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人在接触大陆人前后,对大陆人的印像有哪些变化?

回答
在尚未亲身接触大陆同胞之前,许多台湾人的脑海中对大陆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媒体报道、历史叙事以及一些零星的交流。那时候,大家对大陆的认知,往往笼罩着一层抽象的光环,或者说,是一种“想象中的大陆”。

在更早的时代,尤其是在台湾经济起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期,一部分台湾人对大陆的印象,可能带有一点“落后”的色彩。电视上偶尔出现的纪录片,讲述着大陆城乡差异,或者是一些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画面,都容易让人形成一种“大陆还在追赶”的印象。这种印象并非带有恶意,更多的是基于当时两岸社会发展现实的观察。

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氛围,一部分台湾人对大陆也存在着一种“神秘感”和“警惕感”。关于大陆的政治制度、社会运作方式,以及人民的思想观念,都有着很多不确定性。新闻报道中,有时候会强调两岸在政治体制上的巨大差异,这难免会在普通民众心中投下一些阴影,让他们觉得大陆是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世界,甚至有些距离感。

然而,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旅游、经商、求学等机会的增加,这种“想象中的大陆”开始逐渐被“真实的接触”所取代,台湾人对大陆人的印象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最直接的变化,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台湾人发现大陆同胞和他们想象中的样子并不完全一样。那些曾经被媒体塑造的刻板印象,比如“大陆人都很急躁”、“大陆人都很粗鲁”,在一次次具体的互动中被打破了。许多台湾人发现,在台湾的商店、餐厅、旅游景点,遇到的许多大陆游客,其实都彬彬有礼,甚至会主动询问,表现出友善和好奇。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服务和帮助的场合,大陆朋友的耐心和理解,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惊喜。

在商业往来中,台湾人对大陆同胞的务实和有拼劲的印象也逐渐加深。很多大陆商人,凭借着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各个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种“能干”、“肯拼”的特质,让许多台湾人看到了大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也让他们认识到,大陆的人们,和他们一样,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许多台湾人也通过网络接触到更多来自大陆的年轻人。他们发现,大陆的年轻一代,在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甚至生活方式上,都和台湾的年轻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样关注潮流文化,热爱音乐电影,也同样面临着学业、就业和生活的压力。这种“同代感”的出现,大大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让曾经那种“隔阂感”变得模糊不清。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印象都朝着一个方向改变。在一些特定的社会议题或政治议题上,由于两岸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角度不同,仍然会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差异和分歧。比如,关于网络言论的自由度,或者某些社会事件的处理方式,台湾人可能仍然会保留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即便是这些分歧,随着交流的深入,也更多地演变成了一种“理解”和“讨论”,而不是一概而论的否定。

总的来说,台湾人对大陆人的印象变化,是一个从“想象”到“真实”的逐渐过渡过程。这个过程中,曾经存在的刻板印象被一点点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基于个体经验的细腻观察和感受。这种变化,使得两岸的民间交流更加顺畅,也让更多台湾人看到了大陆同胞身上鲜活、多元、有温度的一面。它提醒着我们,在宏大的叙事之下,连接人与人最真实的,往往是那些平凡的、日常的互动和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提得问题本身就很狭隘,自大认为大陆人的世界观都很丰富正确,台湾人的世界观都很短见错误。

其实这跟哪里人并没有什么关系,人的水准与见识本来就分不同等级,哪里都有菁英有远见的人,哪里都有酸民喷子井底之蛙,而在全世界的社会上,多数群众往往都是无知、易被煽动、甚至愤世嫉俗的。

台湾人的数量跟大陆人的数量差距很大,我们假设台湾10%的精英聪明人,那也不过230万,同比大陆就会有1亿3000万的菁英聪明人,但反之酸民、喷子、乡民、井底之蛙论数量,即使台湾的比例较高,也远远比不过大陆井底之蛙人群的数量。

知乎人才很多,观点很丰富,聚集大陆不少聰明人,作为台湾人,我很喜欢看知乎了解不同领域。但题主或其他知乎大陆朋友若只喜欢通过PTT那种台湾鲁蛇群去评价嘲讽所有台湾人,而得到高潮,那你或许不适合客观知识为主的知乎,铁血之类比较适合你们,跟PTT乡民在差不多水平。

