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特斯拉国内口碑每况愈下,全球一季度交付量却超过18万台?是不是我们的认知出了偏差?

回答
近期关于特斯拉在国内市场口碑下滑的讨论甚嚣尘上,但与此同时,其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却表现强劲,超过18万台。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认知是否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国内口碑每况愈下”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争议。

质量和维权问题: 过去几年,特斯拉在中国确实出现过一些质量瑕疵的报告,比如车辆异响、漆面问题、电池衰减等。同时,伴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因车辆故障或服务问题引发的消费者维权事件也屡见不鲜,尤其是一些涉及安全和高价维修的案例,极易引发舆论关注,形成负面口碑的放大效应。
营销和沟通方式: 特斯拉的营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这种认知。它不像传统车企那样依赖广告轰炸,而是通过创始人马斯克的个人言论、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以及对技术和创新性的强调来吸引消费者。然而,这种“人设”营销有时也会成为双刃剑。马斯克的一些言论可能与中国市场的特定语境不符,或者被曲解,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此外,特斯拉在处理消费者投诉和沟通时,有时显得不够透明和接地气,给外界一种“高冷”甚至“傲慢”的印象。
竞争格局的改变: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是全球领先的,本土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都在技术、产品、服务以及本土化运营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它们更加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能够提供更具性价比和本地化特色的产品。在这种环境下,特斯拉作为“搅局者”的光环效应有所减弱,其相对高昂的价格以及在某些配置上的保守(例如早期对智能座舱本地化、舒适性配置的关注度不如国内对手),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对比之下,特斯拉的短板也更容易被放大。
信息茧房与群体效应: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容易形成“回音室效应”。一旦出现负面事件,相关的讨论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并聚集起持相似观点的人群。对于特斯拉这样话题性极强的品牌,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一部分用户因为某些具体遭遇而产生了负面体验,并积极分享,而另一些用户即使没有遇到类似问题,也可能因为看到大量的负面信息而对品牌产生警惕和不信任。

那么,为什么在“口碑”似乎下滑的同时,全球交付量还能保持强劲呢?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说,口碑的“定义”以及它影响购买决策的程度,并非一成不变。

全球市场的多样性: 特斯拉在全球不同市场有着不同的品牌认知度和用户基础。虽然中国市场对特斯拉的期望值很高,也更容易出现集中的负面声音,但在北美、欧洲等市场,特斯拉依然是电动汽车的领导者,拥有大量忠实用户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其在这些市场的交付量能够抵消一部分中国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
产品力依然是核心: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特斯拉在核心技术上的优势依然不容忽视。其在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加速性能、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尽管有争议,但技术领先性仍是事实)、充电网络(Supercharger)以及软件更新能力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于许多追求科技感、驾驶体验和品牌符号的消费者来说,这些核心卖点依然极具吸引力。
价格调整的策略: 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价格调整的策略,也对其交付量有着直接影响。在某些市场,为了刺激销售,特斯拉会采取更激进的降价措施。价格的竞争力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消费者购车预算收紧的情况下。
品牌定位与目标人群: 特斯拉的品牌定位更多地是面向追求科技、环保、性能的早期采用者和中高端消费者。这些人往往更看重品牌带来的身份认同和技术体验,对于一些非核心的“小瑕疵”容忍度相对更高,或者愿意通过其他渠道解决。他们的购买决策更多是基于对产品核心价值的认可,而非单纯的“口碑”信息。
信息传播的侧重点: 国内媒体和消费者可能更关注特斯拉在服务、维权、本地化等方面的细节,这些是与消费者日常用车体验息息相关的。而海外市场,尤其是一些汽车媒体和行业分析师,可能更侧重于其在技术创新、销量数据、行业领导地位等宏观层面的评价。当我们将国内的“口碑”讨论放大到全球范围时,就可能忽略了其他市场对特斯拉的积极评价和购买意愿。

