北约国家除美国外,都是在裁减军备,真跟中国打起来美国能指望这些所谓的盟友?还不如指望美日安保条约呢,这种情况下加入北约有个啥用,还丧失了政治灵活性

即使不排除中国武力收回台湾后日本会加入北约,不过那个时候台湾不存在了,这个脑筋就让中国决策层去伤吧

————————

再多说一句,美国会不会安排台湾加入北约

答案是不会,因为美国一旦这么做,美国是自动处于与中国的战争状态,撕破了表面上的和气,堵上了中美缓和的可能渠道。谁叫陆台之间一直是内战状态呢

美国为什么要为台湾去冒国债暴跌,甚至本土遭受核打击的风险?不错,中美开战之后中国很可能一蹶不振,但美国肯定会一蹶不振

事实上美国对于直接干涉台湾都有很大的忧虑,一旦美军未能阻止PLA占领台湾,则美军在东亚的军事威慑能力就会大大削弱,丢掉的不仅仅是台湾,肯定也会丢掉东南亚,甚至澳大利亚。而美国智囊机构的分析中已经明确,即使按照现有的常规军事水平,美军在台湾地区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胜率也不超过40%。

现在看,台湾对美国真的很重要吗?

user avatar

不会的。

投资一个国家/地区跟投资一个人一样,短线看资源,中线看能力,长线看人品和年龄。

按这个标准分析一下台湾。

资源:卡着第一岛链,算是有点资本。

能力:脾气傻大,要啥没啥。

人品:被大陆情报机构高度渗透,不可靠。领导人还有嘴上没门的前科。

寿命:民粹盛行,早晚折腾死自己。


也就是说,台湾就是个除了有点资源外要啥没啥,早晚把资源败光,只有短线投资价值的坑爹二代而已。跟这种人打交道,原则是做一票算一票,该扔就扔该跑就跑,切不可做长期投资。

