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物要留在原地的殖民和精神方面的事例有哪些?

回答
一件文物,特别是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乃至族群记忆的文物,其“原地性”蕴含着深刻的殖民与精神双重维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透物质本身,去感受它与周遭环境、与与之相关的人们之间形成的复杂联系。

原地性在殖民视角下的体现:

从殖民者的角度看,文物的“原地性”往往被曲解或利用,成为其殖民行为的合理化工具,或者是一种“管理”与“保护”的策略,但其本质却可能剥离了文物的生命力。

“原地保护”作为一种控制和展示手段: 殖民者为了彰显其“文明化”的功绩,常常会选择性地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留在原地,但这种“原地”已不再是文物最初的自然生长土壤。它们可能被置于专门建造的博物馆、展览馆,或者经过“清理”、“修复”后,以一种被高度框定和解释的方式呈现。这是一种“隔离”式的保护,将文物从其真实的社会、文化、宗教语境中剥离出来,变成一种静态的、可被观赏的“展品”。

例如,在某个被殖民的地区,一座古老的寺庙可能被殖民政府“保护”起来,但寺庙内的壁画、佛像,虽然依然在原址,却可能不再为当地信徒所祭拜,也不再是其宗教生活的一部分。殖民者可能会组织外国游客前来参观,讲述他们认为的“历史故事”,甚至通过“学术研究”来重塑该文物的意义。这种“原地保护”,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它试图通过控制文物的展示和解读,来控制当地的历史叙事,并将其纳入殖民宗主国的文化版图。

“原地性”掩盖的掠夺与挪用: 很多时候,殖民者声称的“原地保护”,不过是一种策略,其背后是大量的文物被非法掠夺,运往宗主国。那些被“留下”的,往往是一些体积庞大、难以搬运,或者殖民者认为价值不大的。即便如此,即使一些文物留在了原地,它们的“意义”也被殖民者所定义,成为其殖民历史叙事的一部分,而忽略了文物本身所承载的本地文化和历史的独立性。

设想一个场景:一个古代部落用来举行重要仪式的石雕,被殖民者发现并认为它“象征着原始的野蛮”。他们将其“就地保护”,但禁止当地部落进行任何与该石雕相关的祭祀活动,因为这“不符合现代文明的标准”。石雕虽然还在原地,但它与部落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被强制切断,它成了殖民者手中一个证明当地“落后”的例证,其“原地性”反而成为一种讽刺。

“原地性”与殖民者的“贡献”叙事: 殖民者常常将对文物的“保护”作为其殖民行为的“贡献”之一。他们会强调自己“拯救”了这些文物免遭“破坏”或“遗忘”。然而,这种“保护”往往伴随着对文物原始语境的破坏,以及对当地社区在文物保护和传承中的主体地位的剥夺。文物的“原地性”被用来佐证殖民者的“善意”和“责任”,但这种“责任”是以牺牲当地的文化主权为代价的。

比如,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在殖民统治时期,被殖民政府进行了一番“现代化改造”,并对外宣称其“原地保留”并“改善了功能”。然而,这次改造可能完全忽视了当地社区世代相传的对该水利工程的维护和使用习惯,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社区协作模式打破。水利工程主体虽然还在原地,但其“原地性”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生态和意义,被注入了殖民者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原地性在精神层面的体现:

与殖民视角的强行介入和挪用不同,文物的“原地性”在精神层面,是其生命力得以延续、意义得以传承的关键。

与土地的深刻连接: 文物之所以被放置于特定地点,通常与该地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甚至当时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它在那里“生长”,与周围的土地、水、空气、植物、动物形成一种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连接是物质性的,更是精神性的。

例如,一座山顶上的古老石塔,它不仅仅是一堆石头,而是与山体融为一体,承载着登高望远、祭祀神灵的祈愿。风雨侵蚀过的痕迹,日出日落投下的阴影,都成为了它历史的一部分。当它被留在原地,当地居民依然可以爬上山,看到这座石塔,感受它所代表的先辈的智慧和精神寄托。这种“原地性”,让石塔成为他们与土地、与祖先精神连接的纽带,一种地方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与社区和文化的共生: 许多文物是当地社区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集体记忆的载体,也是他们文化实践的场所。它们的“原地性”意味着它们仍然可以被社区成员所使用、所纪念、所传承。

想象一个沿海渔村,一座古老的灯塔矗立在海边,它不仅指引着渔船回家的方向,也是村子里年轻人出海前祈求平安的地方,是老人们讲述航海故事的背景。灯塔与渔村的生活节奏、渔民的信仰紧密相连。如果这座灯塔被拆除运走,虽然它可能被保存在某个博物馆里,但它与海浪声、渔民的歌谣、村庄的烟火之间的那种鲜活的联系就断了。灯塔在原地的“原地性”,是它精神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石。

