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政治与体育互相影响的例子?

回答
政治与体育,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塑造,影响深远。体育赛事不仅仅是关于体能和技巧的比拼,它们往往被赋予了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意识形态输出的重任,也成为了政治家们展示力量、争取民心、甚至进行外交较量的舞台。

1. 1936年柏林奥运会:纳粹德国的宣传机器

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视为展示“日耳曼民族优越性”和“纳粹德国强大”的绝佳机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建造了宏伟的奥林匹克体育场,进行了精心策划的宣传活动,将整个赛事包装成纳粹意识形态的盛会。

政治目的与体育的结合: 希特勒希望通过奥运会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一个强大、有序、充满活力的德国,以此来洗刷一战战败的屈辱,并为日后扩张奠定心理基础。体育的竞技性和吸引力被放大,成为纳粹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温床。
“雅利安人种优越论”的破灭: 然而,这场精心编排的宣传却遭遇了滑铁卢。美国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Jesse Owens)以其惊人的表现,赢得了四枚金牌,彻底粉碎了希特勒鼓吹的“雅利安人种优越论”。欧文斯在赛场上的辉煌,成为反抗纳粹种族主义的有力象征,也让世界看到了体育超越政治偏见的可能性。
赛后影响: 尽管欧文斯的胜利短暂地挫败了纳粹的宣传,但德国的体育实力和组织能力也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四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柏林奥运会被视为纳粹德国展示其军事和政治意图的一个前奏,提醒我们体育赛事在复杂政治背景下的敏感性。

2.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抵制:冷战的冰山一角

冷战时期,体育赛事成为美苏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抗的缩影。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因政治原因互相抵制,是这场意识形态较量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西方国家的抵制
导火索: 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体育视为政治施压的工具,呼吁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政治动机: 除了谴责苏联的军事行动,抵制行为也包含了对苏联政治体制的质疑和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担忧。美国总统卡特将此视为维护国际秩序和人权的一种方式。
后果: 60多个国家选择了抵制,使得莫斯科奥运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大打折扣。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指责这是“政治干涉”,将体育“武器化”。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苏联及其盟友的报复性抵制
导火索: 为了回应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并以牙还牙,苏联及其主导的东方集团国家也宣布抵制洛杉矶奥运会。
政治动机: 苏联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出于对美国国内反苏情绪高涨以及某些势力煽动反苏歇斯底里的担忧,并考虑到运动员的安全问题”。但实质上,这是对西方抵制的直接报复,也是冷战格局下“你来我往”政治博弈的体现。
后果: 14个国家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虽然相比1980年抵制的国家数量较少,但其象征意义依然重大,进一步凸显了冷战对国际体育交流的破坏。

这两次抵制事件,深刻地暴露了政治如何能够轻易地操纵和扭曲体育的纯粹性,将运动员置于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它们也促使国际奥委会等组织反思体育的政治化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体育的独立性呼吁。

3. 1970年世界杯足球赛: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的“足球战争”

这场冲突的名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将一场体育赛事与血腥的战争联系在一起。1969年,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之间爆发了短暂但残酷的“足球战争”,而体育赛事成为了点燃战火的导火索,也反映了深层社会和政治矛盾。

深层原因: 冲突的根源在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土地争端、经济差距以及人口流动问题。萨尔瓦多人口稠密,大量人口涌入土地相对肥沃但人口较少的洪都拉斯,引发了土地分配不均和民族矛盾。
体育的催化作用: 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中美洲资格赛,将两国放在了对立面。在比赛过程中,双方球迷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媒体的煽动性报道更是火上浇油。萨尔瓦多在客场表现不佳,其在国内的媒体被指责夸大洪都拉斯的足球不公行为,而洪都拉斯的媒体也攻击萨尔瓦多移民。
战争的爆发: 1969年6月,在两回合的预选赛结束后,两国关系彻底破裂。萨尔瓦多军队以保护其国民为由,对洪都拉斯发动了军事进攻,由此引发了一场为期四天的战争。
体育的冷却作用(有限): 尽管体育赛事触发了战争,但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两国最终接受了停火协议。虽然战争已经爆发,但赛后的冲突和媒体的煽动性叙事,无疑将两国本就紧张的政治关系推向了极点。这场战争也促使人们反思,体育的狂热如何在特定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被扭曲,甚至导致暴力。

