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辩论赛观赏性降低了?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辩论赛观赏性降低了”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辩论内容与形式的僵化与套路化

“背稿”与“念稿”的普遍化: 很多时候,比赛呈现出的是选手们熟练地念出精心准备好的辩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即时思想碰撞。虽然准备非常重要,但当辩词过于精巧、难以打断,或者选手依赖稿件过多时,就失去了辩论原有的灵活性和现场感。
固定论证模式的泛滥: 许多辩题在大学生辩论中已经反复出现,导致选手们倾向于使用已经被证明“有效”的论证结构和论据。例如,“利大于弊论”、“总比没有好论”等,虽然它们逻辑自洽,但如果缺乏新意和深度,就显得套路化。
对立式辩论的过度强调: 传统的辩论赛往往鼓励观点鲜明、针锋相对。但当这种模式被极端化时,就容易演变成“为了反对而反对”,甚至不惜歪曲对方观点(稻草人谬误),导致辩论失去建设性,只剩下形式上的攻防。
对“金句”和“漂亮话”的追求: 有时,辩手为了博取掌声或留下深刻印象,会刻意设计一些押韵、排比或极富煽动性的“金句”。这些话语固然能引起共鸣,但如果脱离了实际论证,或者只是为了迎合观众,就会显得空洞,削弱了辩论的理性色彩。
赛制对自由发挥的限制: 一些赛制过于强调时间控制和流程,可能限制了辩手进行更深入的自由阐述和反驳。例如,严格的时间限制可能让辩手难以充分展开论点,也难以回应对方复杂的质询。

二、辩手素养与训练方式的演变

对辩论技巧的过度训练,忽视辩论本质: 很多辩论队的训练过于侧重于技巧层面,如如何漂亮地驳斥、如何用数据压倒对方、如何进行情绪煽动等。而对于辩论的核心能力——深度思考、逻辑分析、跨学科知识整合、人文关怀的培养,可能相对不足。
信息茧房与视野局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获取信息便利,但很多学生可能更倾向于接触符合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形成“信息茧房”。这导致他们在辩论时,观点可能比较单一,难以理解和接纳不同视角,也就失去了思想的碰撞。
社会责任感与价值导向的模糊: 辩论不仅仅是语言游戏,更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导向。如果辩手在准备过程中,对于辩题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关怀,仅仅将其视为一场比赛,那么他们的辩论就容易显得空洞,缺乏力量。
“流量”导向的影响: 尽管这是辩论赛本身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时代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校园辩论。一些辩手和队伍可能过于追求在网络上获得关注度,导致他们在辩论风格上迎合某些“网红”式表达,而牺牲了辩论的深度和严谨性。

三、评判标准与评审导向的变化

对“外在表现”的过度看重: 有些评审可能过于侧重于辩手的口才、仪态、表达能力,而对辩论内容的深度、逻辑的严密性、观点的创新性考察不足。这会鼓励辩手在“表演”上下功夫,而非在“思考”上下功夫。
“火力”压倒一切的评审倾向: 当评审偏好于“火力十足”、“气势汹汹”的辩论风格时,就容易出现“谁能把对方说趴下”的现象。这种风格虽然有感染力,但很容易掩盖逻辑上的缺陷,导致辩论变成一场个人表演或情绪宣泄。
评判标准的不够清晰或统一: 有时,评判标准的模糊或缺乏公开透明,也可能导致辩论的走向偏离。如果评审对“优秀辩论”的定义不明确,那么辩手就难以有针对性地提升,也容易出现一些不令人信服的赛果。
对“反驳”的过度追求: 辩论是攻防兼备的,但如果评审一味地强调“反驳”能力,而忽视了“立论”的质量和“自圆其说”的能力,那么辩手就可能花更多精力去寻找对方的漏洞,而非构建自己的完整体系。

