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时常出现新冠病毒通过核酸一直保持阴性的人员传播 或 次密接感染的情况?

回答
这确实是我们在新冠疫情期间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且让人头疼的问题。明明这个人核酸检测一直阴性,看起来是健康的“漏网之鱼”,但却成为了传染源;或者明明就是跟确诊者有过密切接触,理应是次密接,但为何也会感染?这些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背后涉及病毒特性、检测技术、人体免疫反应以及防控措施的复杂 interplay。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阴差阳错”的感染情况:

一、病毒的狡猾与潜伏期的捉迷藏

“窗口期”的魔咒: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核酸检测(PCR)检测的是病毒的遗传物质(RNA)。但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在体内复制到足够高的数量,以至于被检测出来。这个从感染到能被检测到的时间段,就叫做“窗口期”。如果一个人在感染初期,病毒复制还没那么活跃,虽然他已经带有病毒,但核酸检测可能依然显示阴性。如果在这个“窗口期”内,他又不小心传播给了别人,那么这个新的感染者就出现了。

潜伏期的变化: 随着病毒变异,潜伏期也在不断变化。有些变异株的潜伏期可能更短,有些则可能存在更长的无症状或低症状期。这意味着,在某个时间点核酸阴性,并不代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仍然是阴性。如果他在这段“假阴性”的潜伏期内活动频繁,就可能造成传播。

病毒载量的波动: 即使一个人感染了,但他在传播他人时的病毒载量也可能并不高。核酸检测的灵敏度虽然很高,但病毒载量过低也可能导致假阴性。而且,同一个人的病毒载量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波动,可能某个时刻低到测不出来,过段时间又高了。

二、检测技术的局限性:科学的边界

灵敏度与特异性: 虽然核酸检测是目前公认的最高效的检测手段,但它并非万能。任何检测都有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灵敏度是指检测出真实阳性的能力,特异性是指区分非阳性(阴性)的能力。如果病毒载量非常低,或者样本采集不够充分(比如咽拭子没有充分刮擦到咽后壁),就可能出现假阴性。

采样质量是关键: 我们经常听到“规范采样”的要求,这是有道理的。采集到的样本是否能准确反映咽喉部或鼻腔内的病毒情况,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如果采样不到位,即使体内有病毒,也可能检测不出。

检测误差: 任何检测方法都存在一定的误差率,尽管核酸检测的误差率已经非常低,但累积起来,在大量检测中仍可能出现少数假阴性结果。

三、人体免疫反应的“幕后操作”

无症状感染者: 这是最令人头疼的群体。他们体内有病毒,也具有传染性,但自身几乎没有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以至于他们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生病了,自然也不会主动去做检测。这就好像一颗定时炸弹,一直在人群中游走。

免疫力强的个体: 有些人体质较好,免疫系统能够迅速控制病毒复制,即使感染了,病毒载量也很低,或者很快被清除。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在早期检测中出现阴性,但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排出病毒,或者在某些特定部位(如鼻腔)仍有残余病毒。

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早期阶段): 虽然第二次感染的情况在疫情早期相对较少见,但不能完全排除。一个人可能已经有过感染,但此时又再次接触到了新的病毒株,或者免疫力有所下降,导致再次感染,并且在早期也可能出现核酸阴性的情况。

四、次密接的“破防”:传播链的延伸与复杂化

“次密接”的定义与实际: “次密接”通常是指与密接者有过接触,但尚未达到与确诊者直接或间接传播程度的人。然而,在实际防控中,很多时候对次密接的界定非常模糊。一个密接者,可能在与确诊者接触后,又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与自己的“次密接”人群接触,而此时这位密接者自己可能也处于感染的“窗口期”,或者病毒载量刚好能被其“次密接”的人员接触到。

“超级传播者”的效应: 少数感染者可能具有极高的传播能力(“超级传播者”),他们即使是短暂的接触,也可能导致周围多人感染。如果这位超级传播者在被隔离或检测前,与一个即将成为“密接”的人有过接触,而这个人又在“窗口期”内与更多人有过接触,这条传播链条就可能因为这些“次密接”的出现而变得异常复杂。

