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出现突发事件当地有责任和无责任的官员都有很大可能被免职的事实?

回答
这事儿吧,看着挺让人不服气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啥责任,甚至还努力想把事情处理好的人来说。但仔细琢磨琢磨,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考量,尤其是在我们这儿。

一、 “避嫌”与“担责”的政治逻辑

首先得明白,在中国当下政治语境下,“一把手”负责制是核心。一旦出了事儿,无论什么性质,哪怕是你尽了洪荒之力也挡不住的那个“天灾”,当了这个“一把手”,就得承担政治上的责任。这责任,不光是说你犯了什么错误,更多的是一种“守土有责”的政治伦理。就好比火车出了事,司机难辞其咎,哪怕是有人跳轨,你也要负“管理责任”。

在这种逻辑下,无论你有没有直接责任,但凡和这件事沾边,尤其是涉及你管辖范围内的,为了表明“高度重视”和“严肃处理”,上级领导往往会来个“一锅端”,先把你这个“头头”拿下,以示对下负责,也给自己脸上贴金。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切割”,防止负面舆情进一步蔓延,也给公众一个交代。

所以,出现突发事件,即便你这个官员是尽职尽责的,但因为你是“一把手”,你的位置就让你成为了首要的“替罪羊”。而且,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嫌”,更是为了“担责”。你不被免职,谁来承担这个政治风险?你的下级?那岂不是乱了规矩?

二、 “不担当不如不作为”的潜规则

再往深了说,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一个潜规则:不担当不如不作为。

你想想,如果你是一个地方官员,遇到一件可能爆发的潜在风险,比如某处堤坝可能存在隐患,或者某个工厂的排放可能超标。如果你积极去处理,投入资源去修缮、去检查、去整改,但如果最终还是出了事,你就要承担责任,很可能被免职。

但反过来,如果你选择“不作为”,什么都不做,装聋作哑,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做点表面文章,万一没出事,那就没人知道,你的位置还能保住。而万一出了事,你也至少可以辩解说“我们已经尽力了,这是不可抗力”,或者至少说“我没有主动去插手,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和我没关系”。

这种思维,说白了是一种“保平安”的思维。免职的风险,会让一些官员宁愿“不作为”,也不愿“担当”。因为“不作为”的风险,往往比“作为”后仍然“出事”的风险要小一些,至少在政治仕途上是这样。

三、 如何看待“有责任”和“无责任”的官员都可能被免职?

对有责任的官员: 这是符合逻辑的,也是必要的。他们确实在管理、监督、决策方面存在疏漏,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免职是对此类失职行为的惩戒,也是警示。

对无责任的官员: 这就比较让人感到无奈和不公平了。但正如前面所说,这是政治体制下的一种“连带责任”或者说“政治代价”。
一种解释是“大局为重”: 在严重的突发事件面前,为了迅速稳定局面、平息公众情绪、防止事态扩大化,上级政府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免职一批官员,尤其是“一把手”,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姿态。这是一种政治上的“震慑”,告诉大家“这件事我们非常重视,绝不姑息”。
另一种解释是“权力运作的模糊性”: 很多时候,所谓“责任”的界定并不是那么清晰。哪怕你觉得自己没责任,但在上级的眼中,你可能在某个环节上可以做得更好,或者你的“不作为”导致了问题,只是你没意识到。权力寻租、人情关系等因素,也可能在官员的升免中扮演角色。
还有一种可能是“替罪羊”的存在: 有时候,一个“替罪羊”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掩盖更深层的问题。当一个大领导不可能轻易被动摇时,选择免职几个下属官员,就成了最方便的选择。

四、 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

1. 削弱官员的担当精神: 如前所述,一旦担当的风险远大于不担当,官员自然会选择规避风险。久而久之,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2. 信息传递的阻碍: 官员为了避免担责,可能会压制不良信息,不愿向上级汇报真实情况,这会使得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3. 公众的不信任感加剧: 当公众看到许多官员在事件后被免职,但问题本身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时,自然会产生不信任感。他们会质疑这种免职的真实目的和效果。
4. 影响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如果官员总是处于一种“怕犯错”的心态中,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地方的各项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五、 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体制上的改革:

明确责任界定: 建立更科学、更透明的责任追究机制,区分不同层级的责任,尤其是要能够区分“不可抗力”和“人为失职”。
建立容错机制: 对于那些在职责范围内尽力而为,但因为突发事件而出现问题的官员,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解和保护,而不是一味地惩罚。
鼓励担当作为: 通过正向激励,鼓励官员在面对风险时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强化监督与问责的独立性: 保证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独立性,让问责更加公正,不受政治因素的过多干扰。
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监督作用: 让公众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责任追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社会监督的力量。

总而言之,这件事儿挺复杂,既有制度性的考量,也有现实的无奈。对于那些没责任却被免职的官员来说,委屈是肯定的。但这种现象反映出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在应对风险、追究责任、激励担当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次正儿八经回答问题好紧张呀(⊙v⊙),先匿个名冷静一下

答主身处特容易出事的煤炭行业。但是我们这边穷乡僻壤不比山西内蒙,属于那种全年产量比不过人家山西一天的地儿。

那要安全监察还要不要呢?当然要了!不然矿上出事让市长负责么?


