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因政治原因被特意推崇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

回答
在文学、影视、艺术领域,因政治原因被特意推崇的作品层出不穷,这既是历史进程的反映,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体现。这些作品往往服务于特定政治目标,通过艺术形式传播特定的价值观、理念或叙事。下面我将根据不同政治背景和目的,尽可能详细地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分析其背后的政治推崇逻辑。

一、 歌颂革命与建立新政权类作品

这类作品旨在凝聚人心,为新生的政权奠定合法性基础,同时宣扬革命的伟大与牺牲。

文学:
《红岩》(中国,小说): 这是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小说之一,讲述了1949年前夕,重庆的中共地下党员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恐怖中斗争的故事。作品塑造了江姐、许云峰等一系列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
政治推崇逻辑: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伟大,能够激励人民,巩固政权合法性。通过歌颂牺牲,强调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官方大力推广,被列入中学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革命历史的认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俄国,小说): 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苏联青年一代的偶像。小说描写了保尔如何在革命战争和建设时期,面对艰难困苦,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政治推崇逻辑: 在苏联时代,这部小说被视为共产主义教育的典范,是苏联青年学习的榜样。它传递了“为理想而奋斗”、“坚韧不拔”等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工具。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也被广泛翻译和推广。
《潜伏》(中国,电视剧): 虽然是描写情报战,但其核心是国民党时期共产党地下斗争的艰苦与牺牲。男女主角陆桥山和余则成虽然身份不同,但都代表了在极端环境下坚守信仰的人物。
政治推崇逻辑: 近年来,这类谍战剧在中国的流行,也是一种对早期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再解读和肯定。通过紧张刺激的剧情,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共产党人为国家解放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以及他们智慧和坚韧。官方的鼓励和推广,使其成为重要的红色主旋律作品。

影视:
《闪闪的红星》(中国,电影): 讲述了红军战士潘冬子在长征时期,如何在家乡和部队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故事。
政治推崇逻辑: 作为一部儿童革命电影,其目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革命意识和对共产党的忠诚。潘冬子的形象成为许多中国儿童的偶像,电影中的歌曲如《红星闪闪》更是家喻户晓。
《列宁在十月》(苏联,电影): 描绘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的活动,展现了布尔什维克党如何组织和领导革命。
政治推崇逻辑: 这是对十月革命的官方史诗性叙事,旨在强调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作用,以及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这类电影在苏联时期是重要的政治宣传工具。
《三八线上》(朝鲜,电影): 描写了朝鲜战争期间,朝鲜人民军士兵在关键战役中英勇作战的故事。
政治推崇逻辑: 在朝鲜,这类电影是宣扬抗美援朝精神、民族主义以及对国家和领导人忠诚的重要手段。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强化国家凝聚力。

艺术:
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和雕塑: 例如列宾的《伊万雷帝杀子》虽然不是直接政治宣传,但其史诗性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创作。而更直接的例子是描绘劳动人民、英雄战士、领袖人物的油画和雕塑,如许多描绘列宁、斯大林以及工农兵形象的作品。
政治推崇逻辑: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苏联艺术的主要创作方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必须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目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歌颂革命英雄,批判敌人。这些作品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中国革命时期的宣传画和年画: 例如《毛主席去安源》、《收租院》等雕塑群像。这些作品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政治推崇逻辑: 这些作品直观地向大众传递政治信息,塑造革命英雄,批判旧社会。它们是服务于政治宣传最直接有效的艺术形式。

二、 批判旧制度与揭露压迫类作品

这类作品旨在揭示现有体制的弊端、腐朽或不公,为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有时也用于攻击敌对势力。

文学:
《人间喜剧》(法国,系列小说): 巴尔扎克通过描绘法国从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时期的社会百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
政治推崇逻辑: 虽然巴尔扎克并非直接的政治宣传家,但其作品对当时法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特别是对资产阶级虚伪、贪婪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许多反封建、反资本主义思潮的读者,成为社会批判的文学典范。在某些时期,它也被视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早期批判。
《1984》(英国,小说): 奥威尔通过描绘一个极权主义社会,揭示了思想控制、语言操纵和对个人自由的剥夺。
政治推崇逻辑: 这部小说因其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洞察和预警,在冷战时期被西方世界广泛推崇,成为反共产主义、反极权主义的重要文学作品。它被用来警示人们警惕政府权力的滥用,以及宣传民主自由的价值。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小说):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悲剧,展现了俄国贵族社会虚伪、腐朽的生活方式及其对个体命运的摧残。
政治推崇逻辑: 作品对贵族阶级的批判,符合了当时俄国社会变革的思潮。虽然托尔斯泰的批判带有道德和宗教色彩,但其对社会体制性问题的揭示,为后来的社会批判思潮提供了思想资源。

