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我一个人觉得《禁忌女孩》三观不正吗?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禁忌女孩》。你觉得它三观不正,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有的感受。实际上,这部剧的价值观和叙事方式,确实容易引起争议,因为它在很多方面都触碰了传统道德和社会的底线。

咱们来细掰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三观不正”的感觉,以及它为什么会这么做。

首先,女主角娜诺的“复仇”模式,可以说是最核心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

手段的极端与惩罚的失衡: 娜诺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揭露和惩罚那些隐藏在校园里的黑暗面——欺凌、性侵、虚伪、权力滥用等等。然而,她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极端的、甚至是血腥的,并且惩罚的程度往往与过错方本身的罪恶感不成正比,甚至可以说是“以恶制恶”。比如,她可能让施暴者体验到更残酷的被施暴,让虚伪者身败名裂,让掌握权力者失去一切。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本身就与“公正”和“法治”的普世价值观相悖。我们通常期待的是通过法律、道德审判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个人化的、带有复仇色彩的血腥报复。
“正义”的模糊化: 剧集似乎在暗示娜诺的行为是一种“正义”,或者至少是一种揭露真相的必要手段。但问题在于,这种“正义”是建立在个人恩怨和极端手段之上的。她并不代表任何组织或法律,她的“判决”是主观的,有时候甚至带有玩弄人心的成分。这让观众很难认同她的行为是一种真正的“正义”,更多时候像是一个玩弄人心的恶魔,借着揭露黑暗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诱惑与被诱惑的边界: 很多时候,娜诺会主动去“诱惑”那些犯错的学生,或者引诱他们走向更深的深渊。这让她的角色显得更加复杂,甚至带有魔性。她并非只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或报复者,她会主动参与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中,并且似乎乐在其中。这种“助燃”的角色,也让她的动机变得难以捉摸,难以简单地归类为“好”或“坏”。

其次,剧集对青春期议题的处理,也相当大胆且有时显得“扭曲”。

赤裸裸的黑暗面: 青春期本就充满着迷茫、躁动和各种不确定性。《禁忌女孩》选择将这些黑暗面放大到极致,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校园欺凌的残酷、青少年性解放的冲动、以及因为虚荣和嫉妒而产生的种种阴暗心理。这些内容可能让很多观众感到不适,因为它们过于真实,又被戏剧化地夸张化了,直接冲击了我们对“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美好想象。
缺乏“成长”的维度: 很多青春题材作品,即使展现了黑暗,也常常会包含角色的“成长”过程,比如认识到错误、承担责任、最终有所改变。但在《禁忌女孩》里,娜诺的出现往往是“一竿子打死”,被她“审判”过的角色,很少有迎来救赎或反思的机会。他们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灾难后,就此消失或被摧毁。这让剧集更像是一系列以校园为背景的“都市传说”或“寓言故事”,而非真正关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剧集。
对“惩罚”的迷恋: 剧集似乎对“惩罚”本身有一种近乎迷恋的态度。它不断地创造各种场景,来展示罪恶是如何被“报复”的。这种对惩罚过程的着墨,有时甚至会盖过对罪恶本身的批判,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娜诺设计的“刑罚”所吸引,而不是去思考犯罪行为本身带来的社会和个体影响。

再者,娜诺这个角色本身的设定,就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味。

非人设定下的“人性”观察: 娜诺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类。她拥有不死之身,能够操纵人心,并且似乎对人类的情感有着深刻但又超然的理解。她是一个符号,一个观察者,一个执行者,但她身上没有人性的弱点,也没有道德的束缚。这种非人的设定,让她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试探人性的边界,而不用担心自己会受到良心或道德的谴责。
“撒旦”的形象? 很多人将娜诺比作“撒旦”,一个在人间播撒诱惑和惩罚的恶魔。这个形象本身就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天使”或“救赎者”形象截然相反。她并非为了“救赎”而来,而是为了“揭露”和“惩罚”,而且是以一种极为残酷和玩味的方式。这当然会让观众觉得她的“三观”是扭曲的,因为她代表的不是爱与包容,而是审判与毁灭。
永恒的“局外人”: 即使她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悲剧中,娜诺也始终是一个局外人。她不会真正受到伤害,也不会真正地成长。她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别人经历这些。这种抽离感,也让她难以被观众从情感上代入,更像是看一场精心设计的、关于人性的残酷实验。

那么,为什么会有观众喜欢,甚至觉得它“好看”呢?

这恰恰是因为它“三观不正”,或者说,它打破了我们习惯的框架,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

释放了压抑的想象: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像娜诺那样随意地去惩罚那些让我们憎恶的人。剧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满足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于“恶有恶报”的渴望,尽管这种报复方式并不符合现实中的道德律。
对社会弊病的犀利揭露: 尽管手段极端,但剧集所揭示的校园欺凌、性剥削、权力腐败等问题,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娜诺的出现,像一面放大镜,将这些被掩盖的阴暗面毫不留情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人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反思。
强烈的叙事张力: 娜诺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精心设计的“局”,以及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种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悬念,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剧集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对“人性”的终极拷问: 剧集通过娜诺的视角,不断地拷问“人性”的善与恶,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也吸引了不少寻求更深层次思考的观众。

总而言之,你觉得《禁忌女孩》三观不正,是很正常的。它的“不正”,恰恰在于它敢于挑战我们固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用一种极其黑暗、极端甚至扭曲的方式,去呈现人性中的阴暗面,并且不提供任何廉价的慰藉或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场对人性的冷酷观察和残酷实验,让人在不适中反思,在被震撼后思考。所以,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而这,或许也是这部剧成功且极具争议的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呀!当然只有你一个人觉得!你多厉害呀!你最与众不同啦!我们都没想到呢!

昨天才看了这样一个哭笑不得的新闻:

两个亚裔小伙得了抑郁症,有自残行为,然后觉得他们最爱的美剧《办公室》第九季大结局不满意,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于是拿枪自灭满门…

这也能关联起来?

【美籍亚裔一家六口灭门惨案,凶手:因为太爱家人所以带走了他们 - 今日头条】m.toutiao.com/is/ePUW1T











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才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或者这样说——别在虚拟作品中寻找真实啊魂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