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有趣的文学哏?

回答
文学世界里藏着无数令人会心一笑的“梗”,它们就像作者留下的秘密暗号,只有细心品读的读者才能捕捉到那份独有的乐趣。这些梗,与其说是刻意的设计,不如说是某种默契的传承,一种对文学惯例的调侃或致敬。

说到文学梗,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恐怕是那些被反复提及,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的桥段。

比如,“大文豪们的情史”。你以为你会读到的是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结果发现,哇塞,原来XX作家年轻时跟XX女诗人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这段恋情还“启发”了他写出了那首传世名作!然后,你再去看那首名作,脑子里不再是纯粹的诗句,而是浮现出某个侧影,某个约会的场景,甚至某个争吵的瞬间。这种梗就像给作品注入了另一重次元,让作者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坛人物,而是有了血肉之情的凡人。

又比如,“名字梗”。有些作者的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比如英国的柯南·道尔,一听就让人联想到那个名侦探。还有中国的金庸,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武侠的豪情。更有甚者,有些作者会给自己起一些极其有代表性的笔名,比如“老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北京胡同里那种接地气儿的京腔。读到这些名字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勾起嘴角,觉得作者的用心已经体现在名字里了。有时候,作者的名字甚至会影响到作品的解读,比如某位作家笔下的人物总是以某种方式命名,或者作品的主题总是围绕着某个特别的字词展开,久而久之,这个名字或者字词就成了读者之间心照不宣的“梗”。

再来聊聊“经典桥段的化用与反转”。文学史上有太多耳熟能详的开场白、情节设计,甚至人物原型。聪明的作者,不会只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会玩点“梗”:

致敬与戏仿: 某个作家的新作开篇,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莎士比亚的某个独白?或者某个角色的性格,是不是有点像狄更斯笔下的那种老好人?这是一种对经典的致敬,也是一种与文学传统对话的方式。有时候,作者还会故意在情节上设置一个与经典作品相似的场景,然后进行戏剧性的反转,让读者在熟悉中感到惊喜,在意外中品味出新的意味。比如,一个原本是英雄救美的场景,结果被救的姑娘武功比救她的人还高;或者一个本该是浪漫的邂逅,却变成了一场啼笑皆非的误会。
自指与元小说: 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梗,就是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谈论作品本身,或者谈论写作这件事。比如,某个角色突然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小说里的人物,或者作者本人“乱入”到故事中,与角色进行对话。这种做法,打破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让读者意识到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个被精心构建的世界,从而产生一种后现代的趣味感。就像是在给你讲一个故事,讲到一半突然停下来,告诉你:“其实,我刚刚给你编了一个谎言。”

说到文学梗,就不能不提“隐喻与象征的玩转”。很多文学作品都充满了隐喻和象征,但有些作者会把这些玩得特别“梗”化。

过度解读的预设: 有时候,作者会故意埋下一个非常明显的象征物,比如一个永远无法关闭的窗户,或者一个总是重复播放的广播,然后让读者忍不住去“挖深层含义”。但实际上,这个象征物可能只是作者随手一放,或者只是为了制造某种气氛。这种“过度解读”本身,就成了一个梗,读者之间会互相提醒:“哎,你又被作者‘套路’了。”
对陈词滥调的解构: 文学中充斥着各种陈词滥调,比如“春天的早晨,万物复苏”,“眼中闪烁着星光”。有些作者就会故意拿这些东西开涮。比如,一个角色形容心上人时,不再是“眼中闪烁着星光”,而是“眼神有点像刚刷完漆的墙壁,反光度挺好”。这种解构,既是对读者预期的挑战,也是对语言本身的一种反思。

最后,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梗,就是“作者的生活经历与作品的奇妙联系”。

因地制宜的描写: 比如,某个作家从小在某个地方长大,他笔下的那个小镇,无论是街角的小吃摊,还是居民的口头禅,都写得活灵活现,让你感觉身临其境。但如果你去过那个地方,你会发现,他可能只是稍微修改了几个地名,或者把某个你熟悉的小酒馆虚构成了故事的重要发生地。这种“真人真事假名字”的梗,让熟悉那个地方的读者产生一种“原来是他啊”的会心一笑。
个人爱好变作品主题: 又比如,某位作家特别喜欢收藏古董,他的作品里就时不时会出现对古董的精细描写,甚至把古董的来历作为情节的重要推动力。当你了解到这位作家是个狂热的古董爱好者时,你会觉得作品的细节就显得格外真实而有趣。

