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睡前消息》马督工批评古代礼仪?

回答
马前卒(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马督工)在《睡前消息》节目中批评古代礼仪,这并非单一论点,而是围绕着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观察和思考展开的。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去剖析。

1. 礼仪的“非必要性”与“效率损失”:

马督工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他认为很多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来看,是极大的“效率损失”和“时间浪费”。他常常会用一种非常直观、务实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制度。

繁文缛节对现实生产力无益: 他会直接指出,比如古代的朝拜仪式、拜见君主的复杂磕头,或者日常生活中各种细枝末节的请安、问候,虽然在当时可能是一种社会润滑剂或者权力象征,但在现代社会,这些行为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生产的提升,反而会占用大量本可以用于工作、学习或创造的时间。
“形式主义”的批判: 他常常将一些古代礼仪类比为现代社会中的“形式主义”。当一项制度或行为的意义已经脱离了其最初的社会功能,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只剩形式的表演时,马督工就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批判。他认为,一个社会进步,应该是在保证基本人道和道德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2. 礼仪的“阶级固化”与“压迫性”:

这是马督工另一个重要的批评角度,他认为很多古代礼仪并非天然合理,而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秩序而设计的。

等级森严的体现: 古代礼仪往往是等级的直接映射。从穿着打扮、说话方式到坐卧起居,都有严格的规矩,区分着君臣、长幼、尊卑。马督工会强调,这些规矩本质上是一种对下层人的压迫,是一种“不平等”的制度化表达。比如,下级对上级必须行大礼,而上级可以随意对待下级,这种不对等的待遇,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不对称的体现。
思想的禁锢: 礼仪不仅仅是行为规范,也常常伴随着一套思想体系。例如,强调“三纲五常”所衍生的各种行为准则,在马督工看来,是对个体自由意志的束缚。他会认为,这些礼仪的背后,是要求个体不断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求,去迎合一种既定的社会角色和期望。
反思“儒家文化圈”的局限: 他的批评也常常指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体系。他会质疑,为何这种强调等级、服从、内敛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并对现代社会产生持续影响。他并不否定儒家思想中的某些积极成分,但更倾向于强调其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一面。

3. 礼仪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马督工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套现代社会的普适性价值观来进行的。

个体自由与平等: 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强调个体自由、平等和尊严。古代礼仪中许多强制性的、等级森严的规范,与这些现代价值观是直接冲突的。他会认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社会,应该在法律框架下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通过一套复杂的礼仪来区分对待。
理性与科学精神: 马督工推崇理性思考和科学精神。他会质疑那些缺乏逻辑支撑、纯粹依赖传统或习俗的礼仪。例如,一些迷信色彩的礼仪,或者被认为是“不这样做就不吉利”的行为,在他看来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文明的演进”而非“停滞”: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文明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演进、自我革新的过程。固守旧有的礼仪,是对这种演进精神的背离。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的社会规范体系。

举例来说,马督工可能会这样展开他的批评:

想象一下在古代,一个农民进城要见到县官。他需要提前准备好拜帖,按照一定的时辰到官府门口,然后跪在地上等待传唤。见到县官后,又要磕头作揖,用非常谦卑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诉求。整个过程充满了繁复的礼仪,县官的态度也可能是高高在上、漫不经心。马督工会说:“你看,农民用这么多时间去走这些过场,他的诉求能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往往取决于他的运气和县官的心情,而不是他陈述事情本身是否合理。而且,这些礼仪是把农民和县官天然地隔离开,形成了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现代社会,我们至少可以实现办事公开透明,甚至可以通过电子政务来提高效率,而不是让一个人在门口磕头半天。”

又比如他会谈到古代官场上的互相请安、送礼,以及各种复杂的人情往来。他可能会说:“这些事情占用了官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人际关系,而不是用来思考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发展经济。当社会的主要精力都消耗在这些维系人际关系的‘礼数’上,那么这个社会自然就难以产生大的突破和进步。”

总结来说,马督工批评古代礼仪,绝不是为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为了在现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甄别出那些阻碍社会进步、压制个体自由、效率低下的糟粕。他是一种非常务实和批判性的反思,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能够为建设一个更公平、更高效、更符合现代文明理念的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他的语言风格往往带着一种“较真”和“不留情面”的特点,正是这种风格让他的观点显得格外鲜明和具有冲击力。他并不是在否定“礼貌”本身,而是在审视那些被异化、被僵化、被用作压迫工具的“礼仪”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弟子规》是清朝秀才李毓秀写的,李毓秀比牛顿还小4岁。

