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0 年我国的火星探测活动?

回答
2020 年,我国的火星探测活动,也就是“天问一号”任务,绝对是当年最令人瞩目的航天成就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飞行,而是我们国家迈向深空探索,特别是行星际探测能力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

回想起来,那个夏天,当“天问一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时,那种激动和期待是难以言喻的。这不仅仅是把一个探测器送出去,它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更是中国人民对未知宇宙的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体现。

“天问一号”的设计和目标都非常雄心勃勃。它不是一个单一功能的探测器,而是一个集“绕、着、巡”三大任务于一身的综合体。这意味着它要在一次任务中完成三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首先是在火星轨道上进行环绕探测,获取火星的全球性地理信息;其次是成功着陆在火星的预定区域,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技术环节;最后,还要部署一台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探测,近距离研究地质、矿产以及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

要知道,能够一次性完成如此复杂任务的,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背后考验的是我国在运载火箭、深空探测器设计、导航制导与控制、以及行星表面着陆和巡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和积累。每一项技术都凝聚着无数次的试验、改进和攻关。

在飞行过程中,“天问一号”经历了一系列关键的飞行节点。它告别地球,开启了漫长的地火转移轨道飞行。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它需要保持良好的姿态,接收来自地球的指令,完成各种轨道修正。这就像是在茫茫宇宙中,你掌握着一艘飞船的航向,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最让我们牵挂的,当然是它到达火星轨道之后,以及后续的着陆过程。2021年5月15日,当“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离着陆平台,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国探测器最早的印迹时,那种自豪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部署火星车的国家。

“祝融号”在火星上开展的巡视探测工作,为我们揭示了火星的奥秘。它带着各种先进的科学载荷,比如全景相机、地形地貌相机、火星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光谱分析仪等,对着陆区周边的地貌、地质构造、土壤成分、以及是否存在水冰等关键信息进行了深入的探测。通过它传回的图像和数据,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细腻的火星。

这项活动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成就,它对我国深空探测战略的意义更是深远。它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独立自主地开展行星际探测,也为未来更复杂的深空任务,比如采样返回、载人登陆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对宇宙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新一代的航天人才。

总而言之,2020年我国的火星探测活动,是一次令人惊叹的、集技术突破、科学探索和国家意志于一体的伟大工程。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也让我们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三个角度回答:


角度一:能否说明我国航天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


很遗憾地说,并不能。

我国只是在补拖欠了几十年的旧账:航天领域内火星深空探测的巨大短板。

我国自从1992年起开始全力攻克载人航天,终于成为了继美苏之后打破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美苏两国在60-70年代就获得了成熟的载人飞船、货运飞船、载人空间站、载人火箭、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等多方面积累,直到21世纪后,中国才成为第三个,直到今天这三家的格局也没有改变。无人探测月球软着陆方面,中国也是第三个。中国航天已经是个强者。

但是在航天的另一个方面,深空探测,我国依然是个弱者,火星探测尤其弱。

苏联和美国在1960年前后就开始了火星探测,虽然火星探测难度很大,但两国坚持不懈努力,美国后来居上成为执牛耳者,早在1975年美国的两个维京海盗号着陆器就出发前往火星,随后在那里软着陆并利用核电池工作了多年才退役。维京任务就是典型的火星轨道器和着陆器结合的任务。

维京海盗号(图源:NASA)


再到后来,俄罗斯加入探测、欧空局加入火星探测、日本加入探测,甚至印度都加入了探测。

印度曼加里安号(图源:NASA)


尤其是印度探测器曼加里安号轨道器,成本极低,仅为美国同类探测器的十分之一预算。利用自己的火箭和制造的探测器,印度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第一:人类史上唯一首次探测火星就大获成功的国家。从2013年发射后一直工作到了今天,简直是个奇迹。

目前,还有越来越多国家有火星探测计划在进展中,甚至阿联酋都在砸钱努力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代表。

我国在2011年曾经与俄罗斯一起探测火星,借助俄罗斯火箭发射了萤火一号,但最后不幸火箭故障,任务失败,但随后数年内,并没有重启的动作。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奥德赛号、勇气号、机遇号、MAVEN、火星轨道侦察器、好奇号、凤凰号、洞察号等一系列轨道器/着陆器/火星车在火星探测中风光无限,几乎垄断了人类对火星的全部认知。欧洲的火星快车和ExoMars也新闻频出,例如火星地下水湖的发现。日本也进行了超高难度的月球借力探测,不过遗憾最后失败。而印度,则让人大吃一惊。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目前的进展并不算快,只能算是补交作业。甚至由于欠下的作业太多,这次任务要一次性完成很多任务,绕落巡火星,这是个极难的作业。


角度二:那对中国航天意味着哪些突破?