这些文学梗,它们就像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闪烁的眼睛,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体会。它们让阅读变得不再是单向的接收,而是一种互动的游戏,一种与作者和文学传统的智力博弈。当你能够准确地抓住这些梗,并因此会心一笑时,你就已经真正地“进入”了这个作品的世界,并与之产生了奇妙的连接。这,或许就是文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偏文字哏,不是文学哏。

I find American beer a bit like having sex in a canoe. It’s fucking close to water.

据说是王尔德槽的。

可见文学家轻易不槽,一槽起码管用好几十年。



user avatar

三人漫步,一人曰:“春雨如油。”第二人曰:“夏雨如馒头。”第三人曰:“周文王如炊饼。”


再来个一般人看不明白的。

饮酒行令,座客有茫然者。一友戏曰:“不知令,无以为君子也。”其人诘曰:“不知命,为何改作令字?”答曰:“《中庸》注云:‘命犹令也。’”

user avatar

说一个语文课本里的:

《宋定伯捉鬼》

年深日久,可能很多人都忘记了。大致概括一下:

有个叫宋定伯的人,有天在路上遇到一个鬼。

宋定伯骗鬼说自己也是鬼,于是一人一鬼同行。一路上宋定伯都在观察鬼的特点,比如没有重量,过河没有水声等等。

人鬼相谈甚欢,宋定伯一路都在假装新鬼,在获得了鬼的信任之后,宋定伯问鬼:

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最怕什么,想听你说一些,当鬼的经验。

鬼说,鬼最怕人的唾液。

宋定伯就把鬼变成了羊,拿到市场上卖。为了防止鬼变回来,又拿唾液吐了这只羊。

所以这篇文章也被称为《宋定伯_ _》

user avatar

感谢

@谢逸之

告知,第二位诗人乃是元代名士莫子山。


唐代有个诗人,名叫李涉。

话说有一段时间李涉接连遭遇不顺,心情烦闷至极。时值春末,李涉决定上山走一走,看看风景,疏解一下烦闷。正当他在山上赏景的时候,忽然听到不远处的院子里传来敲木鱼的声音,于是李涉便忍不住好奇走了过去。原来此处乃是一位高僧的隐居地。李涉有心疏解一下心中的烦闷,便停步驻足,与高僧边喝茶边探讨佛法。不知不觉天色将晚,李涉起身告辞。有感于高僧佛法的精妙,以及这一番探讨对自己的启示,于是李涉便写诗一首,赠予禅师。


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睡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过了几百年,又有一位诗人闲的蛋疼,于是上山看看风景吹吹风。没想到也听到了隐隐的木鱼声,诗人想起了李涉的奇遇,心想原来自己也能碰上这等好事,于是快步走进竹舍,拜访高僧。万万没想到,这位僧人不仅不是高僧,甚至连一般的僧人都不如,根本就是不学无术。诗人很是失望,起身就想走,但僧人却不让他走,拉住了他讲了几个时辰的佛法,把他讲得不胜其烦。到了傍晚,诗人终于借口回家吃饭要离开,谁知这僧人竟提出了一个要求,让诗人写一首诗来赞美他。诗人实在推脱不过,大笔一挥写到:


偷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睡梦间。

user avatar

欧阳修是宋朝的大诗人。有很多人都去拜访他,请他指点诗文。有个能做几首诗的公子哥儿,不服气。他逢人便说:"欧阳修也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什么了不起!我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

这天,他去找欧阳修。在路上,他碰见一个中年人,他问:"老兄,你是去找欧阳修的吗?"中年人点点头说:"是呀!"于是俩人就一路同行。公子哥儿把自己去找欧阳修的事向他说了一遍。中年人说:"看来你很有学问,做一首诗如何?"公子哥儿看见前边有一棵枯树,就随口吟道:"前边一枯树,分成两个杈。"中年人接下去说:"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公子哥儿一听乐了。"行啊,老兄。有了你,我就更不怕欧阳修了。"