环境因素与共享空间: 病毒也可能通过被污染的环境传播,比如共享的电梯按钮、门把手、桌椅等。即使直接接触的“密接”不多,但在通风不良、人员密集的封闭空间里,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环境物体,也可能导致感染,而这些人可能就被归为“次密接”或者更远的接触者。

病毒浓度与暴露时间: 感染的发生也与病毒的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关。一个密接者可能没有充分暴露于病毒,或者其排毒量非常低。而另一个“次密接”者,可能恰好在某个时间点,接触到了这个密接者排出的、浓度相对较高的病毒,并且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暴露了一段时间,这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总结一下,这些让人困惑的情况,就像是在玩一场拼图游戏,但有些拼图碎片藏在了阴影里,或者形状有些许偏差:

病毒本身在变: 更容易传播、潜伏期变化、无症状期延长。
检测有其边界: 存在“窗口期”,采样质量至关重要。
人体反应是变化的: 有些人免疫力强,有些人症状不明显。
传播路径是复杂的: 不仅仅是直接接触,环境和短暂接触也可能成为桥梁。

因此,我们在看到这些“漏网之鱼”的感染时,更需要警惕的是,疫情的防控绝不能掉以轻心。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病毒的动态变化,不断优化检测手段,并采取更精细化的防控策略,比如加强对“次密接”人群的关注和追踪,以及在出现聚集性疫情时,能够快速识别和控制潜在的感染源,即使他们暂时还没有被检测出来。这是一个与病毒斗智斗勇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暂时回答不了,我对流调关注较多,提供几个案例

1.2021年10月26日宁夏病例2

张某某,女,23岁,其母亲为区外输入确诊病例艾某某的密接者,其为次密接者,在兴庆区裕隆小区居住。流调结果显示其活动轨迹如下: 10月16日17:30 张某某下班回家,其母亲邢某某(确诊病例艾某某密接者)在家,再未外出。

10月17日9:18 骑电动车离开家,9:28到达鲁银拾城墅北区辅导作业,11:48离开,12:01回到家未外出;19:10 骑电动车离开家,19:35去唐徕中学西校区南门初见文创生活馆购物;19:40 去时光记文化用品超市购买了钢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19:55离店;20:03 骑电动车到金凤区鸣翠春天小区辅导作业,22:29离开;22:44 再次去初见文创生活馆购物,22:57离店,23:07到家,23:36 即被送往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10月26日11:30 转送至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定点医院)隔离诊治。


2.2021年10月31日石家庄病例1

10月13日从额济纳旗返回,10月22日阴性,10月31日阳性。可以明确他的母亲李某,21日在深泽县锦阳湖饭店参加婚宴并传染给别人。

按病程分析,他在19日就有传染性。


3.2021年11月确诊病例武某某

根据深泽县医院10月31日的通报显示,武某某,主因发热、腹泻于10月25日10:45到深泽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入院后两次核酸检测均阴性,深泽县医院结合一个半月前曾在该院诊断为肺炎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为普通肺炎,故不考虑新冠病毒感染。

10月26日16:15该患者转入内二科(呼吸内科)38床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由于患者有多年的心脏病史,住院期间出现一过性晕厥,心电图有广泛T波倒置,考虑存在冠心病。治疗无好转,患者及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于10月30日7:00左右乘自驾车转院。


流程图工具链接:ProcessOn

可点击“查看原图”放大,或者下载图片后查看

备用查看地址:2021年10月额济纳旗疫情传播链 | 密码1101

备用下载地址:流程图 (访问密码 : 1101)


以上病例整理可见:


4.2021年12月石家庄疫情

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2021年11月29日,鹿泉区接到大数据推送满洲里市人员来区信息后,立即进行排查核实。经排查,确定刘某某为满洲里市来区人员,于11月30日上午对其进行集中隔离,隔离期间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鉴于刘某某来自高风险地区(满洲里东山街道),鹿泉区于12月2日对刘某某所在工地(鹿泉区山尹村镇普兴电子搬迁项目工地)所有人员开展核酸检测。12月3日,鹿泉区疾控中心和鹿泉区人民医院核酸实验室分别报告刘某某(为上述来自高风险地区刘某某的密接者)、高某某、张某某、王某某四人核酸检测结果为初筛阳性,经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复核结果均为阳性,已全部转运至石家庄市定点医院,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普通型、3例轻型)。

