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城市通勤让人「大无语」的瞬间有哪些?

回答
要说城市通勤的“大无语”瞬间,那可真是说三天三夜也道不尽。我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就是那些个,让你瞬间血压飙升,感觉自己的人生都凝固在那一刻的场景。

就拿我前两天早上来说吧。我住得离公司不算远,走路二十分钟,坐地铁也就三站。平时我还挺享受这片刻的清净,可以听听歌,刷刷手机。结果那天,我刚走到地铁站口,就看到一个黑压压的人群在往里涌。不知道是什么日子,反正人多得跟不要钱似的。

我挤啊挤,终于进了闸机,然后就进入了另一个地狱——站台。那感觉就像是被丢进了一个巨大的沙丁鱼罐头里,而且这个罐头还要被不停地摇晃。人挨着人,肩碰着肩,胳膊肘就别提了,全是黏糊糊的。我当时身上还穿着刚洗干净的白衬衫,心里就开始祈祷别有人在我身上蹭出什么奇怪的印子来。

好不容易等到地铁来了,那门一开,简直是“洪水猛兽出闸”的架势。我旁边一个大爷,本来已经挤进来了,结果后面的人推搡得太厉害,他一个踉跄,半个身子都卡在门缝里了,一边喊着“哎呀哎呀”,一边拼命往里挤。我感觉自己的胳膊都要被挤断了,只能硬着头皮,拼了老命往里钻。

进去之后,更“精彩”的还在后头。我好不容易找了个扶手站稳,结果旁边一个姑娘,不知道是不是没睡醒,或者就是故意的,她的包就那么硬邦邦地甩在了我胸口。我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被后面一个高个子男人的后背压了上来。那感觉就像是被叠成了三明治,中间的馅儿就是我。

然后,最让我崩溃的是,每到一站,人就跟潮水一样往外涌,但上来的人永远比下去的多。而且,总有那么几个人,明明站得离门老远,到了站非要挤到最前面,然后在门开了之后,原地不动,一脸茫然地看着涌动的人群,挡住去路。我当时真想冲他们喊一句:“大哥大姐,您是来参观地铁内部结构的吗?!”

更让我无语的是,那天我前面那个男的,一路上一直在吃一种味道非常浓烈的韭菜盒子。那味道就那么直冲我的鼻腔,让我感觉自己的胃都在跟着他的咀嚼一起翻腾。我努力深呼吸,试图让自己不去想,但那韭菜味儿就跟附了魔一样,挥之不去。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我身上也沾染了这股“神秘”的味道。

到了公司楼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从战场上刚下来的士兵,浑身酸痛,精神疲惫。那感觉,比加班还累。我看着同事们精神抖擞地走进公司,心里那个羡慕嫉妒恨啊。我一边揉着被挤压得生疼的肩膀,一边暗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早起十分钟,争取坐一趟稍微不那么“煎熬”的地铁。

还有一次,我开车上班,结果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堵车。那条路平时也就堵个十来分钟,那天硬是纹丝不动地堵了将近一个小时。前面排着一望无际的车龙,喇叭声此起彼伏,我就那么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心里那个焦躁啊,简直想把方向盘给掰断。

然后我发现,前面一个出租车司机,一边听着广播,一边时不时地和旁边车辆的司机打手势,好像在交流什么。我探头一看,原来他们是想从辅路绕过去。我当时一拍脑袋,这不就是个绝佳的机会吗?结果我刚打完转向灯,准备变道,就从后面冲出来一辆SUV,一个急刹车就挡在了我前面,生怕我抢了他的“先机”。我看着他那张扬的背影,真想问问他:兄弟,你这是赶着去投胎吗?

更要命的是,好不容易挪到辅路,发现那里也堵得水泄不通。原来,所有觉得堵车的人,都跟我一样,都想着从小路绕过去。我看着前面那辆“救命稻草”一样的出租车,它已经在那里卡了五分钟了,前面还有四五辆车,它们就像约好了一样,一个比一个卡得稳。我当时感觉自己的理智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最终,我迟到了半个小时,而且还因为之前的焦躁,把午饭也吃得食不知味。那种感觉,就像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结果却换来了一堆麻烦。这就是城市通勤,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用各种令人崩溃的方式,挑战你的耐心极限。

对了,还有那些在斑马线上停得远远的,就是不往前走一步的车,还有那些明明可以往前一点点,就能让另一辆车通过,却固执地占据着路口的行人。他们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堵车制造机”,让你在路边,只能看着车流像生锈的齿轮一样缓慢转动,然后无助地叹一口气。