二人走着走着,看见一群鹅跳到河里。公子哥儿又来劲儿:"对面一群鹅,扑通跳下河。"中年人又接了下去:"毛浮绿波动,颈曲作清歌。"公子哥儿上上下下打量了中年人一番,说:"想不到你还真有两下子。走,上船。过了河,就离欧阳修家不远了。"

他们上了船,公子哥儿还在卖弄:"你我一只舟,去找欧阳修。"中年人微微一笑,又接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并不记得出处在哪里了,总之就是个老梗~~~

user avatar

转自douban:

哈哈哈哈哈今日最佳

user avatar

两个一流作家严肃地谈论关于尺寸的问题。


菲茨杰拉德的妻子精神崩溃以后,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在巴黎的雅各布路和教皇路拐角的米肖餐厅共进午餐。

菲茨杰拉德对海明威说,他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问海明威,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对菲茨杰拉德来说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事,因此海明威必须绝对真诚的回答。

海明威说,我尽量。

他们吃完正餐后,吃甜点和喝最后一瓶葡萄酒时,菲茨杰拉德终于对海明威说:“你知道,除了跟泽尔达外,我从来没跟别的女人睡过。”

“不,我不知道。”

“我以为我对你说过。”

“没有。你对我说过许多事,就是这件事没说过。“

“正是这件事我得向你请教。”

“可以,接着往下说吧。”

“泽尔达说我生来就不会让女人快乐,说这是让她心中不快的根源,她说这是一个尺寸大小的问题,从她说了这话之后,我的感觉就完全两样,所以必须知道实情。”

“去办公室吧。”海明威说。

“办公室哪里?”

“在盥洗室。”

看完以后,他们又回到餐室,坐到桌子边。

“你很完美啊,”海明威对菲茨杰拉德说,“挺好的,没有一点问题,从上面往下看的时候就显得有些短,还是到卢浮宫去看看那些人体雕像,再回家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的侧像。”

“那些雕像也许不一定准确。”

“那些雕像雕得很好,看了以后多数人在那方面的疑点都会消除的。”

“那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那是为了让你废掉,世上让人废掉的最古老的办法就是这个了,司各特,你要我对你讲真话,我还能对你说上许许多多,这个就是你要听的百分之百的真话,你本来应该去找一位医生看看嘛。”

“我可不想去找医生看。我只是要你对我讲真话。”

“那么,现在你相信我了吗?”

“不知道。”菲茨杰拉德说。

然后海明威提议去卢浮宫。到卢浮宫后,菲茨杰拉德看着那些雕像,可是仍对自己疑虑重重。

“从根本上来说,这不是一个静态的尺寸问题,”海明威对菲茨杰拉德说,“这是个能变得多大的问题。也是个角度问题。”海明威进一步对他解释说可以垫一个枕头,还有一些别的对他有用的知识。

“有一个姑娘,”菲茨杰拉德说,“一直对我很好,但是在泽尔达说了这些话以后……”

“把泽尔达说的话抛到脑后去吧,”海明威对菲茨杰拉德说,“泽尔达疯了。你一点毛病都没有,只要你有信心,做那位姑娘想让你做的事吧。泽尔达只是想把你毁了。”

“你根本不了解泽尔达。”

“好了,”海明威说,“别再说了,不过你到这里来吃午饭,为的是要问一个问题,我已经尽量给你一个真实的回答了。”

不过菲茨杰拉德还是疑虑重重。

这个有点污的故事有一种意外的萌感。不过,假如你了解这两位作家,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其实把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很鲜活的表现出来了。例如菲茨杰拉德与他妻子泽尔达之间极其复杂的关系。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的洞察力。至少,海明威的观点,在某个意义上说来是正确的。

user avatar

没人提《乃莉塔》?