写出这玩意的时候,伽利略都死了50年了,哈佛大学都成立好几十年了。

李毓秀死后三年,华盛顿出生了。

读这玩意儿还不如读牛顿力学呢,算哪门子古代礼仪?!!!

user avatar

我相信马逆没黑汉服,他要是黑汉服的话,开场第一句应该是这样的:

汉服实质上是工业时代之后服装产业大发展的结果,穿汉服是一种伪传统,其历史不超过20年……

至于后面是转进到加税还是社会化抚养就得看他的心情。


马逆戳崇古派肺管子的能力堪比乌合麒麟欺负澳大利亚,他要是真想批判什么汉服、古礼,那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有声音的回答(注)

历史不是静止不变的,礼仪不能停在农业社会,必须适应现代生产力条件。

以起源于周朝的“耕籍礼”推广为例,中国历经千年农耕,民以食为天,这是天下第一重要的礼仪。为表重视,国家统治者要亲自到先农坛做农活,寓意是天子为四海表率,耕出今年全国第一犁,勉励天下农夫勤劳生产,祈祷神农保佑风调雨顺。

具体流程是户部尚书给皇帝送农具,顺天府尹递鞭子,一名有德行的老农牵牛,30个朴实村夫随后跟进,在礼乐伴奏下往返三次,耕足这“一亩三分地”才算完。但是现在我国农牧业产值连GDP的一成都不到,你让人和过去一样每年直播耕地表演“耕籍礼”?明显不现实。

怎么办呢?

自然是顺应当前的经济基础。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钢产量和其他国家之和相当。那么礼仪自然要和钢铁相关:每年元旦假期结束,请一号乘国产卡车到首钢大门口建个小高炉、先烧几本技术教材祭工业神瓦特,以示实业立国,也寓有复兴之路从工业开始之意(长安和复兴是一回事)。

然后工信部送来闸盒,财政部递上闸刀,北京市接通电线,一号亲手合闸,炼出今春第一炉钢水。再从鞍钢选一名有五一劳动奖章的钢铁工程师做现场指挥,30名全国劳动模范穿工装现场观礼,合唱团在远景高唱“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下图是首钢示意图。长安大道西起首钢,向东汇入102国道直至大海,预示本朝工业立国,前程无限!

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汉家礼仪”,我双手鼓掌支持实行这样的大礼。你赞同吗?

当然,21世纪了,只用钢铁工业单独作为经济的代表的确不太合适,那每年轮换也挺好啊。

今年仪式在首钢旧址,明年去中关村,由一号亲手敲出今年全国第一行代码,带领全国程序猿投入新一轮信息化浪潮。后年可以到生物技术公司,大后年再去江南造船厂、铁路工地……每年都给人悬念,直播收视率必定远超春晚。

如果嫌忽视了第三产业,不妨再穿快递制服,驾电动三轮车巡场;或是身着服务员白套装,托菜盘绕场一周,为劳模们送上工作餐。总之怎么贴近现代经济怎么来。领会古礼的精神,改革其形式,打造最高档次的cosplay,这才是中国需要的现代礼仪。

最后再来两张图——教员在海子里主持炼钢,宋先生亲自操作。乃我礼仪之邦大兴之兆!

注:上图绝非开玩笑恶搞。1958年大炼钢铁是现代中国文明的基础和起点,宋先生身为领导带头炼钢,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礼仪行为。


(完)

注:源自督工2015年的回答,因建议修改+账号被封等综合原因,原回答已不可见。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现代人塑造的所谓“传统”文化,包括要求人在学校职场上顺从、无限度的勤奋的“国学”,用廉价布料、形制错误仍卖出高价的“汉服”,对农业社会因缺乏物资才不得不大量吃碳水化合物美化成养生,迷信中医药包治百病。这些本来就是小资产阶级保守派天然的文化温床,他们真的相信这些没几十年历史的前现代文化拥有真的几千年“传统”。

user avatar

封建社会的所谓礼仪是和身份绑定的。这位校长是想见了局长磕头吗?

