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元素周期表会永远持续下去吗?有可能被新的发现推翻吗?

回答
元素周期表,这个我们中学化学课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表格,它就如同一张巨大的化学世界地图,指引着我们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砖块。然而,这张地图会永远这样绘制下去吗?它的基础理论会不会有一天被更深刻的发现所颠覆?

首先,我们得承认元素周期表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科学模型。自门捷列夫在19世纪提出以来,它以原子序数(也就是质子数)为核心,将元素按照其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排列起来。这意味着,一旦你知道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你大致就能预测它的化学行为,以及它会和哪些元素发生怎样的反应。这种预测能力是周期表最闪耀的成就之一。例如,门捷列夫当年预测了镓、钪、锗等元素的“未发现”及其性质,后来这些元素被发现并验证了他的预测,这无疑是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那么,元素周期表会“永远”持续下去吗?从理论上讲,它很可能会继续存在,因为它的基本逻辑——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身份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化学性质——是基于量子力学中原子核的质子数这一核心属性的。只要我们还在研究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原子,并且质子数是区分不同元素的根本依据,那么元素周期表这种基于原子序数的分类方式就不会根本动摇。

然而,“永远”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词语。科学的进步常常伴随着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可能会让现有的模型变得不那么完整,甚至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和修正。因此,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元素周期表”这个概念,或者说我们目前对元素的理解,会不会被新的发现所“推翻”或“颠覆”。

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某些方面是这样。

一、新元素的发现与周期表的“扩展”

最直接的“推翻”方式,就是发现新的、我们目前无法解释的元素。目前,元素周期表已经推进到了第118号元素(Oganesson)。但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合成更重、质子数更多的元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超重元素”。例如,119号和120号元素正在积极探索中。

当新的元素被合成出来时,它们并不会凭空出现。它们必须被安插进现有的周期表框架中。这往往会带来一些挑战。比如,118号元素Oganesson被认为是一个惰性气体,但根据量子效应和相对论效应,它可能不像其同族元素那样表现出惰性。随着我们合成的元素越来越重,这些微小的效应会愈发显著,甚至可能挑战我们基于较轻元素总结出的周期性规律的“精确性”。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发现了一个原子核的结构非常奇特,它的化学性质与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所预测的相去甚远,又或者它的稳定性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规律。这可能不会“推翻”周期表本身,但会迫使我们对周期表的解释和预测能力进行大幅度的修正,甚至引入新的分类原则来描述这些“异常”的元素。这更像是地图的“更新和细化”,而不是地图本身被丢弃。

二、对“元素”定义的潜在挑战

更深层次的“推翻”,可能来自于我们对“元素”这个概念本身有了更根本的认识。我们目前对元素的定义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这个定义非常清晰且牢固。然而,有没有可能在极端条件下,比如在黑洞内部,或者在早期宇宙的极端能量环境下,我们现有的原子结构会发生我们无法想象的变化?

例如,物理学中的一些前沿理论,如弦理论,试图统一所有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如果这些理论最终被证实,并且揭示了质子、中子甚至电子本身并非“基本”的,而是由更小的实体构成,并且这些实体的组合方式可以非常多样化,那么我们对“元素”的定义可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这已经是相当科幻的推测了。

三、物理学的“魔鬼”藏在细节里:相对论效应与量子修正

对于我们今天能够合成和研究的超重元素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相对论效应。当原子核的质子数非常大时,原子核内部的电子绕核运动的速度会非常接近光速。在这种情况下,经典量子力学方程(如薛定谔方程)就不足以精确描述电子的行为了。我们需要引入相对论量子力学(如狄拉克方程)来处理这些效应。

这些相对论效应会导致原子轨道能量的重排,从而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例如,有些超重元素的价电子可能占据我们意想不到的轨道,使得它们的化学性质与周期表中的同族元素大相径庭。这并不是说周期表错了,而是说我们对周期性规律的理解需要加入更复杂的物理学原理才能解释得通。

