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我国出生率跌破 1%,创 1978 年以来新低,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

回答
2020年,我国的出生率跌破1%的关口,降至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这个数字看似只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据,但它背后牵涉到的意义却深远而复杂,关乎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社会结构、经济活力乃至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感。要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

首先,这是人口再生产能力下降的直接信号。

出生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能力的关键指标。出生率跌破1%,意味着每千人口中一年出生的婴儿数量不足10个。理想情况下,一个国家为了维持人口的长期稳定,即所谓的“世代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需要达到2.1左右(考虑到人口性别比例和死亡率等因素)。而我们看到的1%的出生率,很可能意味着总和生育率已经远低于此,甚至可能跌破1.3这样的警示线(如果以1%的出生率推算,总和生育率大概率在1.3以下,甚至可能更低)。

这意味着,新出生的人口数量已经不足以弥补死亡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自然增长将趋于停滞甚至负增长。长此以往,人口总量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下降的趋势。这不同于过去我们谈论的“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低生育率”,那是一种主动调控的结果,而现在,即使在鼓励生育的政策背景下,生育率依然低迷,这反映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由社会经济因素驱动的生育意愿的下降。

其次,这是我国社会结构面临深刻变化的预警。

低出生率直接导致的是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当新生儿数量锐减,而同时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延长了人们的寿命,老年人口的比例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会急剧上升。一个低出生率、高老龄化的社会,意味着:

劳动力供给的短缺: 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会逐渐减少,这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生产能力、创新活力以及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企业可能面临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的问题,对经济增长造成拖累。
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骤增: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支出将大幅增加,而缴纳社保的年轻劳动力的数量却在减少。这会给社保基金带来巨大的支付压力,甚至可能出现不可持续的风险。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消费结构和经济模式的调整: 老年人口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与年轻人口不同,这会促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依赖人口红利的传统经济模式将难以维系,需要向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模式转型。
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规模小型化,一对夫妇可能要赡养四位甚至更多的老人,这种“421”甚至“422”的家庭养老模式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传统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再者,这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战略性调整的信号。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人口红利”,即庞大而年轻的劳动力队伍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成本优势。然而,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这种“人口红利”正在加速消退,甚至已经转变为“人口负债”。

这意味着:

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 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而非简单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国家需要加大在教育、研发和产业升级方面的投入。
消费市场潜力的挑战: 年轻人口是主要的消费力量,人口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消费市场的活力和规模。如何激发和引导新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在一些生育率更低、老龄化更严重的地区,人口流失和经济活力下降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它也反映了生育意愿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

出生率的下降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年轻人面对高企的房价、激烈的教育竞争、不确定的就业前景以及沉重的育儿和养老负担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延迟生育甚至放弃生育。

经济压力: 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需要巨额的经济投入,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这让很多年轻家庭望而却步。
教育内卷: “鸡娃”现象背后是激烈的教育竞争,这使得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巨大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也导致了对生育二胎、三胎的顾虑。
女性生育意愿下降: 在职场中,女性仍然面临着“生育歧视”,怀孕、哺乳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和收入。生育和抚养孩子也意味着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这让一些职业女性对生育望而却步。
社会观念的改变: 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主义的兴起,年轻一代更加关注自我实现和生活品质,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是一种选择。
育儿支持体系的不足: 托育机构的短缺、育儿假等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使得育儿的社会支持相对薄弱,个人和家庭的负担更重。

总结来说,2020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的下滑,它标志着我国正步入一个由低生育率驱动的人口结构快速转变的时期。 这意味着我们要从过去的“人口红利”时代转向“人才红利”和“创新红利”时代,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人口结构的长期性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更加友好的生育环境,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个数字提醒我们,人口问题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去面对和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个笑话,我孩子的网课和作业打卡APP上,一个家长的手机号只能绑定一个学生账号,且不允许父母外的亲人进班级群。(两个家长手机号绑一个学生是可以的,但是一个家长手机号不能绑两个学生)

