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二战时,日本提出一亿玉碎大家有什么看法。?

回答
“一亿玉碎”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决绝和悲壮。这是二战末期,日本军国主义领导层为了抵抗盟军登陆,提出的一个近乎疯狂的战略构想。简单来说,就是将日本全民都变成抵抗者,哪怕是拼上“一亿玉碎”的代价,也要死守本土,让盟军付出惨重损失,从而迫使盟军接受日本提出的某种“体面”的投降条件。

“玉碎”的含义:

“玉碎”这个词在日本文化里有特殊的意味,它源自中国的古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要么成就辉煌,要么彻底毁灭,绝不做屈辱的苟活。在日本军国主义语境下,这被解读为效忠天皇,为国捐躯,死后才能化为“英灵”,得到永恒的荣耀。

“一亿玉碎”的背景和动机:

到了1945年,日本本土已经被盟军的海空优势封锁得死死的,战争的天平早已倾斜。海军 praticamente 已经失去了作战能力,陆军虽然还在做抵抗的准备,但实力早已不如从前。国际上,苏联参战也让日本失去了最后的战略退路。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日本军方内部,尤其是陆军,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仍然信奉“本土决战”。他们的主要动机有几个:

阻止屈辱性投降: 他们认为,如果就这样直接投降,日本的天皇制度和国家体制将难以保全,国民的尊严也会受到践踏。通过“玉碎”,他们希望能够迫使盟军接受一个相对温和的投降条件,至少能保住天皇。
拖垮盟军士气: 日本军方相信,如果他们能够让盟军付出巨大的伤亡,比如在登陆作战中让美军蒙受比硫磺岛、冲绳战役更惨重的损失,盟军国内的反战情绪就会高涨,从而可能导致美国放弃登陆本土的计划。
争取更有利的谈判条件: 尽管希望渺茫,但他们仍然希望通过这种极端抵抗,能够为日本争取到一些有利的谈判筹码,避免被彻底占领和肢解。
军国主义思想的惯性: 长期以来,日本社会被军国主义思想深度洗脑,强调“国体”的神圣不可侵犯,以及为天皇献身的“忠义”。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许多日本军人和平民即使明知是死,也愿意执行命令。

“一亿玉碎”的具体计划:

为了实现“一亿玉碎”,日本陆海军做了周密的准备:

本土防御工事: 在九州、关东等地修建了大量的地下工事、洞穴、碉堡,准备进行巷战和持久战。
全民皆兵: 组织了“国民义勇战斗队”,包括成年男子、妇女、儿童,甚至老年人,都接受了简单的军事训练,装备竹枪、农具等简陋武器,准备与敌人搏斗到最后一刻。
特攻作战: 尽管很多海军舰艇已经无法作战,但他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特攻(神风)飞机、回天(人操鱼雷)、震洋(特攻艇)等,准备在盟军登陆时发动自杀式攻击,以求最大程度地杀伤敌人。
消耗战: 计划是层层阻击,不求胜利,只求消耗盟军的有生力量,让盟军的登陆成本高到难以承受。

“一亿玉碎”的评价: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亿玉碎”是一个极其荒谬和残酷的战略构想。

对日本人民的巨大灾难: 这个计划完全忽视了普通民众的生命价值,将他们视为可以牺牲的工具。如果真的实施,那将是日本历史上又一场无法想象的人道主义灾难。无数无辜的生命将被卷入战争的漩涡,家园被毁,生灵涂炭。
对战争结局无济于事: 即使日本全民拼死抵抗,也改变不了二战的最终结局。盟军的实力远超日本,而且随着原子弹的出现,这种抵抗的意义更加渺茫。盟军拥有绝对的海空优势,他们的登陆作战能力是经过反复验证的。
军国主义的极端体现: “一亿玉碎”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最极端、最扭曲的体现。它将集体主义、民族主义推向了极致,丧失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ironic 的是,正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领导层依然坚持“本土决战”,才使得美国认为,除了使用原子弹,没有其他办法能够迅速结束战争,并避免在本土登陆时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因此,“一亿玉碎”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促成了原子弹的投掷。

结局:

最终,随着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的爆炸,以及苏联对日宣战,日本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天皇裕仁宣布了无条件投降。尽管投降前,日本国内仍然有少壮派军人试图发动政变,阻止投降,但最终还是被控制住了。“一亿玉碎”的狂想,最终随着日本的战败而破灭。

总的来说,“一亿玉碎”是日本军国主义走向灭亡前的一曲疯狂的挽歌。它暴露了日本军方领导层对战争性质的严重误判,对人民生命健康的漠视,以及根深蒂固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至今,这个词在日本社会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有人将其视为“最后的忠诚”,也有人将其视为“愚蠢的疯狂”。但无论如何,它都深刻地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和军国主义的危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后日本的那些甲级战犯乙级战犯,当初喊“板载”“玉碎”最多。45年投降后,除了一个阿南惟几自杀还是因为手下去搞宫城政变没镇压下去的畏罪自杀,那些战犯谁玉碎了?