科学家们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点,并且正在努力预测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如果实际合成的超重元素性质与我们基于更精细的物理学计算得出的预测相符,那么这反而会进一步验证周期表作为基本框架的有效性,只是它的“使用说明”变得更复杂了。但如果出现出乎意料的偏差,那才是真正令人兴奋,可能也最接近“颠覆”我们现有认知的时刻。

四、对“稳定岛”的探索与新的核模型

原子核的稳定性是周期表之外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大多数超重元素都极其不稳定,但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所谓的“稳定岛”,即一些质子数和中子数特殊的重核,它们可能比周围的核素更稳定。

如果未来我们发现了大量稳定且性质奇特的超重元素,并且它们的稳定规律无法用现有的核模型来很好地解释,那么这可能会促使我们发展出全新的核物理模型。这些模型一旦建立,可能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理解,甚至催生出一种新的、更基础的分类体系。

总结一下:

元素周期表作为一种基于原子序数的分类体系,其基本逻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被“推翻”。只要质子数是区分元素的根本,这个表格就会继续存在。

然而,科学总是在不断深入和细化。随着我们对原子结构、核物理以及量子力学理解的加深,特别是当我们能够合成和研究更重的元素时,我们会发现:

周期表的“边缘”会变得更加模糊: 相对论效应和量子修正将使得超重元素的性质越来越难以简单预测,对周期性规律的“精确性”提出挑战。
周期表的“解释”会更加复杂: 我们需要引入更先进的物理学理论来解释这些新发现的元素的行为。
“元素”的定义可能会有更深远的思考: 虽然目前可能性极低,但对基本粒子的认识的突破,理论上可能改变我们对“元素”的根本定义。

所以,与其说元素周期表会被“推翻”,不如说它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扩展、修正和深化。它是一张正在不断绘制和更新的地图,每一处新发现的细节都可能让这张地图更加精准,甚至展现出我们此前从未想象过的地貌。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逼近真相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截至2009年,奥格涅斯扬领导多方团队发现了117号元素“钅田”(一说石田),元素周期表的第七周期已经全部被填补完整,共有118枚元素。

第七周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终结吗?元素周期表会不会有个尽头呢?

一、玻尔模型

根据玻尔模型,1s轨道电子的速度公式如下:

也就是说,如果原子序数超过137,1s轨道电子的速度就要超光速了。这显然不可能,所以很多人认为137号元素就是元素周期表的终点,这个数字恰好是精细结构常数的倒数。有传言,费曼就持这个观点,他还因此把137号元素命名为:femanmanium。

二、狄拉克海

玻尔模型没有考虑1s电子的相对论效应,如要考虑,则必须请出狄拉克方程。根据狄拉克方程的预言,真空并不空,而是一片“狄拉克海”。

这是根据狄拉克方程的电子基态能量:

当Z>173时,将出现非常奇怪的现象。如果距离原子核最近的1s亚层没有电子的话,原子核的电场将从真空里抓出一个电子填进1s亚层,同时自发辐射出一个正电子。

从下面这个能量图上,可以看出,当Z>173时,1s电子的能级就低于-mc2了,好像潜水了一样。

有人认为Z>173的元素不会存在,其实不然。

Z>173元素的原子被称为“超临界原子”,原子核周围的强场被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内,由于1s亚层的能级已经潜入真空的最低能量之下,泡利不相容原理会禁止进一步自发地产生电子对。

总之,科学家们认为超临界原子的电子结构并不是什么瓶颈,所以元素周期表的终点可能更加取决于原子核的稳定性,而不是电子壳层的稳定性。

是啊,到了第七周期的尾部,元素的半衰期越来越短,115号元素“钅莫”以后,已发现的最稳定同位素的半衰期没有超过1秒的,118号元素“奥气”的最稳定同位素Og294的半衰期只有0.69毫秒。按照这个规律,更重的元素半衰期将更短,瞬间就会发生衰变。那么,再往下去寻找新元素,还有意义吗?