4. 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体育孤立:反种族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

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谴责,而体育成为了抵制和施压的有效手段。

抵制行动: 国际社会普遍杯葛南非的体育活动,包括禁止其参与奥运会、英联邦运动会、以及各种国际单项体育赛事。这种孤立政策旨在通过体育领域的排斥,向南非政府施压,迫使其改变种族隔离政策。
体育的象征意义: 体育领域的隔离,象征着南非在国际社会中的道德孤立。拒绝与奉行种族隔离的南非进行体育交流,成为了一种反种族主义的道德立场。
“黑名单”效应: 许多国际体育组织和运动员都加入了抵制南非的行列,将其视为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这种“黑名单”效应,极大地限制了南非的体育发展,也迫使南非社会内部开始反思和改革。
“重返国际体育”的政治博弈: 随着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逐步瓦解,其争取“重返国际体育”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议程。1992年,南非在经历了多年的孤立后,终于得以重返巴塞罗那奥运会,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象征着体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5. 近现代的“体育外交”: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在当今世界,体育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利用体育赛事来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影响力。

主办大型国际赛事: 申办并成功举办奥运会、世界杯等顶级体育赛事,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展示其经济实力、组织能力和国家形象的绝佳机会。例如,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卡塔尔世界杯,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展示国家魅力的窗口。
体育明星的政治影响力: 体育明星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常常被赋予政治色彩。他们可能会参与政治宣传、代言国家形象,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例如,一些运动员的退役后从政,或者利用其影响力呼吁社会变革,都体现了体育明星的政治能量。
体育协议与文化交流: 通过体育项目,各国可以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例如,互派体育代表团、举办友谊赛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为更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政治与体育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体育赛事可以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也可以是政治施压的手段。它既可能被政治利益所挟持,导致冲突和分裂,也可能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甚至化解国际矛盾的积极力量。理解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以及体育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年世界杯,克罗地亚进入了最后的决赛。三场淘汰赛他们都是在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也都经过了120分钟的鏖战。这足以证明克罗地亚队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那么这种精神力来源于何处呢?从下面这篇文章中,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Here I was, a public face prepared to risk his life, career, and everything that fame could have brought, all because of one ideal, one cause; the Croatian cause. — Zvonimir Boban


国际足坛有哪些没落了的豪门?他们现状如何? - 一只北欧狗的回答 我在这篇回答中承诺了要写南斯拉夫足球队的故事,要写博班、普罗辛内茨基、米贾托维奇等人的故事,借这个问题来填坑。



一.Boban’s kick

1990年5月13日,南斯拉夫联赛有一场重要的比赛:萨格勒布迪纳摩队坐镇主场迎战贝尔格莱德红星队。这两支南斯拉夫联赛中的老牌劲旅一支代表了克罗地亚足球的最高水平,而另一支则代表了塞尔维亚足球的最高水平。比起众所周知的红星与游击队的德比,红星与迪纳摩的德比可能更具火药味,因为这两个球队代表了两个一直较劲的加盟国、两个不同的民族,甚至两种不同的宗教。


在这场比赛开始的十天前,图季曼领导的独立倾向政党“克罗地亚民主联盟”在克罗地亚首次多党选举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议会多数席位。这无疑让当时本就岌岌可危的南斯拉夫形势雪上加霜。


