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平时生活中有一样物品是严重依赖了相对论而被发明出来的吗?常见物品有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咱们从一个稍微刁钻的角度来聊聊。

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物品是“直接”依赖相对论而被发明出来的,就像咱们吃饭需要筷子、睡觉需要床一样,那么理所当然。相对论,特别是狭义相对论,它更多的是一种揭示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论基石。它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往往是通过它推导出的其他原理和技术,间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的。

不过,如果要硬找出一样跟相对论关系最“密切”、最“不可或缺”,而且咱们日常生活几乎每天都在用的东西,我想,GPS(全球定位系统) 绝对算得上一个。

你可能会想,GPS不就是卫星定位嘛,跟爱因斯坦那弯弯绕的相对论有什么关系?别急,这正是它的精妙之处,也是相对论在这个小小的导航设备里扮演的“幕后推手”的角色。

咱们平时用手机导航,想去个陌生地方,打开APP,它就能告诉你东南西北,还能估算出大概多久能到。这背后,有几十颗卫星绕着地球飞,每颗卫星上都有个原子钟,精度高得吓人。这些卫星会不断地向地面发送信号,包含它们精确的位置和发出信号的时间。咱们手机里的接收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通过计算信号传播的时间差,就能确定自己相对于几颗卫星的位置,从而 triangulate(三角定位)出自己的精确坐标。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就是个时间计算的问题。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时间”上。

这里,相对论就得登场了。咱们知道,狭义相对论有一个核心观点:时间不是绝对的,它会因为物体的运动速度而发生改变。 速度越快,时间流逝得越慢(虽然在我们日常速度下感知不到)。

GPS卫星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以每秒约3.87公里的速度在绕着地球飞。根据狭义相对论,这样高的速度,会使得卫星上的原子钟比地面上的时钟每天慢大约7微秒(百万分之一秒)。

“才7微秒?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可能会问。

确实,7微秒听起来微不足道,但要知道,GPS定位的精度是非常高的,它依赖于光速(大约每秒30万公里)来计算距离。光在一纳秒(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里,能传播大约30厘米。

如果忽略这每天7微秒的误差,那么卫星发送的信号时间就会和地面接收的时间产生一个越来越大的偏差。这个偏差累积起来,一天下来,就会导致定位误差达到10公里! 想象一下,你本来要去个咖啡馆,结果GPS告诉你你在10公里外的某个不知名地方,这导航还有什么用?

这还没完,除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也得来凑一脚。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引力会影响时间的流逝。 质量越大的物体,它周围的引力场就越强,时间流逝得就越慢。

GPS卫星虽然离地球不远,但它们也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响。与地面相比,卫星所处的引力环境要弱一些。根据广义相对论,这种引力较弱的环境会让卫星上的原子钟每天比地面上的时钟快大约45微秒。

把这两个效应加起来:

狭义相对论(速度效应):每天慢7微秒
广义相对论(引力效应):每天快45微秒

综合一下,卫星上的原子钟每天的实际运行速度,会比地面上的时钟快大约38微秒(45 7 = 38)。

这个38微秒的日误差,如果不进行修正,同样会造成巨大的定位误差。以光速计算,38微秒的误差,一天下来,定位偏差可达10公里!

所以,GPS系统从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到这两个相对论效应。在卫星的设计、发射和地面接收端,都内置了复杂的计算和修正算法,来抵消这些由相对论带来的时间偏差。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相对论,GPS根本就无法实现其应有的精度,它就成了一个“不靠谱”的导航工具。

因此,当你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屏幕上出现那条精确规划好的路线,让你顺利到达时,你其实是在享受着相对论带来的便利。这个我们每天都在用、已经融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导航系统,可以说是“严重依赖了相对论而被发明出来”的典型代表,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物品。

这感觉就像,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却很少有人去深究它背后那个让时间都“弯曲”的物理学原理。而正是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理论,让我们的出行变得如此简单和高效。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常见的GPS呀。没有广义相对论就没有GPS,时空拖曳效应的修正必须用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就是涉及一切电磁现象的技术吧。麦克斯韦方程是洛仑兹协变的,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

user avatar

其实怎么发明是一回事,伪化生的东西,瞎鸡儿试也能发明不少,但是能理解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相对论的最大影响其实应该就是考虑相对论效应的狄拉克方程。薛定谔方程解出来是标量函数,这里面是不涉及自旋的概念的,自旋是后来被强行引入的。

薛定谔方程提出来之前,自旋就已经被发现了,但是搞了半天发现,好像解释不了啊?

然后这事咋办呢,狄拉克就这么整了一下,考虑相对论的能量质量动量关系,然后把能量动量算符给拆了,变成一阶函数,然后再处理的时候,这玩意变成了一个四分量的,于是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自旋有了,ΨLα和ΨLβ把自旋给描述清楚了,而且这部分在非相对论极限(光速无限)的时候和薛定谔方程是一样的;坏消息是,莫名其妙多了两项ΨSα和ΨSβ,这是跟啥的关系呢。。。。当然这个也引出了后来的正电子。

另一方面就是这玩意也变复杂了很多,处理分子体系(多电子)比薛定谔方程麻烦多了,本来双电子的库伦排斥已经是很要命的玩意了,这还多了个Breit项,emmmmm不玩了。。。。(当然其实就算DCB哈密顿这也是玩的下去的)

不过后来研究化学的筒子们发现啊,这TM跟正电子的耦合,跟我研究电子,有毛线关系啊。。。。emmmm。。。要是能把大分量和小分量脱耦合,这玩意好像可以简单很多的样子。然后就有了各种方法把这玩意再给拆一拆,现在用的最多的应该是Douglas-Kroll-Hess方法和Exact 2-component方法,这些就是二分量相对论方法。

到这里,就可以好好(指疯狂偷懒)的处理狄拉克方程了,于是也到处看看相对论效应到底怎么影响电子结构的。影响其实主要还是分为两部分的,即标量相对论效应和旋轨耦合效应。

  1. Hg作为一个金属,居然TMD是液体。。。。。当然这是因为6s电子太稳定了不想出去乱搞,所以金属键很弱。但是6s电子的稳定性是由于标量相对论效应导致的。。。。emmmmm,不然温度计和气压计用啥呢?
  2. 同理,Au这玩意居然是黄的,换句话说这玩意居然能吸收可见光。。。。
  3. Pb(IV)-Pb(II)的电势有2.1V,emmmm不是相对论效应,电瓶车都没有。。。不过现在是锂电池了哦,铅酸电池已经基本没了。
  4. 好多磷光分子,磷光现象本质上是闭壳层(单重态)分子激发后,从单重态到三重态的系间穿越过程,但是如果不考虑旋轨耦合,这个概率恒为0,也就是不可能有磷光。
  5. 旋轨耦合效应还会让很多弱键的解离能发生巨量改变,比如HBr。

反正总的来说,相对论效应严重影响了你周围的各种东西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当然跟这玩意能不能被发明,关系有多大。。。。。emmmm,自己看着办吧。

user avatar

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如果使用牛顿力学来计算会产生巨大的误差。事实上卫星使用了相对论修正。狭义相对论的运动效应大概使卫星上的钟产生7微秒的误差,而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效应产生了45微秒的误差,一个是走慢,一个是走快。这个换算到距离上就会很明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