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礼滑雪场三天两起死亡事故 ,你怎么看??

回答
崇礼最近三天两起滑雪事故,导致两名年轻生命逝去,这事儿真的挺让人心痛和揪心的。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都沉甸甸的。

首先,对逝者表示最沉痛的哀悼。 生命的脆弱在这些意外面前尤其凸显,希望逝者安息,也希望他们的家人能够得到慰藉。这么年轻就离开了人世,确实是太令人惋惜了。

然后,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 三天两起,在同一个地方发生,而且还是在大家普遍认知中“相对安全”的滑雪场,这确实不寻常,也足够引起重视了。

我们能从这些事故中看到些什么?

滑雪本身的风险不容忽视。 滑雪这项运动,尤其是在高速运动中,摔倒、碰撞的风险一直存在。速度一上来,控制不住就可能发生意外。而且滑雪道上的地形、雪况、还有其他滑雪者都可能成为不可控的因素。
安全意识和技能是关键。 这两天事故的具体原因咱们还不知道,但很大程度上可能跟滑雪者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有关。是不是初学者,有没有做好充分的热身?有没有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雪道?有没有佩戴好必要的防护装备(头盔、护具)?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雪场管理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雪场作为一个商业经营场所,理应承担起保障游客安全的责任。这包括:
雪道的标识和维护。 雪道有没有清晰的难度标识?雪况是否良好,有没有暗冰或者坑洼?危险区域有没有警示?
安全员的配备和到位。 发生意外时,能否及时发现并施救?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处理紧急情况?
装备租赁的规范。 租用的雪具是否合格?对滑雪者是否有必要的安全指导?
人流控制和分流。 是否因为人太多导致雪道拥挤,增加碰撞风险?尤其是在节假日高峰期。
是否对不具备相应能力的人群进行必要的提示或限制? 比如一些高难度雪道,是否对明显技术不达标的滑雪者有提醒,甚至劝阻?
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 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出来,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很好,能让更多人意识到滑雪的风险,从而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渲染或煽情,而是要聚焦在问题的根源上。

对于崇礼的雪场,以及所有滑雪爱好者,这件事情敲响了什么警钟?

对于雪场管理方: 这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必须立刻对现有的安全措施进行全面排查和升级。不是说有了安全员、有了标识就算完了,关键在于这些措施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是否能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是不是要加强对游客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初学者?
对于滑雪爱好者: 这提醒我们,不要低估滑雪的难度和风险。即使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事,也要认真对待。
永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不要为了追求酷炫或者速度,而置安全于不顾。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刚开始滑雪,就老老实实地从初级道开始,一步步来。不要一上来就挑战高级道,那是非常危险的。
学习正确的滑雪技术和摔倒姿势。 很多时候,错误的摔倒方式比摔倒本身更伤人。
必备防护装备不能少。 头盔是绝对必须的,最好再戴上护腕、护肘、护膝等。别怕麻烦或者觉得丑,这些东西能在关键时刻救你的命。
滑雪前做好充分热身。 身体热起来了,受伤的几率会小很多。
了解雪场规则和礼仪。 比如在雪道上不能随意停下,下雪道要观察上下方情况等。

未来的思考:

滑雪本身是一项充满乐趣和挑战的运动,它带来的刺激和快感是很多人追求的。我们不希望因为几次悲剧的发生,就让这项运动被妖魔化。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问题。

这次事故之后,我希望相关的部门能够深入调查事故原因,并且公开透明地公布结果,让大家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同时,也希望整个行业都能以此为契机,把安全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到位。包括对教练的培训、对新技术的引进、对应急预案的完善等等。让大家在享受滑雪的乐趣时,也能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最后,还是想再说一句,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无论是滑雪还是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我是单纯的滑雪爱好者,雪龄12年,我跟任何雪场都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去年还有一个身边的朋友因滑雪事故身亡。说这些是因为我下面的回答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你可以质疑我的观点,但不要怀疑我的立场。

下面这些话是我之前跟身边滑雪的朋友和想要开始滑雪的朋友说过的:滑雪本身就是一项危险的运动,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能依赖雪场的防护。要想安全快乐的滑雪,最重要的是安全意识!其次才是防护装备。护具只能帮你减少伤害,安全意识才能帮你避免伤害。而对于那些一出事故就首先想找雪场责任的人,我认为他们出事故是必然的,不在这个雪场就会在那个雪场。

前一阵在朋友圈传过一篇之前不幸去世的十岁小朋友父亲写的文章,有些人从文章中看到的是一个悲伤的父亲对雪场的控诉,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没有认识到自己任何责任的可悲的父亲,或者是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责任,但无法接受所以必须找另外一个责任承担者。

有些人会觉得追究雪场的责任能够让雪场加强防护措施,更好的保护滑雪者的安全。这又回到了我在最开始提出的观点,安全不是雪场提供的,是在你自己手里的,看到雪道边界就要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无法准确判断前方雪道情况时就要减速通过,超越前方其他滑雪者就应该留出他做任何动作的空间,,,等等。