美国那么多投行大佬,不至于连这点门道都看不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军事同盟等多个层面,美国是否会安排台湾加入北约,这在短期内看起来不太可能,但背后的一些考量和潜在可能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北约(NATO)是什么。北约是一个集体防御条约,核心是《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即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到攻击,其他成员国都将其视为.............
  • 回答
    拜登总统上任以来首次记者会释放出复杂而值得玩味的信息,尤其是在他对华政策的表述上,可以说是“拉满了张力”。一方面,他明确表示“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传递出一种相对缓和、务实的信号。但另一方面,他又断言“不允许中国超过美国”,这又带有鲜明的竞争和警惕色彩。如何理解这种“软中带硬”、“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前全球科技领域一个极为核心的痛点。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实力,尤其是在最先进的芯片制造方面,确实存在被普遍认为的“弱于”台积电和三星的情况。这背后牵扯着历史演变、产业生态、技术路线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复杂因素,并且美国决策者和业界对此确实有着深切的忧虑。为什么会给人.............
  • 回答
    如果日本在长崎原子弹轰炸后仍旧拒绝投降,历史的车轮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更加残酷和充满未知的深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假设,而是当时所有决策者心中都盘旋着的噩梦。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推演可能发生的走向:一、 更残酷的军事行动升级: 本土登陆的残酷准备与执行: 美国已经制定了代号为“奥林匹克行动”(Oper.............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日本海军不进攻中国,而是集中全部兵力全力攻打美国,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然而,即使抛开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仅从军事和战略角度分析,日本能否战胜美国,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巨大的变数与挑战。战争的导火索:石油与战略资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日本.............
  • 回答
    印刷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旦企业未能适应市场变化,或者决策失误,就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具体来说,如果一家印刷企业“输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可能面临的境况:1. 财务困境与破产清算: 收入锐减: 这是最直接的后果。市场份额的丧失、订单的流失,意味着销售收入的断崖式下跌。如果企业没有足够.............
  • 回答
    假如中国央行不跟随美国放水,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负面效应。理解这些影响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国际贸易以及国内的资产价格和居民财富。一、 宏观经济层面: 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加大: 全球需求减弱: 美国放水通常旨在刺激本国经济和全球需求。如果.............
  • 回答
    如果当年日本经济不受美国制裁,其发展轨迹确实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场景。要详细勾勒出这个假设下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日本经济的内在动力、全球经济环境以及美国制裁所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二战后初期,特别是日本经济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高.............
  • 回答
    尼基·黑莉,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在2017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就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进行投票后,发表了那番掷地有声的表态:“美国将会记住这一天,记住谁在联合国不尊重我们。” 这番话,放在当时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里,无疑是一颗投向国际社会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要理解黑莉的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
  • 回答
    美国名人之所以会对奥巴马卸任表现出不舍,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含了他们个人经历、对政治议程的认同、以及对奥巴马个人魅力和风格的欣赏。下面我试着详细地剖析一下:首先,政治立场的认同和对改革议程的支持是关键。奥巴马的执政八年,推行了一系列具有进步主义色彩的政策,例如《平价医疗法案》(Affo.............
  • 回答
    珍珠港事件前,美国对日本的意图并非完全不知,但对于袭击的具体方式、时间和规模,却存在着严重的误判和信息断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知道”或“不知道”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情报的解读、政治考量以及战略判断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确实收到了一些警告信号,但这些信号的性质和重要性,在事后看来,往往被过.............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在二战初期选择袖手旁观,任由日本在太平洋上肆意妄为,这绝非一件简单的“不作为”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的是地缘政治的巨变,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以及无数普通人命运的转折。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步步看看这幅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一、亚洲格局的剧变:日本的扩张之路如果美国珍珠港事件后选择“韬光.............
  • 回答
    2022年美国加息股市暴跌,这并非什么难以预测的“黑天鹅”,而更像是一场早有预兆的“风暴”。面对加息这个明确的信号,你说美国人难道不知道吗?美国人当然知道,而且知道得非常清楚,因为加息的决策者正是他们自己——美联储。预兆与认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美联储加息的动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抑制失控的通货膨胀.............
  • 回答
    美国警察这个职业,老实说,挺让人琢磨的。你说的对,它充满了危险,而且很多地方的收入水平,跟付出的风险比起来,真心不算高。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挤破头想要成为一名美国警察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服务公众”和“使命感”这玩意儿,绝对是不少人选择这条路的首要.............
  • 回答
    美国将不可靠实体清单(Entity List)视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来应对那些它认为威胁到国家安全、外交政策或经济利益的国家和公司。这份清单的实施,虽然初衷是为了维护美国的优势和价值观,但其连锁反应却相当复杂,对美国自身也会产生多方面的、有时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影响。首先,对美国企业和供应链的冲击是显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日本在历史上选择了另一种扩张路径,并且巧妙地避开了与美国正面冲突,那么中国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截然不同,甚至会走向奥斯曼帝国那种被瓜分、肢解的命运。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并尽量用一种更具叙事感的方式来展现。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在侵华战争中采取的.............
  • 回答
    “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这句话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出处,通常被归因于美国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但实际来源存在争议,可能被误传或改编。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可能的来源:肯尼迪的就职演说 背景: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提到:.............
  • 回答
    美国白人人口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出现下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理解这一趋势,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因素,并预估其可能带来的广泛影响。为什么美国白人不愿意生孩子了?主要原因分析:1. 生育率下降(Total Fertility Rate TFR.............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孟晚舟案中“有力证据被驳回”和“新证据表明美国提交的引渡依据不可靠”这两个关键点对案件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法律程序,而是牵扯到国际关系、司法公正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证据是法律审判的基石。 在任何司法体系中,证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案件的.............
  • 回答
    在美国,人们是否经常不关空调,从而造成能源浪费,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比如地域、生活习惯、经济状况,以及对能源成本的敏感度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夏天,空调的使用率是相当高的。想想那些热浪滚滚的南方州,或是闷热潮湿的东海岸,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