四、辩题设置与时效性的问题

陈旧或过于宏大空泛的辩题: 一些辩题可能已经脱离了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关注点,或者过于宏大、抽象,难以深入探讨。例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类哲学命题,在缺乏足够理论支撑和实践背景的情况下,容易流于空谈。
辩题设置与现实脱节: 如果辩题的设计未能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那么即使辩手们在技法上再娴熟,也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更谈不上观赏性。
辩题的“无解性”或“伪命题”: 有时辩题设置存在天然的争议性或难以找到公认的答案,如果不能引导辩手进行深入的价值探讨,而只是停留在概念的辨析,也容易显得枯燥。

五、社会环境和文化变迁的影响

碎片化信息和浅层阅读的影响: 长期处于碎片化信息环境中的大学生,可能更习惯于接受简短、直接的信息,对于需要深入思考和长篇论证的内容兴趣不高。这也会影响到他们对辩论赛的耐心和投入程度。
娱乐至死的文化倾向: 在一个强调娱乐和即时满足的社会文化中,辩论赛这种相对严肃的智力活动,其吸引力可能会被其他更具娱乐性的形式所稀释。
学生群体关注点的转移: 当代大学生除了学业,还有更多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辩论赛可能不再是少数学生唯一的精神追求,其在学生群体中的“独特性”和“稀缺性”也在降低。

总结来说,大学生辩论赛观赏性降低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上述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从内容形式的套路化,到辩手素养的训练偏向,再到评审标准的导向,以及辩题设置和宏观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辩论赛的吸引力和深度。

要重拾大学生辩论赛的观赏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回归辩论本质: 强调思想的深度、逻辑的严谨、观点的创新,而非仅仅追求“漂亮话”和“火力”。
优化辩题设置: 选择与时代发展、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具有探讨价值的辩题。
提升辩手素养: 培养辩手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完善评审机制: 明确评审标准,注重辩论内容的质量和深度,鼓励理性思辨。
创新比赛形式: 在保留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可以尝试一些更灵活、更具互动性的赛制。
加强辩论文化推广: 引导学生认识辩论的价值,培养对深度思考和理性讨论的兴趣。

只有这样,大学生辩论赛才能重新焕发光彩,成为真正展现青年学子思想风采和辩论智慧的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文为招黑文,但对于喷子们,恕不回答。不是太有逻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首先辩论虽然是语言思想游戏,常常被人指摘为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可未必辩论就会不精彩好看。

比如波士顿法律、李狗嗨的辩论精彩异常,古装剧里商鞅、张仪、孔明、司马的辩论也是荡气回肠,早期的国辩和今天的奇葩说辩得也很好看。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辩论,不好看了?

一、先得能看懂

先讲个简单的例子:

今天少林派和武当派打架,只见双方各路高手奇上阵,各种武功招式眼花缭乱,接着有一方被转眼击溃……观众直呼,过瘾!痛快!

可是,如果我们今天换一个画风:

双方打的很激烈凌乱,观众看的很晕。这时有一个画外音,少林这是在战场推进,武当这个叫强拆,战场推进对强拆,按照惯例应该……得分。

你还会觉得精彩吗,你搞不好一口老血喷出来,我呸。

这是岚星前辈常说的一个例子,类似的例子还比如足球,你不需要多懂足球,但那谁一脚射进球门,你还是会浑身激动!

可是辩论赛,什么叫射进球门?请听评委某大神解读。

所以辩论赛要想对大众而言精彩很难,因为你首先得能!看!懂!当然对以懂辩论而优越感爆炸的那群人来说,辩论依然是好看的。

辩论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审美体系,形成了一套丰富复杂的技战术系统,而这相对于大众是疏远的隔阂的不接地气的。

这就很像围棋,懂的人觉得简直是全世界最厉害了的活动,可吃瓜群众基本是懵逼的。

这是很可怕的,辩论本来是一项入世的活动,讲的是思考说服争取大众的艺术,如果有一天因为一群人自娱自乐的所谓专业主义,搞得和围棋一样,只有懂的人才懂其精彩,那真是……

更何况,论智慧博弈,今天大陆的校园辩论赛恐怕还根本还根本不能和围棋相提并论。

精彩不精彩?战场推的很精彩,逻辑拆得很精彩,事实排得很精彩……

老百姓:不好意思,你在说什么?

