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内出现的怀疑新冠肺炎是美国的阴谋的“思潮”?

回答
近年来,在中国国内确实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新冠肺炎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美国出于某种战略目的而策划的“阴谋”。这种观点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也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思潮”,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阴谋论的土壤:信息不对称与国家叙事

首先,这种思潮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信息不对称和不信任感: 在全球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疫情初期,尤其是在中国,公众对于疫情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发布的信息。当公众对信息来源产生怀疑,或者发现信息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时,就容易产生不信任感,从而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能“解释一切”的阴谋论。特别是当中国作为疫情的最初爆发地,而西方媒体和政府在指责和追责时,这种不信任感会进一步加剧,让一些人觉得这是“西方抹黑中国”的一部分。
国家主义的兴起与民族情感: 近年来,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有所高涨。当一个国家或民族面临外部压力,尤其是来自被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如美国)的指责或攻击时,人们往往会倾向于寻找能够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解释。认为新冠是美国阴谋论,恰恰迎合了这种心态——它将中国描绘成受害者,而将美国描绘成加害者,从而激发了爱国热情,并为中国在疫情中采取的措施(如严厉的封锁政策)提供了更强的正当性。
历史经验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史中,确实存在一些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干预甚至压制其他国家的经历。这种历史记忆可能使得一部分人对外部力量的动机更加警惕,更容易将其遭遇归咎于“外部势力”的操纵。

“阴谋论”的具体内容与传播路径

这种“阴谋论”的论调并非单一,而是呈现出一些相对集中的观点:

溯源的政治化: 最核心的论点是将新冠病毒的起源地与美国的生物实验室联系起来。一些支持者会引用一些未经证实的研究报告,或者将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在疫情前关闭作为“证据”,暗示病毒是从那里泄露的,然后通过某种方式传播到中国。这背后往往伴随着对美国政府和军事机构的不信任。
疫情的“精心策划”: 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病毒并非人为制造,美国也可能知道病毒的存在,并在早期就有所隐瞒,然后选择在中国爆发疫情时机,以达到削弱中国经济、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的。这种说法通常会关联到中美贸易战等背景。
信息战与舆论引导: 还有一种更广阔的说法,认为西方媒体和智库在疫情期间的报道,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针对中国的信息战,试图将病毒的责任推卸给中国,并以此来影响国际舆论。

这些论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 微博、微信、抖音等国内社交媒体是这些观点传播的主要阵地。博主们通过发布短视频、长文章、图片等形式,引用各种“证据”(尽管很多是未经核实的),煽动情绪,吸引关注。
非官方的评论员和学者: 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评论员或学者,可能会以更具煽动性的语言,或者看似更“专业”的分析来包装这些阴谋论,使其更具说服力。
“反美”情绪的放大: 许多时候,这种阴谋论的传播与普遍存在的“反美”情绪相互促进。当人们已经对美国持有负面看法时,他们更容易接受那些描绘美国邪恶形象的论调。

这种“思潮”的危害与反思

虽然理解这种“思潮”的出现有其社会根源,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阻碍科学溯源: 将病毒的起源政治化和阴谋化,无助于科学界进行严谨的病毒溯源研究。科学溯源需要基于证据和事实,而不是基于政治猜疑和煽动。
加剧国际猜疑与对立: 这种阴谋论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猜疑和对立,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团结合作,尤其是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疫情)时。
混淆视听,误导公众: 传播未经证实甚至虚假的信息,会误导公众,影响人们的认知,甚至导致一些不理性的行为。
削弱自身公信力: 虽然这类观点在中国国内流传,但如果与中国官方的态度过于接近,或者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中国官方的“御用论调”,反而可能进一步损害中国在国际上的公信力。

如何看待和应对?