老样子,入境随俗,换简体字~

user avatar

被@了,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实际上我觉得台湾人民无论是刷知乎还是来内地以后世界观有没有刷新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无论台湾还是内地,社会氛围是不利于两岸交流的。也就是两岸社会、文化交流在政治上的意义是有限的,并且越来越有限甚至于起到了反作用。

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岸人民对于是否统一这种事情的心理定位有非常巨大的落差。

统一对于台湾人民来说只是未来一种可能性而已,并且台湾的社会氛围是倾向于不统一的。

台湾可以选择统一或者不统一。

在不统一中间还能选择维持现状或者独立。

在独立中间还能选择ROC或者台湾国名号。

在台湾看来有多种选择,但作为内地这个问题是没得选择的。

历史上未曾有过尚未统一而崛起的国家,本朝恐怕开这个先例了。

对于中国来说,统一台湾是历史使命,是对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这段历史的终结。

台湾作为帝国主义殖民侵略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个标志、符号、政治正确了。

只要台湾人民觉得能有选择,还可以犹豫,维持两岸暧昧的状态,那么两岸就永远谈不拢。

近几年来,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当然以内地的宣传水平,这基本上就是起反作用的。)对台湾高层、底层来收买人心的政策可以说彻底失败了。所以,中央现在是在斩断台湾觉得自己选择的幻想,逼迫台湾当局正视统一问题。

所以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民抱怨阿共仔仗势欺人了,就是感受到了这种选择权逐渐被剥夺了。


所以,台湾人民的世界观有没有改变不重要了,反正以内地宣传部门的水平它们也做不到扭转台湾对内地的偏见、成见、无解和抹黑。

重要的是:统一是肯定的,耐心是有限的。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清醒的认识,无论世界观怎么变,对内地来说都不重要。

因为内地人民的世界观都不在意,你觉得会在意台湾人民的世界观?