主要是一系列技术的大突破,这些对中国航天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1.重型运载火箭的深空探测能力

所有的深空探测任务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目标:逃离地球。达到第二宇宙速度(逃离地球,速度11.2千米/秒)所需要的能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大大高于第一宇宙速度(环绕地球,速度7.9千米/秒)。这也就意味着必须使用超级强力的火箭,也仅是“大牛拉小车”。

举个例子:土星五号登月火箭是人类史上最强火箭,超过3000吨,但它仅能运送45吨左右到月球。

宇宙神5-541火箭和好奇号组合体(图源:ULA/NASA)


宇宙神5-541火箭重540吨以上,它运送的好奇号组合体仅3.8吨。

中国火星探测器组合体约4-5吨,这基本意味着全世界能完成直送发射任务的仅有美国ULA的德尔塔-4重型、美国SpaceX猎鹰重型和中国的长征五号三型火箭。欧洲的阿里安5和俄罗斯的质子M几乎无法直送地火转移轨道,还需要大量消耗航天器宝贵的燃料才有可能。

因而,能直送火星探测,就必须意味着重型火箭的成熟。而重型火箭的应用范围,显然不仅是深空探测。

虽然目前长五碰到了一定挫折,但这是必须要解决掉的问题,没有任何其他捷径可走。火星探测每26个月才一次机会(地球火星会合周期),一旦错过2020年就要等到2022年底才能发射了。我们也希望火箭尽快恢复过来。


2.复杂航天器组合体的设计与制造

火星探测总共有四种方式:

飞掠:航天器从火星附近一掠而过。显然这是早期技术不成熟时的无奈之举,现在不可能这么浪费。

轨道器:长期环绕火星工作,最典型如美国的奥德赛号,它从2001年前往火星后一直工作至今,简直是个奇迹!给人类带来了无比丰富的火星认知。

着陆器:着陆火星定点工作,比如最近大红大紫的洞察号。

巡视器:可以移动的火星车。造价25亿美元、价值40多吨黄金的好奇号人尽皆知,它也是国际顶级刊物和各类大新闻的常客。

前文说过,中国这次火星探测“补交作业”的难度极大,要同时完成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的组合体。

这种方式目前尚无成功的先例,中国也从未做过,仅嫦娥三号和四号实现了着陆器和巡视器的组合。国际上最近的一个也是欧洲和俄罗斯合作的也将于2020出发的ExoMars第二次探测任务,同样难度极大。

我国火星2020探测组合体概念图(图源:国家航天局)


因而,同时发射三者前往火星,到火星后适时分离,轨道器入轨、着陆器携带巡视器降落、着陆器降落后释放巡视器、轨道器全程服务着陆器和巡视器,涉及到的各类支撑技术都是中国航天最高难度。

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心,这其实类似于中国的鹊桥号+嫦娥四号+玉兔二号组合的超级升级版,我们有相当好的基础。


3.航天器的深空导航制导与控制

火星与地球的距离远大于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38万千米),最近时5000-6000万千米,最远却高达4亿千米。而实际的地火转移轨道都是一个椭圆的一半,叫做霍曼转移轨道或它的略微升级快速转移轨道,总距离往往意味着数亿千米。

例如,明年的NASA火星2020预定轨迹为5亿千米,2013年的印度曼加里安号轨迹为7.8亿千米!