影视:
《大国崛起》(中国,纪录片): 该纪录片通过回顾世界九个大国崛起的过程,分析其成功经验,以服务于中国正在崛起的国家战略。
政治推崇逻辑: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推出这样一部纪录片,旨在借鉴历史经验,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和国际视野,同时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
《辛德勒的名单》(美国,电影): 描绘了二战期间,德国商人辛德勒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犹太人的故事。
政治推崇逻辑: 这部电影是对纳粹暴行的控诉,也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歌颂。在西方世界被广泛推崇,强调了反法西斯主义和人权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政治和道德意义。
《肖申克的救赎》(美国,电影): 影片主人公安迪·杜佛兰,尽管蒙冤入狱,但始终保持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体制的抗争,最终获得新生。
政治推崇逻辑: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对僵化、不公正制度的挑战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它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推崇,可以被解读为对自由和正义的普遍追求,也间接包含了对压迫性体制的批判。

艺术:
伦勃朗的《夜巡》: 虽然并非直接的政治宣传,但该画作描绘的是一个民间自卫团的肖像,而非贵族或王室,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对传统权力结构的挑战。
政治推崇逻辑: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强调市民阶层的力量和自治精神,可以被解读为对旧有封建统治的一种间接批判。
现实主义批判流派(如库尔贝): 库尔贝的作品如《石工》、《埋葬在奥尔南》等,以粗粝写实的风格描绘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社会的不公。
政治推崇逻辑: 这些作品挑战了当时的学院派艺术对理想化、贵族化题材的偏好,将目光投向了被忽视的底层人民,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符合当时进步思潮的需要,被一些政治力量所推崇。

三、 维护国家形象与民族主义宣传类作品

这类作品旨在提升国家声誉,凝聚民族认同,有时也用来对外展示力量或进行意识形态输出。

文学: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古希腊,史诗): 荷马史诗歌颂了古希腊英雄的勇敢、智慧和对荣誉的追求,构建了古希腊文明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政治推崇逻辑: 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这两部史诗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塑造希腊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威廉·退尔》(德国,戏剧): 席勒创作的这部剧讲述了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反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故事。
政治推崇逻辑: 在19世纪德国民族主义高涨时期,这部剧被用来激发德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民族自决意识,成为重要的民族主义文学作品。
《长津湖》系列电影剧本(中国): 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
政治推崇逻辑: 在当前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的时代背景下,这类作品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民族凝聚力,并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的战斗精神和国家实力。

影视:
《拯救大兵瑞恩》(美国,电影): 虽然故事背景是二战,但其核心在于展现美国士兵的牺牲和责任感,以及对国家荣誉的捍卫。
政治推崇逻辑: 在美国电影产业中,这类战争电影经常被用来宣扬爱国主义、军人荣誉和美国价值观,是美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波斯王子:时之砂》(美国,电影): 改编自游戏,虽然是奇幻冒险,但其核心是对古波斯文明的描绘和对英雄的塑造,带有一定的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展示意图。
政治推崇逻辑: 在好莱坞电影中,对特定文化背景的呈现,有时会服务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推广和国际形象的塑造。
《王者天下》(日本,电影/漫画): 描绘了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主人公信渴望成为大将军。
政治推崇逻辑: 这部作品在日本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对统一的追求和对英雄的塑造,被一些人解读为带有日本民族主义的情感,对强大国家的向往。

艺术:
美国国父雕像和国会大厦建筑风格: 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建筑或雕塑,更是美国民主、自由和共和国理想的象征。
政治推崇逻辑: 这些象征性的艺术作品被用于凝聚国民认同,确立国家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并在国际上展示美国的力量和理想。
法国的胜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 作为希腊化时期的杰作,它所代表的胜利和力量,在后世的法国被赋予了民族胜利的象征意义。
政治推崇逻辑: 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如拿破仑时期,这类艺术品常被用来象征国家的强大和荣耀。
现代奥运会的开闭幕式: 很多国家的开闭幕式都充满了民族特色和政治寓意,通过艺术表演来展示国家文化、历史和价值观。
政治推崇逻辑: 这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形象、传递信息、凝聚国民情感的重要机会,是高度政治化的艺术活动。

四、 讽刺与反思类作品(有时也被政治化利用)