比赛当天,大约3000名红星队的球迷来到萨格勒布,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有组织的民族主义者。开赛后,客队的极端球迷在看台上喊起了民族主义口号: “Zagreb is Serbian”或“We'll kill Tuđman”. 这样的挑衅当然引起了主队球迷的不满,于是大规模的冲突开始了。从互扔石块到大规模械斗,战场也从看台蔓延到球场上。大批的警察进入球场维持秩序,但主队球迷认为塞族的警察执法有失偏颇,他们更加针对克罗地亚人。于是,警察的介入非但没能平息冲突,反而使冲突愈演愈烈。


冲突发生后,红星队的球员很快就在警察的保护下回到了球员更衣室,而一部分迪纳摩的球员仍然留在了场地中,队长博班就是其中一员。为了保护一位正被警察殴打的迪纳摩球迷,博班用一个飞踢的动作将警察踢倒在地。因为这个行为,博班受到了当局袭警的指控和足协的禁赛。这次禁赛也让他错过了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


博班在19岁就成为了迪纳摩的队长,他保护球迷的行为也确实对得起自己的队长袖标,这一记飞踹让博班成为了整个克罗地亚的民族英雄。而这个动作也成为了克罗地亚一个文化符号,广泛出现在涂鸦、绘画、纹身等各个领域。



在此之后,克罗地亚与前南斯拉夫之间的战争打响,并且持续了五年,数十万人在战争中丧生。而这场球赛、这次球迷骚乱也被普遍认为是克罗地亚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克罗地亚人把5月13日当做一个节日在庆祝。人们也在这场比赛的场地萨格勒布马克西米尔体育场外竖起了一座纪念碑(下图),纪念碑上写着:“纪念那些在1990年5月13日首次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迪纳摩球迷们,以及那些把生命献给克罗地亚的人们。”



因为政局的动荡和民族矛盾导致了一场球迷骚乱,而这次球迷骚乱又成为了一场战争的开端。我想这在体育界实数罕见,这也是体育和政治互相影响的一个很极端的例子。然而,对于南斯拉夫来说,这并不是政治与体育互相影响唯一的例子。



二.黄金一代

时光回溯到1987年,南斯拉夫队参加了在智利举行的世青赛。那一届的南斯拉夫青年队汇集了许多天才球员:米贾托维奇、普罗辛内茨基、博班、苏克、贾尔尼…...堪称南斯拉夫足球的黄金一代。这支球队的表现也确实对得起他们的天赋。小组赛中每场比赛都狂灌对手四球(小组赛对手包括后来进入四强的东道主智利队),淘汰赛中先后战胜巴西队、东德队和西德队,最终获得了世青赛的冠军,也让南斯拉夫足球第一次受到世界的瞩目。


队中的克罗地亚球员在那一届的比赛中大出风头,其中普罗辛内茨基、博班分别获得了金球奖和银球奖,而苏克则凭借五个进球拿走了银靴奖。南斯拉夫队夺冠的过程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比赛是四分之一决赛对阵巴西队的比赛。巴西青年队是之前两届世青赛的冠军,1987年的比赛他们自然也是夺冠热门。比赛中,巴西队率先进球,并一直保持领先。直到比赛第60分钟,米贾托维奇接到博班精准的助攻,头球将比分扳平。最终,凭借着普罗辛内茨基在比赛最后一分钟的直接任意球绝杀,南斯拉夫队才涉险过关。


在这届比赛中,米贾托维奇和博班各自为南斯拉夫队打入了三粒进球,此后他们分别成了塞尔维亚队和克罗地亚队的核心,也分别在皇马和AC米兰这两家豪门俱乐部证明了自己。米贾托维奇在回忆1987年对巴西这场比赛时认为这是他人生的重要时刻,他的进球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更多的要归功于博班的助攻。而若干年后,当博班接受采访回忆起这场比赛,回忆起这届比赛时,却没有米贾托维奇这样心潮澎湃。


博班接受采访时冷淡的态度令人唏嘘,我想他给出这种态度的原因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是出于对南斯拉夫以及塞尔维亚的厌恶。在18、19岁时他们还是很好的队友,他们一起努力,他们甚至一起夺得了世界冠军。可几年之后,他们却成为了陌路人,甚至成为了仇敌,这大概也是政治对体育的影响。