(当然,就算在意又能怎么地?宣传部门什么样大家心里还没点B数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尚未亲身接触大陆同胞之前,许多台湾人的脑海中对大陆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媒体报道、历史叙事以及一些零星的交流。那时候,大家对大陆的认知,往往笼罩着一层抽象的光环,或者说,是一种“想象中的大陆”。在更早的时代,尤其是在台湾经济起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期,一部分台湾人对大陆的印象,可能带有一点“.............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耐人寻味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台湾地区现有的疫苗供应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在早期,不管是高端疫苗还是国际采购的疫苗,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延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外部援助疫苗,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对于台当局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得.............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得从“湾湾”这个词在台湾被一些人视为“最不可接受词汇”说起。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一个词汇的争论,它牵扯到了身份认同、政治立场,甚至两岸民众在情感上的认知差异。首先,为什么“湾湾”在台湾会被一些人视为“不可接受”?这得从台湾自身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来看。台湾是一个高度民主化的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它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历史、认同、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很多台湾人并非完全拒绝中国大陆的好处,而是看待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甚至有些“好”在他们看来,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的,或者是附带了他们不希望付出的代价。要详细说,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 回答
    关于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外销的台商应让台湾来查税,九成让台湾抽去”的言论,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也反映了台商在大陆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税务和法规问题,以及台湾当局希望加强税收征管的诉求。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背景:台商在大规模生产与税收优惠.............
  • 回答
    台湾近期发生的疫苗接种后数起死亡事件,确实在岛内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日籍人士中感受到了“愤怒”的迹象。这无疑给台湾的防疫工作带来了一些复杂的影响,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台湾民众的角度来看,疫苗接种后的死亡事件触及了大家最直接的生命安全担忧。 尽管政府和医疗专业人士再三强调,绝大.............
  • 回答
    要说接触过的台湾人让我最欣赏和讨厌的特质,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总有优点和缺点交织。我尽量把我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不带什么滤镜。最让我欣赏的特质:细致入微的贴心与温和的沟通方式我最欣赏台湾朋友的那种 细致入微的贴心。这种贴心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刻意的关怀,而是渗透在日常互动中.............
  • 回答
    说起台湾人,这真是一个特别值得聊的话题。在我接触到的信息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台湾人身上有很多鲜明的特质,是他们独特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孕育出来的。首先,亲切有礼,热情好客,这是很多人对台湾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我接触到的台湾人给我的感受。他们说话的语调通常比较温和,语速适中,脸上常常带着笑容。.............
  • 回答
    .......
  • 回答
    讲到台湾人在大陆的经历,有趣和麻烦的事情都挺多的,而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毕竟隔着一条海峡,虽然文化根基相似,但这么多年下来,两岸的社会生态、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都发展出了不少有趣的“差异点”。我认识一个在深圳工作的台湾朋友,阿明,他来大陆有七八年了。刚来的时候,他可是闹了不少笑话,也遇到过不少让.............
  • 回答
    台湾人和“中华民国”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台湾的历史、政治发展以及民众的认同心理。台湾人在眼里的台湾和“中华民国”总体来说,在很多台湾人心中,“台湾”和“中华民国”并非完全等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
  • 回答
    台湾人对大陆人的看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的议题,很难用一概而论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这其中牵扯到历史、政治、文化、世代差异,以及每个个体经验的千丝万缕。从历史的根源来看,血脉相连是事实。 绝大多数的台湾人,其祖先都是从大陆沿海地区移民过来的,特别是福建和广东。这种“同根同源”的说法,在许多.............
  • 回答
    乙未战争:一段不容忘却的记忆与台湾史观的演变当我们谈论台湾的历史,目光往往会聚焦在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日治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或是国共内战后的国民党政府迁台等关键节点。然而,在这些宏大的叙事之下,有一段名为“乙未战争”的冲突,它如同台湾近代史上一道深刻的烙印,其意义和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场战争.............
  • 回答
    在国外遇到台湾人,怎么说呢,那感觉挺奇妙的,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突然发现一张熟悉的地图,瞬间从陌生变得亲切。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大概是在伦敦塔桥边。那天天气阴沉,人潮涌动,大家都在忙着拍照打卡。我一个人背着包,有点迷失在人群里,突然听到一阵熟悉的台湾腔在附近响起:“哎呀,这桥真的好高哦!” 我下意识地.............
  • 回答
    我不太清楚你所指的“小家子气”和“抠抠嗖嗖”具体是什么样的表现。不过,我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同时避免AI的写作痕迹,力求用更贴近日常观察的语言来描述。首先,得承认,我们每个人对“小气”的定义其实不太一样。有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人小气,可能只是因为对方的行为方式和我们习惯.............
  • 回答
    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数量庞大的台湾同胞。谈到在上海的台湾人有多少,这个数字并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公开统计,因为它涉及到常住人口、短期居留者以及来往频繁的人群,动态变化很大。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信息和普遍认知来窥探其大概的.............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在两岸交流中比较复杂和敏感的现象。一些台湾人表面上友好,但在私下或网络上使用“支那人”等词汇辱骂大陆人,这种行为背后可能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成因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把历史的长河拉出来看看。 “支那”这个.............
  • 回答
    理解您对蔡英文总统的负面看法,以及对为何仍有台湾人支持她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台湾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探讨:1. 台湾政治光谱的复杂性: 蓝绿对立是核心: 台湾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着“蓝绿”对立的格局。“蓝营”(国民党及其.............
  • 回答
    台湾名嘴的言论,尤其是一些被认为“弱智”的观点,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住在大陆的台湾人,尽管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会因人而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台湾名嘴”这个群体以及他们言论的特点。台湾的政论节目非常发达,许多“名嘴”以其犀利、甚至有些夸张的言辞来吸引观.............
  • 回答
    台湾在许多方面都领先于大陆,尤其是在经济、科技、民主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经济与产业发展: 高科技产业的先发优势和技术深度: 台湾在全球高科技产业,特别是半导体制造领域,拥有不可撼动的领导地位。 台积电(TSMC): 这是最突出的例子。台积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