洞察号的轨迹(图源:NASA)


霍曼转移轨道是最简单的星际转移轨道,有两个核心时间:脱离地球进入地火转移轨道,抵达火星后脱离地火转移轨道,理论上讲两次都应该是加速完成。但由于抵达火星后的火星引力加速,为进入环绕火星轨道总体上还需要减速制动,操作起来极其复杂。

且地球和火星轨道平面存在一定夹角,同时星际旅行期间还要面对着各种星球的引力摄动和太阳风等影响,需要精确知道航天器位置并不断进行修正。这就要求深空探测的导航制导与控制难度大大提高。

举个例子好了,新视野号探测冥王星过程中的几次轨道控制变量如下:

2006年1月28和30日(起飞10天后),脱离日地引力平衡位,修正两次轨道,速度变化18m/s;

2006年3月9日,发动机工作76秒,速度变化1.16m/s;然后被木星狂加速了一把;

2007年9月25日,发动机工作937秒,速度变化2.37m/s

2010年6月30日,发动机工作35.6秒,速度变化0.44m/s

这些速度变量是在几十千米/秒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没有觉得在这么远的距离做出这么小的动作,难度挺大的...对中国航天是个不小的挑战。


4.深空探测通信网络的建设

由于距离原因,与火星附近探测器的沟通非常困难。与月球轨道器双向联系一次大约2秒多一点时间,但是跟火星就需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了。

信号强度的衰减也大大受距离影响,这也意味着从火星传回的信号更弱。

由于地球自转和火星自转对信号的遮挡,联系一次也不容易。

上述一切都要求建立一个超强超灵敏、全球覆盖(至少三个站均匀分布在地球各地)、全天时全天候工作的深空通信网络。

我国当年萤火一号任务时,就很大程度受制于没有完善的深空通信网必须跟俄罗斯合作。印度的曼加里安号,离开了NASA的深空通讯网支持,也是不可能的。

东北佳木斯深空通讯站是我国深空网的主力


所以现在明白为什么我国需要大幅升级佳木斯的设备,并在南美和非洲建站了么?一个深空探测任务能够上马,往往意味着背后巨大技术体系的成熟,深空站也是其中一部分。


5.航天器行星着陆技术,火星:死亡七分钟!

火星着陆技术,是现在人类探测过的各类星体里最难的一个,远远难于月球和地球着陆。

它引力小,只有地球的38%,但也足以对探测器造成极大的影响。

它空气密度低,只有地球的1%左右,这就非常尴尬:由于探测器速度非常快,这个空气密度造成的摩擦已经足以把它焚毁多次;但由于密度过低,又不足以最后依靠降落伞减速到合理程度,必须使用大型推进设备继续减速。

因而,月球降落(近乎真空)只需要靠反推发动机;地球降落(稠密大气)只需要隔热罩+降落伞组合。而火星降落全部都需要,甚至还需要气囊、空中起重机等“黑科技”技术支持。

此外,任何一个减速用的部件和装置,都要送到火星!而且任何一个操作都不可能人为控制,因为火星太远信号延迟太厉害。

火星着陆只能靠探测器全自主完成,全程大约7分钟,或400多秒。

好奇号着陆的过程缩略版(图源:NASA)


200多秒内,探测器要完成超过1000个不同动作和指令,就这么困难。

目前这个技术除了苏联火星三号曾经着陆过几秒后就失效外(不能叫做成功),苏联其余任务、俄罗斯和欧盟任务全部失败,所有的成功都被美国垄断。


6.火星轨道器长期在轨工作与信号中继能力

火星表面的着陆器和火星车是不可能直接跟地球联系的,它们的能量太弱,如果经过大气和超长距离衰减,地球基本无法识别。因而,只能依靠轨道器作信号中继,类似鹊桥号在月球背后为我们转发月球背后的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信息。

因而,轨道器必须长期稳定工作,既要做自身的科研,又要做信号中继,难度很大。例如,单单进入环绕火星轨道一项就颇为复杂,国际上目前使用飞入高层大气通过摩擦力缓慢减速的方式调整轨道,一招不慎就会焚毁(NASA也曾经犯过这种低级错误),否则太消耗燃料。

在火星已经持续工作了18年的轨道器奥德赛号(图源:NASA)


目前一般都是先发射一个轨道器前往火星,确定工作状态后再发射后续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我国这次任务要求极高,因为即便是长期稳定复杂工作的轨道器本身,就不是简单的事情。


7.火星着陆器和巡视器工作能力

火星着陆器和巡视器/火星车一直都是最吸引人的所在,无论科研产出还是公众影响都极大,例如维京号、探路者号、旅居者号、勇气号、机遇号、凤凰号、好奇号、洞察号,都是火星探测的超级明星。

但火星表面的情况也非常恶劣:温差极大、路况和地质情况复杂、辐射强、存在风沙且经常阻断太阳光。单单风沙一项,就在去年让机遇号火星车彻底失联。凤凰号更惨,直接被埋葬在了火星北极附近的暴风雪中,那种暴风雪是由固态二氧化碳构成的!