班上一对双胞胎的妈,就为了注册这个,费了老鼻子劲儿,最终还是上报学校特殊处理。

哈哈哈。

这个社会的一切都已经适应了少子化的生育率,现在这一切又都推动人们继续维系这种生育率。

user avatar

翟振武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迅速下降,而生育率却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导致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从1974年联合国第一次世界人口大会到现在,已经近30年了,世界人口增长(不含中国)的速度依然很高,非洲的总和生育率(大致相当于每个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孩子数)在2000年仍然高居在5.3。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不含中国)也在3.7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的生育率下降速度创下了世界第一。

我国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不仅是本国人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且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

首先,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1/5,世界人口增长的状况与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人口状况与发展趋势。1980年以前,联合国预测世界人口到2050年可达到110亿,但以后不断调低预测值。在1999年发表的预测中,竟然把2050年世界人口预测数调低到89亿。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增速已趋缓。

第二,欧洲人口转变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是“通用”的人口转变模式。但是,我国却创造了奇迹,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道路。我国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事实具有世界性的典范意义,它说明,人口转变,除了欧洲模式外,还有另外一种更快捷的中国式的道路。

第三,中国的低生育水平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农民仍占70%、人均收入仅800多美元、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很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它的成功向世界证明,社会和经济发展虽然是生育率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同一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可以容纳的生育水平的“变化空间”却是相当大的。我国计划生育的成功为在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实现人口转变创造了新鲜的经验和理论。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教授)

2001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user avatar

这问题不是有几千回答的吗???怎么就删干净了???牛哇牛哇!!!

user avatar

年轻人明白了两个道理: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做父母我省心。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2.趁年轻多享乐,老年寿命的性价比是最低的

user avatar

意味着计划生育运动的伟大胜利啊

意味着中必赢啊

还能意味什么

user avatar

不生不养

仙寿恒昌

不婚不育

芳龄永继

user avatar

如果再大规模的建设高层小户型,赶农村人上楼,生育率还会更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韩国生育率低不是因为儒家文化、东亚文化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这种伪命题,而是因为大规模的建设高层小户型居民楼,二室一厅,三室一厅,房价越高的地方越趋近于小户型。这样的户型本身就是没法支撑多孩的,考虑到老人带娃,至少要四房才行。二房、三房的平均生育个数不超过1.5个。相比较来说,日本的生育率就好一些了,近一二十年在1.3-1.7范围内波动,基本在发达国家的一般偏下级别,每个已婚妇女的平均生育数量是2.1个。日本住宅市场中60%是一户建,其余40%以低楼层为主,楼高超过20层的凤毛麟角,已婚家庭普遍趋向于购买一户建。而东亚其他地区都以高层住宅楼为主,大多是小户型,必然无法支撑生育。欧美在经济极度发达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1.5-2左右生育率的原因和他们以独栋为主的住宅形式有很大关系。衣食住行是人类四大基本需求,生育率低即繁衍欲望低,一定和这些需求的满足情况相关,而住房又是其中的大头,高房价和小户型都在打击这块需求,生育率低很正常。


转载无限制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是为了发泄情绪。

渴婚男:国家赶紧强制取消彩礼,让我娶得上媳妇。

女拳:国家赶紧惠我,给钱我来生娃。

穷屌丝夫妻:赶紧生个娃给100万,不给不生。

以上情绪发泄者想的是国家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不生不婚摆烂,这种人真的觉得自己的行为能左右国家的命运,我不禁 。

当初阿拉伯之春的起因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结果都懂,过的是苦,但是烂了你们过得更苦,并且没人在乎你们的想法。

生育率下降这么严重主要是很多人恋爱都谈不起,他们不会怨天尤人,只会默默加完班后看着别人的甜蜜莞尔一笑,心酸一下。

就算结婚了,很多人对于生育的代价也承受不起,怀孕基本等于老婆失业,老公单人收入根本顶不住开支,夫妻双方不是傻子,他们是利益共同体,孕妇受罪丈夫也不好受。

很多时候根本就没到教育阶段(也即真正花钱如流水的阶段)就会有很多人承受不了了,就更别提后面的成本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