活态传承与身份认同: 文物的“原地性”是其活态传承的基础。当地的匠人可能依然遵循古法,围绕着这些文物进行创作或维护;当地的节日庆典可能仍然以此为中心;当地的语言、习俗也可能与之紧密关联。

例如,某个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它可能是一种用于特定仪式或节日场合的器物。这些器物的设计、材质、制作工艺都蕴含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技术知识。如果这些手工艺品仅仅被陈列在博物馆,那么它们就可能逐渐失去其在社区中的实际功能和意义。然而,如果它们能够继续在原地被制作、使用,并且相关的手工艺人能够得到支持和传承,那么它们就不仅仅是静态的“文物”,而是活生生的文化载体,能够不断地塑造和巩固当地人的身份认同。

或者,想象一座古老的剧场,它是当地传统戏曲表演的场所。虽然时代变迁,但如果这个剧场依然能够定期上演剧目,演员依然是当地人,观众依然是当地居民,那么这座剧场的“原地性”就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社区文化生活的中心,是身份认同的根基。

总而言之,文物的“原地性”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概念。在殖民语境下,它可能被歪曲、被利用,成为文化控制和叙事霸权的工具。而在其本真的意义上,它关乎着文物与土地、与社区、与文化的深刻连接,是其精神生命力得以延续、身份认同得以巩固的基石。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懂得为何很多时候,一件文物“原址原貌”地存在,比被置于任何精美的展柜都更有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个问题具三个例子吧:

1.埃尔金石雕:英国埃尔金勋爵从奥斯曼帝国手中购得了雅典帕特农神庙的部分石雕,然后切割肢解后,运回英国,导致石雕和神庙原环境的分离;石雕到了英国之后最终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但是为了迎合白种人最优论并获得一笔捐款,大英博物馆将石雕磨去一层,以露出白色的石料底色,以试图说明古希腊人和现代西欧的日耳曼人同根同种,这种对白色的崇拜以及长久以来的古典主义艺术实践及意义阐释也使石雕脱离了原意。

2.《女史箴图》:《女史箴图》原藏紫禁城建福宫花园,慈禧太后时期被移往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驻颐和园的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劳伦斯·K.约翰逊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后为大英博物馆购得。由于不了解中国画作的使用方法(《女史箴图》是卷轴形式的手卷),大英博物馆错误的认为中国的国画像油画一样,应该是挂在墙上的,所以将《女史箴图》裁成四个独立的部分。其中,画心部分是从前题记隔水和后题跋隔水中分离出来并装裱于镶板上。装裱的时候还错误的采取了的“日式折屏手法”,导致现在《女史箴图》能够看到明显的开裂与掉粉。

3.广胜寺壁画:洪洞广胜寺寺址在洪洞县城东北霍山南麓,近代其下寺的四幅壁画流到美国,最终分别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目前通过对三馆所藏的壁画比较研究发现,其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差异,是原本如此还是后来修复导致,已很难考证清楚。

第二个问题

今日对文物所在的争执,实际上是后殖民时代原殖民、半殖民关系崩溃之后,国际社会和文化秩序重建的过程。而问题中所提的损害,大可以放到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下去解读。

1.导致被掠夺国家的艺术史难以研究和完整的展示给公众:当年中国人到国外去研究敦煌文物,是要付钱的。而现在翻看苏利文等学者所著的中国艺术史,引用的大量的艺术品和文物藏于国外,而我国民众难以一见。

