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机」和「无机」中的「机」是什么意思?

回答
在“有机”和“无机”这两个词里,“机”字的确是关键,但它在这里的意思,跟我们日常说话时说的“机械”、“机器”可不太一样。要理解它,咱们得回到这两个词最初的来源和它们所代表的科学概念。

“机”字的古老含义与生命力的关联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机”字是个很丰富的字,它不单单指机械结构。在古代,它常常包含着一种“枢机”、“关键”、“萌发”或者“生命的内在驱动力”的意思。

枢机: 像门轴一样,连接和转动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物的变化、发展往往围绕着一个“机”。
萌发/生机: 比如“生机勃勃”,这里的“机”就是指生命力、生长发展的能力。事物好像有一个内在的启动点或者动力源,让它能够生长、变化。
机巧/机变: 指事物精巧的构造,或者在变化中展现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化学中的“机”与“有机物”的诞生

“有机”和“无机”这两个词,最早是从西方科学翻译过来的。当时,西方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时,注意到有两大类物质:

1. 一类物质,他们发现它们几乎都来源于生物体,比如植物、动物的残骸。这类物质,比如木头、骨头、肉、脂肪、淀粉等等,在燃烧时往往会留下黑色的残渣(碳),而且它们似乎有更复杂的结构和更“活泼”的性质,容易分解、变化。
2. 另一类物质,则主要来源于矿物,比如石头、盐、沙子、金属等等。这些物质通常比较稳定,燃烧时不会留下很多残渣,而且化学性质相对简单,结构也比较固定。

起初,他们认为第一类物质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它们是从有生命的东西里面提取出来的,需要某种“生命力”才能构成。而第二类物质,则是因为是死的矿物产生的,没有生命力。

就在这个阶段,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做了一些实验,发现很多来源于生物体的物质在燃烧后都含有碳元素。后来,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Jöns Jacob Berzelius)提出了“有机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s)这个概念。

在翻译到中文的时候,“organic”这个词就被翻译成了“有机”。这里的“机”,正是抓住了西方科学家的一个核心理解:“有生命的那个机理”、“有生命的那个本源”、“有内在生命驱动力的那个东西”。简单来说,就是“与生命过程有关的”、“由生命活动产生或维持的”。

所以,“有机物”最初的理解,就是那些能够从生命体中获得,或者由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它们被认为是因为包含了一种“生命本源”或者“生命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所以才能形成复杂的结构和进行复杂的化学反应。

“无机”的由来

与之相对,“无机”就是“没有‘有机’那个‘机’”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来源于生命、不依赖生命活动、不具备那种内在的生命驱动力的物质,就被归为“无机物”。

“机”字的演变:从生命力到碳键

后来,随着化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发现,“是不是来源于生命”这个标准并不绝对准确。比如,一些以前只能从生物体中获取的物质,后来人们在实验室里也能合成出来了,比如尿素。

于是,科学家们重新定义了“有机物”。现代化学认为:

有机物,是指绝大多数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当然,也有一些简单的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氰化物等,因为它们的性质和结构更接近无机物,所以被划为无机物。
无机物,则是指不含有碳氢键的化合物,或者上述那些特殊的含碳化合物。

你看,从最初的“生命力的本源”到后来的“含有碳氢键”,这个“机”字的含义似乎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仔细想想,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生命体之所以能够进行如此复杂而精妙的活动,最核心的物质基础就是碳元素形成的复杂长链和环状结构(碳链、碳环)。正是这些由碳原子连接形成的骨架,为承载和传递生命信息(DNA、RNA)、执行生命功能(蛋白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碳的这种独特的成键能力(形成复杂的“有机骨架”),在化学领域里,就是那个能够驱动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关键的“机理”或“枢纽”。

因此,这里的“机”,可以理解为:

生命活动的内在枢纽或关键要素。
由生命活动产生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物质。
最终指向碳元素及其独特的成键能力,这种能力是构成复杂生命物质的基础。

所以,当你说“有机食品”时,它不仅仅是指食物的来源是自然生长,还隐含着一种对食品“天然”、“健康”、“没有不必要化学添加”的期望,这种期望,在最开始就与“生命力”、“生命本源”的理解联系在一起。而“无机”则代表着那些相对简单、稳定、不依赖于生命过程的物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机”和“无机”两者就是对近代拉丁语中“organic”和“inorganic”两个词语的翻译,而“organic”一词可以上溯至希腊语,表示的就是“生命体”之意,这个意项来自19世纪初期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的“活力”(vitalism)理论。实际上,按18~19世纪时的观念,“organic chemistry”就是“生物化学”,含碳这点倒像是后人附会上去的。

但是,即便“有机”和“无机”的翻译来自日本,这并没有解释:汉字“机”为何会被用来特指“生命”?