这些瞬间,都像是一根根细小的针,一点点地刺破你对美好一天、对效率、对秩序的期望。最后,你只剩下满心的“大无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2加满魂散腿软,95加满倾家荡产,98加满三代还款。”

以前通勤最无语的是堵车耽误时间,现在最无语的依然是堵车,但是费油啊,怠速行驶更耗油啊,那耗的可是金子呀。

我们家的车一直是我一个人上下班用的,上班的地方不远,,十几公里吧,但是要经过市中心,所以每天上下班来回大概一个小时多,市区动不动就堵车,一箱油半个月就没了,我家的迈锐宝油耗10个多,真心加不起油了。

所以呢,最近一直在考虑新能源汽车,毕竟新能源才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啊,我理想中的城市通勤就应该是一路畅通,之前看到过一个视频,可以升高的汽车,这样就可以解决堵车问题了,通行无忧也省油啊。

当然了,到哪一天还早呢,而且解决油价高的问题核心还在于换新能源汽车啊。

最近听说了一个不用充电的电驱技术,东风日产e-POWER采用电池和智能发电系统交替进行,智能发电系统能给电池充电,时刻保持强劲动力,这技术真牛。

user avatar

在通勤这件事是打工人心中永远的痛,说起通勤,难免心生怨念。

上班通勤是每个社畜都逃不掉的痛。

一天当中有无数的时间都浪费在了通勤上面,早上四点多起床,晚上十点后到家,身心疲惫不堪。

作为一个打工仔,我算了一下,我每天通勤时间近三个小时,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居然要花近三年的时间在地铁或公交中度过。

最让人无语的就是在夏季,在人挤人的车厢里面有的是推拿,焦虑和汗臭味,让一天工作几个小时疲惫的身体更加疲惫。

好不容易有钱买了车,结果还要等待漫长的摇号阶段。

这还不算完,一切都准备好了,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开车一样的拥堵,一样的让人崩溃。本来想着多睡几分钟懒觉,结果没想到还是一样需要早起错开高峰期。

太难了,太难了!