三.世界杯绝唱

1990年,意大利仲夏。世界杯发生在萨格勒布那场著名的球迷骚乱之后,南斯拉夫国内的政局已经非常糟糕,但这不妨碍南斯拉夫国家队被视为那届世界杯最有可能成为黑马的球队。虽然博班被禁止参加这届世界杯,但南斯拉夫队的中场仍然有斯托伊科维奇、普罗辛内茨基、萨维切维奇、苏西奇等等一众才华横溢的大师。


小组赛中南斯拉夫队两胜一负,有惊无险的进入16强。八分之一决赛对阵老牌强队西班牙,南斯拉夫队在场面劣势的情况下,凭借核心斯托伊科维奇的两粒精彩绝伦的进球,通过加时赛,以2比1战胜西班牙队进入八强。斯托伊科维奇现在是广州富力队的主帅,他年轻时技术细腻、球风飘逸,在欧洲足坛叱咤风云,被称为“东半球的马拉多纳”。


在之后的八强战中,两位马拉多纳相遇了,南斯拉夫对阵强大的阿根廷。比赛开始前,南斯拉夫队的主力后腰卡塔尼奇恳请教练员不要把自己派出场,原因是他收到了来自斯洛文尼亚国内的死亡威胁。与克罗地亚一样,斯洛文尼亚也是南斯拉夫各加盟国中独立倾向比较强烈的盟国。比赛中,失去了主力后腰卡塔尼奇的保护,中卫萨巴纳佐维奇犯下错误,他在防守马拉多纳的过程中两次吃到黄牌,比赛仅仅进行了30分钟就被罚下。此后少打一人的南斯拉夫队在120分钟内顽强地0比0逼平了阿根廷,在点球大战中2比3败下阵来,结束了黑马之路。(点球大战中两位马拉多纳先后罚丢点球)


卡塔尼奇退赛事件只是当时南斯拉夫国家队中种种忧患的一个小小的体现。因为政治原因和民族问题,这支球队还存在着很多用足球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在红星队如日中天的三个火枪手:克罗地亚人普罗辛内茨基、马其顿人潘采夫和黑山人萨维切维奇没有一个人能在这支国家队坐稳主力位置,比如队中的克罗地亚籍球员苏克、博格西奇、贾尔尼被牢牢按在板凳上几乎没有出场纪录,再比如能力一般的波黑老将武约维奇可以一直霸占主力中锋的位置......当时的主帅Ivica Osim在若干年后的回忆中也承认当时国家队的选人和用人需要考虑到很多政治因素,比如每个球员来自哪个地区。


设想一下,如果教练员可以自由地选拔和使用球员,如果场上的球员可以心无芥蒂的踢球,如果卡塔尼奇可以参加同阿根廷的比赛,如果足球不用被政治影响,也许,这支南斯拉夫队会踢出不一样的足球,虽然我不相信他们有夺冠或者晋级决赛的实力,但是也许他们可以创造奇迹走的更远一点。



四.分裂与制裁

经过1990年世界杯八强和1991年红星队夺得欧冠,虽然国内的形势越来越差,但南斯拉夫球员的水平却日渐成熟。他们在1992年欧洲杯的资格赛中势如破竹,一路取胜。1991年5月16日,这一天是“克罗地亚独立公投”的前一天,在这一天南斯拉夫队在欧洲杯资格赛中以7比0大胜法罗群岛,队中的克罗地亚球员博班、苏克和普罗辛内茨基都打入了漂亮的进球,但这也是他们为南斯拉夫队打入的最后的进球,因为在这一天之后,克罗地亚的球员全部退出了南斯拉夫国家队。