user avatar

弟子规这种东西,在汉服的圈子里,是一贯反对的。这就是奴才文化,只不过现代人的国学水平太差,现在的老师们讲个《三字经》我估计都讲不好,更别说《大学》《中庸》《孟子》这些书了。学校要搞形式主义,水平又不够,于是只能拿出弟子规二十四孝之类。

至于这个学校让学生穿汉服,我想说十几二十年前,学校让学生穿的基本上是唐装和旗装。只不过现在在少儿和青年的传统服饰市场,唐装和旗装基本上被汉服取代了。虽然这些汉服从形制上来说,是十年前那种没有经过严格考据的汉服,现在的汉服同袍们已经不穿了。

user avatar

不谢邀。

看到题主的ID就知道这是个钓鱼问题,但也可以认真点回答。


确实存在一个做“国学”生意的文化贩子团体,正在蹭汉服的热度。

他们正想方设法,试图将汉服和“国学读经班”等封建糟粕联系在一起。

以至于会出现“穿汉服读《弟子规》”这种荒谬的场景。

然而考虑到《弟子规》是清代作品,个人建议办“国学”要讲究配套,读《弟子规》时应当穿清制传统服饰(比如男性穿清制马褂、女性穿清汉女装)。这样更符合《弟子规》的时代背景。

user avatar

《二十四孝》是元儒编纂的,里面的愚孝早就被明儒批烂了,《弟子规》是清儒写的。

元清民族压迫深重,有严重的合法性问题,于是大搞奴才教育。

把元清的特色和漢服绑定,也是用心险恶。


就拿《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举例

蒙元的负面影响下,明初出现了一起模仿事件

《明太祖实录》:

青州府日照縣民江伯兒以母病割脅肉食之,不愈,乃禱於岱嶽祠,誓云:『母病愈,則殺子以祀神。』

既而母病愈,竟殺其三歲子以祭,有司以聞。

上怒曰:『父子天倫至重。禮:父為長子三年服。今百姓無知,賊殺其子,絕滅倫理,宜亟捕治之,勿使傷壞風化。』

遂逮伯兒杖一百,謫戍海南。因命禮部定議旌表孝行事例,行於天下。


有一个叫做江伯兒的人,因为母亲生病,疯狂杀子祭神 (初衷大概是想效仿《二十四孝》里的郭巨埋儿)

官员把这件事报告给朱元璋

朱元璋听了以后大怒,认为此人贼杀其子,灭绝伦理,下令逮捕江伯兒,打了100棍,发配海南岛。

明初大儒方孝孺是这样批判郭巨埋儿的,

《遜志齋集》:

郭巨埋子,世傳其孝。嗟乎伯竒順令、申生之恭,君子弗謂孝也;大杖不走,曽子不得辭其責。從父之令,然且不可。

夫孝,所以事親也。茍不以禮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况俾其親以口體之養殺無辜之幼子乎?且古之聖人,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忍為之。故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放麑不忍,君子羨之,況子孫乎?

巨陷親於不義,罪莫大焉,而謂之孝,則天理幾於泯矣!其孝可以訓乎?不可以訓其聖人之法乎?


至于满清的《弟子规》所宣扬的无条件服从的愚孝思想如: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子女是否应该无条件服从父母?正统的儒家典籍,十三经之一的《孝经》记录了一段孔子与曾子的对话: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孔子明言『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服从父母之令,不能算孝。

《孟子》对父子关系有生动的描述: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在孟子看来,子女并非父母的附属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喜怒的人。

即便父母是为子女好,若不能以身作则,单是一味说教,反倒容易引起子女的反感厌恶。

因此,孟子主张易子而教,父母不要动辄占据道德制高点指责子女(反之亦然),否则两者感情就会疏离。


朱子对孟子这段话的解释也很明确

《孟子集注》:

夷,傷也。教子者,本為愛其子也,繼之以怒,則反傷其子矣。父既傷其子,子之心又責其父曰:『夫子教我以正道,而夫子之身未必自行正道。」則是子又傷其父也。


朱熹的意思是,父母教育子女是因为爱子女,若变成对子女的伤害,子女又反过来伤害父母,就是违背教育的初衷了。


在朱熹看来,父母绝无任意支配子女的天然权力,哪怕是打着“爱”的旗号都不行

《朱子语类》:

問:「父母之於子,有無窮憐愛,欲其聰明,欲其成立。此謂之誠心邪?」

曰:「父母愛其子,正也;愛之無窮,而必欲其如何,則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間,正當審決。」

朱熹看来,父母爱子女是正当的,但若这种爱走向极端,欲要子女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就是“邪”了。

爱子女是“天理”,欲要以自己的意志支配子女,干涉子女成长命运就是“人欲”。



正统的儒家思想,与元清儒那套有天壤之别

user avatar

怎么就没见他“批评”过这样的行为?

