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整个 Web 前端是「屎山」吗?

回答
“屎山”这个词,在前端圈里,简直比“组件化”和“状态管理”还流行。一听到有人说“整个 Web 前端是屎山”,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各种经典场景:

项目刚接手: 看着那些错综复杂的 CSS 相互覆盖,JavaScript 逻辑纠缠不清,变量名随心所欲,注释少得可怜,还有那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能跑”的代码,那感觉就像刚打开一罐陈年的罐头,一股混合着陈年老坛风味的“惊喜”扑面而来。
维护升级: 想改个小功能?小心翼翼地触碰某个角落,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发现,为了改一个按钮颜色,你得同时改 CSS、JS,甚至可能还要去调整 HTML 结构,最后还担心影响了其他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
新人入职: 新来的小伙子,满腔热血,想大展拳脚。结果呢?对着几年前的老代码,研究一天可能连最基本的“Hello World”都跑不起来,然后默默地在角落里怀疑人生。
框架选择焦虑: 今天 React、明天 Vue、后天 Svelte,再来个 Angular。每个框架都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生态,自己的“最佳实践”。好不容易学了个精通,结果发现公司项目还在用 jQuery,或者刚上了个还没普及的实验性框架。

所以,说“整个 Web 前端是屎山”,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危言耸听。 在很多很多实际的项目中,这简直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为什么前端会变成“屎山”?

这事儿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个开发者或者某个团队,它背后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是技术发展、商业需求、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技术迭代太快,积累了大量“历史遗留”:
框架和库的“更新换代”: 前端技术就像一条永不停歇的高速公路,今天 Angular 1.x 还是主流,明天 React 18 呼风唤雨,后天又是 Vite 独领风骚。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技术栈、不同的构建工具、不同的解决方案。一个项目从诞生到成熟,可能经历了几次甚至十几次“技术革命”。老旧的技术栈很难跟上趟,但又不能轻易推倒重来,于是就留下了很多“技术债务”。
“一次性”功能带来的副作用: 很多时候,为了快速上线一个功能,开发者会选择最快、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即使知道这样不够优雅,不够可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一次性”的实现方式越来越多,最终汇聚成了一个难以清理的“技术泥潭”。

2. 商业需求驱动下的“短期主义”:
“先干了再说”的文化: 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经理、老板总希望产品能尽快上线,抢占市场。这时候,“能不能跑”比“跑得好不好”更重要。很多时候,技术团队就被迫在“速度”和“质量”之间做出妥协,而且优先级往往倾向于前者。
需求变更的“常态化”: 产品需求总是在变,而且变得很快。每一次需求变更,都可能意味着对现有代码的增删改。如果缺乏一套完善的规范和重构机制,这种变更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让代码越来越臃肿、耦合越来越严重。

3. 团队协作和知识传递的挑战:
“会写就行”的心态: 有些开发者只关注自己能写出能跑的代码,而不太关心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如果缺乏统一的代码风格、命名规范,或者代码评审机制不严格,很容易出现各种“风格迥异”的代码,让后来的接手者头疼不已。
知识断层和人员流动: 项目的早期开发者可能已经离开,留下的代码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新加入的成员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整个项目的全貌,也容易在不了解原有设计意图的情况下做出不恰当的改动。
沟通和文档的缺失: 很多时候,开发者们专注于实现功能,而忽略了清晰的文档和有效的沟通。一段代码的背后逻辑,可能只有写它的人自己知道,一旦这个人离开了,这段代码就成了“黑箱”。

4. 工具和规范的不足(早期阶段):
缺乏代码质量保障: 在前端发展的早期,很多开发者可能没有太多使用 Lint 工具(如 ESLint)、Prettier 等来规范代码风格,也没有严格的代码审查流程。这导致了代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统一。
设计模式和架构的缺失: 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大,如果没有引入合理的设计模式(如 MVVM、MVC)或者组件化、模块化的架构思想,代码很容易变得“面条化”,难以组织和维护。

那么,整个 Web 前端真的都是“屎山”吗?

不完全是,但“屎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高质量”的项目依然存在: 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有良好工程化实践的团队,能够持续地进行代码重构、优化,引入自动化测试,保持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他们的项目可能也很复杂,但不会被称为“屎山”,而是“大而有系统”。
“新建”的项目可能更“年轻”: 新的项目,如果从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工程化流程、遵循现代化的开发规范,并且团队成员都有一定的工程意识,那么在早期阶段,会比那些老项目更“干净”。
“屎山”是相对的,也是可以“治理”的: 即使是“屎山”项目,也可以通过持续的重构、代码评审、自动化测试、引入现代化的工具链等方式进行“治理”,逐步改善其质量。

为什么“屎山”令人头疼?