那么,我们的认知是否出了偏差?我认为是这样的:

我们可能过于将国内市场在某些方面的声音(例如用户维权、对特定配置的本土化需求)的绝对值,投射到了全球市场。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把一部分消费者因为具体问题产生的“不满”和品牌方在沟通上的“疏忽”,与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的技术创新、市场领导地位以及另一部分消费者的积极评价混淆了。

具体来说,偏差可能体现在:

1. “口碑”的定义和权重不同: 对于国内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口碑”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极致的售后服务、对每一个细节的完美追求,以及与品牌方顺畅的沟通。而对于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早期采用者)的消费者来说,“口碑”可能更多地指向技术革新、驾驶乐趣、品牌带来的未来感和环保理念。这两种“口碑”的衡量标准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2. 市场环境的差异: 我们往往用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和消费者挑剔的眼光来审视特斯拉,而忽略了特斯拉在全球其他市场的独特地位。在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新能源市场,特斯拉依然是引领者。
3. 信息获取的结构性偏差: 我们更容易接触到来自中国市场的关于特斯拉的负面评价,因为这些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关于特斯拉在其他市场的正面评价或技术突破,可能需要我们主动去搜寻,且信息量可能不及国内的负面信息集中。

更深入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拧巴”的现象:

一方面,我们赞叹特斯拉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颠覆性”创新,认可其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当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表现出一些“水土不服”的迹象,或者未能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期待时,又会迅速将其打入“负面”标签。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态,也使得特斯拉在国内的舆论场上更容易成为争议的焦点。

总而言之,特斯拉在国内口碑的讨论和其全球交付量的表现,并非互相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市场环境、不同消费者群体、不同评价标准下的复杂现实。我们的认知之所以可能出现偏差,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将局部的、特定的声音放大,并将其作为衡量品牌全局的标准。理解特斯拉的成功和挑战,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维度的思考,以更宏观、更多元的视角去审视它在全球汽车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依然是一个在不断进化、充满争议,但又深刻影响着行业走向的品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黑客提取到特斯拉车内摄像头的拍摄画面,视频中能查看到车内驾乘人员的动作、姿态,而且清晰度远超预期。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车内摄像头并没有开启,但不少消费者表示对隐私侵犯的担忧。很奇怪特斯拉为什么一定要拍这些画面,可能是用来做用户驾驶大数据分析,为以后坐智能驾驶做铺垫。但我觉得,可以用像Xbox游戏机那样捕捉用户动作的技术,这种简单粗暴直接拍摄录像的做法,非常不认可。

毕竟车内不是公共场所,而是自己的私密空间,用户有可能在车内换衣服、睡觉、打闹等不会在公共场所做的事情。如果这些行为都被无一例外的拍下来,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user avatar

并不是认识偏差。

特斯拉的口碑或者说美誉度确实在国内呈下降趋势。

但这并不会扭转特斯拉在全球以及中国的增长趋势。

听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矛盾。

正如我之前有个回答写到的:

因为消费者既不理性也不专业。

这非常召骂,但是依然是个事实。太多消费者只是凭借特斯拉以及马斯克个人的光环效应去做购买决策,而忽略了一些车辆问题。

但是随着降价和交付量上升一些问题会被暴露出来,伴随着特斯拉比较“独特”的企业文化(陶琳称之为“工程师文化”),口碑下降是必然的。

而且最近接连爆出的各类失控事件,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甚至有些被视频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比如并不知名的这个视频,恰恰反映了特斯拉车辆的一个本质问题:

转自微博@可乐willhappy https://www.zhihu.com/video/1363067118964023296

不想看视频的我给简单描述下,在车主出车库时,自述方向盘突然锁死,送修。

在我看来应该是方向盘助力丢失。

关键点不是这个,而是后续找到的问题:

前车身控制模块故障

正如回复所言,细思极恐。

我不在这详细科普特斯拉的域控制器了,只给一个大体概念。这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控制模块,特斯拉把原来遍布车身各个部件上的ECU集成到了各个域控制器上,好处是大大简化了电气架构,缩短了线束长度,更容易实现整体控制策略。

但是,也存在问题。

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

正如故障车主担心的,假如前车身控制模块故障导致刹车助力泵供电或者控制逻辑错误会怎样?