二、核心看点

一场辩论为何好看呢,我一般总结为4点。

一是绝妙的观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你惊呼我靠他怎么能想到,就是这么回事我怎么就没想到!!!

二是动人的表达。无论精准表述充满力量的金句,还是搞笑或感动的画面,最后都是要你惊呼!这个点我也想到了,可是他怎么能说的这么好!!!

三是交锋中的急智。看起来不能反驳的问题,他居然就接住了!瞬间出现的破绽,他一下子抓住了!平淡无奇的提问,忽然出现致命圈套,然后对方还跳了出来……总之就是让你惊呼,我靠这回该死了吧,我去居然逆转了!!!

四是辩手的人格魅力,基本就是某某好帅好有气场思想!!!

可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结果会怎样呢?

绝妙的观点?哎呀基本都是立论套路定义战啦!

绝妙的表达?基本都是辩论腔,机器人一样,僵化刻板,对方辩友这一点是不是有共识,对不对?

交锋的急智?有交锋?都在各自推战场扣帽子吧。而且各个队也都会套路了,再像早期国辩那样一个碾压另一个已经不可能了。

人格魅力?怎么好多人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四大看点成这样了……

三、人才流失

以前,基本各个高校,最优秀的人才基本都在辩论圈,辩手当上学生会主席、校长助理那太正常,辩论圈也是帅哥美女云集之地。

现在呢?不能说没有最优秀的人才了,但你要说还是都在这里那就自己打自己嘴巴了。

创业大赛,挑战杯,英语……更多的人才在分流。

即便优秀的人在这里,生命周期也大大缩短,很多人大三考研淡出。可是要知道,大三一般一个辩手才刚刚成熟啊。

结果就是,一个学校没有大三大四上场,比赛质量就不顶级。后来的人以前年校赛最高水平要求自己,肯定质量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四、评价机制

以前我们都说,辩论要说服观众,观众不必懂辩论,就像陪审团不必是法学专家。

但是现在,我们说观众就是社会裁,是外行的,我们内行要看门道。

于是评委都成了辩手,每一个辩手都在想着怎么按照老妖怪的标准理念去打,结果老妖怪们很喜欢,可是普通观众呢?

这就好像体制内写文章,总是讲所谓高度水平,其实怎么评价高度水平呢,就是领导和一个圈子的人认,这就叫自娱自乐,意淫自嗨。

可是后来你知道的,这种文章拿给普通大众都是惨不忍睹,看阅读量嘛。

五、舞台经验

前几年,有真正央视举办的全国大赛,现在呢更多是网辩和各个爱好者组织办的比赛。

怎么说呢,电视辩论和在教室里辩论还是很不一样,没有这方面经验,确实很难做好。

六、审美习惯

辩论的审美,无论价值辩的开宗明义,还是政策辩的需根解损,其实都是80年代90年代的话语习惯和审美习惯。

同样的还比如写诗,比如朗诵,比如演讲比赛,不是现在的演说哈,这些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话语体系。

特点就是讲究逻辑和线性,讲究严谨精致厚重,有一点端有一点装有一点中二有一点仪式感。

但是拜托,现在社会的审美结构,无疑是消费主义,是一切都被解构的,是讲梦想意义都要被骂装逼的,大众早就习惯了碎片化和娱乐嘲讽,再看当年的东西,真心不行呀……

明明是世界在下沉,我们在狂欢,你偏要给我来个事实胜于雄辩、价值的升华……

这是一个厌恶理中客端着的时代,这是一个讨厌教我做事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喜欢很普通还很自信的时代,这是一个被杠精吓傻的时代……不好意思,这些毛病辩论中都很常见。

七、年轻人变了

以前人见到黄执中,他好厉害,我很崇拜他,我一定要努力,有一天超过他!