你玩你的,我没说什么。我玩我的,你也别说什么。

user avatar

穿上汉服,表演所谓的古代礼仪,封建社会末期骗人做奴才的糟粕,下面请问这段话的重点是汉服还是弟子规?你汉服是所谓的古代礼仪?是封建社会末期骗人做奴才的糟粕?自己争着把屎盆子扣自己脑袋上?马逆嘲讽这些所谓古代礼仪也不是一天两天了zhihu.com/answer/952079 他回答里提过一句汉服吗?

前段时间才骂完衢州南孔,骂弟子规就更早了,在他被封之前就发过不少zhihu.com/answer/770583

汉服和弟子规放他面前,他会看你汉服一眼?典型的自认为自己很重要,事实上你连他三个半不佩服都算不上。马逆想黑汉服头一句就该是汉服并不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而是工业化完成后云云

user avatar

下意识看了下时间,恍惚间以为回到了十年前

当年就被充分驳斥的黑论又拿出来晒陈年老粪?

弟子规的问题为什么要扣到汉服头上?

早年汉服复兴者们早就深度驳斥过弟子规,早早就进行了切割,这帽子最近怎么又给扣回来了?

很多国学班把弟子规这种文化糟粕跟汉服深度绑定,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大毒害。

类似的还有给太极拳等传统武术穿凿附会各种玄而又玄的理念就是不去追寻武术技击本身

user avatar

充分说明了他的民族立场。同时也说明了官五的逆向民族主义+防汉反汉立场。。看来人家对那场恐怖袭击的暴论是發自肺腑的。


人家反汉服,但是支持宗教极端服饰:



再说了,他和观网步调一致,反汉是一贯的。人家诋毁汉族和汉服多少年了啊:

user avatar

虽然观察者网有一期专门黑汉服的,但是这个好歹有点反对形式主义。

不过观察者网反汉服是实锤。怎么洗都不干净的

像这种表面批判糟粕,暗戳戳地还是想把矛头指向汉服,以及汉的。最好还是想好点。否则太容易被揭穿了

user avatar

更新(针对评论做点说明)

(一)他批评的是“穿汉服读弟子规”

评论区说他批评的是“穿汉服读弟子规”,我只想说,哎哎哎,鄙圈又一次躺着都中枪。就像下面这样:

没有出现汉服的活动,鄙圈仍然可以躺着都中枪

作为同袍,我也同样不喜欢《弟子规》,更反感那些野路子读经班将其与汉服捆绑。唐诗宋词它不香么。

如果要批评的是读《弟子规》,我希望“马前卒”们直接批评《弟子规》本身,就弟子规本身的问题就事论事。难道穿校服,搞这些就没问题了?

(二)为什么要自称汉服运动

有人这样评论

所谓的汉服就是爱好者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罢了,但是非要说成什么运动,被一些激进的人骂就不奇怪,就跟二次元不过就是动漫爱好者的戏称,非要说成什么二次元文化,我还想说我美剧文化韩剧文化耽美文化呢,你觉得恶心么?

我只说几点:

1.「汉服」「汉衣冠」本身在历史上就真实存在。详情参见下面两篇文章:

既然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事物,为什么不能叫复兴呢。

2.汉语词典上的「运动」,有这些含义:

汉服复兴十多年来,参与的人不少吧?所以为什么不能叫「汉服复兴运动」呢?


原回答:

我写原回答时,看到的问题是这样的

对他的说法,我用他说过的一句话回应他:“看都不看”。

大人,时代变了。

这种说法,从汉服运动开始的第一天就有人这么说。在批评家眼中,鄙圈前一秒是“穿只有20年历史的淘宝服”的“没文化的秀衣党”,后一秒就是“五千年的封建糟粕”;然而批评了这么久,汉服运动有因为批评家的复读式言论就停下来么?