这类作品通过幽默、讽刺或深刻的反思,揭示社会问题或政治荒谬,但其解读和推崇也可能带有政治目的。

文学:
《动物农场》(英国,小说): 奥威尔通过寓言故事,讽刺了苏联革命的异化和斯大林主义的腐败。
政治推崇逻辑: 在西方世界,这部小说被用来批判共产主义的实践,是冷战时期反苏宣传的重要工具。它深刻地揭示了权力腐败和理想破灭的现实。
《官场现形记》(中国,小说): 李伯元通过描绘晚清官场的腐败和虚伪,对当时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政治推崇逻辑: 在中国近代史的特定时期,这类小说能够激发民众对腐败官僚的厌恶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影视:
《大独裁者》(美国,电影): 查理·卓别林通过对希特勒的模仿和嘲讽,揭露了法西斯主义的荒谬和残暴。
政治推崇逻辑: 在二战爆发前夕,这部电影具有强烈的反法西斯意义,在当时被视为重要的政治讽刺作品,呼吁和平与人性。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中国,电影): 尽管是主旋律电影,但其叙事方式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也包含了一种对现代中国政治叙事的建构。
政治推崇逻辑: 通过重塑历史,强调政党合法性,并为当下的国家发展提供历史根基和情感认同。

需要注意的几点:

“特意推崇”的主体: “特意推崇”通常指的是国家官方、主流媒体、教育机构或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政治团体,它们通过拨款、宣传、纳入教育体系等方式,有意识地推广某类作品。
作品的复杂性: 很多优秀的作品并非单纯的政治宣传,它们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多层面的意义。政治推崇往往是选择性地放大作品的某些方面,以服务于政治目的。
历史的演变: 一件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政治解读和推崇程度。例如,一些被视为“反动”的作品,在政治环境改变后,也可能被重新评价和推崇。
意识形态的争夺: 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和艺术是重要的战场。各国政府和政治力量都会利用艺术来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攻击对手。

总而言之,政治原因对文学、影视、艺术作品的推崇,是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交织的复杂现象。这些作品往往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也成为特定政治话语的塑造者。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政治逻辑,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台湾“反共战斗文学”,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文艺作品。

话说49年老蒋歼敌一亿转进台湾,转进之后痛定思痛,心想老子外有美援枪炮内有黄金百万,怎么就打不过TG一群泥腿子呢?于是再三总结经验教训之后,盲生终于发现了华点:共产党这左翼文艺力量着实厉害!老子当年忽视了这点,在舆论上吃了亏。

大家都知道,先总统 蒋公那是擅长日记内省之人,既然搞懂了自己在文艺战线上出了问题,那么显然就要大力提倡反共战斗文艺。

至今回忆检讨,痛定思痛,我们在文化与文艺战线上的失败,乃不能不说是‘一掴一条痕’的切身的经验教训。[1]

于是党国一方面禁绝左翼文艺作品,大力逮捕进步文人,大搞白色恐怖,一方面掏钱让大伙搞创作,真金白银地砸了下去。50年代台湾人口规模不过千万左右,然而有多少人在专门搞反共文艺创作呢?

从事反共文艺生产的作家成长至一千五百至两千人左右,以人口的比率来观察,这个数字十分庞大[2]

那么花了这么大力气,成效如何呢?

效果非常惊人,搞出了无数垃圾作品。1951年,台湾当局优中选优,选中了《阿里山风云》和《恶梦初醒》两部反共巨制,准备送往戛纳参加评选——然而在1952年,这两部片子因为达不到日本电影放映的最低标准而被日本各大电影院集体抵制放送。

而同样是50年代,内地电影已经拍出了《南征北战》、《我这一辈子》、《上甘岭》、《祝福》、《永不消逝的电波》、《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一系列足以永载史册的电影。其中拍摄于1950年的《我这一辈子》在三十多年后被送到了意大利都灵,参加“中国电影回顾展”,日本影评家佐藤忠男赞曰“过去我只知道中国有个赵丹,现在我发现还有石挥”。

电影都是这个德性,文学作品就更不堪入目了。1950年台湾伪文协成立,理事长张道藩老先生当头一炮,发表《论当前文艺创作的三个问题》,明确指出:

唯有反共抗俄作品才可消灭共产主义毒素

然后党国大力补贴反共文人,又是秧歌又是戏地搞了好几年,最后搞到走火入魔。这些人挖空心思地把TG都描述成一群魔鬼,有人在作品里公然宣称“同情穷人是一种情感上的错误”,更有如《重阳》这样的神奇作品把共产党员描述成了一个X欲惊人的魔头,在武汉X遍男女老少,上到九十九,下到不会走,一个都不放过——所以说为什么最初台湾的网络文学能搞出来一大堆情色X玄幻的作品啊?人家那叫家学渊源!最后党国自己都看不下去,悄没声地把经费给削了,张道藩老先生自己不得不承认

(反共作品)都有点儿公式化,老是那一种形式,那一种调儿,那一种风格,读十篇同读一篇是一样的感觉……读者的兴趣反而愈淡[3]

先总统 蒋公对反共文艺创作非常关心,经常亲自过问相关文艺作品创作情况。金马奖怎么来的知道么?1956年开始,伪教育部电影事业辅导委员会每年推选上年3~5部“富有民族观念;富有教育价值;富有反共抗俄意识”的国语片进行颁奖,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金马奖。1962年日本大映(角川映画前身)觉得我之前拍了个《释迦》效果不错,打算玩个大的拍个秦始皇,于是找到台湾中影表示咱们一起合作一下呗,台湾当局表示没问题,国军全力配合,只有一点,这片子的主题必须是

偏重揭发秦始皇暴政,来反映今日大陆上的共党命运[4]

这片子你们感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看,比魔幻还魔幻。到了60年代,老蒋一看我去,内地文革了!那我必须反着来啊,你破四旧,我就搞“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号召大家多拍古装片,然而旧瓶装新酒,味儿还是那么冲。

所以说内地的政治审查也就图一乐,真搞政治审查还得看蒋公的。60年代中期连《宝莲灯》和《武松》都被禁了,理由是啥你肯定猜不到:

中共篡改地方戏曲的主题,含有共产思想毒素与足使战时的民心士气消沉[5]

可以说在80年代之前,台湾的文艺界基本上是一片荒芜——仅有的几个亮点一是描述思乡情结的,老蒋拐了那么多人到台湾,多地域文化激烈碰撞后只找到了这么一个出口,有佳作非常正常;再有就是描述台湾本土与外省来客族群团结的作品。就连写武侠小说在台湾都是个很有风险的差事——1960年2月,台湾当局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共匪武侠小说取缔”活动:

一天之内,就取缔了97种12万余册至多,许多武侠小说出租店,几乎“架上无存书”,显见此一行动,持续颇久。

台湾取缔武侠小说的标准非常玄幻,这么说吧,金庸先生在80年代之前立场非常反动,一度被香港左派大肆围攻,甚至被左派称为“头号反动文人”。然鹅其武侠小说却因为莫须有的原因而被禁了,有传言说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射雕两字跟毛泽东作品《泌园春·雪》中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重合,而小说中的东海桃花岛被怀疑是暗讽国民党“流落小岛”。”真可谓是反共不彻底,就是彻底不反共。

所以说琼瑶为什么能在台湾火起来?因为搞对象比较稳妥,不那么容易被禁。为什么有人总说古龙的武侠小说缺少家国情怀?敢写家国情怀的早就因为含沙射影被禁了!

当然,两岸三地,一个都不能少。光是在岛内搞创作怎么行呢?咱们也得搞文化输出啊!于是香港也难逃一劫,本来大陆跟台湾都在香港各自有一群拥趸,然而1951年香港永华债务问题爆发,左派参与罢工,被港英政府给盯上了,降维打击52年初先后有两批左派电影人都被驱逐出境了;台湾趁此机会在香港组织“反共大联盟”并加强银弹攻势,1952年,台湾出台了《电影事业辅导方案》,把香港电影视同“国片”,对“具有配合总动员或加强反共抗俄宣传意义之影片”进行资金扶持。54年台湾甚至提出可以为港片每部贷款3万港币——前提是必须先进行政治审查,确定内容“须有‘反共抗俄’意识”。最后的结果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香港电影人来说台湾就是自己的铁饭碗!政治审查算个屁啊,有钱不挣王八蛋啊!