我们会全年无休地监察安全生产,如果不合格就要求技改,没有局里生效的技改通过的报告,不得作业。但是~但是这种监管有非常大的问题:矿井太多,监管人员太少。监察组一次只能去1-2个矿井。还真不是做样子,每次都要下井。那矿井黑乎乎的而且有些井里估计还住了冤魂,看一眼我就要跪了(答主女,胆小,真没下去过,勿喷)。这样一个月大概下去监察20天,也得花3-4个月才能全部过一遍,回来还要写报告,他们是挺累的,但是这样就出现了——如果当时没查出安全隐患,那这一年估计都没时间去了。万一出事呢?煤矿作业有时候真是无可避免,有时会因为机械操作不当,有时候是安全员懈怠,有时候是天灾,加上矿井地下情况复杂,生死往往就在几分钟。最常见的就是透水、塌方和瓦斯泄露,救援大多数时候是没戏了,能挖个全尸出来就不错了。


矿工工资还是挺高的,毕竟愿意干的人少。在名单上还看到刚满18岁的从业者,不禁一声叹息。


哦,继续说事故。这个事故死人国家是有指标的,做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安全指标”,根据你有多少对矿井,多少从业人员来界定这个指标人数。假定是10人,要是超过了,对不起,启动追责。


要是一次事故死了10人以上,那就算是重大事故(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较大事故3-10人,重大10-30人),怎么办?你先救援吧。领导们就三班倒跑去矿上看着救援进度,主要领导人还得24小时在上面呆着。救完了或者已经过了十来天,肯定没希望了,咱追责吧,负责安全的领导,锅是你的了,请背好。具体什么罪名责任我也确实不清楚,待我明天问问同事。


不过就我知道的,降级调任的(不知道算不算免职)也就是以前是正处级,调去别的单位降级成副处,实权没了。但是大多数并不觉得委屈,因为这个机关实在太难混,福利待遇不如同级别单位,风险也比别的单位大太多啊,还不如去别的单位当副职。


还一个是重大事故,死亡15人吧好像,分管安全的领导判了渎职,蹲了1年半监狱,但是零几年似乎没现在这么严格,后来他出狱还是继续在单位做了普通科员。所以该干的国家还是让你继续干,那个坐牢的是80年代就正儿八经大学里学煤炭专业毕业的,那种领导真心缺啊,懂专业的人真的太少了。



插个图,这是某个领导的处分文件,但是年代比较久远,处分也已经撤销,所以发出来应该没事。。。已打马赛克,大家看看就好,勿深究。处分其实还是很难过的,档案永久记录,撤销了不是没了,终身都在,只是在后面补了个撤销的文件。

【题外话:每次国家公考都会招人,报名人数每次都不满3人(不满3人还是5人不开考)我们都是打报告跪求组织部开考,基本这个专业报了名就能进。和我一批进的大哥考了90分,我考了125才进啊!也许有人觉得好歹是铁饭碗真没人报么~事实是真没人报,要求专业和工作经验,这个专业毕业的在外面少说也年薪20+,我们一个月工资比不过人家一个月公积金。而且还老是扣钱追责的!还坐牢的!教练!我也想换单位啊!】