事实上早在半年之前,克罗地亚国内就已经组建了“克罗地亚国家足球队”,但这只国家队未被官方承认。这支未被承认的国家队曾经在萨格勒布的马克西米尔体育场以2比1战胜过美国国家队,这场政治意义完全高于体育意义的比赛可以算作是克罗地亚国家队历史上的第一场比赛,或者说这只是一场政治秀。而被国际足联所承认的克罗地亚国家足球队也在1992年6月正式组建,同年同月,斯洛文尼亚国家队也被国际足联承认。此后,马其顿国家队和波黑国家队也相继成立,至此,南斯拉夫足球队与这个国家一起土崩瓦解。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克罗地亚人退出资格赛后,南斯拉夫队并没有因此消沉,在之后的欧洲杯预选赛中他们取得了全胜,并以7胜1负的总成绩顺利杀入1992年瑞典欧洲杯的决赛圈。欧洲杯开赛前,前文提到的南斯拉夫队的波黑主帅Ivica Osim宣布辞去国家队主帅一职,他给出的原因是:“这是我能对我的故乡萨拉热窝做的唯一的事情。” 事实上,欧洲杯开赛前,波黑战争已经开始,而这一阶段的战争也正处在塞族部队攻打萨拉热窝的穆斯林与克族部队的阶段。


图为战争结束的20年后,我实地到访萨拉热窝所拍摄到的夕阳与夕阳下的墓碑,这种简易的墓碑在萨拉热窝随处可见,当年战争的惨烈可想而知。



失去了主帅的南斯拉夫队士气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球员们如期来到斯德哥尔摩。他们格外珍视这届比赛,尤其是在国内战争已经打响的情况下,球员们渴望用足球上的胜利给国内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一些安慰。但事与愿违,就在比赛开始前十天,因为联合国的禁令,欧足联主席约翰松宣布禁止南斯拉夫队参加本届欧洲杯。欧足联只给了南斯拉夫的队员和工作人员24小时的时间离开瑞典,连申诉和抗议的机会也没有留给这支球队。


后来的故事就是众所周知的“丹麦童话”了,以替补身份参加了欧洲杯的丹麦队最终爆冷夺冠。要知道,丹麦队在预选赛中可是被南斯拉夫淘汰出局的球队。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往往只能记得美好的童话故事,23年后的今天,在哥本哈根的酒吧里这依然是个我已经听腻了的日常话题。但在童话故事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他一些人的伤痛。米贾托维奇曾回忆这段往事。


就这样,因为政治的原因,南斯拉夫的球员错过了1992年欧洲杯,不管是克罗地亚球员还是塞尔维亚球员,都失去了创造历史的机会。与此同时,南斯拉夫其他体育项目也都遭受到了制裁,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南斯拉夫的运动员也被禁止代表国家出战,而只能以个人名义参赛。


此后的1994年世界杯,身为欧洲区预选赛种子队的南斯拉夫再次遭到国际足联的禁赛,失去了前往美国参加世界杯的资格。1996年的欧洲杯,南斯拉夫队同样遭遇禁赛。另一方面,刚刚成立的克罗地亚国家队和斯洛文尼亚国家队也因为加入欧足联时间较晚而错过了1994年世界杯的预选赛。回想一下,1987年南斯拉夫的黄金一代在1992年是24岁,在1994年26岁,1996年28岁。这是一个足球运动员最黄金的年龄,但是因为政治,他们在实力最强的年纪无法参与任何国际足球赛事。很多人说体育是一片净土、体育与政治无关、体育是纯洁的、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是事实上,当体育遇到了政治,它真的只能算一个附属品。



五.国歌

故事的主角博班因为南斯拉夫国内的禁赛错过了1990年世界杯,因为国家的分裂错过了1994年世界杯。1998年,已经30岁的博班终于迎来了自己第一次世界杯之旅,他与同样年过30的苏克、普罗辛内茨基、贾尔尼和斯蒂马奇参加了法国世界杯。这些参加过1987年世青赛的“黄金一代”们带领球队连克罗马尼亚、德国和荷兰,最终获得了世界杯季军的好成绩。苏克获得了那届世界杯的金靴奖而普罗辛内茨基凭借着小组赛对阵牙买加时的进球和三四名决赛中对阵荷兰的进球,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代表两支不同国家队在世界杯上取得进球的球员。而他们的老队友米贾托维奇和米哈伊洛维奇也在这届杯赛中也代表南斯拉夫队取得进球,年过30的黄金一代依旧勇猛。