现在人见到黄执中,他好厉害,我很崇拜他,我要佛系追星,黄执中给我签名吧!

以前人准备辩论赛,埋在图书馆通宵达旦系统专业反复训练。

现在人准备辩论赛,我们百度下别人的辩词吧,辩论之外还有学习和生活呀,这个比赛就别报了太难,我们去参加xx网辩当大王吧。

以前人打辩论,女辩手中美女太多,可他百花从中过,片叶不沾身。

现代人打辩论,女生就那么几个,辩论很重要?但是更要撩妹呀……

八、外在支持消失

90年代到21世纪初,辩论的爆发得益于举国体制。而武大、南审这类辩论传承非常好的学校,政治资源背书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对大多数高校来说,辩论赛给团委老师带来的政绩实在是投资回报率太低,要投入很多,结果却九死一生,即便夺冠效益也未必高得过体育英语挑战杯之类。

所以老师的不支持,是常态。

那么商业支持?怎么说呢,商业的追求就是投资回报率,那辩论的表现太够呛。

就算我不让你卖东西,我就按广告赞助,可好歹你流量得高啊。结果往往是几万花出去,换来千级别的流量,还只是植入曝光,还不是真的能转化,这效率还不如做搜索结果优化呢。

我同样的钱请个小网红,估计流量能多出几十倍呢。

商家为什么没情怀?你做生意你试试呀。

当然,不排除现在一些比赛找到了人傻钱多有钱任性的赞助商,但总体来看占比很小,投入金额也非常有限。

最关键的,恕我直言,市场从来都是一个公平的筛选器,所有不合理的,不论泡沫多大炒得多火,最后都会回归原形的。

政治支持少,商家赞助回报率低,固然辩论赛要比理想精神和情怀,可完全没有钱或者穷的叮当响,要想很好看只怕很难。

其实现在的辩论有没有不精彩,有一个办法很简单。各位骨灰级辩手们,你们入戏太深了,如果你们像我一样离开辩论一段时间,就半年行不行,在正常社会里正儿八经地做你的事半年别问辩论,你再来高校看。

到时候,你如果不觉得哪里别扭,不觉得听不下去,你找我。

user avatar

噢…

其实是这样,不仅辩论赛,现在小说也不如以前的好看,散文也是,电视剧电影都是…

美国有一个作家叫怀特,有过这样一个说法:当代艺术和文学,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批评家的消亡”。

京剧也是这样,没有批评了。以前的票友,那可是不依不饶地盯着角儿,才有了梅兰芳。

以前在每一个领域,基本上都有严肃的批评,有一群批评家(或许有派别,或许没有),这不稀奇。有趣的是,作家、演员,居然还愿意被批评。不管批评对不对,只要是跟戏有关的,梅先生都愿意听一听,人家吃这碗饭,您是观众您说不好,他就想想是不是真的不好,觉着没有不好,那也是自己放心。

现在可不是了。现在,批评者或许还有,但被批评者没有了。所有被批评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被攻击”的人。

所有领域都一样,不分中外。

有一个例子是绝佳的。大约十几年前,有人说郭德纲哪天哪个相声如何如何不好,郭德纲的回复是很礼貌地,说会努力进步。现在可不了,谁说他不好,他就说你不懂,你是外行,你是同行的攻击,你是别用有心的抹黑……这个过程,就伴随着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难听。(我可没说一定的什么因果啊,报道上不要出偏差)


辩论嘛,谁要是敢说哪个队不好、哪个辩手不好、哪个比赛不好,我的天……这个是大大地搞事情。以后碰到,要申请比赛回避的!或者要匿名骂你。

别说是其他学校的了,就算是自己队里的小孩,教练有几个敢直言不讳?还没说话呢自己就先怕起来,会不会伤害到自尊心啊?会不会打击到自信心啊……

做评委?哈哈,有几个评委敢点评说正方太差了?