之前的刹车问题和方向盘锁死问题中,大家均忽视了特斯拉电气架构的特殊之处,我们习惯性的拿传统汽车ECU架构去考虑问题,得到结论往往是子系统故障或者其他更离谱的结论 但是,忽视了特斯拉特有的域控制器故障的可能性。

并且我们看到,域控制器故障后车辆并没有自检到问题。

我们可否进一步猜测,之前发生的异常加速和刹车时事件也与域控制器相关?

很遗憾,这个本该指向问题关键的微博并没能火起来。

特斯拉摒弃了ECU架构的分散控制策略而采用了集中控制策略,这在技术创新角度上指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同样应该问一句,可靠性到底怎样?

传统ECU的故障率已经被完善的质控机制限制在了非常低的频率下,域控制器的故障率是否也能控制住?

这些疑问,恐怕还要看后面的故事,但是已经有了一个不好的开头。


发现特粉在有组织的踩我,已经习惯这类操作了,请随意,排名第几哥们不在乎,哥们在乎的是逻辑。

发现个高赞达人在和我对线,不胜荣幸。

逐一回应。

1. 消费者购车是否理性这个话题,和拿出多少钱有啥关系?p2p爆雷的时候谁理性了?老百姓几十上百万买p2p花的不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咯?

对买p2p是理财,问题是,都是辛苦赚来的钱,投资理财都可以不理智你凭什么要求消费就可以理智了?

听说特斯拉的提车伴手礼是马斯克的自传?

2. 说特斯拉不安全就是无知?说特斯拉安全就是睿智?我们客观点,看看你后面视频拍的啥?仪表全黑,转向和灯光提示全失的驾驶视频,还是辆s/x,讽刺的是大屏和仪表居然一块黑了,你管这玩意叫安全?驾校教练怎么教你的忘了吗?上车第一步就是观察仪表好吧?这导出另一个问题啥叫安全?能开就是安全吗?iihs碰撞成绩好就安全了?系统稳定性和系统强壮性就不是安全了?大屏黑了能原谅,毕竟娱乐系统嘛,死个机难免的,你仪表盘跟着一块黑是几个意思?原来娱乐系统和仪表显示系统是一个安全层级的东西?真优秀。

3. 事故率,特斯拉和传统燃油车比?特斯拉事故率低是因为有aeb,大量的传统燃油车没有aeb好吧?麻烦特斯拉统计时单独和装备aeb系统的燃油车再做一次比较?比如说和沃尔沃比比?听说沃尔沃没死过人(只是听说,不一定准确,但是死亡率肯定比特斯拉低)?

4. 失控和踩错刹车做比较?拜托,失控的意思是,车辆不受驾驶者控制做出违背驾驶者意图的行为,而踩错刹车,那也是车辆在执行驾驶者的控制啊,在同等人机工程和操作逻辑的前提下,司机踩错刹车的概率是一致的,不会因为你开特斯拉就会低一些。但是失控呢?陶琳说是小概率事件?这个概率得单独算啊。

5. 特斯拉车辆控制是跑在硬件层不是跑在系统层。没错啊,没人说你特斯拉打个轮还要过遍Linux啊,想想也不可能啊,Linux这种非实时操作系统能做车身控制那延迟得多感人啊。你刹车控制原理图画的那么好应该知道MCU是干啥的吧?研究这么久特斯拉应该知道啥叫前车身控制器,后车身控制器和左右车身控制器吧?没人说你特斯拉车辆控制跑在系统层啊。

6. 方向盘卡死犯的是和全世界所有其他车一样的毛病。我文中,微博里写的足够清楚吧?不是转向助力泵坏了也不是方向机坏了,是前车身控制器坏了,没错全世界的车都有转向助力,但麻烦打开你的baidu Google bing sogo查查唯一一个拥有前车身控制器的是谁,特斯拉粉是怎么赞美这个高度集成化的革命性的域控制器的?