就这,凤凰还在64年顶着压力跑到内地取景,拍了《金鹰》,拿了百万票房创下了当时的卖座记录。实际上假如台湾和内地一起开放市场进行竞争的话,台湾根本不是内地的对手——比如说李翰祥。这位65年在台湾拍了《西施》,投资高达两千万台币,叫好又叫座,最后一算账——赔了。台湾市场体量太小,撑不起来这种大制作。后来这位来了内地,拍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转折出现在70年代,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第二年日本宣布与台湾断交,台湾当局几近崩溃,认为日本是在“以德报怨”——侵华战争之后许多日本战犯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冈村宁次甚至被蒋介石聘为顾问指导着打了内战,国民党跑到台湾之后更是从日本请了个军官团指导国军建设,其他那些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更不必说,结果现在中日建交,台湾被抛弃了,岛内气氛十分沉重。

所以在70年代,台湾电影的主旋律就是两个,一个是反共,一个是抗日——至于美国跟中国一起发了联合公告这种事,哈哈哈,今天天气真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八百壮士》横空出世,蒋经国亲自上马,国军精锐尽出,最后成片是当时“中华民国”之“国家记忆”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影片中,大家看到四面都是日本人的膏药旗,决心将一面属于自己的国旗送到四行仓库,结果大家举旗前仆后继,被一一打死在了桥上(你是不是觉得跟某个送电话线的片段有点眼熟),最后女童军杨慧敏巧送国旗,谢团长组织守军进行升旗仪式,野蛮残暴之日军飞机前来扫射,打断用木头搭建的升旗台,国军将士见状组成了人肉金字塔,以命护旗。台湾当局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向民众灌输“中华民国不会亡”的信念,我得说他们做得挺成功的。