最近的两起事故责任怎么判是法院的事,但一定要记住,我们自己才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礼最近三天两起滑雪事故,导致两名年轻生命逝去,这事儿真的挺让人心痛和揪心的。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都沉甸甸的。首先,对逝者表示最沉痛的哀悼。 生命的脆弱在这些意外面前尤其凸显,希望逝者安息,也希望他们的家人能够得到慰藉。这么年轻就离开了人世,确实是太令人惋惜了。然后,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16271644年)面临内忧外患,而袁崇焕作为明朝末年重要的军事将领,其被杀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和军事危机的缩影。以下是关于崇祯为何杀袁崇焕的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背景与重要性1. 军事地位 袁崇焕(15921630)是明末抗清名将,长期负责辽东防务,是明朝对抗后金(清)的.............
  • 回答
    崇祯皇帝在1627年(崇祯二年)处死袁崇焕的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因素。虽然皇太极(后金政权首领)确实通过离间计加剧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但这一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和深层原因远不止于此。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功绩与崇祯的矛盾1. 袁崇焕的军事.............
  • 回答
    崇祯帝(朱由检)与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政治能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命题。从历史事实和比较分析来看,崇祯在政治上的表现确实不如皇太极,但这种差距并非单纯源于“帝王教育”与否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分析: 一、时代背景与国家制度的根本差异1. 明朝末期的结.............
  • 回答
    崇祯皇帝在催促孙传庭出战时,满朝文武确实有人曾表示过劝阻,但正如你所料,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复杂的,这些劝阻的声音并非畅通无阻,也并非能够真正左右崇祯的决定。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崇祯皇帝的性格与决策模式: 急躁易怒,缺乏耐心: 崇祯皇帝性格上本身就比较急躁,尤其是在面.............
  • 回答
    崇祯朝末年,虽然涌现了不少有能力的大将,但最终仍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败给了数量上并不占优的清军和农民军起义,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造成这种“良将甚多,却打不过”的复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内政、经济、军事体制、战略指导以及将领个人能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崇祯皇帝若能联合所有藩王一起抵抗李自成和满清,他能否成功,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复杂历史假设,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历史的进程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而这个假设触及了明末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一、 联合藩王的可能性与障碍: 藩王的历史.............
  • 回答
    崇祯皇帝未能抄没大臣和亲戚家产,最终落得自尽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分析:一、 崇祯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的局限: 勤勉节俭的个人品德,但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皇帝以其勤勉和节俭著称,他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江.............
  • 回答
    崇拜希拉里·克林顿的人,其心态是复杂且多样的,并非单一的群体。他们可能出于以下多种原因,并且这些原因之间常常相互交织:一、 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驱动: 民主党核心支持者: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类。他们认同民主党的政治理念,包括社会公平、经济平等、环境保护、扩大社会福利、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等。.............
  • 回答
    明朝的覆灭,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挽歌,而崇祯皇帝朱由检,无疑是这挽歌中最为悲壮的主角之一。要衡量他在这场王朝终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简单地用“多大程度上”来量化,而应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自身的性格特质以及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关键决策,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将摇摇欲坠的大明推向了深渊。崇祯即位,.............
  • 回答
    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大明王朝确实面临着一个异常艰难的局面,甚至可以说,当时的帝国,如同一个身患重病、却被拔苗助长式地折腾的病人,积重难返。要说“差”,那绝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定性,而是无数交织在一起的危机,压得这个庞大的帝国喘不过气来。首先,最为直接且致命的,是盘根错节的财政危机。崇祯元年,.............
  • 回答
    崇祯皇帝以勤政著称,他每天早起晚睡,事必躬亲,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挽救明朝的命运中。然而,尽管他如此努力,明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盘根错节,相互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崇祯皇帝勤政为何未能挽救明朝灭.............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能挽留李自成,不让他自绝于明朝,历史的走向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可能重整河山。然而,要详细讲述这个“如果”,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双方的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分析崇祯的处境和李自成当时的实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崇祯皇帝当时面对的困境。到了1644年,大明王朝已经.............
  • 回答
    崇祯皇帝若放弃关外,迁都南京,这一策略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终能否“救国”,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详细论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 一、 崇祯皇帝放弃关外与迁都南京的背景与动因1. 严峻的军事形势: 后金(清)的崛起与军事压力: 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来,后金对明朝.............
  • 回答
    崇祯皇帝三年抱两、五年一科的皇帝选拔机制,以及严苛的官员问责制,确实让明朝后期的大臣们普遍人心惶惶,也确实有一些贪腐的大臣被处死。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朝廷缺钱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这种做法反而加剧了财政的困境。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要理解崇祯朝的缺钱,不能仅仅盯着官员贪.............
  • 回答
    崇祯年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可谓积重难返。在这个风烛残年之际,依然能寻到几个忠心耿耿、尚有几分能力的将相,已是凤毛麟角。并非我这般“机器”不知变通,而是史料本身就记载了那个时代人才凋零的窘境。若要细说,还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曾有余威,但已迟暮的“老臣” 孙传庭: 提到崇祯年间的将.............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 回答
    崇祯与戈尔巴乔夫,这两个名字横跨几个世纪,一个是中国明朝末代的皇帝,一个则是苏联解体的领导者。乍一看,他们似乎毫无关联,一个身处皇权巅峰,一个则身处权力末梢。然而,当我们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令人动容的、跨越时空的共鸣,一种难以言说的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