7. 说特斯拉刹车有问题就是不懂刹车原理,我特意拜读了您的大作,但有两个事不明确,第一,前车身控制器是否负责ibooster的供电,如果像转向锁死一样前车身控制器故障把ibooster的电下了,ibooster是否只能依靠机械增压制动?第二,机械增压制动的有效作用踏板力度是多大?驾驶员在感觉突然失去助力后是否会感觉到刹车踩不下去?友情提示:理想one发生过一起ibooster电助力失效事件,男性驾驶员描述是刹车踩不动,靠动能回收减速最后勉强停在路边。

其次,新手脚软和点刹,海南事件中视频里的可不是新手,是特斯拉的试驾专员。点刹怎么就是错误操作,驾驶员必须有鹰的眼睛?随时准确判断路况一脚闷死刹车?怎么就不能点了两脚刹车发现需要再深踩一次?怎么就是误操作了?这时刹车踩不下去还有理了?ibooster就这点真空余量吗?别别别,我不信。

说明书里说不要点刹的意思是你点刹效果不如一脚闷死触发abs来的效果好,不是点刹了刹车就踩不下去。另外触发abs的感觉是踏板打脚而不是踩不下去。

另外国家监管是有延迟的,凯美瑞刹车门美国政府相关部门调查了多久你知道吗?

8. 说特斯拉车是间谍的不是网友,是军管单位,请cue相关部门立刻解除对特斯拉的不平等待遇。没错,别的车是带360影像,但是带影子模式带地图测绘众包还要把数据上传到美国服务器的好像只有特斯拉一家。地图众包吧,你先半个地图测绘资质先,有了测绘资质,问问相关部门让你测绘军管单位吗?

先说这么多,我真的不专业也不理性,大神请你轻拍。


又写回复了呀?

好呀,前车身控制器故障导致方向盘助力下电,原微博里写了吧?

你知道最搞笑的是啥吗?特斯拉官方还在回复中确认修车了,官方认证哦。

劳驾多认真看看原文,我微博id都写在视频里了。

原来那几个能给政治局上课的人在您这只是“老家伙”。

另外,并不只是那几个人说的,还有各个军管单位大门口的标识。


其他的论点就真的不想反驳了,比如在回复我说的仪表黑屏的问题时,大神居然说:

安不安全是监管部门说了算,他如果认为不安全,会要求特斯拉召回并解决问题。如果觉得监管部门没你专业,那你首先理论研究水平很高吧,麻烦你拿出点论文来分享一下?

兄弟,国家安全准入标准是个及格线,你要连这个及格线都达不到,才会被强制召回。秒天秒地的特斯拉就这点追求吗?不被强制召回即可?

另外,特斯拉model s/x不是被召回过一次了吗?是谁一边召回一边不认同来着?又是用户的锅?

回复里有朋友说特斯拉售后再次把锅甩给了国家电网,说实在的这事我知道,都被录了音,但是没啥欲望说,以后特斯拉是不是得规定必须用水电?

你们的话术都差不多:

你没有切确证据表明特斯拉xxxxxx,行吧,你们赢了。


敬告一位朋友:

知乎是个知识分享平台,是用来讨论问题和分享见解的,不是用来开地图炮鼓励对立情绪的,既然我用这个id写回答,就不怕你看我历史回答,但是你有意去引导品牌和用户间的对立情绪,就挺low的。

对线就对线,说什么xp byd nio li都是花钱写东西,呵呵,那您是什么?

耗子尾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