1999年,南斯拉夫队在时隔八年之后终于回到了欧洲杯资格赛的舞台上。巧合的是,他们被分在了资格赛第八小组,同组的对手包括克罗地亚和马其顿这两支前南加盟国球队。8月18日,南斯拉夫队在贝尔格莱德红星体育场迎来了克罗地亚队的挑战,这是两队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


克罗地亚队的球员对这里再熟悉不过,因为这里也曾是他们的主场,他们也曾在这里接受过球迷们的欢呼。曾经的队友如今各为其主,成为了对手甚至敌人。南斯拉夫国歌和克罗地亚国歌先后在红星体育场响起,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瞬间。当然,两方的球员对这国歌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米哈伊洛维奇觉得当大家还是队友时,没有一个人敢说南斯拉夫国歌不是自己的国歌;而博班则针锋相对:“那从来没有成为我的国歌”。


两个月后,两队在萨格勒布马克西米尔体育场进行次回合比赛,这也是欧洲杯资格赛最后一轮生死战,克罗地亚队只有在主场取胜才可以晋级欧洲杯正赛。南斯拉夫的国歌和球员们一起受到了现场球迷最刺耳的嘘声和谩骂。


比赛的过程十分火爆,红黄牌满天飞,上半场还未结束南斯拉夫队就被罚下一人。在层出不穷的暴力场面中,现场导播捕捉到了米哈伊洛维奇与苏克相视一笑并击掌互相鼓励的镜头,这一刻,我相信体育是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最终,米哈伊洛维奇的任意球先后助攻米贾托维奇和斯坦科维奇破门,南斯拉夫顽强地战平克罗地亚,将世界季军挡在了欧洲杯决赛圈之外,而自己则时隔16年重回欧洲杯。


在欧洲杯决赛阶段的比赛中,南斯拉夫队首场比赛就遭遇到前南的另一只加盟国斯洛文尼亚队。在比利时这个中立的地区,南斯拉夫国歌再一次遭到了无情的嘘声,当然这种情况也是司空见惯,在1990年之后,只要比赛的区域不是塞尔维亚,不管比赛是主场还是客场或是中立地区,南斯拉夫国歌总是会遭遇这种嘘声。


这场南斯拉夫与斯洛文尼亚的比赛踢得荡气回肠,凭借扎霍维奇的两射一传,斯洛文尼亚早早地以3比0领先南斯拉夫。比赛进行到第60分钟,南斯拉夫队中后卫Albert Nađ与对方球员发生冲突,队中的老将米哈伊洛维奇为保护自己的小兄弟,立即出手将对方推到在地,米哈也为自己的不冷静付出了代价,被红牌罚下。米哈的罚下非但没有影响球队的士气,反而激发了南斯拉夫队的斗志,他们在少一人的情况下,最后25分钟内连扳三球将比分定格在3比3。在我的看球经历中,见证过很多次的大逆转,但这场比赛的精彩程度和戏剧性是独一无二的。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重温一次这场比赛:2000欧洲杯小组赛 南斯拉夫VS斯洛文尼亚 全场


那届比赛中,南斯拉夫队还留下了许多经典。比如三度领先西班牙的情况下被对手三度扳平并在补时中被绝杀;比如四分之一决赛中被荷兰6比1屠杀。就这样,南斯拉夫这个国家最后一次世界大赛的经历在遗憾中结束。