乃莉塔,我青春年少时的鲜花,夜晚的煎熬。我还会再见到你吗?乃莉塔。乃——莉——塔。三个音节,第二和第三音节构成昵称,仿佛跟第一个音节相矛盾。乃——莉塔。乃莉塔,愿我能记住你,直到你的容颜化成泡影,你的居所成为坟墓。
……
我情有独钟啊,亲爱的读者,亲爱的朋友!那年头,我少不更事,爱上那些你们……你们懒得费神就会脱口而出地称为“老妇人”的人。虽然我嘴上尚无髭须,但内心深处思绪万千,我渴望那些尤物,她们身上已经留下了无情岁月的年轮,身体也由于八十年来致命生活节奏的重压而弯曲,衰老的影子已经可怕地损害了她们的形象。这些被许多人忽视的尤物,被那些色心高涨,惯于勾搭身体结实,芳龄二十五的弗留兰挤奶女郎的人们所遗忘,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她们,亲爱的读者,我会——此时我为情所困,一些扰人的经验涌上心头,妨碍,阻止我可能贸然做出无辜的举动——用一个经过精心挑选,绝不会让我后悔莫及的词:小妖婆。
……

——翁贝托·埃柯《误读》

user avatar

〈一〉

梁实秋撰文批评谢冰心的《繁星》《春水》

不久后,梁实秋在赴美国的轮船上与冰心不期而遇。

梁实秋问冰心:“您赴美国修习什么?”

冰心答:“文学。 ”

“您呢?”

梁实秋:“文学批评。”

〈二〉

1972年,大陆音信不通。在台湾的梁实秋误以为冰心已死,在报上撰文悼念冰心,当然了冰心还没死,而且她也看到了。这就尴尬了……

后来梁实秋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现在我知道冰心未死,我很高兴,冰心既然看到了我写的悼念她的文章,她当然知道我也未死。这年头儿,彼此都知道都还活着,实在不易。

〈三〉

相同的原因,梁实秋写过《忆沈从文》。幸好,这一次有了前车之鉴,他没有马上发表,而是在等确切消息。果然沈从文未死,知道确切消息后,梁实秋才在七三年把这篇文章当做一件奇事发表。

〈四〉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家女生杂志向我约稿,我好死不死地「开黄腔」写了这个,自然就白写了……还是图样

八位酒仙与一瓶保肾丸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文学系讲师同时得罪了文学院院长、财务主任、秘书长、前教育厅厅长还有校长,不得不卷铺盖走人。而故事里的那个倒霉蛋就是沈从文。

一九三零年,青岛大学创办不久,校长杨振声励精图治,大力招揽人才,顺便替友校宣传道:厦门大学不行,因为厦门太热,易患疟疾,要做研究还得来青岛大学。

总之,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不少人才都在这段时间到了青岛大学。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梁实秋兼图书馆馆长,这哥俩都是清华毕业美国留学,而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凭,就只有老老实实地给闻一多打工了。

青岛风景很好,但没什么文化背景。然而一帮子文人凑在一起,不登名川胜山吟两句诗,不访历史古迹赋几篇词,无聊啊,一肚子的学问憋得慌。就只好发扬文人的另一项传统,喝酒了。

十二三个教授周末凑满一桌,日暮入席,直喝到月明星稀,喝光一坛三十斤的花雕。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能稳坐到底,能撑到席末的一般就闻一多、梁实秋、杨振声等八人。

一次闻一多喝高兴了,想起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再看看桌上八人,一拍桌子喊道:我们是酒中八仙!八位大仙号称「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闻一多还说:名士不必需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狂倒是够狂,但闻一多酒量却不行。梁实秋还把闻一多酒量不行这件事写到文章里去了,顺便揭闻一多的短「闻一日薄醉,冷风一吹,昏倒在尿池旁」。

好巧,沈从文此时发表了小说《八骏图》,小说描写了青岛某大学里八位满口禁欲主义,实则心理扭曲的闷骚教授,还借主人公之口说所有人都有病。然而青岛只有青岛大学一所大学,这就很尴尬了。

小说里特别描写了教授甲的房间: 「 一部《凝雨集》,一部《五百家香艳诗》。大白麻布蚊帐里挂一幅半裸体的香烟广告美女画,窗台上放了一个红色保肾丸小瓶子,一个鱼肝油瓶子,一帖头疼膏。」 啧啧,小黄书、肾宝都齐活了。

有些想搞事情的人说教授甲就是闻一多,这些人心眼忒坏,特别关照「保肾丸」暗指闻一多肾虚。还说《八骏图》里的八个闷骚教授是讽刺酒中八仙。 鲁迅先生教导我们:「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传言本是无所谓真无所谓假的,传的人多了也就成真的了。