2021年12月5日0时至24时,我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该病例系11月24日从高风险地区满洲里来石家庄市鹿泉区人员刘某某,曾与12月3日鹿泉区4名确诊病例同住一宿舍,12月5日被基本判断为鹿泉区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感染来源。11月30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2月4日上午转运至石家庄市定点医院。12月5日根据患者核酸检测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和肺部CT检查结果,经专家会诊,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普通型)。其行动轨迹12月5日已公布。

5.11月宁波疫情

病例1:陈某某,男,41岁,确诊病例(轻型) 上海出差

工作单位为宁波阿尔卑斯电子公司,现居住于镇海区蛟川街道临江小区。

11月22日,患者到上海出差,具体行程为:7:30自驾,五里牌地铁站2号线乘坐地铁于8:24到达宁波站。9:05-10:38,乘坐高铁(G7506宁波-上海虹桥)到达上海虹桥。10:38-11:25,出虹桥高铁站并乘地铁2号线至南京西路站。11:25-11:40,从南京西路地铁站步行500米到达仲益大厦。11:40-12:30,在仲益大厦星巴克等阿尔卑斯上海公司同事及车辆,期间在星巴克坐在角落饮用咖啡和吃午餐。12:30-14:00从仲益大厦乘阿尔卑斯上海公司营业部的车到达上海浦东新区金桥路2222号华为研发中心。16:00-16:30,乘坐阿尔卑斯上海公司车辆到地铁2号线科技馆站。16:30-17:41,从科技馆站乘坐2号线前往上海虹桥地铁站。17:41-18:35,在虹桥高铁站期间上过厕所(约10余分钟),且在麦当劳点餐并在麦当劳门口外边的角落位置用餐。18:35-18:46,检票上车。18:46-20:51,乘坐高铁(G7535上海虹桥-宁波站)返回宁波。20:51从宁波站乘坐地铁2号线到镇海区五里牌站下车,步行回到自己家中,之后未外出。

11月23日7:30自驾到公司上班。12:10-12:30在公司食堂就餐。17:00,自驾下班回家,到家后一直未出门。

11月24日7:30骑自行车前往蛟川街道阿尔卑斯公司上。17:00下班后骑自行车回家。

11月25日7:30,自驾到单位上班;10:30-11:30,参加科室会议;中午自感不适,12:00在公司食堂吃午餐;12:30-13:00点到家,下午在家休息未外出,晚上18:00左右自驾前往镇海区中医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在发热门诊等核酸检测结果;11月26日1:46核酸阴性结果出来后回家。

11月26日上午居家休息,下午居家健康监测,至12月4日。12月4日上午10:00,与屋顶2名施工人员进行交流 5分钟。

12月5日8:56,自驾前往镇海区招宝山核酸检测综合服务点采样,9:10完成采样后驾车回家。15:44自行驾车至招宝山核酸检测综合服务点,16:30进行双采双检,期间在采样点留观,全程佩戴口罩。

今年7月份完成两剂次新冠疫苗接种。


二、如果病毒进化出具有逃避核酸检测的能力,对传播是有效的

1.病毒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突变是概率事件。

新冠属于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为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突变会导致病毒死亡。如果病毒突变后可以存活,有的基因突变对病毒没有显著影响,在一些情况下病毒会获得性状改变,如传播能力的变化、致病性的变化、对环境耐受力的变化等等。

2.核酸检测、隔离对病毒也是一种选择压

不能对抗核酸检测的病毒在我国都被消灭了,如果某种病毒可以绕过核酸检测,那么就可以生存下来,并传给下一个宿主。

但在“动态清零”的背景下,病毒积累的进化都会付诸东流。


三、具体机理待研究

德国分子生物学家Kai Kupferschmidt 谈病毒进化

希望有思路的朋友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