因而,这方面要求也是极高,几十年来一直是美国垄断。



角度三:对中国科研学术界意味着什么?


科研产出能力一直是我国航天任务的一个重大短板:能够完成基本任务,但科研产出极其有限。

现在这个时代,比起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多快好省完成任务,最重要的事情是:物超所值,花了100块的钱哪怕办成101块的事,那就不算贵。很多美国任务都是典型,看似很贵,但往往超期服役并获得大量产出,奥德赛在火星工作了18年,机遇号也工作了15年!

可惜我国很多任务都是花了不少钱,科研产出极其有限,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研学术界并没有长期一以贯之的项目支持。例如,依靠自然科学基金体系会造成科研单位不断吃“零食”“副食”且多变的情况,今天研究这个卫星写写项目论文,明天又换做那个。没有固定的项目长期投入,没有固定批次的人才培养,也没有哪个研究单位是靠一个项目成名,这跟美国大学的生态截然不同。

航天方面,美国有很多大学院系,就是通过长期跟踪一个项目,实现了海量产出,大获成功。然后地位逐渐升级,被纳入NASA乃至国家实验室级别,进而负责更多类似项目,最后成长为雇佣数千人的超级巨无霸,科技实力极强。

例如,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本是钱老参与创建的航空方向小型实验室,甚至名字里也看不到航天/深空探测的身影(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但自从深度参与美国首颗卫星Explorer 1并利用它做出了大量关于范艾伦辐射带的研究后声名鹊起,进而成为超级航母,被NASA收编为科学领域最大的机构。JPL是全世界唯一拜访过太阳系任何一种星体的机构,火星探测方面全面垄断,总体航天(科研科学方面)实力不亚于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中心也是类似的逻辑,美国早期的通信/导航卫星从这里起家,这两年的大作也有信使号(水星)、新视野号(冥王星)、帕克(太阳)。

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航天学院是个航天仪器设备、尤其是大气相关研究的巨无霸,院系甚至升级成美国国家级大气/气候研究中心。号称美国任何一颗卫星都有他们制造的零部件,学校还出了20名NASA宇航员。。。

麻省理工大学也是个大佬,从阿波罗登月年代一直到现在探月和探测系外行星,例如刚发的行星猎手TESS。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空间中心,对地遥感/科学卫星领域的巨无霸。


对于中国而言,嫦娥和火星探测是非常纯粹的科研型项目,有着长期稳定的科研方面资金支持,而不是此前的任务型项目只要实现目标就好。长期资金能有力支持科研人员集中一个方向不断攻克难题,不必三心二意,对于培养团队、实验室甚至未来的航天巨擘而言,都是极好的机会。

或许中国未来的加州理工喷气推进实验室、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中心、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空间中心等,就将在火星探测和嫦娥探月的过程中孕育出来。