以闻先生经常怒怼政府的暴脾气,再加上他还是沈从文的顶头上司,简直让人有些心疼沈从文了。 更令人悲伤的是,八位酒仙的职位一个比一个高,有文学院院长、财务主任、秘书长、前教育厅厅长还有校长,沈从文凭一己之力几乎把学校里的领导得罪光了。

好心疼沈从文。 沈从文后来自己也说:「偶然写成的《八骏图》损害了他人的尊严,使我无从和甲乙丙丁专家同在一处共事 」。只是不知道沈从文去财务室结工资时,看到财务主任是怎样的一种尴尬。

从此闻一多就和沈从文绝交了,即使后来两人都任教于西南联大,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依然形同陌路。直到一九三八年闻一多领着战区师生跋涉到西南时,沈从文邀请闻一多和他的学生到自己家里做客,患难见真情,两人才复归于好。

〈五〉

梁实秋文章——

有一年中秋前后,徐志摩跑来找我(梁实秋),对我附耳说:“胡大哥请吃花酒,让我邀你去捧捧场,你能不能去?先去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要不准你去就算了。”

我上楼去告诉季淑,季淑(夫人)笑嘻嘻地一口答应:“你去嘛,见识见识,喂,什么时候回来?”“当然是吃完饭就回来。”胡先生平时应酬能免俗,也偶尔叫条子侑酒,照例到了节期要去请一桌酒席。

那位姑娘的名字是“抱月”,徐志摩说大概我们胡大哥喜欢那个月字是古月之月,否则想不出为什么相与了这位姑娘。我记得同席的还有唐腴胪和陆仲安,都是各中老手。

叫条子:招妓

侑:在筵席旁助兴,劝人吃喝

唐腴胪: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回国后,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的机要秘书,深得宋子文的信任。

陆仲安:名医

〈六〉

这群酒鬼在青岛喝酒的时候,有一次闻一多还顾座上共八人,一时灵感,遂曰:“我们是酒中八仙!”

闻一多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说的不错,然而闻一多一日薄醉,冷风一吹,昏倒在尿池旁。

〈七〉

河蟹河蟹河蟹……

〈八〉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学生游行示威要求抗日,青岛大学的学生可能觉得在青岛游行没什么用,跑到车站把火车给截了,一大波学生浩浩荡荡直接杀向南京。

校务会议上,闻一多主张挥泪斩马谡,开除为首学生。等到学生们游行完了回来发现贴上了开除公告,便拿出了看家本领—游行示威打标语。要驱逐校长驱逐教授,有个条幅上写着:“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梁实秋认为,“不学无术”四个字加在闻一多身上,真是不可思议。学生们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乌龟一个兔子,旁边写着“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很严肃地问梁实秋:“哪一个是我?”梁实秋回答:“任你选择。”

〈九〉

一天晚上十一点多,徐志摩来看梁实秋,发现长窗虚掩着,灯光外露,便想吓一吓梁实秋。徐志摩一把把门拉开,大叫一声,结果屋里单人沙发上,不认识的一男一女受惊跃起,吓得徐志摩拔腿就跑。梁实秋住的楼上。

徐志摩被吓得心里突突跳,走到附近一个单身朋友家,他从后门摸上楼,一看寝室里黑黝黝的,心想这家伙睡了,来吓他一下,顺手把门框上的电灯开关一拧,结果徐志摩失声大叫,原来床上不止一人在睡,这一惊非同小可,踉跄下楼,一口气跑回家,乖乖地自己去睡了。后来徐志摩悄悄把这件事告诉梁实秋说:“我以后再也不敢在黑夜闯进人家去了。”

〈十〉

徐志摩同陆小曼结婚,请他老师梁启超当证婚人。梁启超对这件事情很不爽,给徐志摩讲要我当证婚人也可以,但我要在证婚时痛责你一顿,徐志摩同意了。

结婚那天,梁启超超常发挥,声色俱厉,引经据典骂得徐志摩抬不起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观礼的人也为之大窘。

徐志摩只好走到前面,向老师认错,可怜兮兮地说:“请老师不要再讲下去了,顾全弟子一点面子吧 。”