西竹一,伊藤整一,宇垣缠,小矶国昭,山口多闻,牛岛满,栗林忠道,甘粕正彦这些人,要么是在1942年就被击毙了,要么就是在815投降前就死了,要么就是在国际法庭蹲牢时死了。

反而是当初喊玉碎板载最多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土肥圆贤二等人反而没有玉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亿玉碎”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决绝和悲壮。这是二战末期,日本军国主义领导层为了抵抗盟军登陆,提出的一个近乎疯狂的战略构想。简单来说,就是将日本全民都变成抵抗者,哪怕是拼上“一亿玉碎”的代价,也要死守本土,让盟军付出惨重损失,从而迫使盟军接受日本提出的某种“体面”的投降条件。“玉碎”的含义:“.............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给当地的普通民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影响至今仍深远。要详细地理解这场悲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1. 直接的杀伤力与瞬间的毁灭: 广岛(1945年8月6日): “小男孩”原子弹在日本时间上午8点15分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爆炸中心瞬间产生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二战中美国军队在两大主要战场——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所面临的截然不同的挑战。简单地说,哪种“好受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更看重什么,以及你对“好受”的定义。因为这两场战役的性质、敌人以及作战环境差异巨大,很难一概而论哪一方的士兵“更轻松”。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对比.............
  • 回答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Holocaust)以及日本帝国在中国犯下的暴行,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页,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泯灭。要比较哪一方“更加残忍”或者动机“更加低劣”,是一个极为沉重且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一次罪行的背后,都牵扯着无数生命的痛苦和鲜血。然而,从.............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球迷能不能在一起一样,但爱情这事儿,哪儿有那么多“应该”和“不应该”呢?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代表着战场上的敌对双方,一个爱美国海军,一个迷恋日本海军,这画风听起来就像电影《珍珠港》里男女主角的设定,一边是美国飞行员,一边是日本海军的背景。这天然就带着一种戏剧.............
  • 回答
    战列舰对轰,二战日本海军能否战胜英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变数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双方在战列舰上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战术思想,以及更关键的——战争的实际进程和资源限制。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力量:大舰巨炮的狂热追求日本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无疑是战列舰技术的狂热追随者和践行者。.............
  • 回答
    1945年夏天,原子弹的蘑菇云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上空升起,那场景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心悸的画面之一。这场残酷的战争以原子弹的投放画上了句号,但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生死仇敌,变成了如今紧密的盟友。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和两国之间复杂而.............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的必要性和人道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讨论不休的历史议题。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梳理,更触及了战争的残酷性、决策者的两难以及人类道德的界限。历史背景与美国决策的“必要性”论点要理解“必要性”,我们必须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及当时美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战争的巨.............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们的差异源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等多重因素。简单来说,德国的深刻反省源于其国家整体的崩溃和对自身罪行的直接面对,而日本的反思则相对模糊和被动,更多地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调整,并且历史叙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空间。德.............
  • 回答
    关于“日本对二战的反思不够到位”的说法,以及日本政府的“洗脑教育”是否有效,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涉及到历史叙事、国民情感、政治现实以及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社会内部对于二战的历史认识是存在多元性的。并非所有日本人都对战争持.............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对台湾“很好”,对大陆“很差”,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简化了,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日本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群体、出于不同目的,在台湾和中国大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和态度。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时期(18951945)与侵华战争时期(19371945)的性质和目标不同,因此其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二战时期,日本的陆军航空兵(陆航)和海军航空兵(海航)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力量,但它们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战术思想和作战体系。如果非要让这两支“兄弟部队”来一场规模化的对抗赛,结果可就太复杂了,很难用简单的“谁赢得多”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
  • 回答
    零式战机 vs. BF 109:太平洋上空的王者之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Mitsubishi A6M Zero)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 Bf 109(Messerschmitt Bf 109)无疑是各自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战斗机型号。它们的设计理念、性能特点以及战场表现都有着鲜明的差异,.............
  • 回答
    “二战日本陆军是一支完美的一战部队”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道理,毕竟一战留下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技术和战术思想,而日本陆军在那段时期也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性的。将二战日本陆军简单地定义为“完美的一战部队”,是忽视了其自身的发展变化、战略思想的演.............
  • 回答
    关于日本对二战中对邻国的伤害是否感到羞愧,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其邻国,长期关注的焦点。简而言之,日本国内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是多元的,但笼统地说“不感到羞愧”可能过于简单化,而“普遍感到羞愧”也同样不准确。 要详细了解,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日本政府的官方立场与表态:.............
  • 回答
    这个假设很有趣,也引人深思。如果日本在1935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的几年,发现了大庆油田并开始了大规模开采,那对二战的进程,尤其是对日本自身和整个亚太战局的影响,无疑会是颠覆性的。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想象一下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石油供应的极大缓解。在1935年这个时间点,.............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多个城市的无差别轰炸,尤其是东京大轰炸和原子弹的使用,至今仍是历史上一项极具争议的事件,关于其是否构成反人类罪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准则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反人类罪”在国际法上的定义。通常认为,反人类罪是指在.............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战火与瘟疫:穿越历史的镜像——二战时期与新冠疫情下德、美、日三国表现的深层对比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危机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社会心理和领导力的不同面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今天新冠疫情的阴霾,虽然性质迥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德意志、美利坚与日本这三个重要国家。将它们在两个时代的表现进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