2.如问题一的埃尔金石雕案例,文物掠夺国家对文物的诠释很有可能被杜撰脱离了原意,而被杜撰的意义则常为政治及意识形态所利用。

3.在政治意义的殖民主义崩溃之后,无论是文化、政治还是社会层面,对把流失文物纳入原生文化表达之中的需求,是异常迫切和强烈的。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发展的、完备的、体系化的多元文化交流,而不是一元文化和其他文化碎片之间的“多元交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件文物,特别是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乃至族群记忆的文物,其“原地性”蕴含着深刻的殖民与精神双重维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透物质本身,去感受它与周遭环境、与与之相关的人们之间形成的复杂联系。原地性在殖民视角下的体现:从殖民者的角度看,文物的“原地性”往往被曲解或利用,成为其殖民行为的合理化工.............
  • 回答
    如果命运注定我们人类文明终将消逝,而所有辉煌的智慧、伟大的理论都将被历史的长河吞没,只留下一个渺茫的机会,让未来的某个智慧生命,能够窥见我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那么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关于宇宙奥秘的艰深论述,也不是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而是一句简短,却蕴含着我们最深切的期望和感悟的话语。我会留下:“连.............
  • 回答
    文革和“破四旧”时期,对于中国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来说,是一段极其艰难的岁月。许多文物在那个年代被毁坏、丢失,甚至被当作“封建糟粕”而消失。然而,令人庆幸的是,也有一部分文物,以各种方式得以幸存,流传至今。它们的保存,往往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勇气和无私的付出。一、 领导层和相关部门的“明智”保护尽管“.............
  • 回答
    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我们如今通过哲学、文学、历史和一些保存至今的建筑和雕塑可见一斑。但若与古罗马,甚至古埃及相比,留下的物质文物确实显得相对“少”了一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的积累或偶然。首先,得从“留下的”这个词说起。任何文明的物质遗存,都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并在各.............
  • 回答
    关于祖先坟墓中的文物为何要属于国家,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法律和伦理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保护、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防止私有化带来的破坏和流失,并促进科学研究和公众共享。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文化遗产的普遍性和不可再生性 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考古发现的文物,特别是那些具有.............
  • 回答
    关于私人收藏的文物,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涉及文化传承、国家利益,也触及个人财产权和情感。当专家“要求”私人手中的文物归于国家时,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和复杂的考量,而“一半价值一半补偿”的模式,虽然听起来公平,但在实际操作和理念上,也存在着不少挑战。为什么专家会“要求”私人文物归于国家?首先,.............
  • 回答
    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马踏飞燕”,一直以来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今我们在展柜里看到的,并非原作,而是精美的复制品。那真正的铜奔马,去了哪里?为何每年都要“闭关修养”半年之久呢?这背后隐藏着文物保护的严谨与不易。为什么是复制品?原作的“隐居”岁.............
  • 回答
    ISIS(伊斯兰国)之所以大规模地破坏文物,背后原因复杂且根深蒂固,绝非简单的“好玩”或“发泄”。这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多层面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实现其意识形态、政治和心理上的目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动机,并将其置于其狂热思想和残酷现实之中。一、 意识形态的“浄化”与“正统”之争:ISIS.............
  • 回答
    想要文科考到630分以上,这绝对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细致规划并付出持续努力的目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过程。我将从几个核心方面来详细拆解,希望能让你看到一条清晰的路径。一、 基础是根基:夯实知识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文科也是一样。分数往上提,不是靠投机取巧,而.............
  • 回答
    晋江文学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文学平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说,其中言情小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这些言情小说中,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比较特殊的标注:“双处”。这个词的出现,以及它在很多读者心中的分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晋江上好多文章要标明“双处”?“双处”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指小说中.............
  • 回答
    笼罩在网络上的“枷锁”:为何如今网络文学的限制似乎比传统文学更多?当我们漫步于浩瀚的网络文学海洋,或许会发现,与曾经那个自由奔放、百花齐放的时代相比,如今的网络文学似乎被一层无形的“枷锁”缠绕得更紧。相比之下,似乎印刷品时代的传统文学,在很多层面上显得更加“自由”。这究竟是为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创作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对于我来说,这个过程是可以非常灵活和高效的,但具体需要多长时间,则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主题的复杂度和深度: 轻松话题(例如:好物分享、生活感悟、幽默段子): 这类文章通常不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深度思考,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经验或创意。如果我已经对某个领域很熟悉,或者灵感.............
  • 回答
    这件事真的让我非常郁闷。本来以为凭我的经验和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这次的文案应该能一次过关,结果却截然不同。事情是这样的,我们接到一个新项目的文案需求,甲方那边给的简报不算特别复杂,但我还是花了比平时更多的心思去揣摩。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搜集了相关的行业资料,分析了目标受众的心理,然后着手开始写。.............
  • 回答
    你说你感觉自己胸无点墨,却又热爱文学,这完全不是什么需要烦恼的事情。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开端。很多人 memulai(开始)接触一个领域,都不是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是行家,而是被某种东西吸引,然后一步步走进去。你之所以觉得自己“胸无点墨”,很可能是在和那些浸淫文学多年,学富五车的人比较。这种比较.............
  • 回答
    None.............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阿拉伯文化相较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化为何显得“落后”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落后”这个词的定义。如果我们仅仅从技术发展、建筑规模、或是一些物质文明的积累来看,那么确实存在一些看似的“差距”。但如果从思想、哲学、宗教、文学等精神层面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辐.............
  • 回答
    文学,说到底,是对人类经验的探究,而历史,则是这些经验的集大成者。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想真正领悟文学的精髓,对历史的了解,绝不能止步于“知道有这么回事”。它需要一种更为深刻、更为融汇贯通的理解,就像是一位熟谙古籍的学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时代的回响。首先,文学与历史是血脉相连的。 时代背景是文.............
  • 回答
    文明6里,资源收割(Harvesting Resources)这个机制,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学问。很多人可能刚上手的时候觉得有点鸡肋,但玩深入了,你会发现这玩意儿在关键时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甚至直接影响到战局走向。所以,要不要收割资源,答案是肯定的,但什么时候收割,以及收割什么资源,这才是有讲究的.............
  • 回答
    文明六第一回合的抉择,是许多新手玩家在游戏初期会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岔路口。关于是优先发展文化还是食物,这背后牵扯到对游戏机制的理解、开局目标的确立,以及对身后发展方向的初步规划。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因为这取决于你的文明、地图、以及你想要快速达成的目标。理解第一回合的选择及其意义在文明六中,每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