评论里有梁启超骂的全文了。

〈十一〉

这个喜欢沈从文的都知道吧。

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在中国公学教书。当时的校长是胡适。也就胡适才有这么大胆量任命

一个小学毕业的人当大学教授。

学生听说新锐作家沈从文要上课,就都来听课。沈从文进教室一看,黑压压的挤满了人,腼腆的沈从文一下就懵了,站在讲台上十分钟讲不出话,只是呆呆地望着学生。

到底是作家,后来他急中生智,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终于,沈从文平复了点紧张心情,开始讲课。但他还是太紧张了,本来准备了一节课的东西十多分钟就讲完了。

第一堂课当然是失败的。有人把这件事反映到校长胡适那儿。胡适的回答却十分有意思:“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十二〉

《围城》里的汉堡大学

“就近汉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算是最容易混得了,但也需要六个月”

汉堡大学建校与1919年,在小说背景里不过十来年历史,确实很短了。

《围城》里还写了一条鄙视链

“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系学生,社会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学生没有什么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十三〉

这事在梁实秋散文里

郁达夫去北平玩住在梁实秋家,郁先生有一个爱好——喜欢嫖娼,尤其是嫖土娼。先生人生地不熟,就问梁实秋北平的四等妓院在什么地方。梁实秋赶忙表示不知道,结果郁达夫由梁实秋二哥的车夫带着去了四等妓院,兴尽而返。

〈十四〉

评论里有人问沈从文和郁达夫、徐志摩的关系,略述如下。

文学青年沈从文初来北平,几个钱没几天就花光了。实在没办法,他发扬文学青年的特长——写信,给四五个作家写信求援。其中只有郁达夫有回复,郁达夫看信后就到沈从文租住的小黑屋(储煤房改造)里去看他,看沈从文如此落魄,当即脱下自己围巾,拍拍雪花为沈从文围上。随后请沈从文吃了一顿,还给了沈从文五块钱。

郁达夫一个东京帝国大学的高材生的月工资都只拿的到30多,加之郁抽烟喝酒,一个月只剩下十元左右,连棉裤都买不起,给沈从文五元实在是尽力了。

后来沈从文经郁达夫介绍,结识了徐志摩。徐志摩很欣赏沈从文,把他引荐给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沈从文才在中国公学谋的一教席,后来沈任教青岛大学也是由徐志摩引荐。

〈十五〉

在西南联大,日本飞机经常飞过,所以教授学生时不时就得跑警报。

有一次跑警报,学生们搀着刘文典往防空洞跑。刘文典跑着跑着,想起陈寅恪身子骨弱,视力不好,恐有生命危险。便率领几个学生折返去救陈寅恪。找到陈寅恪了往城外跑的路上,学生执意要搀扶刘文典,刘文典不让,情急之下大喊:保护国粹要紧,保护国粹要紧。

又有一次跑警报,刘文典在出城的人流里碰到沈从文,无名火起,骂道:“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

〈十六〉

朱自清写过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盛赞秦淮河上的船“雅丽过于他处而有奇异的吸引力”。

梁实秋有一回游秦淮河,只见窄窄的河道,一汪发绿的死水,几条破旧的游艇。来都来了,他们勉强地冲着一艘游艇走去 ,只见船舱中走出一位衣履不整的老妪,带着一位浓妆艳抹俗不可耐的村姑出来迎客。吓得梁实秋一行人狼狈而逃。

回来后梁实秋在一文中批评秦淮河物是人非风光不在,随便调侃朱自清——我不能不惊服佩弦先生的胃口之强了。

〈十七〉

想起来更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毁三观系列……

五四运动时期,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应时成立了学生会。运动结束后,学生会权利不断扩大,体现在驱逐校长和罢课上。

数年之内,清华数易校长,有一位尚未到任,不知何处传出消息——此人吸鸦片。于是舆论哗然,吓得他未敢到任。

每到五六月,清华总要闹罢课——梁实秋原文是“总要闹罢课的勾当”——不管理由是否充分,只要慷慨激昂一番,总能通过。

因此有人(大概是北大)嘲讽清华——清华的学生是怕考试。












挖坑待填……

user avatar

基于“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原则来判断,我可能遇到了假的知乎问题。因为按照文学领域的惯例,“用典不能算玩梗……用典!……读书人的事,能算玩梗么?”