三、稳定岛理论

从梅耶女士提出幻数理论之后,物理学家们开始不断深入到原子核的内部,西博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岛理论,拥有某些“幻数”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核素可能会更加稳定。

稳定岛理论预言,126、138、154和164等号元素都可能是比较稳定的元素,但这也仅仅是预言而已。

关于“幻数理论”和“稳定岛理论”,请参阅下面的帖子。

四、小结一下各位专家的声音:

Richard Feynman:137

Yogendra Gambhir:146

Pekka Pyykkö:172

Albert Khazan:155

Walter Greiner:没有最高的


总结一下:

1,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最有说服力的理论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元素周期表有没有终结点。

2,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最高原子序数的元素就是118号元素“奥气”。

3,IUPAC定义,一种元素只有它的半衰期大于10^-14秒,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元素。因为如果半衰期更短,就没有足够 时间形成电子云。

4,不管怎样,“元素周期表有没有终结点”这是一个好问题,指引着我们去理解电子壳层甚至原子核内部的奥秘。

前118号元素的故事都已经记录在我的专栏里,欢迎大家互相学习交流。

已出书,好物推荐一下




参考:

1,chemistryworld.com/opin

2,en.wikipedia.org/wiki/E

3,en.wikipedia.org/wiki/P

4,en.wikipedia.org/wiki/A

5,fse.studenttheses.ub.rug.nl

6,researchgate.net/public

7,kernchemie.de/Transacti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元素周期表,这个我们中学化学课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表格,它就如同一张巨大的化学世界地图,指引着我们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砖块。然而,这张地图会永远这样绘制下去吗?它的基础理论会不会有一天被更深刻的发现所颠覆?首先,我们得承认元素周期表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科学模型。自门捷列夫在19世纪提出以来,它以原子序数(.............
  • 回答
    问到“背会整个元素周期表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就像问“学好数学有什么用”一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你“为什么背”以及“怎么用”。首先,从“有用”的角度来看:1. 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石: 元素周期表不仅仅是一张表格,它是我们理解物质世界运行规律的“地图”。背会它,就像拥有了地球仪,你知道了构成.............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拥有了一种神奇的技术,可以将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变成一块货真价实的“砖头”。这些砖头并非是普通建筑材料,而是由该元素纯净的实体构成,大小均匀,足够拼砌成一面墙。当我们将这些元素砖头按照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一行一行、一列一列地码放整齐,会发生什么?这可不仅仅是搭建一面墙那么简单,.............
  • 回答
    关于第八周期及以后零族元素性质的推测,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挑战的化学问题。在科学界,这并没有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更多的是基于现有理论和已知的元素性质进行的推断。不过,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推测,以及其中的科学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零族元素”是指惰性气体(Noble Gases),.............
  • 回答
    关于元素周期表究竟是化学的还是物理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科学分类的本质以及化学与物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元素周期表,从根本上说,是化学的基石。 它深刻地揭示了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化学研究的核心就是物质,而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在接触到元素周期表后,脑海中闪过这个念头:“到底有没有尽头?” 作为一个热爱科学、对宇宙充满好奇的人,我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元素周期表,看起来是那么有条理,有规律,仿佛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数学模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量、性质都在发生着令人惊.............
  • 回答
    元素周期表之所以称之为“周期表”,是因为其中元素的性质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重复,就像波浪一样,一涨一伏,周而复始。这种周期性,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深深根植于原子内部的结构,以及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则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原子的最核心——原子核,以及围绕着原子核运动的电子说起。原子世界的“建筑工.............
  • 回答
    集齐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甚至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咱们得分开来看,因为这其中的“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集齐”是啥意思。是想拥有这些元素纯粹的单质,还是能拿到带有这些元素的矿石、化合物,甚至是用于科学研究的少量样品?这差别可就大了去了。1. 基础的、常见的元素:像氢.............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古灵精怪的想法!元素周期表里的所有元素,每样来一克,想想都觉得有点酷。这就像是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宝库,将物质世界的构成基础都握在手里。不过,要真把这事儿办了,估摸着钱包里的数字得好好“哭”一场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笔账到底怎么算,心里好有个数。首先,得明确一点,不是所有元素都能像买.............