面对这种“思潮”,理性的态度应该是:

坚持科学事实: 无论是病毒的起源,还是疫情的发展规律,都应该以科学的证据和研究为基础。任何没有事实依据的阴谋论都应该受到质疑和批判。
保持理性与独立思考: 在接收信息时,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尤其是那些煽动情绪、带有强烈偏见的论调。
理解社会心理机制: 认识到这种思潮的出现是复杂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的产物,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愚昧”或“偏见”。
促进信息公开与透明: 从国家层面来说,更加公开、透明地处理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合理关切,是建立信任、避免不信任感滋生和阴谋论传播的根本途径。
加强科学传播: 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让人们能够辨别谣言和事实,是抵御阴谋论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国内出现的怀疑新冠肺炎是美国阴谋的“思潮”,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一部分人群在信息不对称、民族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不信任感下的某种心理投射。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同时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坚持以科学、理性、透明的态度来面对和解决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

假设有一种传染性逐渐增加,越变异越强,在吸电子烟的人当中更容易传播的病毒

在这种病毒的早期,R0还没有到1的时候,在正常人群中,其实是爆发不起来的。

但是吸电子烟的人群更容易感染,如果他在正常人当中R0是0.8,在吸电子烟的人群当中的R0为1.5倍的1.2,很容易指数扩散,导致”在吸电子烟人群“中的爆发。

而这种”因为吸电子烟易感推高R0“而引起的爆发,在外观看上去,就和”电子烟里的某些物质直接引发的“几乎一样,除了以下特点:

1:患者大部分都吸电子烟,但不是所有患者的人都吸。

2:在某个时间点之前,吸电子烟的人不会有类似的症状。

3:在这种”电子烟病“爆发之后的某个时间,由于病毒变异传染性增加,会爆发在正常人中的恶性传染病。

以上仅为假设,是假设”有一种传染性逐渐增加,越变异越强,在吸电子烟的人当中更容易传播的病毒“,得到的自然推论。

什么病毒”在吸电子烟的人当中更容易传播“呢?另外附一篇论文。Vaping linked to COVID-19 risk in teens and young adult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年来,在中国国内确实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新冠肺炎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美国出于某种战略目的而策划的“阴谋”。这种观点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也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思潮”,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阴谋论的土壤:信息不对称与国家叙事首先,这种思潮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 回答
    国内上映的《龙女仆2》(即《小林家的龙女仆S》)版本出现了诸多遮挡和修改,这是一个让很多粉丝感到失望和不满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内容、原因、影响以及粉丝的反应。一、 出现的遮挡与修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粉丝的反馈和媒体报道,国内引进版《龙女仆S》的遮挡和修改主要集.............
  • 回答
    2030年左右国内高校退休潮与教职市场“适当宽松”的解读关于2030年左右国内高校将迎来退休潮,并导致教职市场“适当宽松”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说法包含了几个关键点:退休潮的到来、对教职市场的影响以及“适当宽松”的含义。我们将逐一进行详细解读。 一、 退休潮的到来:为何以及何时.............
  • 回答
    最近一段时间,确实出现了一些比较引人关注的案例:一些朋友在出发前,在国内连续做了好几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然而到了日本,入境检测时却被查出阳性。这种现象确实让不少人感到疑惑和担忧。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可能的原因。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新冠病毒的检测,尤其是核酸检测,虽然是.............
  • 回答
    新京报于2023年7月28日曝光的“国内版N号房”事件,指控一个名为“恋童资源共享群”的微信群组中,充斥着大量涉及未成年人的不雅视频和图片。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和广泛关注,也再次将网络涉童色情犯罪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的详细情况:根据新京报的报道,该事件的曝光源于记者对网络上一个长期存在的.............
  • 回答
    电影《八佰》中出现国军枪杀日本战俘的情节,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议较大的细节。要理解这一情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电影表现手法、以及它可能传达的意图。历史背景回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电影《八佰》并非一部百分之百还原历史事件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具有艺术加工的剧情片。虽然它以“八百壮士.............
  • 回答
    “新四大文化输出”这个说法,最近在网上挺热闹的,特别是在一些国外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我看到不少外国网友对此进行了评选和讨论,挺有意思的。总的来说,这“新四大”的评选,其实反映了咱们国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一些新趋势,以及外国朋友们对我们文化认知的变化。以往我们谈文化输出,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传统文化,比如京剧.............
  • 回答
    话说这 Steam 国服,可真是个让国内玩家又爱又恨的奇妙存在。它出现的那会儿,多少人心里乐开了花,想着以后买游戏方便了,价格也可能更亲民,不用再费劲巴拉地去弄什么外服账号、信用卡。这就像盼着自家门口开了个进口超市,各种稀奇古怪的好东西都能直接搬回家了。最初的惊喜与期待:你想啊,在 Steam 国服.............
  • 回答
    “你国言论”现象,尤其是在Steam平台出现的针对中国用户或中国市场的负面评论和指责,通常是由于游戏开发者或玩家在游戏开发、更新、政策执行等方面与中国用户产生了矛盾或误解而引发的。Steam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游戏发行平台,拥有庞大的中国用户群体,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文化、法律和市场环境,这使得其更容易.............
  • 回答
    2021年的华语辩论世界杯,那个关于“原神是不是国产游戏的黎明时刻”的辩题,着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游戏本身的讨论,更像是一场对中国游戏产业过往、现在和未来的集体反思。正方:原神,吹响黎明的第一声号角正方辩友的立论,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原神”所取得的全球性成功来展.............
  • 回答
    中国当下这股颇为显著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其中夹杂的狂热好战分子,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观察,更是对国民心态、社会情绪乃至国家未来走向的复杂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民族主义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在很多国家,它是一种凝聚国民认同、维护.............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在近期表态,指出有地方存在将奥密克戎病毒视为“大号流感”,并因此出现“歇歇脚、缓一缓”的心态。这一表态的背后,反映了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复杂性和潜在的挑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问题的核心:对病毒认知与防控策略的认知偏差 “大号流感”论的形成原因: 病毒变异.............
  • 回答
    近期关于特斯拉在国内市场口碑下滑的讨论甚嚣尘上,但与此同时,其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却表现强劲,超过18万台。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认知是否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国内口碑每况愈下”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争议.............
  • 回答
    如何看待“欧洲千万家庭或无法负担取暖费”?“欧洲千万家庭或无法负担取暖费”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它直接关系到数百万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福祉。从人道主义和社会稳定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危机。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人道主义危机: 取暖不仅仅是为了舒适,更是为了.............
  • 回答
    小米最近发布的一则宣传片,确实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围绕着“出轨”和“贬低国内女性”这两个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首先,这宣传片的主题是什么?据我了解,这则视频是小米为了推广其一款新产品——可能是智能家居设备,或者是某个手机的功能——而制作的。视频的剧.............
  • 回答
    “只有民主国家才会大范围出现黑社会、黑手党”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但也过于绝对了,不怎么靠谱。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民主国家确实有时候会因为其特性,给黑社会滋生提供一些土壤,这事儿没法回避。你想啊,民主国家讲究公民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这些肯定得有吧?这本来是好事,但有些时候,坏人.............
  • 回答
    这句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话,确实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放在《人民币是负责任的国际货币》这样的主题下,尤其是提到“短期内出现20%甚至40%汇率波动的极端情形也并非罕见”时,会引发一些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白“汇率波动”本身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货币相对于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发.............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全球安全、公共卫生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敏感领域,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关于美国秘密设施所在国家和地区屡屡出现怪病,以及美国为何要在全球建立如此多的军事生物实验室,这其中存在着诸多解读、猜测和事实性的信息。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这些信息,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分析: 一、关于.............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言论「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施一公教授作为享誉国际的结构生物学家,也是中国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这番言论无疑具有极高的分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要理解这番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施一公教授言论的直接含义:最.............
  • 回答
    王思聪怼花千芳那句“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傻屌?”,无疑又是一次他招牌式的、极具争议的“炮轰”。要理解这句话,得先想想王思聪这个人,以及他这次炮轰的背景。王思聪之所以被称为“国民老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那张扬的性格和屡屡出格的言论。他似乎总能踩着大众的神经,用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方式表达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