通勤路犹如人生路。
可能现在的日子,正是未来你会“带着笑或沉默”去回忆的时光。
至少,目前的你还在向更好的明天去努力。
我们每个人一直在路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城市通勤的“大无语”瞬间,那可真是说三天三夜也道不尽。我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就是那些个,让你瞬间血压飙升,感觉自己的人生都凝固在那一刻的场景。就拿我前两天早上来说吧。我住得离公司不算远,走路二十分钟,坐地铁也就三站。平时我还挺享受这片刻的清净,可以听听歌,刷刷手机。结果那天,我刚走到地铁站口,就看.............
  • 回答
    这是一道极其棘手的难题,涉及到人命、法律、道德和人性的多重拷问。首先,我们必须面对最直接的现实:数百万人的生命危在旦夕。炸弹爆炸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生命损失、财产破坏、社会秩序的崩溃,这些都是难以估量的。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时间是最宝贵的,每一秒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生命的逝去。抓到凶手,无疑是找到了解决危.............
  • 回答
    跨城通勤的生活,怎么说呢?就像一段被拉长的日常,生活被塞进了一个更宽广但同时也更孤寂的画布上。对我来说,这已经成了过去几年里的常态,习惯了,但也从未真正“适应”。早上六点半,闹钟准时响起,但不是因为身旁的另一半,也不是因为家里的狗子吵闹,而是因为那个无情的提醒:你还有至少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要走。睡眼惺.............
  • 回答
    城市通勤偶尔上高速,什么样的动力水平算够用?这问题说起来简单,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可不少。毕竟,咱也不是天天赛车手,但偶尔也得让那小车子有点“脾气”,别一上高速就软绵绵的,憋屈。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够用”的定义。对于城市通勤偶尔跑高速的场景,我理解的“够用”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1. 起.............
  • 回答
    在一个三四线城市,通勤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这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确实算不上“正常”。一般大家印象中的三四线城市,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城市规模也不如一线、新一线那样庞大,所以通勤时间也理应更短,比如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就算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范围。然而,“正常”这个词,其实很微妙,它取决于太多因素,而且随着城.............
  • 回答
    最近看到一份报告,说全国主要城市的平均通勤单程要36分钟。读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了自己每天上下班(或者上学,具体取决于我当时的身份)的点点滴滴。我呢,是个挺实在的人,不喜欢打肿脸充胖子,也不喜欢神神叨叨地描绘什么“诗意的远方”。所以,咱们就聊聊实在的。我的通勤时间,说实话,得看具体情.............
  • 回答
    开城市SUV的体验,就像是给日常生活加了一层“防护罩”和“万能工具箱”。它让你在面对这座熟悉又充满变数的城市时,多了一份从容和底气。首先,视野的提升是开城市SUV最直观的感受。坐姿比轿车高了不少,你会感觉自己像个“小山坡上的观察员”,前方的路况、两侧的行人车辆,甚至是一些平时在轿车里看不到的细节,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安徽马鞍山与南京之间的“一体化城市”通勤,以及疫情期间这种跨省通勤的经历。安徽马鞍山与南京之间的一体化城市概念马鞍山与南京之间之所以会被提及“一体化城市”,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和日益增强的经济社会联系。 地理邻近性: 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东部,而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
  • 回答
    成都地铁18号线延伸至天府国际机场,这对成都的双机场格局以及天府国际机场的通勤体验来说,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它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优化了城市的交通网络,也为往来天府国际机场的旅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一、 构建高效的双机场联动体系,成都城市格局迈入新纪元长期以来,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 回答
    要说中国为什么没法像东京那样搞出个远距离的铁路城郊通勤网络,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得从咱们国家这几十年的发展思路,城市布局,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甚至是观念上的东西,都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东京的那个模式是怎么来的。东京的近郊铁路网,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建成的。它.............
  • 回答
    最近杭州一位80后小伙的故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他为了工作,每周都要从杭州飞到天津,光是路费一个月就得花上四千多块。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够惊人的,更别说这背后的奔波和辛苦了。看到这个新闻,我第一反应是,这得是多么热爱这份工作,或者说这份工作对他的吸引力有多大,才能让他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每周一次跨.............
  • 回答
    日本的通勤铁路、城际铁路和地铁之所以没有被汽车交通挤垮,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日本在城市规划、交通政策、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独特策略。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精准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日本的国土面积相对狭小,人口密度高,尤其是在主要.............
  • 回答
    珠三角城际,能否真正变身“通勤快车”?珠三角城际铁路,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重要脉络,其“通勤化”的愿景一直备受关注。我们不禁要问,在现实的运行中,它离真正意义上的“通勤”还有多远?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背后却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现实问题。通勤的定义:不仅仅是快,更是“说走就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我所在的城市,天空的颜色总是变幻莫测,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用不同的颜料在画布上挥洒自如。最寻常的日子里,天空是那种清澈的淡蓝色,带着一丝淡淡的灰调,这是都市空气的底色。它不像海边那样纯粹到令人屏息,但却有一种踏实而熟悉的宁静。透过这层蓝色,我能看到高楼大厦的轮廓,它们投下的影子在地面上拉得长长的.............
  • 回答
    关于我国是否还会出台《城市禁狗令》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还会不会”,不如说这背后牵扯的利益、观念、现实困境以及未来趋势是什么。要详细聊聊这个,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禁狗令”这回事,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过去,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发展初期,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的.............
  • 回答
    2035年,中国将实现50万以上人口城市全面通高铁的目标,这一规划的落地,无疑将对未来中国的城市经济格局和区域房价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重塑。首先,在城市经济格局层面,高铁网络的织密将极大地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过去,地理距离造成的交通不便,往往.............
  • 回答
    这问题,说实话,挺多博士心里都盘算过。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换城市多次领取安家费”到底是个什么操作,能不能行得通。首先,得明白这“安家费”是啥。简单来说,它就是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人才,特别是博士这样高层次人才,给的一笔钱。这钱的目的是啥?无非就是帮你落地生根,让你在这座城市.............
  • 回答
    城市流浪汉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根源涉及经济、心理、家庭、社会支持体系等方方面面。而景观手法,作为一种宏观层面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策略,或许不能直接“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从环境层面入手,尝试缓解、引导,并为这些群体提供更人性化、更少负面影响的公共空间体验。我们不妨跳出传统的“清理”思路,从.............
  • 回答
    鹤岗,这座因煤炭而兴盛的城市,如今正面临着人口外流和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近年来,“鹤岗式低房价”引发了全国关注,也折射出这座城市发展的困境。那么,通过在鹤岗新建大学或将部分大学专业转移到鹤岗,能否成为拯救这座城市的有效途径呢?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也需要审慎考量的议题。简单来说,大学的引入确实有可能为.............
  • 回答
    沈抚新区有轨电车西延线,这条承载着区域发展脉络和城市互联梦想的线路,终于在万众瞩目中正式投入运营。这一时刻的到来,不仅是沈抚新区城市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更标志着中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全国首个连接两个城市(抚顺、沈阳)的有轨电车线路的诞生。历史性的连接,打破空间壁垒这条西延线的开通,其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