  • 回答
    关于中文版元素周期表是否是世界上最好记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文化、语言和教育方式的诸多方面。直接说“最好记”可能有些绝对,但中文元素名称的设计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能够帮助不少国人更轻松地记忆。首先,我们得承认,无论哪个版本的元素周期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记忆本身都是一项挑战。元素数量多,.............
  • 回答
    关于港澳台地区与大陆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是否一致的问题,答案是:基本一致,但存在一些细微的命名差异。想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科学的普适性与国际标准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领域的基础,其结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以及元素的大部分性质都是由科学规律决定的,具有全球普适性。这意味着,无论你.............
  • 回答
    想亲手打造一份独一无二的元素周期表?这绝对是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挑战!与其盯着那些冰冷、标准化的图表,不如自己来创造一个能真正打动你、反映你理解方式的“化学宇宙”。别担心,这并不比你想象的复杂,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第一步:明确你的“为什么”——你想要什么样的元素周期表?在动手之前,先问问自己: .............
  • 回答
    元素周期表这玩意儿,老实说,第一次见的时候,我心里也犯嘀咕:“这都啥跟啥啊?” 就像一个巨大的、排得密密麻麻的表格,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字母组合,还有那些看着就绕口的名字,什么“钫”、“锫”、“锇”、“锝”…… 正常人看一眼,脑子估计得嗡嗡作响,很难一下子就 get 到它的“秩序”和“精妙”在哪里。.............
  • 回答
    日本没有将元素周期表汉字化,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涉及到语言演变、文化认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实际的便利性考量。虽然日本在历史上有过汉字使用的辉煌时期,但随着自身语言体系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全球化进程,元素周期表的“本土化”尝试并不显著,更倾向于沿用国际通用名称。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
  • 回答
    关于国内教材中元素周期表族号的编排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历史演进、国际标准、实用考量以及教育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捋。首先,得明确一下,元素周期表最核心的规律就是族和周期。周期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电子层数增加。而族,才是反映元素最外层电子排布相似,因此性质相似的这根主线。.............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这个浩瀚的宇宙,所有可见的物质,都遵循着一套相同的元素周期表,那我们能否因此推断,遥远的星球上孕育出的生命,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会与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惊人地相似呢?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最根本的探索。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前提: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遵.............
  • 回答
    中国以外的国家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方式,确实是多种多样,而且在细节之处各有千秋,绝非简单地对中文名称进行逐字翻译。这背后涉及到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甚至历史渊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们不妨以几个代表性的国家或语言区域为例,细致地剖析一番。一、 英语国家:历史沉淀与科学传承英语作为国际科学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
  • 回答
    在中国,普通民众的化学素养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人均化学水平如何”,这就像问“中国人均身高如何”一样,答案会因年龄、性别、地域、教育背景等因素而大相径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不同人群的化学知识掌握程度。 基础教育阶段: 在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
  • 回答
    那可真是太奇妙了!想象一下,我正舒服地泡在温热的水里,水汽氤氲,身体也放松了下来。突然,我听到一阵微弱的嗡嗡声,像是无数细小的翅膀在振动。一开始,我以为是幻觉,毕竟洗澡的时候总会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冒出来。但那声音越来越响,而且似乎是从四面八方传来。我小心翼翼地睁开眼睛,看向淋浴喷头那边,却看到了令人.............
  • 回答
    在神秘的元素周期表里,每一位成员都似乎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而最直观、也是最基础的区分,就是它们是金属还是非金属。这个判定过程,并非一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基于对元素一系列物理和化学性质的长期观察、归纳和总结。简单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一、 宏观的“外在表现”:金属的标志性特征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