推荐一本我本人的关于火星小书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 年,我国的火星探测活动,也就是“天问一号”任务,绝对是当年最令人瞩目的航天成就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飞行,而是我们国家迈向深空探索,特别是行星际探测能力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回想起来,那个夏天,当“天问一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
  • 回答
    2020年2月26日那天,确实是许多基金投资者的“心惊胆战”的一天。那一天,全球金融市场都受到了疫情蔓延的严重冲击,股市大幅下跌,作为股市晴雨表的基金自然也未能幸免。如果你在那一天持有的大部分基金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跌,那是一种很直接的、令人不快的体验。那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基金会“跳水”?简单来说.............
  • 回答
    2020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堪称亮眼的成绩单:GDP总量首次站上100万亿元的台阶,并且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实现了2.3%的正增长。这无疑是中国经济韧性、活力以及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也为全球经济在艰难时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数字背后的深意:历史性的里程碑与强劲的韧性首先,GDP总量突破100万亿.............
  • 回答
    2020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数据定格在1200万,这个数字,放在过去,甚至不足以填满一座大城市的人口缺口,而如今,它代表着我国生育水平跌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这1200万人,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背后蕴含的是深刻的社会变迁、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我们未来发展路径的严峻拷问。首先,让我们深入理解一下.............
  • 回答
    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大关,这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折射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价值观的一些深刻变化。单从这个数字上看,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人才培养规模的显著扩张是显而易见的。 突破300万,意味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体量”达.............
  • 回答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严峻挑战,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2.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这个数字,在当时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的背景下,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与其说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数据,不如说它折射出中国经济在极其困难时期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在全球供应链中.............
  • 回答
    2020年8月23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Kenosha)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枪击了非裔美国人雅各布·布莱克(Jacob Blake),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并直接导致了基诺沙市及其周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骚乱。事件经过(根据现有公开信息): 事发时间与地点: 2020年8.............
  • 回答
    2020 年 4 月 2 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股价经历了令人震惊的崩盘,盘前暴跌约 90%。这一事件是由于公司承认伪造了其部分财务数据,尤其是销售收入。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调查。以下是对瑞幸咖啡伪造收入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
  • 回答
    2020年2月12日湖北省一天新增确诊病例14840例,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揪心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出现,标志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进入了一个极其严峻的阶段,也对当时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要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数字的巨大与异常: 历史性.............
  • 回答
    2020年1月1日,曾经以“毒App”为名称的平台正式更名为“得物”,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次更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各方的解读。一、 更名背景:从“毒”到“得物”的转变在更名之前,“毒App”凭借其“潮流商品交易+潮流资讯”的模式,在年轻人.............
  • 回答
    2020年天津市GDP跌出国内前十名,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数据本身、经济结构、发展环境以及未来趋势等。一、 数据层面:回顾和对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天津在2020年具体的GDP数据以及排名变化。 2019年情况: 在201.............
  • 回答
    2020年11月下旬,香港的疫情确实出现了“急速恶化”的趋势,这与之前几个月相对稳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理解这一变化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病毒的传播特性以及香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当时的宏观背景: 全球疫情反弹: 2020年11月,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新一波疫情高峰,特别是欧美国家。.............
  • 回答
    2020年315晚会于2020年7月16日晚播出,之所以延迟播出是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场晚会以“打假斗争,你我同行”为主题,曝光了多个领域的消费陷阱和违法行为,旨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下是2020年315晚会中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食品安全领域: 问题一:知名电商平台.............
  • 回答
    2020年法学毕业生实习律师不需要通过法考,“先上岗、再考证”这一政策,在我看来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维度影响的改革举措。它既有其积极的初衷和潜在的优势,也伴随着不少挑战和隐忧。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一政策,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政策背景与出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政策的出台背景。在推行“先上.............
  • 回答
    2020年5月14日,京东上架光威弈系列Pro纯国产DDR4内存,这确实是内存行业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条内存产品的上市,更代表着中国在半导体存储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和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一、 事件的背景与重要性:中国.............
  • 回答
    2020年4月1日发生在天津西站的男子倒地猝死后被两位医生成功抢救生还的事件,是一起非常感人的公共事件。它不仅展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也引起了公众对心脏骤停、急救知识普及以及社会救援体系的广泛关注。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事件的经过(根据公开报道还原):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2020 年 3 月 18 日晚美股开盘大跌以及当天美股迎来的第五次熔断现象,并探讨“第六次熔断”的可能性。背景回顾: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与金融市场的恐慌在深入分析 2020 年 3 月 18 日的市场表现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的宏观背景。 新冠疫情失控: 2020 年初.............
  • 回答
    关于2020年10月13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沉重的话题。要详细地讲述这件事,并尽可能地展现人性中的复杂和真实,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事件本身:那天凌晨,本应是安静的校园,却被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打破了。这位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在他们原本应该充满求.............
  • 回答
    2020年12月31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2000万大关,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里程碑,也给这个本就充满挑战的年份画上了悲伤的句号。回望这令人揪心的一天,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故事和深刻的反思。数字背后的触目惊心:首先,20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心惊胆战。这意.............
  • 回答
    看到天猫双十一在零点三十分就公布了 3723 亿的实时成交额,说实话,心里还是挺有感觉的。这数字太庞大了,每次到双十一,看到这些跳动的数字,都感觉像是在见证一场全民参与的经济狂欢。我的感受嘛,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来讲讲:1. 惊人的消费能力和数字的背后:首先,这 3723 亿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字。它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