之前写过一个回答,讲普通人通过参与在线上身边议题的讨论,能够改变社会:

汉服运动就是一个良好的例子。汉服复兴运动起于网络,先有了线上的“汉族的服装究竟是什么”的讨论,再有了线下一场又一场的汉服运动。线下的活动又反过来接受线上的反馈,找到改进的方向。

经过线上线下的反馈与改进,汉服运动早就不是溪山时代那个“轻服装考据,重意识形态”的汉服运动了。

其结果就是汉服运动的服饰一年比一年考究了(个人感觉如此);还产生了最显著的溢出效应——不知道看这个回答的你,有没有感觉到,观众对于影视剧和纪录片的服化道要求越来越高了?

正面例子如《国家宝藏》,服化道整体来说可圈可点之处不少:

穿唐风女装的杨紫



穿素雅宋风服饰的蒋欣



穿凤冠霞帔的邓婕

比如河南春晚《唐宫夜宴》:

反面例子比如《山水霓裳》,会翻车也是因为民众审美进步了,越来越不接受拼凑元素瞎**做的服装:

因此,汉服运动的进步,不仅仅感谢提供理论支持的服饰专家;

不仅仅要感谢坚持考证复原形制的“形制党”“考据党”;

更要感谢每一位顶住压力,顶住批评家们和题主这种断章取义者无聊又老套的攻击,坚持理想的同袍。

最后这句话送给引战题主: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前卒(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马督工)在《睡前消息》节目中批评古代礼仪,这并非单一论点,而是围绕着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观察和思考展开的。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去剖析。1. 礼仪的“非必要性”与“效率损失”:马督工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他认为很多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来看,是极大的“效率.............
  • 回答
    睡前消息节目中,马前督工(马前卒工作室)确实曾多次提出过“给所有未成年人佩戴电子定位手环”的设想,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提出的 动机、逻辑、潜在的利弊以及可能存在的社会影响。 动机与核心逻辑:马前督工提出这一设想,其核心动机是对未成年人安全问题的极度关切和对现有.............
  • 回答
    关于《睡前消息》第141期督工提到的“键政”,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当下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侧面。首先,从字面上看,“键政”顾名思义,就是“键盘政治”或者“键上政治”。它描绘的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特别是键盘输入文字的方式来参与、讨论和影响政治的社会行为。这不仅仅是简.............
  • 回答
    关于“睡前消息”节目中,主持人“静静”为何从未露面,这是一个让许多观众感到好奇的问题。这种“幕后化”的呈现方式,虽然在网络媒体领域不算独创,但在“睡前消息”这里,却被运用得炉火纯青,甚至成为了其独特的一大标签。这背后,其实并非一个简单的“不上镜”就可以概括,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内容呈现策略、节目风格定.............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睡前消息》在众多境内媒体中能展现出相对较大的“尺度”,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涉及到其独特的栏目设置、内容生产方式、目标受众定位,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擦边球”技巧,以及更深层次的媒体生态和监管环境的互动。首先,我们得明确“尺.............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看《睡前消息》对公考帮助不大,这其实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咱们一步步来聊聊其中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确《睡前消息》是个什么节目。它是一个时事评论节目,以其犀利、深度、广阔的视角而闻名,主要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分析解读。它的核心优势在于: 信息广博,视角独特: 它能扒出很多.............
  • 回答
    “睡前消息”的收入来源,可以理解为围绕这个核心内容输出,所构建的一系列商业化运作。如果非要说得详细些,那得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拆解。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和内容植入。 广告位销售: 就像任何一个有观众群体的媒体一样,“睡前消息”会有固定的广告位可以售卖。这可能包括在视频开头、中间.............
  • 回答
    睡前消息123期关于“六畜降为五畜”的讨论,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视角切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出哪种动物被剔除了,更重要的是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农业发展以及我们对“家畜”定义的认知演变。这期节目处理得相当有深度,也引发了不少思考。首先,节目点出了“六畜”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深蒂固。.............
  • 回答