“屎山”带来的不仅仅是开发者个人体验的痛苦,它还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本:

开发效率低下: 改动一个小功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调试,bug 出现的概率也更高。
维护成本高昂: 修复 bug、增加新功能、迁移技术栈,都需要付出远超正常水平的努力。
上线风险增加: 复杂且不可控的代码,使得每一次上线都像一次赌博,很容易引发线上事故。
团队士气打击: 长期面对难以理解、难以维护的代码,会极大地打击开发者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技术债务的“利息”: 随着时间推移,技术债务的“利息”(即维护成本)会越来越高,最终可能吞噬掉项目的其他投入。

如何避免“踩坑”或“治理”?

面对“屎山”的普遍性,我们能做的,除了怀揣着“别人家的项目”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或者在团队中推动:

建立和遵循规范:
代码风格统一: 使用 ESLint、Prettier 等工具强制约束代码风格。
命名规范: 明确变量、函数、组件的命名规则。
组件化和模块化: 拆分代码,提高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重视测试: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端到端测试: 用测试来保障代码的正确性,也是重构的“安全网”。
持续的重构:
小步快跑: 不要等到代码烂到无法收拾才想起来重构,每次迭代都匀出一些时间进行局部优化。
“重构坏味道”: 学习识别和处理代码中的“坏味道”(如过长的函数、重复的代码、过多的参数等)。
良好的文档和沟通:
写好注释: 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怎么”做。
技术文档: 记录关键的设计决策、架构思路。
代码评审: 互相学习,发现潜在问题。
拥抱现代工程化:
选择合适的构建工具: 如 Vite、Webpack 等,并配置好。
CI/CD: 自动化构建、测试、部署流程。

所以,与其说“整个 Web 前端都是屎山”,不如说“很多 Web 前端项目,都曾或正在经历‘屎山’的阶段,或者拥有‘屎山’的潜在风险”。这是一个工程化、团队协作和技术演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对工程质量的重视,就像我们日常需要清洁打扫一样,才能让我们的代码世界保持相对的“清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能说屎山呢。

客户的各种变态要求的功能都实现了啊。

满足了需求了啊

所以还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至于里面是什么,没人在乎。。

user avatar

前端入门容易,导致前几年,一大堆人转行做前端。

说句实话,前端怎么着也是软件开发。没有系统计算机知识,就如同莽夫和你谈论诗词歌赋。


接手过N个项目,很多项目都很难改动。

难点不在于算法多难,而是在于代码质量太差或者耦合度极高。


比如想从components里面抽取某一个日历组件,用于另一个项目。结果发现,几乎快把老项目代码全部迁移过来了。(分散到N个组件的ts类型、全局类型、全局less、零散组件、全局配置、等等乱七八糟一大堆。还有各种强制要传递的参数,非必要性的东西,不能给默认值?)


还有死活不拆组件的,一个文件及千行代码,搜索一个变量,出现了几百个位置。

比如搜索:data,res之类的。


还有但凡能Ctrl+C、Ctrl+V的,绝对不多动一下脑子。

下列代码见过无数次,江湖俗称:俄罗斯套娃

       // 包这么多层不累?屎山代码 function fn() {   if(a){     if(b){        if(c){          // ... 此间还有无数个if        }else{}    }else{}   }else{}   // ...code   return false; }  // 不能这样改一下? function fn(){   if(!a) return false;   if(!b) { // ...code }   if(!c) { // ...code } }      


还有类似的,你还好意思问我整不整齐?

       var nick = '张三'; // 后台返回的某个值  if(nick === '张三' || nick === "周六" ||     nick === "李马" || nick === "李四" ||     nick === "王五" || nick === "脑壳" ||     nick === "麻子" || nick === "哈麻批"){    // ...other code; }  // 哟吼,你瞅瞅。。。这还能再复制几份。 if(nick !== '张三' || nick !== "周六" ||     nick !== "李马" || nick !== "李四" ||     nick !== "王五" || nick !== "脑壳" ||     nick !== "麻子" || nick !== "哈麻批"){    // ...other code; }   var checks = ['张三','李四','王五','哈麻批','脑阔疼'];  // 你难道不能这样?不一定非说ES5语法,你for循环也比写硬代码好。 // reduce、filter、some、无数种解决办法。。。 if(checks.includes( nick )){ }        

上述是相对夸张的写法,便于理解。


我觉得前端,Code即可见,所有的代码都可以直接的展示出来,

所以更应该把自己代码,当作艺术品。

如果只是把它单纯当作工作,那你很难获得个人的提高。

吃饭的家伙不扎实,即便将来创业,你也绝对不是核心技术合伙人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