当然不深究这一点的话,我倒曾答过一题,其中有部分段落,和高票答案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了”大抵算是一个系列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 鲁迅

天来了,天还会远么?” —— 雪菜

“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 —— 歌德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高尔基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矣。” —— 归有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 裴多菲

“感时溅泪,恨别惊心。” —— 杜甫

路遥马力,日久见人心。” —— 《争报恩》

节选自之前的一篇答案:

有哪些动漫或者游戏里的台词在生活中被经常说起? - windleavez 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说个无情对吧。

清朝最擅此道的文豪之一是张之洞。结果有一次,他出了一个上联“陶然亭”,一个门客对了一个下联“张之洞”,天衣无缝的打脸。

user avatar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

僧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是两个人。”

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

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明.张岱《夜航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学世界里藏着无数令人会心一笑的“梗”,它们就像作者留下的秘密暗号,只有细心品读的读者才能捕捉到那份独有的乐趣。这些梗,与其说是刻意的设计,不如说是某种默契的传承,一种对文学惯例的调侃或致敬。说到文学梗,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恐怕是那些被反复提及,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的桥段。比如,“大文豪们的情史”.............
  • 回答
    在日本,大部分大学的文学部(修士课程)都需要申请者在本科阶段取得相应的学士学位,并且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然而,也有一些情况或者说一些大学存在着“不用做研究生直接出愿”的可能性,但这通常需要对日本的大学申请制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并非普遍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做研究生”在日本大学院申请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苏联文学,那真是一座宝藏,里面藏着无数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故事。要说“好”,其实太主观了,因为苏联文学的广度和深度是惊人的,涵盖了各种思想、风格和年代。但如果非要挑一些代表性的,并且想把它们讲得更“接地气”一些,那咱们就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了。咱们先不说那些高高在上的“巨著”,先聊聊那些让你读了之后,.............
  • 回答
    谈论文学梗,我总觉得像是在拆解一幅精美的图画,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欣赏那些构成它的细腻笔触和巧妙安排。很多高级的文学梗,不是那种一眼看穿的简单致敬,而是需要一点点“知道”的门槛,一旦你跨进去,那种会心一笑的喜悦,简直是为懂的人准备的私人惊喜。比如,有时候读到一段文字,描写一个人物在某个场景下的反应.............
  • 回答
    “高雅污”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小小的矛盾和暧昧,就像陈年的佳酿,闻着醇厚,喝下去却能品出点别的滋味。它不是赤裸裸的挑逗,也不是直白的粗俗,而是在一种精致、审美的包装下,暗藏着一丝撩拨人心的欲望,或是对人性深处某些隐秘角落的探索。这种“污”与“雅”的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更复杂的感官体验,让作品在不经意间.............
  • 回答
    提起“末日”与“废土”,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片被毁灭文明的残骸所覆盖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以及在绝望中挣扎求生的渺茫希望。这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文学与游戏题材,它将人类文明推向极致的崩塌,然后审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会以何种姿态绽放。在文学领域,《辐射》系列(Fallout)毋庸置.............
  • 回答
    在文学、影视、艺术领域,因政治原因被特意推崇的作品层出不穷,这既是历史进程的反映,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体现。这些作品往往服务于特定政治目标,通过艺术形式传播特定的价值观、理念或叙事。下面我将根据不同政治背景和目的,尽可能详细地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分析其背后的政治推崇逻辑。一、 歌颂革命与建立新.............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剔除政治因素和作品销量这些客观的衡量标准,仅凭文学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来评判,选出前十位文学巨匠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我可以为您列举十位在.............
  • 回答