从汉字字源角度,“機”(古代“機”“机”是不同的字)字本来是指弩上击发的机关,或者指织布的器械(即《木兰辞》里的“機杼”),之后衍生为泛指一切人造的机械,又因为机械的复杂与变化,衍生为“机会”“天机”的抽象含义。但问题是,“機”字既然本就是指人造的物品,为何会被用来特指“生命”?至少在近代汉语和日语中,除了“有机”一词,“机”字几乎没有其他与“生命”有关的意项。现代汉语中的“生机”乃至“生机勃勃”中的“机”更多是指“机会”的含义。即便在日语里,除了一个来自古汉语“织布机”意项的训读音“はた”,“機”字的用法与汉语基本无差。

我大概考证了一下。首先,“有机”“无机”这两个翻译应该是来自日本。有人说“有机”这一翻译来自1868年清朝同文馆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所著《格物入门》中的《化学入门》(近代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化学的译著),但我查了网上影印版原书,里面并没有提到“有机”和“无机”。(链接:hongyeshan.com/post/614)几年后中国的另一部重要早期化学译作,1875年英国人傅兰雅口译,徐寿记录的《化学鉴原续篇》则明确将“inorganic”和“organic”译为“化成物”和“生长物”。

同年日本翻译的《化学闡要》则已明确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称呼。

P.S. 不过“化学”一词肯定是由中国创造后传入日本的,这一点日本人自己都不否认。且不说日本最早使用的翻译是“舍密”,一个最起码的事实是,日语中“化学”和“科学”同音,如果“化学”是由日本人翻译,他们断然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所以,“化学”和“科学”中至少有一者是从日本之外传入的,根据考证,当中“化学”一词的确是由晚晴时的中国人翻译,并最终取代日本的“舍密”的。


至于日本人为何要将“organic”翻译为“有机”,我在日本国力国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找到了一个原版的解释,来自1877年日本翻译出版的《百科全书·化学篇》:

这里给出的解释非常直白:“有机”中的“机”就是“机器”,这可以说是对当时“活力”理论的直观翻译。前面说过,“機”字的本意无论是弩机还是纺织机,其背后都有“复杂、精细且能够持续运转的构造”这一层含义,这也是从字源的角度看,“機”与“器”“械”两者的区别(后两者起初都只表示普通的容器)。概念上,先有“有机体”,也就是“内含机器的物体”,再有“有机物”,也就是构成有机体的物质。所以,“有机”这个翻译可以说是对“活力”理论原封不动的阐释:有生之物的体内都蕴含有一种由“活力”驱动的复杂机器。

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凡是能被称为“机”的,都是蕴含有“活力”的事物,这当然也包括古人所造出的弩机或纺织机,以及现代人造的蒸汽机和飞行机,因为人类本身就是生命力的载体。而自然界的山川金石都不含有“活力”,它们内部不含有“机”,也造不出“机”。甚至可以认为,早期日本人并没有直译“organic”,他们只是借用了vitalism理论里“生命体独特”这一层含义,并把这种独特的原理称为“机”。而这里的“有”和“无”更多是为了体现原文“organic”和“inorganic”对应而引入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organic”一词的词源确实是“生命”,但无论是由同一词根产生的organ、organization等词,还是现代的“organic food”“organic agriculture”,其实都已经跟“有生命”没有多大联系了,它表示的也就是vitalism理论里那种“具有独特、复杂机理”的延伸含义。于是,“有机”一词直接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成“有(复杂或独特的)机理”倒也没错了。

参考阅读

在化学领域各个主流语言优雅程度如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