前两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辩论圈是这样的,看到有人说我不好,首先看这个人是谁,然后把他归入一个派别、团体,然后找出那个派别和我的利益冲突或者恩怨历史,然后终于得出这个人的动机,然后抛出他的黑点,也就是反击。至于这个人到底说了什么,有没有几分道理,who cares ?

甚至就有很不错的辩手说,你们网民就是不配评论我们高贵的辩论赛。(类似于,你们知乎这些loser辩手不配……)

一个不接受批评的圈子,走下坡路,是天道。

试想,如果这个问题是“社会人士”也就是非辩手问的,或者有非辩手来吐槽辩论赛不好看,会怎样呢?远的不用说了,不妨想想一个月前的梅西事件?什么叫群起而攻之,那就叫群起而攻之。

大致如此。

谢邀。

user avatar

偶然在时间线上看到 @木川 的回答,也聊一聊我的想法。

正巧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思考过。前段时间辩论世界杯决赛的时候,因为朋友圈讨论的很热烈,我专门翻出决赛视频看看。辩论题目是“21世纪青年人做加法/做减法更幸福”,刚听了正方一辩立论,就觉得有点没意思。

当然,不是说辩手发挥的不好,切割定义、排布论点都中规中矩。更多的可能还是我自己的原因,我对这种定义迷糊、讲人生追求的辩题一向提不起兴致来。

我当时就隐隐有种感觉,现在的辩论赛通行的评判标准里,对于“审美”的要求是缺乏的。或者说即便评委对于辩论赛有审美的要求,其审美标准也和“辩论圈”外的一般人有很大差异。

看了这个问题下面的一些知名辩手的回答,我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比如 @郭航初 的回答:

到了我这个年龄段的辩手反而更想打出一些精彩的比赛,但长年累月的训练让我在想说漂亮的话的时候必须得符合攻防和论证,但我自己的能力又很难做到打出一场攻防和观赏度兼备的比赛,这也是我自己的瓶颈所在。

我不认识郭航初,但是我听说过他是近几年非常优秀的辩手。连他都这么说,大概正是在评委和辩手对于所谓逻辑和攻防的重视,而让辩手逐渐放弃了“说漂亮话”。

这种重逻辑轻表达(姑且这么归纳)的评判标准,几乎成了现在“辩论圈”的通行标准。但这种标准是天然正确的吗?

除开大学生辩论赛,我其实经常看一些政治辩论。在某不存在的网站上,1994年台北市长的电视辩论视频点击率始终居高不下,甚至比很多地区领导人选举辩论都要热门。

在这次辩论里,陈水扁用发华不分的蹩脚普通话,温和低调的陈述要治理臭水沟、建设市政等等。而赵少康正气凛然地抨击,选民进党就是要搞台独。陈词的最后,赵少康连呼三声“中华民国万岁”,陈词结束后仍余音绕梁。

这种辩论的表达,其实仔细一想就是反逻辑的:

万岁是什么意思,是要复辟搞封建吗?为什么“中华民国”要万岁,考虑过台独的感受吗?“中华民国”怎么万岁,联合国都退出几十年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不承认?“中华民国”万不万岁,跟选台北市长有什么关系?

但是陈水扁一旦这么问,立马堕入下风。

再比如美国总统选举的时候,川普霸气地说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希拉里关起来。而不管是他,还是希拉里,都知道川普是不会这么干的。

等等等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漂亮话”,但这又是一场老百姓看起来精彩的辩论赛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还记得我大一的时候,接受冯若谷师兄的指导。他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大概是对方如果提两个黄鹂鸣翠柳,你就一定要接一行白鹭上青天,否则就接不上。

这大概就是辩论除了逻辑和论证之外的审美之所在。

基于类似的理由,我坚决反对所谓“白纸裁”。因为世界上所有人,不管是有没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某个问题都是有成见的。对于一般人来说,轻狂就是轻浮狂妄的意思,没那么多工夫和精力去仔细分辨词语的深意。辩论赛基于这些大众既有的认知出发才有意义,否则就真成了纯比拼逻辑的口水仗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