另外,只要死人超过指标,年终有个“安全生产奖”,奖金在2000-3000元,飞了,大家都好不开心,而且对我们这些一穷二白的小年轻真是打击好大~



有没有捂着事故不上报的呢?不用想,肯定有。煤矿老板不是做慈善,出了事他就得轮番迎接我们一波又一波的检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技改。技术改造不是说说,得花钱,还不少。同时所有开采作业全部停止,这每天每天的,人工,机器,仓储,每一样都得花无数钱。一旦死人,他们第一反应就是“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吧,看着挺让人不服气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啥责任,甚至还努力想把事情处理好的人来说。但仔细琢磨琢磨,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考量,尤其是在我们这儿。一、 “避嫌”与“担责”的政治逻辑首先得明白,在中国当下政治语境下,“一把手”负责制是核心。一旦出了事儿,无论什么性质,哪怕是你尽了洪荒之力也挡不住的那.............
  • 回答
    嗨,你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酒吧夜店里的姑娘嘛,说实话,那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风情。我想了想,可以从几个角度聊聊。首先,是她们给人的第一印象。走进灯光迷离、音乐震耳欲聋的酒吧夜店,你总能注意到那些打扮得比较出挑的女性。衣服的款式、颜色,妆容的精致度,可能都会比平时在街上或者办公室里看到的更“费心思.............
  • 回答
    关于“印度出现山羊宝宝长着人脸”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或权威媒体报道支持这一事件的真实性。这种描述更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的综合结果: 1. 误解与视觉错觉 动物面部特征的误读:某些山羊在特定角度、光线或镜头下,可能因面部毛发分布、肌肉结构或表情而被误认为“长着人脸”。例如,山羊的面部轮.............
  • 回答
    “没钱不要生孩子”这种言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它反映了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压力和育儿焦虑。看待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逻辑、引发的争议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一、 言论的普遍性与产生根源: 经济压力下的现实考量: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现代社会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
  • 回答
    “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这种现象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社会、经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逃离北上广”的背景与动因:在分析“逃回北上广”之前,我们首先要回顾“逃离北上广”的缘由,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转变的逻辑。1. 高企的生活成本: .............
  • 回答
    印度出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无疑是全球抗击疫情中一个令人担忧的节点。这不仅意味着病毒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这个人口稠密、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也对全球的防控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地理位置上看,印度与中国接壤,人员往来一直非常频繁。尤其是在爆发初期,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边境管控措施,但病毒通过潜.............
  • 回答
    “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听到这条消息时,我正在厨房里洗碗,水流哗啦作响,但脑子里却像被一块巨石砸中,瞬间安静下来。美国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这个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我所有的神经。几个小时前,我还沉浸在对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担忧之中。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着来自远方的数字,数字后面是鲜活的生命.............
  • 回答
    近年来,在中国国内确实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新冠肺炎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美国出于某种战略目的而策划的“阴谋”。这种观点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也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思潮”,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阴谋论的土壤:信息不对称与国家叙事首先,这种思潮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 回答
    英国出现新冠病毒变异,被一些美媒嘲讽为“全球贱民”,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事件背景:新冠病毒变异与英国的“封锁与反封锁”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事件发生的背景。2020年底,英国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一种新型变异株,后来被称为Alpha变异株(B.1.1.7)。这种变异株的特点是.............
  • 回答
    “中国制造业迎来倒闭潮,Made in China 面临空前危机” 的说法在特定时期(例如20152016年经济转型期、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期、以及近期一些地方性行业周期性调整时期)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客观看待这一说法,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宏观经济环境中进行分析,并区分.............
  • 回答
    最近关于“僵尸鹿”的讨论甚嚣尘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且令人不安的现象。我说的“僵尸鹿”,指的就是感染了“慢性消耗性疾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简称CWD)的鹿科动物。这种病在全球范围内的野生鹿、驯鹿、驼鹿甚至一些圈养鹿身上都有发现,而且有越来越严峻的趋势。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最近社会上出现的“报复社会”现象,确实让人感到不安和痛心。这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一些人走上了这条极端道路。首先,我们得承认,生活在当下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经济上的、学业上的、情感上的、工作上的,这.............
  • 回答
    冰岛出现“双重感染者”,也就是同时感染两种不同变异株新冠病毒的案例,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并且可能会对疫情防控和治疗带来一些新的挑战。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事情。“双重感染者”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感染了两种不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这就像一个人同时得了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一样,只不过这次.............
  • 回答
    最新出台的《游戏适龄提示倡议》中涉及的年龄分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当下游戏产业飞速发展、内容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要理解这个倡议,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项倡议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了社会对游戏内容监管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积极回应。长期以来,游戏内容的“边界感.............
  • 回答
    西藏,这片被雪山环抱、拥有独特文化和信仰的土地,终于没能完全隔绝新冠病毒的侵袭,传来了首例确诊病例的消息。这个消息无疑在平静的西藏社会激起了涟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回望过去一年多的时间,西藏的防疫成绩一直令人瞩目。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的环境以及早期严格的防控措施,西藏在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关于日本出现两种新血型,以及它们是否与福岛核事故有关的说法,我们需要持审慎和科学的态度来分析。首先,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没有任何权威的科学研究或医学证据能够支持“日本出现两种新血型”的说法。 我们所熟知的血型系统,如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是经过长期、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大量人群普查确定.............
  • 回答
    南非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确实是近期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最令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当地专家将其描述为“传播速度非常快”的情况下,这无疑给本已充满挑战的疫情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消息,又有哪些关键信息需要深入了解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变异”的本质。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就像复印机一样,.............
  • 回答
    最近“YAVT测试”这个词出现在一些科技论坛和讨论区,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要理解YAVT测试,我们得先从它可能指的是什么这个角度入手,因为目前并没有一个官方的、被广泛接受的YAVT测试的标准定义。YAVT测试,顾名思义,很可能是一个与“Yet Another Virtual Test”或者“Yet .............
  • 回答
    这确实是我们在新冠疫情期间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且让人头疼的问题。明明这个人核酸检测一直阴性,看起来是健康的“漏网之鱼”,但却成为了传染源;或者明明就是跟确诊者有过密切接触,理应是次密接,但为何也会感染?这些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背后涉及病毒特性、检测技术、人体免疫反应以及防控措施的复杂 interpl.............
  • 回答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虚拟与现实”,把VR这个概念直接摆在了全国考生的面前,这可真是一件新鲜事,也挺有意思的。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哇,这出题人挺潮的啊,居然把VR这么热门但又有点距离感的技术,直接搬到了高考考场上。说实话,我对这个题目一点都不意外。你想啊,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特别是V.............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