2002年10月16日,贝尔格莱德红星体育场,南斯拉夫队凭借科瓦切维奇和米贾托维奇的进球2比0战胜了来访的芬兰队,这是南斯拉夫这个名字最后一次出现在足球比赛中。


2003年2月12日,黑山的波德戈里察体育场,来访的阿塞拜疆队的对手已经不是“南斯拉夫”,而是“塞尔维亚和黑山”,全场球迷高呼“Yugoslavia”,但也无法阻止那个时代的一去不复返。


2006年6月21日,慕尼黑安联球场,塞尔维亚和黑山队2比3负于科特迪瓦队,塞黑队以三战全负的历史最差战绩告别了德国世界杯,也告别了塞尔维亚和黑山这个国名。事实上在这届世界杯开始之前黑山就已经宣布独立。


2006年8月18日,捷克乌赫尔堡,一支名为塞尔维亚的国家队第一次在国际比赛中出场,他们在客场以3比1战胜了捷克队。塞尔维亚队也成为了历史上的南斯拉夫国家队最正统的继承人。队中的斯坦科维奇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代表三个国家参加过世界杯的球员:1998(南斯拉夫)、2006(塞黑)和2010(塞尔维亚)。



六.新希望

在刚刚结束的的2015年世青赛上,塞尔维亚队在决赛中以2比1击败了巴西队,神奇的问鼎了2015世青赛。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与28年前的夺冠一样,比赛的对手也是巴西队,比分又是2比1,又是最后时刻的绝杀。谁又能确定现在这些年轻的面孔中不会出现另一个博班、另一个米贾托维奇、另一个普罗辛内茨基或者另一个苏克呢,谁又能确定这些球员不会延续南斯拉夫足球的辉煌呢?

就像我在之前那篇关于贝尔格莱德红星队的文章中所表达的,因为当地人对足球的热忱,我不相信塞尔维亚足球会因战争而消沉,因政治而落寞。同样的,这也适用于克罗地亚这个国家,无论国内的形势如何,克罗地亚也总能涌现出年轻的足球天才。