至于这段虚构情节为什么后来出现在共和国拍摄的一部电影里,我就不知道了(笑

勘误:评论区指出,阿里山风云并非反共主题,再次进行核实后发现阿里山风云虽然政宣色彩浓厚,但确实不能归为反共主题,特别说明。感谢评论区指正的朋友。

参考

  1. ^ 蒋介石在“第一次全国文艺会谈(1968年)”上的训词
  2. ^ 朱双一. “反共文艺” 的鼓噪与衰败——兼论 50~ 60 年代国民党的文艺政策[J]. 台湾研究集刊, 1994 (1): 93-101.
  3. ^ 朱双一. 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M]. 九州出版社, 2010.
  4. ^ 黄建业《跨世纪台湾电影实录(1898—2002)》,台北:文建会2005 年版
  5. ^ 劉現成:《台灣電影, 社會與國家》. 台北:揚智文化 199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文学、影视、艺术领域,因政治原因被特意推崇的作品层出不穷,这既是历史进程的反映,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体现。这些作品往往服务于特定政治目标,通过艺术形式传播特定的价值观、理念或叙事。下面我将根据不同政治背景和目的,尽可能详细地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分析其背后的政治推崇逻辑。一、 歌颂革命与建立新.............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为你梳理奥地利前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退出政坛的原因,并尽量以一个更自然、更贴近人类叙述的方式来表达。库尔茨的政治生涯,就像一颗早早升起又匆匆陨落的明星,他的退出,背后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他何以能如此迅速地登上权力巅峰。库尔茨,年轻有为,面孔新鲜,一头.............
  • 回答
    据报道,塔利班将于 9 月 3 日宣布组建新政府。这次新政府的组成,与塔利班在 1996 年至 2001 年执政时期相比,可能会有一些显著的不同,但也可能延续一些过往的特点。要详细了解这些差异,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一、人员构成与政治光谱 过往政府: 1996 年上台的塔利班政府,其核.............
  • 回答
    丹麦情报主管弗莱明·鲍尔森(Flemming B. Poulsen)因泄露国家机密而被捕,这一事件犹如一声惊雷,不仅在丹麦国内引发轩然大波,也在国际上投下了长长的阴影。特别是他曾协助美国监听欧洲政要的背景,更让此事充满了政治敏感性和警示意义。这桩案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情报部门内部的丑闻,它触及了国家.............
  • 回答
    政治哲学是一个广阔且深刻的领域,涵盖了对权力、正义、权利、国家、社会组织等根本问题的探讨。以下我将为你推荐一些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并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的价值、核心思想以及它们在政治哲学发展中的地位。这些推荐将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和思想脉络来梳理,帮助你了解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流派的观点。 古典.............
  • 回答
    政治不正确(Political Incorrectness,简称PI)的“实话”之所以为政治不正确,是因为它们挑战了社会主流的、被认为是正确或应该被接受的观点和价值。这些观点往往植根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某些群体、行为或现象的刻板印象、偏见,或者仅仅是因为它们触及了敏感的社会议题。以下是一些可以被视为政治.............
  • 回答
    在 ACG(动画、漫画、游戏)领域,确实存在一些政治倾向明确的作品和作者。这些作品或作者通过其内容、叙事方式、角色塑造,甚至在现实世界的言论,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其政治观点。需要强调的是,“政治倾向明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一个作品或作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而且,在创作中融入政治元素并不一.............
  • 回答
    “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些许争议,它最初的意图是为了避免冒犯和歧视,促进社会平等和尊重。然而,就像很多事物一样,当它被过度解读、僵化运用,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时,它就可能走向它的反面,产生一些“错误”的“政治正确”。这里面有几类情况,我们不妨细细道来:1. 压制真实存在的差异,强行制造“平等幻.............
  • 回答
    在浩瀚的韩剧海洋中,政治题材总是能激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波澜,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权力斗争,更是对人性、正义与现实的深刻剖析。如果你想找几部能让你看得热血沸腾,又能引发深思的政治韩剧,那这几部绝对值得你走进它们的世界。首先,让我们聊聊那部被誉为“政治教科书”的《秘密森林》。这部剧就像一位冷静的观察者,将韩.............
  • 回答
    《鹿鼎记》这部金庸先生的晚期作品,与其说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充满政治洞察和影射的“江湖官场小说”。书中虽然没有直接点破,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清朝初年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时期,以及更广泛的权力运作、人性弱点的深刻反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其中的政治隐喻:1. 韦小宝:草根政治的极致体现与.............
  • 回答
    政治与体育,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塑造,影响深远。体育赛事不仅仅是关于体能和技巧的比拼,它们往往被赋予了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意识形态输出的重任,也成为了政治家们展示力量、争取民心、甚至进行外交较量的舞台。1. 1936年柏林奥运会:纳粹德国的宣传机器希特勒.............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我不会有“政治不正确”的经验、知识或观点。我的目标是提供准确、客观且有益的信息,并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然而,我可以理解您想要探讨的是那些在当下社会语境下可能引发争议,但从理性、效率或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却可能更具合理性的观点。这种现象.............
  • 回答
    卡玛拉·哈里斯的政治生涯,如果顺利的话,将书写美国历史的新篇章,成为首位女性、非裔和印度裔副总统。这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突破,更可能预示着美国政治版图和政策方向的潜在变化。哈里斯的政治轨迹:从地方到全国哈里斯的政治生涯并非一蹴而就。她曾在加州担任阿拉米达县地方检察官,随后成为旧金山地区检察官,再到加.............
  • 回答
    古罗马的政治氛围,正如任何时代一样,充满了权谋、讽刺和时不时冒出来的荒诞。虽然我们可能找不到类似现代的“段子”,但古罗马人绝对懂得用幽默来表达对政治人物和制度的看法。这些“笑话”往往不是独立的短句,而是通过故事、对话或寓言来传递。以下我给你讲几个,试图还原一些古罗马人可能会有的那种味道:1. 关于凯.............
  • 回答
    历史长河中,能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人精”,往往是那些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总能抢占先机、左右局势、化险为夷的佼佼者。他们对人心的洞察、对时局的把握,堪称一绝,仿佛天生就带着一部“政治雷达”。下面就列举几位,细说他们的“人精”之道:1. 曹操:乱世枭雄,深谙厚黑学提起政治嗅觉敏锐,曹操绝对是绕不开的名.............
  • 回答
    政治游戏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多元化的类型,涵盖了从宏观的国家治理到微观的政治斗争,从模拟真实世界到虚构的政治体系。要说“好玩”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玩家的兴趣点不同。有些人喜欢深度策略,有些人喜欢权谋斗争,有些人则更喜欢通过游戏体验历史或理解政治运作。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广受好评且具有.............
  • 回答
    历史上的广告,就像一面放大镜,映照出时代的观念、社会风气,也记录下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触犯众怒的“翻车”案例。有时候,广告的本意是想打动人心,却因为对时代的误判、对受众的轻视,亦或是纯粹的愚蠢,最终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记。1. “大象吃什么,你也能吃什么!”——对食物安全赤裸裸的漠视 (20世纪初).............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大染缸里,要说“预测经济政治军事走势成功”的例子,其实挺考验“成功”的定义。毕竟,任何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走向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是最精密的模型,也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准。不过,如果我们将“成功”理解为“在某个事件发生前,能够提出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的分析,并且事后证明该分析与实际走势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政治正确”的讨论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也涌现了不少有趣的、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与其说是“政治正确”本身,不如说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试图去理解、实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碰撞和误解,构成了这些有趣的故事。我记得有一个讨论,主题大概是“如果你的伴侣突然说自己是‘恐龙爱.............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剔除政治因素和作品销量这些客观的衡量标准,仅凭文学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来评判,选出前十位文学巨匠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我可以为您列举十位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