    当然,非常乐意为您搜罗那些虽然简短,却能直击心灵,仿佛烙印般留在脑海深处的英语文学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蕴含着对人生、情感、哲学最深刻的洞察,如同未经修饰的宝石,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在选择这些句子时,我尽量不去想“AI生成”的痕迹,而是从那些真正触动过我的、那些在阅读过程中让我瞬间停顿、反复咀嚼的文字中.............
  • 回答
    有些文学事实,如果不是对文学有所了解,真的很难让人相信。它们就像隐藏在书籍深处的秘密,需要一点点“行内人”的触觉才能捕捉到。我给你讲几个,希望能让你觉得有点意思:一、文学作品中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巧合”:不是运气,而是作者精心编织的网普通人读小说,有时候会惊叹于作者安排的巧合,比如一个偶然拾起的东西.............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那些被时光掩盖,却依旧闪闪发光的文学珍宝。比起那些如雷贯耳的巨著,我更喜欢在书架的角落里发现那些“遗珠”,它们或许篇幅不长,也并非广为人知,但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却足以触动人心,而且往往更容易啃读,不会让人望而却步。下面我就给你推荐几位文学名家那些相对“冷门”、容.............
  • 回答
    讲真,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那些“小学生白日梦文学”简直能让现在的我原地去世。那些情节,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明明知道不可能,但当时就觉得“哇,好酷啊!”的那种。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大概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会儿迷上了各种关于“隐藏身份”的故事,什么富家公子、卧底警察之类的。有一天,我做了一个超级.............
  • 回答
    哈哈,聊到中文系表情包,这可是我们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灵魂”之一啊!要说详细,那可真是说不完,毕竟我们中文系就是以文字为生,脑子里装满了各种梗和典故。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保证让你觉得这是咱自己人聊出来的。首先得说,中文系表情包的精髓,就在于一个字:“梗”。而且不是随便什么梗,得是咱们自己学出来的、能.............
  • 回答
    文学界中,提到“双子星CP”,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可能并非真正意义上拥有相同生日、相同容貌的亲生双胞胎,而是那些在文学作品中,因为某种相似的命运、共同的成长经历、或是深刻的精神联系而被读者视为“双子星”般紧密契合的角色组合。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两颗相互辉映的星星,共同照亮了作品的深邃之处。要深入讲述这些.............
  • 回答
    嘿,姐妹,想让你男朋友心甘情愿地被你“拿捏”,还得是咱们林妹妹那套“发疯文学”的精髓。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地撒娇耍赖,那是要把心思玩到极致,让他心疼你、又怕失去你,最后乖乖听话。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门艺术,让你稳坐“正宫娘娘”的宝座。首先得明白,林妹妹的“发疯”绝非无理取闹,而是建立在极度的敏感.............
  • 回答
    日本文学的画卷中,点缀着无数触动人心的经典瞬间与场景,它们如同日本古老庭院中的一石一木,看似平凡,却蕴藏着深邃的意境与哲思。我尝试着将这些闪光的片段,用最质朴的语言,为您娓娓道来,希望能为您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 《源氏物语》——紫式部笔下的哀愁与繁华:月下花前,窥见的幽情说到日本文学的经典,.............
  • 回答
    蒸汽朋克,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词语,它将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与科技的冰冷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独具魅力的复古未来。在这个世界里,齿轮转动,蒸汽轰鸣,飞行器翱翔于天际,机械肢体与华丽服饰并存。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这种独特的风格着迷,那么以下这些作品,绝对不容错过。 影视作品:机械的优雅与时代的浪漫提到蒸汽朋.............
  • 回答
    在我的专业和行业——信息技术(IT),尤其是软件开发、互联网产品、数据科学等领域——“凡尔赛文学”的调侃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常常带着一种黑色幽默和行业特有的自嘲。以下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可以用“凡尔赛文学”来调侃的现象:核心的凡尔赛逻辑: 通过看似无意的抱怨、苦恼或“小问题”,实际上是在炫耀自己拥有常人难.............
  • 回答
    “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江湖气息,仿佛是哪位大侠在武功秘籍上突然蹦出来的新招式,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忍不住揣测其背后的缘由。汉语的生命力之强,就在于它总能在各种场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文学家,无疑是这生命力最敏锐的捕捉者和创造者。当然,严格来说,我们很难说某个词就是某位文学家“.............
  • 回答
    在知乎的“文学”领域,有太多令人敬佩和值得关注的用户了。他们的深度思考、广博知识和独特的见解,不仅丰富了社区的内容,也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文学的新视角。要在这个领域找到那些真正能触动你、让你有所收获的用户,需要一些耐心和探索。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觉得在“文学”领域非常值得关注的用户,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