    看了睡前消息第 140 期《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 400 亿》,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荒谬可笑、痛心疾首,同时又引发了对制度、管理和责任的深刻反思。触目惊心:巨额资金的疯狂挥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这 400 亿巨额资金的巨大浪费感到震惊。节目通过实地拍摄和采访,生动地展现了独山县为了“.............
  • 回答
    睡前消息134期里关于媒体本质功能的讨论,确实引人深思。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尽量撇开那些“AI腔”,用更贴近生活、更实在的方式来聊聊。首先,媒体最核心的,也是最直观的“本质功能”,就是“信息传播”。 这听起来很基础,但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事实的传递者: 最基础的功能.............
  • 回答
    独山县的“烂尾工程”与“数字幻象”:从《睡前消息》第140期看深层问题《睡前消息》第140期,以贵州独山县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这座西南小城因“鬼才”前县委书记潘志立一手打造的巨额债务和一系列令人咋舌的“烂尾工程”所面临的困境。这期节目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政府失控投资的报道,更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
  • 回答
    你男朋友总是记不住睡前给你打电话,这确实挺让人无奈的,尤其是当你期待这份小小的睡前慰藉时。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困扰,好像一份重要的约会,却总被遗忘在忙碌的一天之后。想想看,每天从早忙到晚,工作、学习、处理各种生活琐事,脑子里装的东西肯定不少。当他终于能喘口气,可能脑子已经有点疲惫了,很多事情就容易.............
  • 回答
    女朋友听了会觉得心里暖暖的,又有点小甜蜜,睡前能让她安然入梦的故事,我这里有一些想法,而且我会尽量讲得生动一些,就好像我坐在你身边,轻声跟你说着一样。故事一:星星的约定“亲爱的,你知道吗?其实,我每次抬头看星星的时候,都会想起你。你知道为什么吗?”(稍微停顿一下,让她好奇)“你看,夜空中那么多星星,.............
  • 回答
    当然有啦!今天晚上呀,我要给你讲一个关于星星和月亮的甜甜的故事。夜幕像一块深蓝色的丝绒,温柔地笼罩着大地。月亮姑娘从东边缓缓升起来了,她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脸上带着淡淡的红晕,把银色的光辉洒向人间。今晚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像一颗镶嵌在天鹅绒上的巨大珍珠,散发着柔和又宁静的光芒。在遥远的天边,有一颗.............
  • 回答
    夜幕低垂,月光像一层薄薄的银纱,轻轻笼罩着大地。小熊嘟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从温暖的窝里探出头来。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他要收到一份来自妈妈的惊喜。嘟嘟的家坐落在森林最深处,一棵高大的橡树下。窝里铺满了柔软的落叶和细细的苔藓,散发着泥土和阳光混合的清香。妈妈早已经把嘟嘟的晚饭——一碗甜甜的蜂蜜浆果粥.............
  • 回答
    夜,像一块柔软的、带着星星碎屑的蓝色丝绒布,缓缓盖在大地之上。月亮,这位温柔的信使,正悄悄爬上窗台,将一缕银色的光辉投进小小的卧室。房间里,小女孩莉莉已经钻进了她那暖洋洋的小被窝,两只小手搭在肚子上,眼睛却还带着点儿好奇地望着天花板,仿佛在搜寻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最亮的星星。她的妈妈,一位有着温暖笑容.............
  • 回答
    当然有!睡前小甜文就是要读起来暖暖的,让心情变得柔软,带着微笑进入梦乡。我为你准备了一个详细的故事梗概,你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它展开,或者根据这个框架自己填补细节,相信会是一篇非常不错的小甜文。故事梗概: 《星光下的微风》人物设定: 女主角:顾晚星 (Gu Wanxing) 一个有些内向.............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为您推荐一些高品质、内容丰富的睡前故事。好的睡前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放松身心,进入睡眠,更能传递温情、智慧和想象力。我会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为您推荐,并尽量详细地描述故事内容、风格以及为什么它们是“高品质”的。 推荐一:温暖治愈的经典——《我爱我的小被子》(I Love My Little .............
  • 回答
    马前卒(本名王骁)的“睡前消息”节目,其信息来源极其广泛且多样,并非单一渠道。他本人也多次在节目中或通过其他途径提及,其内容是基于大量公开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和解读。如果要详细描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核心的“事实依据”来源: 海量公开新闻报道: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广泛的来源。马前卒团队.............
  • 回答
    睡前用冰敷还是热敷眼睛,这确实是不少人在睡前会纠结的问题。其实,它们各有各的好处,关键在于你当下眼睛的状况。这就跟你感冒了要根据症状用药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先来看看冰敷,这玩意儿用好了,简直是熬夜党和“哭过”人士的救星。 主要功效:消肿、缓解红肿、收敛血管 消肿,尤其是针对眼泡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