图为我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遇到的“在城墙上踢球的孩子”。 杜布罗夫尼克是南斯拉夫战争的重灾区,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在战争中损失惨重甚至曾面临被摧毁的绝境。如今,战争后的杜市重新恢复了平静和美丽,如果看了我关于杜市的另一个答案,我希望大家能得到“和平真好”的结论:欧洲有哪些冷门国家适合旅游? - 一只北欧狗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政治与体育,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塑造,影响深远。体育赛事不仅仅是关于体能和技巧的比拼,它们往往被赋予了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意识形态输出的重任,也成为了政治家们展示力量、争取民心、甚至进行外交较量的舞台。1. 1936年柏林奥运会:纳粹德国的宣传机器希特勒.............
  • 回答
    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回望历史,审视那些与我们有过相似轨迹的国家,汲取经验教训,总是能获得不少启发。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维度下,韩国(大韩民国)的发展历程,在我看来,与我们当下有着不少值得深思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其经济腾飞的路径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变迁上。一、 经济腾飞的相似性:从贫困到崛起新中国成.............
  • 回答
    历史长河中,能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人精”,往往是那些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总能抢占先机、左右局势、化险为夷的佼佼者。他们对人心的洞察、对时局的把握,堪称一绝,仿佛天生就带着一部“政治雷达”。下面就列举几位,细说他们的“人精”之道:1. 曹操:乱世枭雄,深谙厚黑学提起政治嗅觉敏锐,曹操绝对是绕不开的名.............
  • 回答
    历史上的广告,就像一面放大镜,映照出时代的观念、社会风气,也记录下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触犯众怒的“翻车”案例。有时候,广告的本意是想打动人心,却因为对时代的误判、对受众的轻视,亦或是纯粹的愚蠢,最终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记。1. “大象吃什么,你也能吃什么!”——对食物安全赤裸裸的漠视 (20世纪初).............
  • 回答
    特朗普被挪威议员提名 2021 年诺贝尔和平奖,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提名本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门槛并不高。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规定,有资格提名的人数非常庞大,包括各国议会议员、政府成员、大学校长、前任诺贝尔和.............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剔除政治因素和作品销量这些客观的衡量标准,仅凭文学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来评判,选出前十位文学巨匠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我可以为您列举十位在.............
  • 回答
    抛开历史和政治的纠葛,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理念分歧虽然看似细微,却根植于神学、教会论和对神圣启示的理解等核心问题,影响深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1. 三位一体(圣灵降临说 Filioque):这是导致东西方教会分裂的最核心、最古老的神学分歧。 天主教的观点: 相信圣灵是“父”和“子”所“.............
  • 回答
    要寻找能与《东晋门阀政治》或休谟《英国史》相媲美的欧洲历史著作,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衡量:思想的深度、史料的驾驭能力、行文的精妙以及对后世历史研究的启发性。 这两部著作都有着各自的时代意义和学术范式。《东晋门阀政治》以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精微分析而著称,它不仅梳理了门阀士族如何在特定.............
  • 回答
    想深入了解俄罗斯/苏联那跌宕起伏的历史、错综复杂的政治以及深刻变革的经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绝对是值得的。要我说,没有哪一本“万能”的书能涵盖所有,但有一些经典之作,它们就像是你探索这片广袤土地的指南针,能引领你穿越岁月的迷雾,理解那些塑造了俄罗斯和苏联面貌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历史的脉络:从沙皇.............
  • 回答
    很高兴能为你梳理一下在外国政治、经济、历史领域,能够深入洞察且精通该国语言的优秀答主。这些人选往往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能够从文化、社会肌理出发,提供更具深度和 nuanced 的分析。要找到这样的答主,通常需要关注那些在学术界、媒体界、智库、甚至在特定国家生活过的资深人士。我将从几个维度来介绍,并尝试.............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背后涉及到很多社会文化、心理以及个人偏好因素的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有些女生会觉得男生聊历史有魅力,而聊政治却令人反感:一、 历史的魅力所在(为什么吸引人): 故事性与情节性: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叙事,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鲜活的人物、错综复杂的.............
  • 回答
    历史上著名的政变数不胜数,它们深刻地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世界格局。以下我将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政变,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政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将按照不同的类型或地域进行分类介绍: 一、 古典与早期政变 1. 罗马共和国末期:凯.............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征服与被征服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然而,有些被征服的政权,并非仅仅是在屈辱中苟延残喘,而是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新的统治之下,以某种形式坚持了好几个世纪,甚至演变出新的文化形态。这其中,有一些政权,虽然失去了独立的政治实体,但其文化、制度、民族认同却如同顽石般,在岁月的侵蚀下依然屹立.............
  • 回答
    要论及历史上由黑色人种组成的强大政权,我们不能不提非洲大陆上那些辉煌的文明,它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政权不仅拥有令人瞩目的军事力量,更在政治组织、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展现出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在谈论这些政权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历史的视角往往是多元的,对“强大”的.............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 回答
    历史上“点错技能树”的现象往往指因决策失误、战略误判或技术路线错误导致的发展受阻甚至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 1. 苏联农业集体化:暴力强制下的粮食危机 背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为加速工业化,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试图将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国有农场。 错误路径: .............
  • 回答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时代局限、意识形态偏见或宣传策略而被低估或高估。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涵盖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领域,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被误解的原因: 一、被低估的人物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背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物理学和化学),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 回答
    历史上装逼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因为过于夸张,有些因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装逼失败案例:1.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诅咒:被媒体和考古学家共同“装逼”的闹剧 背景: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年轻法老,他在位时间很短,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显赫的功绩。然而,在他.............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光芒万丈的英雄,但也有许多默默奉献、同样伟大却鲜为人知的个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勇气、智慧、牺牲或坚韧,却在细微之处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或者点亮了黑暗中的希望。以下是一些不是很著名的历史英雄,我将尽力详细讲述他们的故事:1. 索菲·肖尔(Sophie Scholl,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