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回答
商品的价格,这可不是个简单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交响乐,由多种乐器、多种旋律共同奏响,最终汇聚成我们看到的那个数字。要说清楚它,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最最直接,也最根本的,是供求关系。这就像你小学时就学过的道理:

需求旺盛,供给不足: 就像限量版的球鞋,或者某个明星同款的衣服,一旦大家都想买,但店里就那么几件,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你想买?那就得付出更高的代价。反之,如果一样商品没人买,堆积如山,商家为了清理库存,就得降价促销。
供给充足,需求不足: 试想一下,夏天到了,西瓜大量上市,这时候如果天气不好,大家买西瓜的兴致不高,那么西瓜的价格肯定会比晴空万里的时候便宜。

供求关系虽然是核心,但它本身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还藏着很多驱动因素。

成本,是价格的基石。 商家要把商品送到你手里,总得付出点什么吧?

原材料成本: 比如衣服的棉花、纺织品,手机的芯片、金属,食物的粮食、肉类,这些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最终商品的定价。如果棉花歉收,棉衣价格肯定要涨。
生产成本: 机器设备、厂房租金、水电费、生产线上的工人薪资,这些都是生产过程中的固定和变动成本。技术越先进,自动化程度越高,有时候生产成本反而可能降低,但初期投入巨大。
人工成本: 无论是生产线上的工人,还是销售、设计、研发人员,他们的工资、社保、福利,都是成本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地区,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提高。
运输和仓储成本: 商品从工厂到仓库,再到商店,中间需要物流、仓储,这些都需要钱。距离越远,运输方式越复杂,成本也越高。
营销和推广成本: 商家要让你知道这个商品,就得打广告、做宣传、请网红带货。这些“面子工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开销。
研发和设计成本: 尤其是科技产品、服装设计等,前期的研发和设计投入很大,这部分成本也需要摊销到每个产品里。
税费和规费: 政府的税收、各种许可费、环保费等,也会被计入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品牌价值和附加值,是价格的“面子”。 有时候,你为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它背后的故事、声誉和情感连接。

品牌声誉: 像奢侈品牌,你买的不仅是材质和工艺,更是那个标志,那种身份的象征。品牌多年的积累,良好的口碑,本身就赋予了商品溢价能力。
设计和创新: 独特的设计、突破性的技术,往往能让商品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也因此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服务和体验: 好的售后服务、舒适的购物环境、贴心的客户体验,这些都能提升商品的价值感,让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
稀缺性和独特性: 限量版、定制款、手工制作,这些元素都能制造一种稀缺感,从而推高价格。

市场环境和竞争,是价格的“博弈”。 商家不是孤军奋战,他们身处一个充满竞争的战场。

竞争对手定价: 看看同类商品的价格,你不能定价太高,否则没人买;也不能定价太低,那样会被认为是低质,而且利润会受损。
市场饱和度: 如果某个市场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产品,那么价格竞争就会更激烈。
经济周期: 经济好的时候,大家消费能力强,价格可能会相对坚挺;经济不好的时候,消费意愿下降,商家为了生存,可能需要降价。
政策和法规: 政府的限价、补贴、行业标准等,也会影响价格的制定。

消费者的心理,是价格的“感受”。 价格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还承载着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价值感知: 消费者认为这个商品值多少钱,他们的购买意愿就可能有多高。这跟商品的品质、功能、品牌,甚至包装都有关系。
促销策略: “打折”、“满减”、“买一送一”这些促销手段,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让他们觉得“划算”,从而促进销售。有时候,即使商品本身利润很高,商家也会通过打折来吸引顾客。
心理价位: 很多消费者心里都有一个对某个品类商品的价格预期,如果价格超出这个预期太多,就算商品再好,也可能让人望而却步。

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价格的“引导”。

税收政策: 比如消费税、增值税,都会直接增加商品的价格。
补贴政策: 对某些行业或产品进行补贴,可以降低其价格,鼓励消费。
价格管制: 在一些特殊时期或行业,政府可能会对商品价格进行直接的限制。

所以你看,一件商品的价格,是由所有这些因素“合谋”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公式,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商家会根据市场反馈、成本变化、竞争情况,不断地微调价格,力求在利润和销量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作为消费者,我们看到的价格,是这场复杂博弈下的一个“公约数”,是我们愿意用多少钱来换取我们想要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斯拉法体系、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都是阶级斗争决定商品的价格(资本论第三卷谈到现实资本主义,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这样价值不决定价格,价值概念就不解释价格了,仅解释货币,即生产价格决定价格,这就与斯拉法的阶级斗争决定价格是一回事。而总价值=总生产价格,总利润=总剩余劳动(总剩余价值),即证明价值是某种劳动本身,从而证明了金钱游戏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游戏,与具体实物、技术生产率无关。因为人支配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时间是与技术关系无关的,这同人与物关系上的劳动不同。)

——

价格反映的是统一利润率均衡上为重心运动上的变量,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说法严重错误,至少不是什么技关系上的供与求决定价格的,即生产函数理论不应该被使用。

对于资本而言低于平均利润率的金钱积累速度,资本就要缩水或破产,资本随时面临着追求更高利润率的积累式竞争。

如房地产利润率太高,其它行业的资本就会通过积累式竞争涨价对抗,当不能直接涨价对抗时,资本就会压缩产能,出售一部分利润率较低的资产,拥入或够买利润率更高行业的资产,这样低利润率行业利润率有所上升,高利润率行业利润率,有所下降,这样就导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均衡!

同时被压缩产能行业只有对工人工作时间的不等交换率被调整,产能才会恢复和继续扩大。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减员增效,即让余下的工人相应工作时间给更低工资,或相应工资干更长工作时间,即让工人更长劳动时间不属于自身不为自身服务。


因而价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权力关系与利益斗争,而非技术关系,由于生产的目的是利润,成本标准并不反映"技术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因而在供给的成本标准上,根本就不是什么生产函数中的反映技术关系的要素消耗,而是反映社会权力关系的"交换比例",像新古典的"资本"概念是极其可疑的,利率(或者说利润)对于技术关系而言根本就是是外生变量。

因而非技术关系上供求均衡是与优化配置资源无关的。

————

如在斯拉法模型中,由于基本投入品只有劳动要素。商品的需求的增加,就增加该种产品(生产此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其它商品)的生产,使用的仍然是原来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无需选用别的线性生产技术,更改投入组成。

斯拉法继续引入了一种标准商品作为“不变尺度”。他成功证明了一个式子:r= R(1-w)

其中R代表(按照标准商品计量的)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例,大致相当于不考虑劳动投入的社会总剩余率(净产出/总投入),独立于商品相对价格。w为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份额,r代表利润率(在斯拉法的平均利润率假设下,也是产品的成本加成率。)因此,斯拉法体系明确了:要素报酬(r,w)是外生变量,不受商品相对价格影响。反过来,商品相对价格则必须被利润率r,即成本加成率决定。

斯拉法证明资本家与工人的阶级斗争决定社会总剩余的分配,而分配结果则决定商品相对价格;这与新古典主张的消费者需求决定要素需求,从而决定要素报酬的模式相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